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文后的题目。 浪淘沙 王越① 远水接天浮,渺渺扁舟。去时花...

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文后的题目。 

浪淘沙      

王越

远水接天浮,渺渺扁舟。去时花雨送春愁。今日归来黄叶闹,又是深秋。

聚散两悠悠,白了人头。片帆飞影下中流。载得古今多少恨,都付沙鸥。

【注】①王越文才武略却沉浮于宦海。

1.请赏析“今日归来黄叶闹”中“闹”字的妙处。(5分)

2.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恨”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1.“闹”字有“热闹”之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页漫天飘飞的景象。“闹”字反衬出秋气萧瑟,落叶飘飞的凄凉,还看似“热闹”的秋景让漂泊在外的作者更觉无奈、感伤。 2.作者不仅慨叹长年漂泊,身不由己的孤独之苦;更表现出时光流逝,宦海沉浮的人生凄凉之感,“片帆飞影”“渺渺扁舟”“都付沙鸥”写出了作者孤身一人在天地间的渺小孤独。“聚散两悠悠,白了人头”“古今多少”耿聪时间的角度写出了种种愁苦的久远。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题目即是答题的指向,首先弄懂“闹”字的意义,“热闹”,词作中说“黄叶闹”,所以这里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还原到句中描述景象,然后点明该字表情达意的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古诗词炼字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2. 试题分析:“恨”字揭示了这首词的情感归结所在,进而结合全词解析其中的情之所在,上片“去时花雨送春愁。今日归来黄叶闹,又是深秋”点出自己宦海沉浮,下片“聚散两悠悠”点明了词人孤独一人在天地间,从而把握情感。 考点:本题考查古诗词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汉王高煦,成祖第二子。性凶悍。洪武时,召诸王子学于京师。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舅徐辉祖以其无赖,密戒之。不听,盗辉祖善马,径渡江驰归。途中辄杀民吏,至涿州,又击杀驿丞。

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成祖以为类己,高煦亦以此自负,恃功骄恣,多不

永乐二年,仁宗立为太子,封高煦汉王,国云南。既负其雄武,又每从北征,在成祖左右,时媒孽东宫事,谮解缙至死,黄淮等皆系狱。十三年五月,私选各卫健士,又募兵三千人,不隶籍兵部,纵使劫掠。兵马指挥徐野驴擒治之。高煦怒,手铁瓜挝杀野驴,众莫敢言。遂僭用乘舆器物。成祖闻之怒。十四年十月还南京,尽得其不法数十事,切责之,囚系西华门内,将废为庶人。仁宗涕泣力救,乃削两护卫,诛其左右狎昵诸人。明年三月徙封乐安州,即日行。高煦至乐安,怨望,异谋益急。仁宗数以书戒,不悛。

仁宗崩,宣宗自南京奔丧。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卒不果。及帝即位,赐高煦及赵王他府特厚。凡有求请,皆曲其意。高煦益自肆。宣德元年八月,遂反。更为书与公侯大臣,多所指斥。帝叹曰:“汉王果反。”乃议遣阳武侯薛禄将兵往讨。大学士杨荣等劝帝亲征。帝是之。张辅奏曰:“高煦素懦,愿假臣兵二万,擒献阙下。”帝曰:“卿诚足擒贼,顾朕初即位,小人或怀二心,不亲行,不足安反侧。”于是车驾发京师。

高煦初闻禄等将兵,攘臂大喜,以为易。及闻亲征,始惧。城中人多欲执献高煦者,高煦大惧。乃密遣人诣行幄,愿假今夕诀妻子,即出归罪。帝许之。是夜,高煦尽焚兵器及通逆谋书。群臣请正典刑。不允。以劾章示之,高煦顿首言:“臣罪万万死,惟陛下命。”帝令高煦为书召诸子,余党悉就擒。其故纵与藏匿坐死戍边者一千五百余人。高煦及诸子相继皆死。

(选自《明史·汉王朱高煦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恃功骄恣,多不法             法:法度

B.即日行                                  趣:催促

C.凡有求请,皆曲其意           徇: 顺从

D.攘臂大喜,以为易                      与:对付       

2.以下各组句子中,直接表明汉王朱高煦“性凶悍”的一组是(3分)

