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南极大陆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南极大陆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的冰凌,企鹅身躯笨重,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

纪录片《深蓝》,详尽地展示了企鹅登陆的过程。在将要上岸时,企鹅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潜得越深,海水所产生的压力和浮力越大,企鹅一直潜到适当的深度,再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落于陆地之上,画出一道完美的弧线。

这种沉潜为了蓄势,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企鹅的沉潜原则一定能给你一些人生哲理的启示。请根据你对这段文字所蕴涵哲理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

 

耐住寂寞奔辉煌 人生一世,短短数十年,谁都渴望彰显出自己生命的活力,谁都渴望飞得更高,实现心里的理想,谁都渴望一鸣惊人,实现人生的辉煌。 那耀眼的光芒吸引着世间有志者向它靠近,让自己也站上那样的光芒,照亮前程,驱散心底的寂寞,获得人生的辉煌。 然而辉煌并非唾手可得,在通行为表现辉煌的路上的一段荆棘密布,有一段崎岖陡峭,还有一段是黑暗是寂寞,是“幽暗昏惑而又无物以相之”那样的无奈,但又不得不耐。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受得起辉煌。 就像风雨之后才可见彩虹,就像黑暗之后才可见光明,就像经历过挫折才能获得成功。寂寞是一种黑暗,是一种挫折,也是一场风雨。 司马迁忍辱受刑,在寂寞中创造出《史记》这一鸿篇巨著,他的生命被它的光芒笼罩了,于是他获得了生命的辉煌。 不就是寂寞嘛,何惧之有,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又怎会被寂寞击倒。 文王被拘,他寂寞了,然而演绎了《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奔向辉煌的精神寄托。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套用一下,是否可以说是“寂寞给了我沉稳的性格,我却用它来创造辉煌。” 应该可以的吧,寂寞啊,寂寞啊,不在寂寞中辉煌,就在寂寞中死亡。 那要如何才能耐得住寂寞呢?方法就是处于寂寞之中而不觉寂寞,把成就辉煌作为心中的明灯,让它照亮前行的道路,驱散黑暗和恐惧,排解寂寞的神伤。 保持一种乐观,是不觉寂寞的绝佳方式,苏轼是此法的受益者,百试不爽,用坚定的成就辉煌的信念支撑乐观的态度,用乐观的态度来激励自己,在寂寞中而把寂寞排在心外,从而就可以达到辉煌。 当然,既然处寂寞之中,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寂寞要带给的压抑,变为一种沉稳,把寂寞想要带给的孤独变为一种独立,把寂寞想要带给的压力,变为动力,有人说,只有在沉默的时候,才能够真正的思考;只在寂寞的时候才更接近辉煌。 相信我吧,朋友,辉煌就在你身边,只要以能够耐得住工,利用寂寞,处寂寞而不觉寂寞,便一定可以飞得更高,摘取辉煌的桂冠,便一定可以彰显怒放的生命,实现人生的辉煌。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我们从“企鹅”的潜沉原则中,可以看出蓄势的力量。由企鹅可以联想到具体的人或物,当我们面前困难重重,出头之日遥不可及时,何不学学企鹅的沉潜?这种沉潜绝非沉沦,而是自强。如果我们在困境中也能沉下气来,不被“冰棱”吓倒,在喧嚣中也能沉下心来,不被浮华迷惑,专心致志积聚力量,并抓住恰当的机会反弹向上,毫无疑问,我们就能成功登陆!反之,总是随波浮沉,或者怨天尤人,注定就会被命运的风浪玩弄于股掌之间,直至筋疲力竭。为此可参考以下立意: 1.人生要甘于潜沉,要有坚强的信念和恒久的耐心,为人生蓄势。 2.沉潜能够历练我们的意志; 3.沉潜能够积聚我们的实力; 4.沉潜使我们准备得更完善,沉潜使我们对未来更有信心。 5.韬光养晦积蓄力量 6.断出手一鸣惊人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美国福克斯新闻网11日援引美国华盛顿大学航天学副教授约翰·斯劳的一份声明报道:美正研制一种核聚变供能火箭,能够大幅缩短人类驾驶深空飞行器往返火星的时间。

斯劳说:“依赖现有的火箭燃料,人们基本不太可能飞离地球太远。我们希望,能够提供更加有力的能量来源,最终引领我们实现跨星球旅行。”斯劳口中的新能量来源就是核聚变。斯劳估计,如果利用核聚变供能,人类往返火星的时间就能缩短为30天至90天。

