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日:“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日:“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抱,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日:“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日:“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日:“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日:“君使人请之鲁。”公日:“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日:“君诏使者日:‘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日:“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日:“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日:“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日:“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日:“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谬。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xiá,木笼]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①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有惠于其臣        加:增加

B.治国不失            秉:同“柄”,权柄

C.君若而反之          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也    比:并列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用之,可乎        要之死日,是非

B.为君亦犹是也        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C.彼知其将反齐        赵尝五战

D.君何不杀授之其尸    卒廷见相如,毕礼归之

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君无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3分)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3分)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3分)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4分)

 

(4)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3分)

 

(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3分)

 

(6)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4分)

 

(7)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3分)

 

 

1.A 2.D 3.A 4.C 5.(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治”、“非……也”“其……乎”各1分) (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必不吾与”2分,句意1分) (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于是”“束缚”“柙”各1分) (4)庭中开始是篱笆,然后又砌成围墙,总共变动了两次。 (5)古代有地位、有钱的人名字都被人忘记了,这样的人很多啊!只有那些出类拔萃、杰出优秀的人物被人们不断说起称道。 (6)我虽然怯懦,想苟全性命,(却)也很知道舍身取义的道理,何至于甘心情愿接受绳索捆绑的侮辱呢! (7)凡是圣人,都不被外界事物所拘束,能够顺应时世的转移变化。 【解析】 1. 试题分析:判断文言实词解释的是否正确,可采用多种方法,如代入法,即把所给的义项代入到句中,然后再把根据选项解释的理解的句意代入到文中,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合情合理者正确,否则,错误。如:A“加”应为“施加”的意思。君有加惠于其臣。译为“君主向他的臣子施加恩惠”。而不是“增加恩惠”。另外还可根据字形分析推断、字音分析推断、语法分析推断、结构分析推断、成语推断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A项,“竟然”/“才”,副词。B项,“他”,代词/“那”,指示代词。c项,介词,到/介词,“与”。D项,都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区别虚词意义用法的异同,掌握其各种意义和用法是基础,结合具体语境是关键。同时可结合几种方法进行推断。如代入检验法,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语境判断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这些方法都能帮助我们很好的记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有助于我们做题时很好的区分辨别它们。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文中的信息一般包括以下方面:1.表现人物行为主旨。2.体现人物志向或行为主张。3.反映人物才智或道德情操。4.展现人物性格。5.非传记类文本中反映事物特征。此题是考察反映人物才智。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题意,抓住关键信息“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结合选文,理解各句意思,来判断。解答此题可采用排除法,先排除明显错误的,如②句是任用管仲的原因,由此可排除CD两项;再确定④句是体现管仲的忠诚,排除B项,从而确定答案。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 试题分析:此题考察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要求我们全面理解原文内容,找出各选项对应的原文区域,比较分析看各项叙述的内容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从而得出正确答案。通过比较分析可知B项鲍叔牙认为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会被杀。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 试题分析:(1)句中重要词语:“治”是使动用法,“使……治理好”,固定句式“非……也”是“不是……的”,固定句式“其……乎”是“大概……吧”。(2)注意特殊句式:“必不吾予也”是宾语前鬣,翻译时调整语序,“一定不会交给我们”。(3)句中重要词语:“于是”是两个词,是“在这种情况下”。“束缚”是“捆绑”,“柙”是“用木笼装”。对文言文的理解是翻译文言文的第一步,要正确理解文言语句必须遵循古文的一般规律并把握其特殊性,对语句的理解要注意几点:1.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2.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文言句式等这些文言现象。3.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应前后推导,认真理解。4.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于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4)、(5)、(6)、(7)对于我们课内的文言文翻译,我们平常应作为考察的一环,列入考试范围,因为这是基础。只有牢固地记下课内的知识,才能实现对课外的知识迁移。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至激义理者不然      不拘

B.渔父莞尔笑          则噪相逐

C.沧浪水浊兮          郡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D.子非三闾大夫        不复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重为乡党所笑

A.其制稍异于前   B.韩非囚秦    C.藏之名山    D.无兄弟之亲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乃”字与例句中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A.有所不得已也            B.今其智反不能及

C.家祭无忘告翁            D.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近自托于无能辞              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丘墓乎

B.吾儿,久不见影              望仆不相师

C.灌夫受辱居室                至鞭箠之间

D.是肠一日而九回              思垂空文自见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二世    B.执此以  C.辟四窗    D.客逾庖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