①途中辄杀民吏,至涿州,又击杀驿丞   ②乃削两护卫,诛其左右狎诸人

③还南京,尽得其不法数十事       ④谮解缙至死,黄淮等皆系狱          

⑤高煦怒,手铁瓜挝杀野驴        ⑥其故纵与藏匿坐死戍边者一千五百余人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高煦虽然不好学习、言行轻佻而被太祖厌恶,但是,却能在成祖作战面临危境时,立下许多战功,使成祖转败为胜,从而赢得成祖的认可。朱高煦也因此自负骄纵。

B.仁宗做太子后,对朱高煦十分宽厚仁爱。在朱高煦被囚禁在西华门时,他能够挺身而出,极力挽救,最终使朱高煦免于贬黜为庶人的惩罚。

C.仁宗死后,朱高煦谋反野心膨胀,曾在宣宗前往奔丧的路上,设下了伏兵拦截攻击,因为行动仓促,没有成功。后来,宣宗即位,朱高煦得到厚待,更加放纵恣肆。

D.朱高煦谋反后,害怕宣宗亲征,更害怕城中许多人都想将他捉拿献给宣宗。于是,秘密派人向宣宗表示当晚辞别妻儿后便会出来认罪,并烧毁所有兵器及谋反书信以表诚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高煦至乐安,怨望,异谋益急。仁宗数以书戒,不悛。(5分)

(2)卿诚足擒贼,顾朕初即位,小人或怀二心,不亲行,不足安反侧。 (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人们普遍认为,“现代”是与“传统”决裂而形成的。因此“现代”的精神特质不同于“传统”的精神气象。传统是一个魅惑的时代,要么政治与宗教合一、要么政治与教化合一,人们无法根据理性的法则建构公共行动的规则。而现代则是一个祛除魅惑的时代,它将一切神圣的东西驱入私人生活的隐秘幕后,而以理性来筹划人类的公共生活。经过18世纪启蒙运动的理性涤荡之后,宗教致力维持的政教合一体制,丧失了任何自我确证的理由。曾经借助宗教力量为自己积聚正当性资源的君权政体,自此失去了政治正当性的强大支持力量。“神为人立法”的政治正当性进路,被“人为自己立法”的政治正当性进路所取代。人们从此不再需要神为人定位。这一定位,既包括人的价值定位,也包含社会政治制度的设计,以及日常生活方式的选择。这一变化,被马克斯·韦伯简要地概括为“理性祛除巫魅”。

祛魅之后,人类的生活世界似乎简单而且分明地由私人信仰世界与公共理性世界两个部分构成。

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首先,人们体会到宗教在人类生活中长期具有的绝对重要性明显下降,世俗化特征凸显而出。其次,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人们习惯了一种将私人生活领域与公共生活领域划分开来的生活方式:在私人生活领域,人们能够保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私密关系和个人隐私,以非理性的情感原则来处理私人生活的各种事情;在公共生活领域,人们则以法律条文、行政规章和组织规程作为协调各种事物的手段,以在理性思维基础上建构而起的规则处置复杂的公共事务。

但是从18世纪以后的人类生活经验来看,宗教并未完全退出人类的生活世界。在人类的公共生活世界中,宗教的主宰性力量确实消退。但是,在人类生活的复杂世界中,宗教的影响力并未遭到毁灭性的的打击:在政治生活领域,宗教力量不仅关系到政治信念、政治价值和政治精神的塑造问题,也关系到人们从事政治的操守问题,还关系到政治制度受到规范的牵制力量问题;在经济生活领域,宗教对经济伦理的影响为人们所重视;在文化生活领域,人们是否具有虔诚的宗教精神和生活习性,决定了他们在共同体生活中的节制美德和互爱德性,并自然显现出发自个人内心深处的自我约束和服从规则。

除这些公共的生活空间之外,宗教在人类的私人生活领域,影响至为深刻且无可匹敌。个人生活的价值信念、规则意识、利他行为、奉献精神等,都与一个人是否具有宗教信仰具有密切关系。更为关键的是,在一个以个人主义为基础建构起的现代社会中,个体的信仰世界状况,会直接影响甚至制约社会——政治的状态。

(节选自任剑涛《中国新闻周刊》,有删改)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的精神特质不同于“传统”的精神气象,传统是一个魅惑的时代,而现代则是一个祛除魅惑的时代。

