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一碗面的悲与喜 朱奚荭 面店不是很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一碗面的悲与喜

朱奚荭

面店不是很大,楼上楼下共60米见方。面的种类也不是很多,到了冬天,就只有一种,招牌羊肉面。店的位置也偏,位于城的东北角。

只是,城里的学子考上了大学,要背井离乡到异地求学,出发之前,到此店里吃一碗面,临走,咂咂嘴:“有一段日子吃不上这面了。”

公务出差有些日子的人回来,先不忙着回家见老婆孩子,却先来此店,吃碗面,解解馋,安慰苦熬了许久的胃。

经年在外打工的人回来,吃了这碗面,恢复了味觉缓解了一路的思乡情,久经颠簸而恍惚的头脑这才清醒过来:“终于尝到了这老家的面,果然是回家了。”

面店举城闻名,源于面的味道之好。

据传,这面店追溯起来,还属于上个世纪的风光。世道变迁,人事沧桑,只是这面,还是祖宗留下的秘笈所成,还是那个味。

徒闻其名、未尝其味的人也不在少数,因为此面价钱很贵,尤其是招牌羊肉面,是其他店的一倍不止。

来店里吃面的人,多是养尊处优的达官贵人。外面不大的空地上,停的不是宝马就是本田。

这不,刚从那辆红色迷你宝马车上下来的贵妇,抱着一只黑色贵宾犬,款款地步入店内,用纸巾仔细地擦拭桌椅完毕后,才优雅地坐下。

“老板,来两碗羊肉面。”

老板是位跛足的中年妇女,面无表情,不苟言笑,十年如一日。

她的绝活是本店的另一传奇,店堂里有再多的客人,她也能丝毫不差地记清楚几号桌哪位客人点的是什么面,面要软还是偏硬,拌面还是汤面,汤多还是面多;可以毫不费力地用丹田之音传到隔开两个房间的厨房里,那声音决不刺耳,反而会让人依稀感觉好像回到那久远的年代,悠长而有古韵。

不到三分钟,面就端上来了。其中的一只碗不是常用的陶瓷碗,有些特别。

贵妇也不在意,细致地挑着面吃,用另一双筷子从另一只碗中夹了面条喂那狗吃,店里的人见了,均见怪不怪的样子,各吃各的面。

不久,店里进来了两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老头搀扶着老妇人,两人一进门,店里人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老人,那只贵宾犬也似乎看出苗头,朝两人吠了起来。

跨进门后,老头搀扶老妇人在一个角落里坐下,而后走到柜台,目光在价目牌上搜索良久,:“我要一碗羊肉面,面多点。”老头从衣服的夹层里掏出一个黑油油的布褡裢,再从褡裢的某一层中捏出一叠有一元、五元也有几毛的零票,又点了一遍,交给老板。

面上来了,老头把面推给对面的老妇人,用筷子拌匀了,撒了些胡椒粉:“快吃,热乎的才好吃哩。”老妇人的脸被腾出的热气蒸得显出些红润,脸上露出孩子似的欣喜,用筷子伸进碗里,蘸了蘸汤水,放进嘴里嘬着,又挑起几根面,欠着身子要去喂老头吃,老头摇了摇头:“你先吃,我多要了面,剩下我再吃。”老妇人低头抿了口汤,又把碗推过来,让老头喝汤,老头固执地把碗推了回去,做出生气的样子。

老妇人这才开始吃面,吃得很慢,很享受,额头上渗着些小汗珠,老头见了,用桌上的卷纸仔细、轻柔地给她擦着汗。

老妇人吃了一半后就不吃了,把面推过去。那羊肉也没动,看去,好像还是一碗才端出来的面。老头又推回去:“再吃些,把肉给吃了,我不爱吃那羊肉,有味儿。” 

老妇人又吃了几口面,老头一把抢过筷子,夹了些肉喂到老妇人的嘴边。老头把所有的肉喂给老妇人吃完,又夹了些面喂她,这才揽过碗,心满意足地大口吃起面来,没多久,一碗面连一滴汤也不剩了。 

老两口互相对视着,眉眼里透着满足和快乐。   

老头细心地给老妇人围上毛巾,两人搀扶着出门了。 

 “哟,这不是城东捡垃圾的杨老六吗,怎么今天也来这里吃面了?看来,这年头,捡垃圾的也发喽。”一位穿皮风衣的胖子夹着一股寒风进来,嘴里嚷着。

隔桌上,那贵妇的面剩下了一半,而贵宾犬的那只碗里还剩下了大半碗的面,那些羊肉几乎未动过一箸。

店员端下贵妇的两只碗和那对老人的那只空空的碗,转身进去时,店堂里的人清晰地听见一声轻微的丹田之音:“把那只碗给扔了。”

