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梧桐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梧桐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荫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障,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则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很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拥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己,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1.文章的第②③两段极力写了梧桐树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5分)

答:                                      

2.全文自始至终表露了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请具体说明作者情感的变化。(6分)

答:                                      

3.文章第④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梧桐叶落的光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                                      

4.解释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谈谈你从中得到了启示。(6分)

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答:                                      

 

1.(5分)极力写了梧桐树的叶子之多之大、绿意之浓之深。(2分)这样写既为下文写“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蓄势(2分),又为作者抒发“人生无常”的感慨做铺垫。(1分) 2.(6分)发现“新桐初乳”“绿叶成荫”时亲切、欣喜。(2分),看见“梧桐叶落”时无奈、伤感(2分),领悟自然、人生和艺术真谛时平静淡然。(2分)。 3.(6分)修辞手法+例句+分析(每点2分,答对3点即得满分)  ⑴、对比,将“落花”与“落叶”对比,突出“落叶”象征的悲哀之情之深。 ⑵、引用,引用古诗,拓宽了意境,“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拓宽了意境,满含作者失而不可复得的伤感。 ⑶、比拟,“它们大惊小怪的闹将起来”、“成群的飞下一大批来”,表现出树叶对北风的到来感到突然,和离开枝头的不情愿。 ⑷、比喻,“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沟通了树与人、自然与社会的联系,流露出作者对树叶脱尽的感伤和同情。 4.拥有的东西未必能理解和欣赏,自然和艺术都是这样。(或者:因为邻居家虽然种植了梧桐树,占有了它们。但是,他们没能看见它们的容貌,没能体验梧桐的种种变化,没感受到梧桐生长的象征意义,因而没法“占有”它们。自然和艺术都是这样。)(3分) 启示:(3分) (1)对事物要有充分的理解和欣赏,才能为自己所拥有。 (2)生活需要去感受,用心去体验,你才可以拥有生活。 (3)形式上为你占有,而内容上未必为你所占有,这样的情况在世上为数不少。 (围绕其中一点回答均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回到相关语段,分析概括梧桐树的特点。原文有“叶子平而大”、“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表明作者重点强调梧桐树的叶子之多和绿意之浓。用意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的入手,内容方面是写出了梧桐树的特点,结构方面则是为后面的感慨铺垫。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需要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并从中找到重点语句,抓住感情进行概括和归纳。文章一二三段,为第一层次,写自己看到梧桐新叶的欣喜和欢乐。四段为二层,写梧桐叶落。原文中有“样子真凄惨呢!”、“样子怪可怜的”、“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之语,表明作者的忧伤和怜悯。五段为三层,表达出领悟自然、人生和艺术真谛时的平静淡然。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修辞手法,从手法的效果入手,联系原文的语句进行分析。每个点都不可缺少。要修辞手法+例句+分析,每点2分,答对3点即得满分。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只要学生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即可。这句话谈到了自然和艺术相同的道理。要求学生既要联系文章又要联系自身生活经历,从两个方面谈。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_______________,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_______________。

(《屈原列传》)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列传》)

3.是故明君制民之产,_______________,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齐桓晋文之事》)

 

查看答案

作文。(60分)

有人买了一只八哥,把八哥和他原来养着的阳雀养在一起。爱唱的八哥一天到晚唱个不停。过些天,主人又买回了一只夜莺,又把夜莺和阳雀、八哥养在一起。爱唱的八哥同样一天到晚唱个不停。鸟笼对八哥说道:“在阳雀面前,你确实算得个歌唱家;可在夜莺面前,你不知道你那声音难听得跟乌鸦叫一样,还成天唱些什么?”八哥回答说:“我在阳雀面前唱,可不是为了想表现自己;在夜莺面前,我也不因为自己声音难听而把心中要唱的歌咽到肚里。”

以上是一则寓言,直到今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别人的评价和自己的表现有没有关系呢?如果有,是什么关系呢?对这一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注意卷面的整洁。

 

查看答案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们留在了农村。这个特殊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下面是某省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部分调查数据:

项目

百分比

项目

百分比

非常想父母

65.0

认为应该和父母共同生活

79.3

害怕陌生人

40.0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43.5

觉得自己很一般

52.7

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

34.7

1.从以上的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请写出两条) (4分)

答:①                                                                               

                                                                              