B.传统时代,要么政治与宗教合一,要么政治与教化合一。而现代则是以理性来筹划人类的公共生活。

C.经过18世纪启蒙运动的理性涤荡之后,借助宗教力量的君权政体自此失去了政治正当性的强大支持力量。

D.人们不再需要神为人定位,这一定位,即人的价值定位和社会制度的设计。这一变化也被概括为“理性祛除巫魅”。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祛魅之后,人类的生活世界简单而且分明地由私人信仰世界与公共理性世界两个部分构成。

B.人们在祛魅之后所形成的社会结构中首先体会到的是,宗教在生活中长期具有的绝对重要性明显下降,世俗化特征凸显而出。

C.人们在宗教的绝对性明显下降,世俗化特征突出的社会氛围中,习惯了一种将私人生活领域与公共生活领域划分开来的生活方式。

D.在私人生活领域,人们以非理性的情感原则来处理私人生活的各种事情,能够保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私密关系和个人的隐私。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从18世纪以后的人类生活经验来看,宗教并未完全退出人类生活世界,宗教的主宰性力量确实消退,但其影响力并未遭到毁灭性打击。

B.在政治生活领域,宗教力量不仅关系政治信念、价值、精神的塑造,也关系人们的政治操守,还关系到发自个人内心深处的自我约束和服从规则的牵制力量。

C.在文化生活领域,人们重视宗教对经济伦理的影响,宗教决定了他们在共同体生活中的节制美德和互爱德行。

D.宗教信仰在人类的生活领域影响深刻且无可匹敌,它关系到个人生活的价值信念、规则意识、利他行为、奉献精神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三国论

苏 辙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夫唯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难,蜂起而难平。

盖尝闻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悲夫!世之英雄,其处于世,亦有幸不幸邪!

汉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独过天下而得之者也,曹公、孙、刘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以智攻智,以勇击勇,此譬如两虎相捽,齿牙气力,无以相胜,其势足以相扰,而不足以相毙。当此之时,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昔者项籍乘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咄嗟叱咤,奋其暴怒,西向以逆高祖,其势飘忽震荡如风雨之至。天下之人以为遂无汉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横塞其冲,徘徊而不得进,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于天下,而卒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则必有所耗竭,而其智虑久而无成,则亦必有所倦怠而不举。彼欲就其所长以制我于一时,而我闭门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项籍固已败矣。

今夫曹公、孙权、刘备,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世之言者曰:“孙不如曹,而刘不如孙。”刘备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则亦已惑矣。盖刘备之才近似于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术。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据势胜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广收信、越出奇之将,以自辅其所不逮;有果锐刚猛之气而不用,以深折项籍猖狂之势。此三事者,三国之君其才皆无有能行之者。独一刘备近之而未至,其中犹有翘然自喜之心,欲为椎鲁而不能钝,欲为果锐而不能达。二者交战于中,而未有所定,是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弃天下而入巴蜀,则非地也;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而当纷纭征伐之冲,则非将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而自将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嗟夫!方其奔走于二袁之间,困于吕布而狼狈于荆州,百败而其志不折,不可谓无高祖之风矣,而终不知所以自用之方。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昔者项籍百战百胜之威,       乘:趁着

B.西向以高祖                   逆:违背

C.而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         卒:最终

D.以自辅其所不                 逮: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智攻智,以勇击勇             余船次俱进

B.夫唯智勇不足以定天下         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C.昏暗而独智,智者胜           河内凶,移其民于河东

D.困吕布而狼狈于荆州           得复见将军

3.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引用了很多历史人物,实际上是以刘备和刘邦为主要论证对象,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的结论。

B.作者立论的目的在于针对当时北宋王朝的现实,虽没有直指朝政,但不是无为而发,而是借古喻今,与其父的《六国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C.文章旨在阐明为君之道不一定要有过人的智勇,而要能以他人的智勇为己所用,这样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

D.文章虽重在说理,但也很讲究形象性。如形象地描写了项羽“咄嗟叱咤”的英雄气概,刘邦“百败而志不折”的顽强毅力,读来动情入理,使文章情理兼备。

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3分)

(2)刘备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则亦已惑矣。(4分)

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断句处不超过6处)。(3分)

梁 丘 据 谓 晏 子 曰 :“吾 至 死 不 及 夫 子 矣 !”晏 子 曰 :       (节选自《晏子春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不丹的幸福观给我们的启示