斯劳解释核聚变供能原理时说,他的团队把等离子体注入火箭喷管,随后与内部的锂金属环接触,并会在离子体周边“崩溃”,压迫等离子体进入核聚变状态。核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使锂金属在磁场中蒸发并且离子化,喷出火箭喷管,推动飞行器前进。一次核聚变供能只会维持数微秒,只要每分钟重复一次这种反应,飞行器就可以获得持续且强大的动力。

斯劳的研究项目先前获得美国航天局“创新性先进理念项目”两轮资金支持,已经完成分步实验,有望在今年夏天末执行一次融合测试。

1.提取上面这则新闻的要点,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3分)   

2.根据文中信息,解释“核聚变供能原理”。(3分)

 

查看答案

给下面一句话换三种说法。要求:⑴不能改变原意,可适当增、减、改变文字;⑵每种说法至少要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⑶按每句话后面的提示语写。(6分)

原句:柿子挂在树上。

改句:①                                             。(表示愤怒)

      ②                                             。(表示快乐)

      ③                                             。(表示伤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瓷器的意味

池莉

①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

②比如许多人搬了新家或是装修房子,只要稍有余地,便会置一架多宝柜,架上最少不了的即是瓷器。瓷器的确是好看,其质地,造型,图案,色彩,没有其他什么工艺品可以媲美,实在是一件无可非议的雅物。一般的东西,单从名字上看不出太大的好处,房子就是房子,住人的地方。只有瓷器的名字取得讲究,如叫什么青花釉里红玉表春瓶的,简直就像欧洲古典女人的长裙,是绝不肯平铺直叙的,到处都镶了繁复的精致的华丽的花边,修饰出无穷无尽的意味。

③现在,瓷器毫无疑问是一件大雅之物。然而它是怎么来的?是做什么用的?这么往深处一想,就会发现瓷器原来是一个大俗之物。瓷器原来是作吃喝拉撒用的,最初脱胎于陶器。在汉代之前,一般都烧制陶器,它的发明和用途直接源于人类基本生活的需要。陶器发现的年代早,据说原始社会的燧人氏就会制造陶器了。人类懂得了使用火,用火烤熟的食物是烫的,这就要求使用相应的容器,于是各种各样的为生活服务的陶器便被创造了出来。釉是汉代发明的,有了釉之后,陶器便向瓷器大大地进了一步。但是瓷器也仍然是用于实际生活的,等到在现实生活中足够使用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比较丰富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真正作为单纯欣赏对象的精美瓷器这才出世。这个年代就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代。

④唐代首开瓷器艺术的风气之先,想必也是因为丰衣足食之后无所事事,便有了多余的精力去热衷艺术。那时候,一件精美的瓷器作品出来,人们便口口相传。传到社会上有钱有势的人那儿,他们就不惜千金购买了过去,藏入深宅观赏把玩,一帮文人骚客也为其吟诗作画。一来二去,瓷器的佳名传到宫廷,皇家也是凡人,对瓷器的喜欢也是有的,不喜欢也是有的,但是既然达官贵人这般青睐瓷器,在社会上又有了文名,皇家也难免附庸风雅,也欣赏把玩起瓷器来。瓷器贵入宫廷,反过来又刺激了社会。商人有利可图,他们便会投资瓷器工艺,工匠自然受到了极大地鼓舞,艺术灵感喷薄而出。就这样,一波波,一浪浪,推动着瓷器精益求精的创作,直到宋代的登峰造极。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大浪淘沙,肉腐骨存,瓷器终于摆脱了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艺术品。

⑤尽管瓷器已经被公认为艺术品,但至今为止,用于吃喝拉撒的瓷器器皿还是用于吃喝拉撒,并没有因为成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失去世俗性,世俗是瓷器厚实而庞大的艺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它才一步步等高,越来越好,艺无止境,美无止境。可见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

⑥再说了,即便是当年官窑出的夜壶,皇帝撒过尿,诗人写过诗,你就是不在乎它,不供在博古架上,不送给博物馆,不卖给文物商店和收藏家,依然拿它撒尿,它也就无所谓俗雅。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尽自己的本色就是。这就好比一个人出了家,超尘脱俗,不在红尘话语中,自然又是一重清凉境界了。这是艺术和做人最难的境界,就是做到了别人也无从知道,因为它不再在任何媒体露面和喧哗,大众很快就忘记了它。只有在意外的或者偶然的某一刻,它与它的知音相逢,那一刻当然就是夺人魂魄,惊天地而泣鬼神的了。

