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寻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愈生三岁而孤,养于父兄          从:堂房亲属

B.操行坚正,于世务                拙:笨拙,不擅长

C.是改太子右庶子                  坐:定罪

D.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石    勒:雕刻

2.下列能直接表现韩愈“操行坚正”的一组是(3分)

①宫市之弊,……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      ②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

③其辞多叙裴度事                          ④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

⑤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  ⑥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A.②③⑤                               B.①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自幼刻苦读书,后来考中进士,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终成一代名士。

B.韩愈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韩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后来才酌情内移到江陵任职。

C.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韩愈借撰写《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颂德。

D.韩愈性情宽宏通达,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总不改变态度。他跟孟郊、张籍的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4.翻译文中画线句及《师说》中的句子。(10分)

⑴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3分)

⑵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4分)

⑶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分)

 

1.C 2.B 3.A 4.⑴裴锷近日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 ⑵他还颇能奖掖鼓励后辈,招入家中的有十六七人,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不上了,也和颜悦色地不在意。 ⑶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 【解析】 1. 试题分析:C项中的“坐”应解释为“因为”。 准确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常用方法: ⑴代入检验法。把解释的意思代入原文,联系上下文看其是否恰当,也不失为推断词义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此方法简单易操作,是推断文言实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⑵识别、推断通假法。首先,当遇某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字角度考虑。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 ⑶课文迁移法。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的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像C项就可运用此法,《陌上桑 》就有典型例句:“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⑷语法分析推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⑸语境推断法。语境可分为句子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所谓内部环境是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环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借助这些语境推断。 ⑹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⑺ 语言结构推断法。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我们可据此进行判断。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②说他交往庸俗之人的事;③说他在碑文中较多记述了裴度的事迹。 如何筛选文中信息: ⑴确立全局观念,把握主要内容。在做此题时,由于已完成了前面几道文言试题,对文章内容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不妨在做题前再浏览一遍文章,目的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时,阅读浏览的环节是人物及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不同事件的各自情况等等,力求从总体上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材料,不同人物的言行、观点,为筛选有效信息打下一个可靠的基础。 ⑵看清题干,理解题干中概括性论断的含义。这一点,关系“筛选”的方向,是做题时首先要注意的。    在文言文信息筛选题中,经常存在某些被选文句的陈述主体与题干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文句大多数恰恰是应被排除的选项。因此,在筛选信息时一定要看所选文句的陈述主体是否与题干一致。 ⑶明确筛选指向。一般关注以下几点:①人物:谁,一个还是几个;事件:什么事;观点:主张什么;事理:说明什么;②指向:是思想性格还是行为特点;③角度:是“全都表现(说明)”还是“没有表现(说明)”;要特别注意的是所谓“表现”一般是直接表现,而不包括侧面衬托;④范围:是整个选文还是某个片段。 ⑷抓住中心句、中心词。在阅读时要抓住关键词语,正确辨析主次内容,这样就能迅速排除次要枝节,筛选出必要的信息。每一段选文都有主要内容与次要枝节之分,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必须带着题目的要求去分辨、取舍。 ⑸回到原文,留心陷阱。依据标准,找到每句话所在的原文,结合上下文先理解语句意思,再与题干要求对照,逐一检查,再做出选择。另外,注意命题常设的陷阱,如张冠李戴、牵强附会、跳离限制、颠倒是非、添枝加叶等。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A项“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说法与原文不符。 如何正确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⑴体阅读,整体把握。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基本上是人物传记。论人要论及全人,论文更要论及全文。阅读时,首先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品质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作出初步的分析评价。