熊  蕾

按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中国以5878.257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的排名仅次于美国,高居第二位。而自称为夹在中国 “龙”和印度“象”这两个亚洲巨人之间的“蚂蚁”小国的不丹,则以13.97亿美元排在第162位。但是按照人均GDP的排名,我们两国的差距大大缩小,中国排到94位,不丹则上升到109位。

如果按照英国莱斯特大学Adrian G.White教授的“全球快乐地图”来排位,不丹在世界排名第8,为亚洲第一,而中国则在80名以后。

中国这30多年的发展,是以GDP为中心,以工业化发达国家为样板。

而不丹则奉行国民幸福总值(GNH)的概念。这是由不丹第四任国王吉格美·辛格·旺楚克在1972年首次提出来,和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传统发展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仅仅以物质生产和消费来作为衡量发展的尺度,而是涵盖了心理幸福、社区活力、文化、健康、教育、环境多样性、生活水平、政府治理和个人的时间分配等多个指标。GNH理念认为,单凭物质财富,不能带来幸福,或者说不能确保人民的满意度和福祉;经济的增长和现代化,不应以牺牲生活的质量和人民世代珍重的文化传统为代价。

不丹的国土面积只相当于重庆直辖市的一半,不足百万的人口只是重庆的一个零头,但它和中国有一点类似,都是多山,可耕地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8%。其农业生产方式还相当落后,近80%的农业人口,基本上也就是温饱水平,且农业劳动的辛苦,似乎很难和“幸福”联系到一起。

然而当我们了解到不丹的免费教育、全民免费医疗和低犯罪率时,我们不能不承认不丹在奉行国民幸福总值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比如他们不仅实行十年义务教育,而且对通过十年级考试的学生,国家继续支持免费学习到高中毕业。此后再次通过考试进入高等学校的学生,可以继续享受国家提供的免费教育到大学三年级。这样的教育保障使得鲜有马加爵、药家鑫之类的恶性案件出现在不丹。

不丹吸取了周边一些国家以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发展的教训,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措施,包括通过立法保证不丹的森林覆盖率不得低于60%,以及不准许任何引起环境恶化和威胁野生动植物的工业和商业活动。由于这个政策,不丹国土的森林——不是绿地——覆盖率达72%,提供全国财政收入的40%的所有利用河流的水电工程,没有一个造成生态损害。这和我们中国一些地方为了发展为了政绩而近乎疯狂地破坏生态资源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照。

我们中国一些地区自称“香格里拉”,而很多不丹人并不知道“香格里拉”一说,他们的平均生活水平也与天堂相距甚远。但是在不丹随处可见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们为了自己的实际需要而不是为了炫耀来追求幸福的心境,雄辩地向我们解释了真正的香格里拉该是什么样。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从经济总量来看,不丹和中国的差距巨大;但从人均GDP来看,两国的差距就很小了。

B.不丹人口少,国土面积小,且是多山国家,农业人口比例较大,农业生产方式还相当落后,似乎很难和“幸福”联系到一起。

C.不丹人奉行的国民幸福总值(GNH)的理念不以物质生产和消费来作为衡量发展的尺度。

D.不丹的水电工程不仅没有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损害,还提供了全国财政收入的40%。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丹鲜有马加爵、药家鑫之类的恶性案件出现说明不丹免费教育非常成功。

B.GNH理念认为只要提高生活的质量和珍重人民世代的文化传统,就能给人们带来真实的幸福。

C.文中说不丹国土的森林—不是绿地—覆盖率达72%是为了强调不丹制定的严格的环保措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D.文中提到的“香格里拉”,其实就是天堂的意思。

3.从文中来看,不丹人的幸福观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请分条列举。(5分)(    )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国家发改委昨天下发通知,决定自本月12日起,下调涉及抗生素、心脑血管等17大类药品,预计每年可减轻群众负担近20亿元。

B.30多年前,小岗村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星火燎原的起点。而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小岗村也进行得红红火火,着力在生产经营方面调整,对土地集约化、规模化进行提升。

C.各种传媒广告,作为一种传播商品信息的有效手段,早已受到了厂家、商家和广大消费者所青睐。

D.穿越四姑娘山的“驴友”终于平安归来,公众在为他们感到庆幸的同时,也对他们虚报人数、违规穿越等做法给予了严厉批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