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组对话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 (2分) A、喇叭里传出了电工收电...

下列各组对话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 (2分)

  A、喇叭里传出了电工收电费的通知:各位村民注意了,明天交电费,晚六点以前要是交不清,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B、“这算得了什么,以后要是再有困难,可以继续到府上来找我。”孙大款慷慨地说。

  C、王老师捧着一幅字画凑到马医生跟前:“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请您笑纳。”“如此盛情,却之不恭,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马医生脸上堆满了笑容。

D、小赵指着菜农钱大爷的蔬菜摊问:“大爷,您那黄瓜多少人民币1千克?”

 

C 【解析】 试题分析:A“晚六点以前要是交不清,就别怪我不客气了”用语不礼貌;B“府上”称对方的家或老家;D“多少人民币1千克”用语不看对象。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2分)

(1)幸福、善良、正义、勇敢、壮烈……数字又能说明什么?

(2)这些概念多半属于不可数名词。

(3)难道称得出幸福的斤两或者为勇敢定一个价格?

(4)不可数表明了这些概念的高贵。

(5)生活中的许多东西不该被数字玷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读以下材料,完成后面题目。(2分)

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金盒上写的是“肖像在这里”, 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里”, 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

经过逻辑推断,你认为肖像应该在哪个盒子里?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琐屑忆宗江

邵燕祥

回忆宗江而流于琐屑,是不是对逝者的不敬?我不这样看,我想宗江生时也不会这样看。宗江是性情中人,我们聚会时也往往是闲聊以至于“神聊”。

听说宗江病危后,曾经想吃“杏仁豆腐”,而且说“要冰镇的”。我知道,作为出生在古城的“老北京”,他爱吃杏仁豆腐(一种较细致的乳酪制品,入口滑嫩微甜)。九十年代有一次不记得怎么说起,我提到五十年代西单“公义号”的杏仁豆腐,他则说起崇文门新侨饭店边上新开的“梅园”,兴致勃勃,好像如果我响应,可以马上同去一吃。

很可能将来流传的黄宗江遗言,不是一本正经的“宏大叙事”,而是要吃杏仁豆腐——冰镇的!就像金圣叹的遗言是“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吃,有火腿之味”似的。

过去有俗话说“才华横溢”,这个“横溢”用在宗江身上,再合适不过。一来,他多才多艺,文化艺术上涉及影视话剧戏曲编剧导演表演散文随笔以及剧评诸多领域,不是一般玩票,都有拿得出手的成绩;二来,不仅是才华,更是才情,他所致力,无不全身心投入,总想做到最好,不但做,还要说,热情洋溢,即使在餐桌上,也是侃侃而谈,滔滔不绝。他走到哪里,哪里的气氛就热火起来。

见不着面,就打电话,但近年来,他逐渐失聪,虽然拿起电话还是不愿放下,毕竟反应不那么灵敏了。宗江真的是不知老之“将”至,仍然雄心勃勃。参加了《生死桥》的演出,还想预约再演下一场戏。他说过,上过一次台的,就老想上台。他不光是演戏上瘾,写文章出书,也是一样,书出了一本又一本,比有些专业作家写得还多。而且他的字斟句酌,虽不到“语不惊人死不休”,也总要在遣词造句上独出心裁。人们只看到他“名士派”的一面,好像老是在交游,吃饭,“侃大山”,不知他一个人默默地赶稿子下多大工夫,我就在杨宪益家聚会时,看到他还带着一篇待发的文章在推敲。

宗江一生与戏剧相伴。正所谓“一登红氍毹①,至死不渝”,视戏剧如生命。他生命力旺盛,对戏剧热爱不衰,一说戏剧就来神。中国电影百年,话剧百年,直到不久前纪念曹禺百年,他都认真写了文章。想到今后,再也看不到他那谈戏说影以至于议政的篇篇可读的文章了,不免深深遗憾。我想,宗江也必定有他的遗憾,我知道的,就是他关于《红楼梦》的争鸣文章未见发表,很可能还没有终篇。