1.怎样理解“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在文中的含意?(4分)

2.阅读文章第三、四自然段,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5分)

3.作者认为“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结合全文,请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创造与摹仿

朱光潜

①学一门艺术要用什么方法呢?起初都要摹仿。“摹仿”和“学习”本来不是两件事。姑且拿写字做例来说。小儿学写字,最初是描红,其次是写印本,再其次是临帖。这些方法都是借旁人所写的字做榜样,逐渐养成手腕筋肉的习惯。但是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学写字最得益的方法是站在书家的身旁,看他如何提笔,如何运用手腕,如何使全身筋肉力量贯注在手腕上。他的筋肉习惯已养成了,在实地观察他的筋肉如何动作时,我可以讨一点诀窍来,免得自己去暗中摸索,尤其重要的是免得自己养成不良的筋肉习惯。

②推广一点说,一切艺术上的摹仿都可以作如是观。诗文上也并不是例外。朱晦庵曾经说过:“韩昌黎、苏明允作文,敝一生之精力,皆从古人声响学。”所以从前古文家教人作文最重朗诵。朗诵既久,则古人之声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到我自己下笔时,喉舌也自然顺这个痕迹而活动,所谓“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要看自己的诗文的气是否顺畅,也要吟哦才行,因为吟哦时喉舌间所习得的习惯动作就可以再现出来。

③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摹仿。米开朗琪罗费过半生的功夫研究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费过半生的功夫摹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这是最显著的例。中国诗人中最不像用过功夫的莫过于李太白,但是他的集中摹拟古人的作品极多,只略看看他的诗题就可以见出。杜工部说过:“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他自己也说过:“解道长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他对于过去诗人的关系可以想见了。

④艺术家从摹仿人手,正如小儿学语言,打网球者学姿势,跳舞者学步法一样,并没有什么玄妙,也并没有什么荒唐。不过这步功夫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我们在前面说过,创造是旧经验的新综合。旧经验大半得诸摹仿,新综合则必自出心裁。

⑤像格律一样,摹仿也有流弊,但是这也不是摹仿本身的罪过。从前学者有人提倡摹仿,也有人唾骂摹仿,往往都各有各的道理,其实并不冲突。顾亭林的《日知录》里有一条说:

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然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模仿之,以是为诗可乎?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

⑥这是一段极有意味的话,但是他的结论是突如其来的。“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一句和上文所举的理由恰相反。他一方面见到摹仿古人不足以为诗,一方面又见到不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诗。这不是一个矛盾么?这其实并不是矛盾。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须从摹仿人手,所以不能不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不能无摹仿,但是只有摹仿也不能算是创造。

⑦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摹仿。匠人虽比诗人身分低,但亦绝不可少。青年作家往往忽略这一点。

选自《美学》有删节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认为学写字,实地观察书家的筋肉如何动作,比借旁人所写的字做榜样逐渐养成手腕筋肉的习惯更重要。

B.从前古文家教人作文最重视朗诵的根本原因是,只要有足够的朗诵功底,在写作时就“必有句调奔赴腕下”。

C.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在摹仿,米开朗琪罗、莎士比亚都如此,中国诗人杜甫也不例外。

D.中国诗人李白集中摹拟古人的作品极多,只从他的诗题就可以见出,所以他在中国诗人中最不像用过功夫的。

E.艺术家从摹仿人手,但如果要谈创造,就不能只做到这一步就停止,因为创造是旧经验的新综合,新综合则必自出心裁。

2.关于作者“筋肉说”的理解,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学习书法艺术,最初的描红、写印本、临帖,都是为了逐渐养成手腕筋肉的习惯。

B.学习的过程,就是养成正确筋肉习惯的过程,具有不良筋肉习惯的人永远成不了艺术家。

C.朗诵能让古人之声在我们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待到我们写作时,喉舌也自然顺这个痕迹而活动。

D.朗诵时,喉舌间所习得的习惯动作可以帮助我们检查作品的文气是否顺畅。

3.根据文意,理解“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的含意。(4分)

4.郭敬明执导处女作电影《小时代》票房高涨,但剧情被网友吐槽。电影《小时代》讲述了四个女人在上海的生活,写她们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名牌的追求。这与美剧《欲望都市》框架很像。另外,也有网友发现剧中场景和另一部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许多场景相似。请问,你怎样看待电影《小时代》中存在的这种现象?试运用文章的观点作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____________,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________,晚有儿息。(李密《陈情表》)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韩非囚禁,《说难》、《孤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报任安书》司马迁)

4.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