整体阅读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品质定位,才能胸中有数,才能完整准确地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从整体上把握材料,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文句的翻译、语段的理解等,我们都可以将它们还原到材料中对应之处,判断其正误。 ⑵抓住题干,读全读准。我们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理解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地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⑶借助注释,联系背景。概括中心意思最忌以偏概全,要特别注意分析选文的题目、尾注等内容,掌握文章出处和作者情况,还要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 ⑷辨析差异,排除干扰。高考文言文阅读在本考点的错误题型有或夸大事实,或偷换概念,或以假乱真,或无中生有,或张冠李戴,如果我们掌握了选项的设置模式,就会帮助我们排除干扰,正确答题。  ⑸迁移知识,巧妙运用。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是文言文阅读中基础知识运用试题的最大特点,如果能把课内学过的知识迁移运用到高考中,就能迅速准确地答题。 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件数和行为的程度、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文言文翻译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出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与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准确解释;同时要分析句子结构,把握句式特点,体味句子语气。特殊句式和特殊用词现象往往是翻译题的采分点,翻译的关键是找准得分点。⑴句得分点:“省父” “序”、“饯锷”。⑵句得分点:“诱厉”、“馆”、“给”及句子大意。⑶句得分点:“卑”、“盛”、“谀”。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没有什么名声地位。韩愈三岁时丧父,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认为是孤儿,所以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等到应举进士科,文章投送到公卿中间,前任宰相郑余庆很是为他宣扬美名,由此在当代知名。随即韩愈考中进士科。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征召韩愈到幕府任巡官。董晋幕府撤除后,徐州张建封又请他到自己幕府充当宾客佐僚。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正直,不擅长应付世务。后调任四门博士,转任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令由许多部门发出山,宰相不能独立掌管机务。宫市的宦官到民间强买物品的弊端,谏官议论过而德宗不听。韩愈也曾递上数千字的章疏极力劝谏,皇帝不但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为连州阳山令,后改任江陵府掾曹。 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而又多次遭受排挤贬黜,作《进学解》来自己开导自己。宰相看了这篇文章后同情他,认为他有修史才能,便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过了一年,转任考功郎中、知制诰,拜授中书舍人。不久有不喜欢韩愈的人,搜集他过去的事情,说他以前降职任江陵府掾曹时,荆南节度使裴均待他优厚,裴均的儿子裴锷平庸粗鄙,最近裴锷回家看望父亲,韩愈写序为其饯行,还亲切地称呼他的名字。这一议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此韩愈改任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他上奏请韩愈任行军司马。淮西和蔡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朝廷,因立功授任刑部侍郎,宪宗还下诏命韩愈编写《平淮西碑》文,韩愈在碑文中较多记述了裴度的事迹。而就当时首先进入蔡州活捉吴元济一事而言,李愬功劳为第一,所以李愬对碑文不服。李愬的妻子经常出入宫中,借机向皇帝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便下诏叫人磨掉韩愈写的碑文,并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碑文并刊刻碑上。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别人交往,无论人家荣辱沉浮他都不改变态度。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关系友好,孟郊、张籍名声和地位还不显达时,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间称赞推荐他们,结果张籍终于考中进士科,仕宦之途顺利。后来韩愈虽然显贵,但每遇公事之暇,就和他们交谈会餐,论文赋诗,和昔日一样。然而他对待诸权门豪士,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他还颇能奖掖鼓励后辈,招入家中的有十六七人,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不上了,也和颜悦色地不在意。他总是把振兴名教和弘奖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经他资助出嫁的内外亲戚及朋友的孤女多达十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5个字。(4分)  

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查看答案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比喻恰当。(3分)

    人有生理的青春,那是用年龄来衡量的;也有心理的青春,         ­­­­­­­­­­­­­­­­。有的人正当年少却胸无大志而暮气沉沉,年轻时就已经老了;有的人         ,年老了却依然年轻。生理的青春是可贵的,如春兰秋菊,但它不能永开不谢;心理的青春也许更可贵,如             ,可以傲对时间的风霜。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所学文本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沁园春·长沙》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词人和他的战友们,这是一群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B.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则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江河、北岛、顾城、舒婷等人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

C.在论证观点时,《劝学》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师说》则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D.荀子认为学习的人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与“蚓无爪牙之利”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句读之不知            B.不拘于时

C.居庙堂之高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乎:生吾前        叫嚣东西

B.其:皆出于此乎      余嘉能行古道

C.而:蟹六跪二螯      吾尝终日思矣

D.乃:爱祭无忘告翁     今其智反不能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