那是今年春四月,他打电话来,说起他要跟他南开中学的老同学、红学家周汝昌老先生商榷——他认为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不应一笔否定。他这个观点已经形成大半辈子了。我知道他热爱《红楼梦》,但我劝他不必介入这个一时说不清的学术议题了,他不听。我的女儿一直没读过《红楼梦》,因为幼时奶奶对她说女孩子先不要读这部书,长大了一来二去也没补上这一课,宗江听说了,记住了,引为遗憾,在电话里多次嘱咐她这是“必读书”,碰上就问,从我女儿十几二十岁问到她四十岁了。这回我都觉得该借为宗江送行的时机,叫她找时间一读此古典名著,也解除热爱《红楼梦》的宗江的遗憾,一慰其在天之灵。虽说世界上没有没有遗憾的生活。

黄宗江住在西南郊金朝遗留的莲花池畔,莲花池紧靠六里桥。九十年代初,有一次我和毕朔望同志一起去他家,忘记是他请我们看一个什么录像了。他说他欣赏我的一首七律《六里桥》,让我什么时候给他写一个条幅。我答说没问题,但你现在书画满墙,我的似不般配,诗属打油,不遵格律,字也随兴,不依法度,有心补壁,还须假以时日,我再好好练练吧。这样就拖延下来。二十年了,这是我欠宗江的一笔老账。欠账是一定要还的,什么时候才得以挂剑垄上呢!?

(摘编自《温州都市报》)

【注】①氍毹:借指舞台

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黄宗江是位“老北京”,为人风趣,临终前留下的遗言与众不同,与金圣叹的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时广为流传。

B.黄宗江富有才华和才情,生活上有着健谈善侃的“名士”作派,事业上又能全身心地投入,认真严谨,精益求精。

C.文章写黄宗江“上过一次台的,就老想上台”“一说戏剧就来神”,表现了他对戏剧的热爱和执着的性格特征。

D.黄宗江认为不应一笔否定高鹗对《红楼梦》的续写,但为了不伤害老同学周汝昌,他一直没有公开自己的观点。

E.本文并没有借助宏大事件的叙写,而是通过点滴追忆来表现黄宗江的品格,表达作者的敬仰与缅怀之情。

2.文中说“世界上没有没有遗憾的生活”,作者和黄宗江各有什么遗憾?请简要概括。(4分)

答:                    

3.文章写黄宗江病危后想吃“杏仁豆腐”,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15分)

春 联 儿

叶圣陶

出城回家常坐鸡公车[注]。十来个推车的差不多全熟识了,只要望见靠坐在车座上的影儿,或是那些抽叶子烟的烟杆儿,就辨得清谁是谁。其中有个老俞,最善于招揽主顾,见你远远儿走过去,就站起来打招呼,转过身,拍拍草垫,把车柄儿提在手里。这就教旁的车夫不好意思跟他竞争,主顾自然坐了他的。老俞推车,一路跟你谈话。他原籍眉州,苏东坡的家乡,五世祖放过道台,只因家道不好,到他手里流落到成都。他在队伍上当过差,到过雅州跟打箭炉。他做过庄稼,利息薄,不够一家子吃的,把田退了,跟小儿子各推一挂鸡公车为生。大儿子在前方打国仗,由二等兵升到了排长,隔个把月二十来天就来封信,封封都是航空挂。他记不清那些时时改变的地名,往往说:“他又调动了,调到什么地方——他信封上写得清清楚楚,下一回告诉你老师吧。”

约莫有三四回出城没遇见老俞。听旁的车夫说,老俞的小儿子胸口害了外症,他娘听信邻舍人家的话,没让老俞知道请医生给开了刀,不上三天就死了,老俞哭得好伤心,哭一阵子跟他老婆拼一阵子命。哭了大半天才想起收拾他儿子,把两口猪卖了买棺材。那两口猪本来打算腊月间卖,有了这本钱,他就可以做些小买卖,不再推鸡公车,如今可不成了。

一天,我又坐老俞的车。看他那模样儿,上下眼皮红红的,似乎喝过几两白干酒,颧骨以下的面颊全陷了进去,左边陷进更深,嘴就见得歪了。他改变了往常的习惯,只顾推车,不开口说话,呼呼的喘息越来越粗,我的胸口也仿佛感到压迫。

“老师,我在这儿想,通常说因果报应,到底有没有的?”他终于开口了。

我知道他说这个话的所以然,回答他说有或者没有,一样地嫌罗嗦,就含糊其辞应接道,“有人说有的,我也不大清楚。”

“有的吗?我自己摸摸心,考问自己,没占过人家的便宜,没糟蹋过老天爷生下来的东西,连小鸡儿也没踩死过一只,为什么处罚我这样地凶?老师,你看见的,长得结实干得活儿的一个孩儿,一下子没有了!莫非我干了什么恶事,自己不知道?我不知道,可以显个神通告诉我,不能马上处罚我!”