留下的是店里所有人的疑问:“是哪只碗?”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一家有名气、价钱贵的面馆,同时接待了一位贵妇人和一对捡破烂的老夫妻。作品叙述了贵妇人与宠物犬吃了两碗面,而捡破烂老夫妻同吃一碗面的故事。

B.这篇小说语言清新,叙事生动,构思巧妙,情节曲折,作者在作品中将旁观者的理智与读者的情感巧妙地联系起来,在平静的叙事中蕴涵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C.这篇小说通过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D.两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在面馆吃面满足而快乐,但也有个小插曲:在吃面的过程中,老妇人把面推给老头,老头很生气,又把面推回给老妇人。

E.微型小说为了追求含蓄、蕴藉的艺术境界,有时会通过模糊的方式来呈现题旨,这篇小说就是这样的。

2.小说以“一碗面的悲与喜”为题有何妙处?(6分)

3.这篇小说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的结尾“把那只碗给扔了”一句很精彩,到底“是哪只碗”很耐人寻味。有人说是扔掉犬吃过面的碗,有人说是扔掉捡破烂夫妻用过的碗。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1.BD(B为3分项,D为2分项)。 2.①“悲与喜”具有概括小说情节的作用。小说写了富人和穷人吃面的“喜”与“悲”。(2分)②“悲与喜”具有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通过“悲与喜”表现了人们对贫富悬殊现象的不同态度,揭示了深刻的社会主题。(2分)③“一碗面”贯穿了小说始终,具有线索作用。(2分)(从内容、主题、线索三个角度论述。) 3.作品主要采用对比手法(2分),将贵妇人和两个老人对比;将人与犬对比,即老夫妻与贵宾犬相比,处处表现人不如犬;将贵妇人和犬吃的面,同两个老人吃的面对比。(2分)揭示了人们对贫富态度不同的社会现实,使作品立意深远。(2分)(手法、分析、意义三个方面作答。) 4. 【解析】 1. 试题分析:小说的阅读要注意“五位一体”的分析,结合《祝福》记住各自的作用。 1、标题的作用:点明人物、环境、情节(有时是线索)或暗示主旨。《祝福》主要点明情节,也是文章的线索, 暗示主题,全部鲁镇都在祝福可祥林嫂死去,什么原因,这正是本文的主旨。 2、人物,性格特征是必考的内容,注意分析,要通过各种手法(直接的包括肖像、语言、动作、环境、心理和间接描写)分析,可能分析出若干性格,但一定要注意要有理有据,每种性格特征后要有具体的依据还要注意选取和小说主旨关系最密切的作为答案。还要注意次要人物,如柳妈和我,这些人物主要是为重要人物服务的。同时还要指向主旨,如《祝福》中我的作用,我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对现实不满但又不能斗争,采取妥协、躲避的策略,同时又是全文的线索,起到见证人的作用,让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同时揭示主旨,这种社会依靠小资产阶级是没有出路的,这正是作者彷徨的原因。 3、环境,包括社会和自然环境,主要作用是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交待人物活动的场景,暗示人物心理、性格,推动情节发展,铺垫、引起下文,有时是文章的线索,相互照应,暗示主旨。如《祝福》开头和结尾的描写其作用是交待当时的社会环境,开通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暗示祥林嫂的命运难、交待一种迷信盛行的社会状况让人物的命运成为必然结果,暗示主旨。结尾的作用是和标题、开头照应,祥林嫂死了可鲁镇还是原样引起人们思考,升华主旨,说明要改变这样的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情节,情节是全文的主要内容,每一处要注意和环境、标题、人物、主旨有什么关系。主要是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开头主要是统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特别注意倒叙,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或思考)如《祝福》先交代祥林嫂的死就有此作用。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上文、开头、标题,升华住址等,还要注意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小说中的伏笔、照应也是经常考核的内容。 5、主旨,主要找小说是通过哪些地方表现主旨的。 具体答题时套用即可。 此题是对文章的综合考查,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制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B项 “情节曲折”有误,D项“老头很生气”有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小说标题的作用的题目,小说标题的作用要注意和其他四个方面的关系探究,“悲与喜”具有概括小说情节的作用,小说写了富人和穷人吃面的“喜”与“悲”, “一碗面”贯穿了小说始终,具有线索作用(和情节的关系),“悲与喜”具有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通过“悲与喜”表现了人们对贫富悬殊现象的不同态度,揭示了深刻的社会主题。(和主题的关系)。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小说手法的题目,从文中不难看出是对比,答题时答出对比的内容,然后答出效果即可,效果尽量向人物性格塑造和小说的情感靠拢。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小说的内容进行说理论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论证时要尽量向情节推进的和理性、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文章的主旨靠拢。例:同意前者。(明确观点)①面店是家名店,要接待经年在外打工回来的人,让他们有了回乡的亲切与温暖。可见,面对“拾荒”的老夫妇,这家店不失温馨祥和,不会扔掉人用过的碗。(情节的合理性) ②老板是位跛足的中年妇女,她那丹田之音“决不刺耳,反而会让人依稀感觉回到那久远的年代,悠长而有古韵”。显然,老板是位深沉、冷静而不失善良、平易的中国传统妇人。不会扔了那只“人碗”。 (人物性格的合理性)③“其中的一只碗不是常用的陶瓷碗,有些特别”,可见是面店特意为那些养宠物的有钱人准备的特别的碗,挣钱的主要是面,扔掉宠物碗是情理之中的事。(突出主题的合理性)。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引壶觞以自酌,_________。 _______,审容膝之易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3.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菩萨蛮