2.请针对留守儿童现象,写一句公益广告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3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心灵折旧费

董保纲

这是5年前的事儿了。那时,大哥刚刚下岗,在县城的一个十字路口,租了一间铁皮小屋,卖些烟酒之类。

一天黄昏,一位中年汉子走到大哥的铁屋前。汉子放下手中沉甸甸的编织袋,从口袋里摸索出五毛钱,买了一包劣质的香烟,汉子抽出一支烟,点上,然后和大哥寒暄起来。从谈话中,大哥了解到,汉子就是我们县的人,刚刚从外地打工回来。汉子说,他的家距离县城还有二十几里的土路,汉子很犹豫地提出,能不能从大哥那里借一辆自行车,因为他已经坐了一晚上和一整天的车了。大哥看看夜幕已经降临,又打量着眼前这位陌生的民工,最后还是把他那辆“除了车铃不响哪儿都响”的东方红牌自行车推了出来。当时的大哥,确实多了一个心眼。他本来刚买了一辆新自行车,但是大哥可不敢轻易地相信别人。

汉子十分感激,说最晚明天上午就把车还回来。也许是由于匆忙,汉子并没有来得及留下他的姓名以及村庄,就匆匆地骑车走了。

晚上,当我的嫂子听说大哥把自行车借给一位陌生人的时候,和大哥大闹了一场,嫂子说我的大哥是榆木疙瘩不开窍,这回肯定被人骗了,不信等着瞧。

第二天上午,大哥焦急地等候在铁皮屋前,他多么希望那位汉子早点出现呀,然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大街上人来人往,却没有那位汉子的身影。嫂子在一旁不断地敲敲打打、冷嘲热讽,大哥由沉默变得烦躁,又由烦躁变得愤怒。到了中午12点的时候,汉子仍然没有来,大哥终于绝望了,任凭嫂子把他骂得狗血淋头。

大概是在中午12点半的时候,那位汉子骑着车子忽然出现在大哥面前。汉子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连声说着:“对不起、对不起,来晚了。”大哥先是惊喜,但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无名之火从心底升起。大哥厉声说:“对不起个屁!你耽误了我大事!”汉子很尴尬地站在一旁,手足无措,忽然,大哥灵机一动说:“这样吧,我不能把自行车白借给你,你得掏个钱,就算是车子的‘折旧费’吧。”大哥很为自己的聪明得意,他知道,自己的这一招肯定会赢得老婆的赞许,果然,一直在旁边站立的嫂子,脸上顿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但是,那位汉子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搞蒙了,他嗫嚅着说:“行……你说……多少钱?”大哥说:“你拿20块钱吧。”汉子没有说话,从口袋里掏出两张10元的纸币,递给大哥。然后,汉子又说了一声:“谢谢你了,俺走了。”说完,汉子头也不回地融入人群之中。

看着汉子已经走远,大哥才转过身,把那20元钱狠狠地甩给嫂子。然后,大哥准备把车子往里推一下。忽然,大哥愣住了!因为他看到了一个崭新的车铃,用手一拨,发出一阵脆响。大哥再仔细一看,车子确实是自己的东方红,但是变化的不仅仅是车铃,还有两只崭新的脚蹬子,刚刚上了油的链条以及擦拭一新的车瓦。

大哥一下子明白了。他一把抢过嫂子手中的20元钱,赶紧跑上街头。但是,那个汉子的身影已经无从寻觅。

如今,大哥自己开办了一家企业,企业红红火火。大哥多次对我说,那20元钱,是他一生的心灵折旧费。而在大哥厂子的门口,我看到了四个大字:诚信为本。

(选自《读者》)

1.本文篇幅不长,但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塑造出颇为鲜明的人物形象。请指出其中的两种描写手法,并举例说明。(4分)

2.本文主人公是一位无名无姓的中年男子,作者为什么不给他加个姓名呢?请分析其理由。(5分)

3.联系全文回答:大哥厂子的门口,为什么不写别的字,而要写“诚信为本”?请分点概括。(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台湾作家刘继荣的一篇博文说,她读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但却被全班同学评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是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守信用、好相处等。她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这篇博文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网民甲: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

网民乙:都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

网民丙:路边鼓掌与路上跑步,都值得肯定。

请在上述网民的议论中,选取一种看法,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