这跟《伯夷列传》里的“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倘所谓天道是耶非耶?”是同类的调子,我想,我不敢多问,随口地说,“你把他埋了?”

“埋了,就在邻居张家的地里。两口猪,卖了四千元,一千元的地价,三千元的棺材——只是几块薄板,像个火柴盒儿。”

“两口猪才卖得四千元?”

“腊月间卖当然不止,五千六千也卖得。如今是你去央求人家,人家买你的是帮你的忙,还论什么高啊低的。唉,说不得了,孩子死了,猪也卖了,先前想的只是个梦,往后还推我的车子——独个儿推车子,推到老,推到死!”

我想起他跟我同年,甲午生,平头五十,莫说推到死,就是再推上五年六年,未免太困苦了。于是转换话头,问他的大儿子最近有没有信来。

“有,有,前五天接了他的信。我回复他,告诉他弟弟死了,只怕送不到他手里,我寄了航空双挂号。我说如今只剩你一个了,你在外头要格外保重。打国仗的事情要紧,不能叫你回来,将来把东洋鬼子赶了出去,你赶紧回来吧。”

“你明白。”我着实有些激动。

“我当然明白,国仗打不胜,谁也没有好日子过,第一要紧是把国仗打胜,旁的都在其次。——他信上说,这回作战,他们一排弟兄,轻机关枪夺了三挺,东洋鬼子活捉了五个,只两个弟兄受了伤,都在腿上,没关系。老师,我那儿子有这么一手,也亏他的。”

他又琐琐碎碎的告诉我他儿子信上其他的话,吃些什么,宿在那儿,那边的米价多少,老百姓怎么样,上个月抽空儿自己缝了一件小汗褂,鬼子的皮鞋穿上脚不如草鞋轻便,等等。我猜他把那封信总该看了几十遍,每个字让他嚼得稀烂,消化了。

他似乎暂时忘了他的小儿子。

新年将近,老俞要我替他拟一副春联儿,由他自己来写,贴在门上。他说好几年没贴春联儿了,这会子非要贴一副,洗刷洗刷晦气。我就替他拟了一副:

有子荷戈庶无愧,

为人推毂亦复佳。

约略给他解释一下,他自去写了。

有一回我又坐他的车,他提起步子就说,“你老师替我拟的那副春联儿,书塾里老师仔细讲给我听了。好,确实好,切,切得很,就是我要说的话。有个儿子在前方打国仗,总算对得起国家。推鸡公车,气力换饭吃,比哪一行正经行业都不差。老师,你是不是这个意思?”

我回转身子点点头。

“你老师真是摸到了人家心窝里,哈哈!”

                               (原载1944年7月《中央日报·星期增刊》第23期)

【注】鸡公车:当时四川成都地区一种独轮手推车。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重点表现了社会底层劳动者的苦难以及他们在苦难生活下的秉性和心理。

B.面对人物悲惨的命运,作者以沉重的笔墨直接表露自己的见解和深切的关怀与同情。

C.生活的不幸让老俞陷入彷徨无助甚至对生活麻木的状态,让人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

D.这篇散文在人物描写、故事叙述和结构安排上表现出小说化的倾向,可以当作小说来读。

E.这篇文章语言朴实,基本上以口语做底子,稍有提炼,但不夸饰,十分流畅。

2.“我”为什么要给老俞拟这样一副对联?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4分)                                                                                                                                                         

3.评论家夏志清对叶圣陶作品有这样的评价:“文笔的长处乃在于观察力。”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钱钟书说,“刻薄人善做文章”。《红楼梦》中林妹妹的诗情才思就在众人之上。“因为刻薄人对于现实常多不满,以挑剔的眼光看待事物,往往精密深刻,会有许多新异之见。性情和缓长厚的人通常容易适应生活,却很少能从平凡中发现惊奇新鲜的感觉,写出的文章容易流于平庸。所以,做人要谨慎持重,作文则要刻薄。”

根据材料,自定立意,自定体载,自拟标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