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马伶:“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乎!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耳。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论数十辈 无论:不止,岂止

B.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 迨:等到

C.坐客乃西顾而叹 西顾:看着西面

D.其夜,华林部马伶 过:责备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其士女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  ②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B.①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得之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C.①日侍昆山相国朝房  ②且立石其墓之门

D.①华林部相与罗拜去  ②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马伶是金陵城里善于演唱的演员,在一次演唱会中他卸妆逃走是因为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而李伶又不肯授技于马伶,说明当时演艺界竞争激烈、互相倾轧。

B.马伶作为一位有名的演员,在经历一次演出失败之后,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励志奋发,远走几千里,不惜为人奴仆去深入生活,观察人物的言行举止、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终于塑造出了深受观众赞赏的舞台形象。

C.侯方域推测,倘若马伶去了三年还不能学到要学的东西,他就仍然不会回来。并感叹说马伶具有如此坚定的意志,取得精湛的技艺是无须再问的了。

D.两次会演,马伶始败终胜。这个故事表明,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艺术家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深入生活,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探索,闭门造车是不能取得高度成就的。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4分)

 

⑵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3分)

  

⑶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3分)

 

 

1.D 2.C 3.A 4.⑴他走了以后,兴化部又不肯随意替换他,就最终停止了演出,(从此在金陵)只有华林部独自著名(每句翻译正确各得1分)。 ⑵李伶扮演严相国已好到了极点,您又是从哪儿学来的演技而超过李伶了呢?(第一句翻译正确得1分,第二句翻译正确得2分) ⑶我听说当今的相国昆山顾秉谦,是严相国一类的人。(第一句翻译正确得1分,第二句翻译正确得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拜访。过,本义经过,走过,再此基础上引申为拜访。再从具体的语境来看,“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对马伶所说的话,完全是对其褒扬,而不是责备。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A项,之,①句,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之后带有表处所的词,所以此处“之”作动词,到、往;B项,①用在动词前,修饰限制动词,作副词,相当于“才”;②副词,表转折竟然,却;C项,均为介词,在;D项,①连接“拜”与“去”,“拜”与“去”是修饰关系,所以句中的“而”表修饰;②句的“而”连接两个分句,表转折。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A项,无中生有。“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只是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才卸妆逃走。选项中“说明当时演艺界竞争激烈、互相倾轧”属于无中生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这几句的翻译,主要受困于句中的几个关键词不太好翻译,一方面要依据这几句的具体语境,初步把握这几句的基本意思,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来突破句子听关键词:辄以易之,随意替换他。易,交换,替换;辄,动不动,随意。不奏,这里指不再演出。⑵句“安从授之而掩其上”是翻译的难点:安,哪里;授,教,传给;掩,遮蔽,遮盖,掩其上,超过他。⑶句是典型的判断句,译时要体现出这种句式;另“俦”是翻译的重点,同辈、伴侣、同一类人的意思。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文言翻译】 马伶是金陵戏班子里的演员。金陵是明朝的留都,国家设置的百官都在这里,而又处在太平盛世,人们容易寻欢作乐。那些男男女女探访桃叶渡,游览雨花台,脚踩脚多得数不清。戏班因技艺高超而出名的,岂止几十个,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叫兴化部,一个叫华林部。 一天,新安的商人会合这两个戏班子,办了一个大堂会,广泛邀请了金陵城里的贵客文人和那些艳丽的妇人、娴静文雅的才女,这些人全都会集在一起。兴化部被安排在场子的东面,华林部安排在场子的西面。两边的场中都演出《鸣凤记》,这场戏演出的就是人们称为椒山先生的故事。等演到一半时,双方的演唱都符合节拍,讲究音律,曲调的高低快慢,变化很多,都称得上很好。当演到两位相国争论是否收复河套的情景,西面戏台扮宰相严嵩的演员,是李伶,东面戏台则是马伶。坐着的客人就看着西面的戏台赞叹,有的人还大声呼喊叫人拿酒来,有的人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面。演出继续进行不多久,东面的戏台已不能再演下去了。询问其中的缘故,原来马伶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已经卸妆逃走了。马伶是金陵城里善于演唱的演员。他走了以后,兴化部又不肯随意替换他,终究就停止了演出,从此在金陵只有华林部独自著名。 马伶走后将近三年又回来了,告知他昔日演戏的所有伙伴,并向那新安商人请求说:“希望今天能为我开一次宴会,再招来上次那些宾客,我愿意与华林部一起再演一次《鸣凤记》,敬献一日的欢乐。”演出开始后不久,又演到争论是否收复河套,马伶再次扮相国严嵩登场演出。李伶忽然失声惊叫,匍匐上前,对着马伶自称弟子。在这一天,兴化部的名声于是大大地超过了华林部。当天晚上,华林部的人来拜访马伶,说:“您虽是当今十分优秀的演员,可本来是不可能超过李伶的。李伶扮演严相国已好到了极点,您又是从哪儿学来的演技而超过李伶了呢?”马伶说:“的确是这样,现在天下的演员不可能超过李伶,而李伶当时又不肯把演技传授给我。我听说当今的相国昆山顾秉谦,是严相国一类的人。我跑到京城,请求在他门下做了三年差役。每天在朝房里侍奉他,观察他的行为举止,细听他的讲话,时间长了就掌握了他的特点,这就是我求师的方法。”华林部的人一起向马伶罗列而拜,然后离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他的祖先是西域人,当时还称他为马回回。 侯方域说:真是不寻常啊,马伶自己这种求师的经历。他认为李伶的演出已是绝技,无处能学到超过他的技艺,竟然跑去侍奉顾秉谦,见到顾秉谦就犹如见到了严嵩一样,让严嵩本人来教演严嵩的人,怎么能不精妙呢?唉!马伶以自己的技艺不如人家为耻,就远走几千里,做了三年差役。倘若三年还不能学到要学的东西,就仍然不回来。他的意志如此坚定,技艺的精湛又何须再问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歌德说,我们的生活就象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

请以“思想的力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的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迅速更新信息、抒发感慨、表达思想、实现即时分享。请你阅读下面一条“微博”,然后按照要求写一条“微博”表达你的感想。(4分)

我心有爱:25岁,对于一个普通的女孩来说是花季年龄,但是对于人生事业刚刚起步、正准备在村官任上大干一场的张广秀来说,却不得不面对急性白血病的折磨。社会各界都在为她捐款献爱心,我们校团委、学生会也加入这一行列,请你也加入吧!

要求:①以宣传“爱心”为主旨,且主旨鲜明;②使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③句式整齐;④不超过50字。

     

 

查看答案

说明下面这则漫画的内容以及寓意。(6分)

满分5 manfen5.com

内容:(3分)

          

寓意:(3分)

          

 

查看答案

仿照下列句式,以“理想/幻想”或者“光荣/虚荣”为话题写一组句子,字数与例句大体相同即可。(4分)

例: 魅力/权力

魅力是一种软力量,权力是一种硬力量。魅力像和煦的春风,让人心旷神怡;权力像陡峭的冰山,让人心生敬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梧桐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荫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障,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则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很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拥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己,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1.文章的第②③两段极力写了梧桐树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5分)

答:                                      

2.全文自始至终表露了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请具体说明作者情感的变化。(6分)

答:                                      

3.文章第④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梧桐叶落的光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                                      

4.解释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谈谈你从中得到了启示。(6分)

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