【元】张翥

              郎情秋后萧疏叶,妾心陌上悠扬蝶。何处望归鞍?春云山外山。

              梨花新月下。独自烧香罢。惟有梦相寻。惊乌啼夜深。

1.请结合对词的理解,谈谈“郎情秋后萧疏叶,妾心陌上悠扬蝶”妙在何处。(6分)

2.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 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       字:书法

B.徙居华阴,欲求之               因:因为

C.至或图其形,玩于壁屋           写:描摹

D.与乎石门之异矣                 徒:门徒

2.下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3分)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

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A.①②⑥    B.②②⑥    C.③④⑤    D.①④⑤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郑遨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4分)

(2)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3分)

(3)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3分)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老子思想中的治国理政智慧

王爱群

老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事实上,社会人生、治国理政等问题,才是老子思考的中心。从老子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明晓盛衰之道、成败之数。

大德非小惠。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也就是说,真正有大德、厚德的人,不刻意去追求有德,反而有德;一些人不愿意失去德的名声,刻意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深含智慧。对于理政者而言,德的重要表现就是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只要把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用合理的规则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就是德的表现,不必刻意去求德施德,这样才会成全大德。相反,如果理政者总是为了德的名声,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表面上看起来积了很多德,其实是偏私,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无为”方能大有为。老子推崇“无为而治”,“无为”是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无为”是要“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也就是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法则,根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宜行动。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即“道”在其间。离开了这个“道”,事倍功半;顺应了这个“道”,事半功倍。“无为”,就要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控制乱作为,即不妄为。秦亡汉兴,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这是老子所讲的“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例证。对于理政者而言,“无为而治”的启示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自己的“无为”而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应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防止乱作为。

天道忌盈。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什么是“盈”呢?口满为盈,权大为盈,富奢为盈。口满,不仅难以兑现,而且招人记恨;权大,则生骄横,骄横必然侵害他人;富贵且奢侈,挥金如土,必然被食不果腹者怨恨。月满则亏,盛极则衰。老子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句话点出了贫富无常的道理。怎样才能常虚不盈呢?关键是在成功的时候不忘忧患。有忧患意识,则无忧患;无忧患意识,则终忧患。也就是要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

伟业须从细小做起。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小之事如何才能变成伟业呢?老子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就是说,根本的方法在于不断地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天下大事皆由积累而成。所以,对于理政者而言,从小处做起,从一点一滴积累,抓好关键细节,方能成就大业。事物的发展在于积累的道理还启示人们,积小过会成大恶,千里之堤会溃于蚁穴。因此,理政者应当努力看得远一些、深一些,见事于初萌,防患于未然。

(选自2013年6月7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老子的“德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刻意追求有德反而成就大德的理政者,才是真正有大德、厚德的理政者;为名声求德的人,反而失去了德。

B.对理政者而言,能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所利,各得所需,就是有德。

C.理政者只有用合理的规则将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才能成全大德。

D.理政者刻意求德施德,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其实质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2.下列对文章第三段画线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为”指的是“道法自然”,理政者的行为必须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

B.“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理政者通过自己的“无为”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有为”。

C.防止理政者乱作为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

D.理政者要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中得到治政的启示,否则就会私欲膨胀,扰民乱民。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虽然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他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汲取不少治国理政的智慧。

B.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得益于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这是老子提倡“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依据。

C.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他主张理政者应该具有忧患意识,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

D.老子认为大事由小事积累而成,对理政者而言,如果不善于从小事做起,抓住关键细节,就不能成就大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成功是人们一生追求的目标。有的人十年寒窗后金榜题名,有的人从一介布衣攀到位高权重,有的人从身无分文做到亿万富翁,也有人从默默无闻的草根成为举世闻名的明星;有的人为了正义事业壮烈牺牲成为无名烈士,有的人助人为乐、不图回报,是终生清贫的爱心奉献者;也有人奋力拼搏、从不放弃、一生平凡,是普通百姓……

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呢?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字数800字以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