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雪 [金] 史肃 丰年不救两河饥,腊尽才看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雪

[金] 史肃

丰年不救两河饥,腊尽才看小雪飞。

谩说①春来膏泽好,其如垄上麦苗稀。

空花只解惊愁眼,湿絮宁堪补败衣。

颇笑西台瘖御史②,日斜骑马踏泥归。

【注】①谩说:休说。②西台:御史台。瘖:哑,此处有沉默不能语之意。

1.颈联的描写对象是什么?表达了什么含义?(4分)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1. 颈联的描写对象是雪,(1分)“空花”和“湿絮”都借指雪。(1分)“只解”说明迟来的雪只能使饥寒交迫的百姓更添忧愁,“宁堪”意为似棉絮一般的雪花无用,又不能填补破烂的棉衣。(2分) 2.首联说两河地区饥荒,而直到腊月将尽(年末)才盼来一场小雪,写雪来之晚,展现出诗人心情焦虑(1分);颔联、颈联写迟来的春雪对农业生产、百姓饥寒交迫的生活都无济于事,表达出忧虑、失望之情(2分);尾联写到诗人作为御史,面对饥荒灾情却无能为力,只能踏雪回家。诗人沉默不能语,只得自嘲自责,但在无可奈何中又包含着愤懑之情(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诗的题目已经提示了写作的对象为春雪,考查的是诗歌的事物形象,常用的手法是托物言志。答题时要看清题干,题干问的是颈联的写作对象,分析诗句“花”“絮”从外形上可知对象为“雪”。回答诗歌的颈联表达的含义抓住诗歌的内容或感情来进行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要求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为免遗漏要点,应逐句逐联进行解读。分析诗歌的情感态度一般可从题目、情感关键词、意象意境、细节描写、绘景色彩词、注释等着手分析。   此诗首联一个“才”字表明雪花来迟,诗人因两河饥荒而焦虑;颔联“谩说(情感关键词)”、麦苗“稀(绘景关键词)”,颈联“只解(情感关键词)”“宁堪(情感关键词)”写雪花虽来,但已经无济于事,表达了诗人的失望之情;尾联“瘖(注释)”字,说明诗人沉默不语,无可奈何十分绝望,只得骑马踏泥回家(细节描写)。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张大节,字信之,代州五台人。擢天德三年进士第,调崞县丞。改东京市令。世宗判留务,甚爱重之。海陵修汴京,以大节领其役。世宗改元于辽东,或劝赴之,富贵可一朝遂,大节曰:“自有定分,何尔。”随例补尚书省令史,擢秘书郎、大理司直。会左警巡使阙,世宗谓宰臣曰:“朕得其人矣。”遂授大节。俄以杖杀豪民为有司所劾,削一阶解职。未几,授同知洺州防御使事。

入为太府丞、工部员外郎。卢沟水安次,承诏护视堤城。擢修内司使,推排东京路户籍,人服其平。进工部郎中。时阜通监铸钱法弊,与吏部员外郎麻珪莅其事。积铜皆窳①恶,或欲征民先所给直,大节曰:此有司受纳之过,民何与焉。以其事闻,卒得免征。就改户部郎中,定襄退吏诬县民匿铜者十八村,大节得其实,抵吏罪,民斫石颂之。召授工部侍郎,改户部。世宗东巡,徙太府监,谕之曰:“侍郎与太府监品同,以从行支应籍卿办耳。”

章宗即位,擢中都路都转运使,因言河东赋重宜减,议者或不同,大节以他路田赋质之,遂命减焉。乞致仕,不许,徙知太原府,以并、代乡郡,故优宠之。近郭有男子被杀者,闻其妻哭声不哀,召而审之,果为奸夫所杀,人以为神。西山有晋叔虞祠,旧以钱输公使库,大节还其庙以给营缮。选授河东路提刑使,未赴,留知大兴府事,治有能名。

阅岁,移知广宁府,复请老,授震武军节度使。部有银冶,有司以为争盗由此生,付河东、西京提刑司与州同议,皆以官榷为便,大节曰:“山泽之利,当与民共。且贫而无业者,虽严刑能禁其窃取乎?宜明谕民,授地输课,则其游手者有所资,于官亦便。”上从其议。复乞致仕,许之,仍擢其子尚书刑部员外郎岩叟为忻州刺史,以便禄养。承安五年卒,年八十。

(选自《金史》,有删改)

【注】①窳(yǔ):粗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有定分,何尔    遽:奔赴              B.卢沟水安次       啮:侵蚀

C.大节得其实        廉:查访              D.旧以钱输公使库   施:施舍来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能表明张大节受到皇帝“爱重”的一组是(   )

①海陵修汴京,以大节领其役。           ②会左警巡使阙,世宗谓宰臣曰:“朕得其人矣。”

③推排东京路户籍,人服其平。           ④徙知太原府,以并、代乡郡,故优宠之。

⑤留知大兴府事,治有能名。             ⑥仍擢其子尚书刑部员外郎岩叟为忻州刺史,以便禄养。

A.②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大节因用杖刑打死土豪而被弹劾,被削减一个等级的官阶并解除职务,但没过多久,又授予他同知洺州防御使事的职务。

B.世宗东巡时,调任张大节为太府监,对他说:“侍郎和太府监等级相同,只是因为随行人员的供给与应付要靠你办理罢了。”

C.章宗即位之后,张大节上奏说河东路赋税重,应当减收,有人反对,大节根据其他路的田赋标准据理力争,皇上下命令将他降职。

D.太原府州城附近有个男子被杀,凶手是与死者的妻子通奸的奸夫。张大节听到死者的妻子哭声并不哀痛,便将她召来审问,由此找出了凶手,百姓都认为张大节断案神奇。

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前两句为上文划线句,后两句为课内句)(20分,每题5分)

(1)大节曰:“此有司受纳之过,民何与焉。”以其事闻,卒得免征。

(2)宜明谕民,授地输课,则其游手者有所资,于官亦便。

(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逍遥游》)

(4)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书法艺术博采众美

与其它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璀璨的书法艺术来自人类对于美的不懈追求。我们的祖先以汉字的形式美为基础,结合他们对于自然美、生活美的感悟,创造了具有无限魅力的书法艺术。换句话说:汉字的天生丽质与书法家的艺术气质,共同构筑了辉煌的书法艺术。

那么,汉字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

《易经》里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也就是说:上古时代,人们是用绳子打结的方法来帮助记忆的。相传是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这种过于简单的原始记事方式显然不能够满足需要,于是,“书契”,也就是文字,应运而生了。

关于汉字的创造者,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比较流行的说法,一个是“伏羲造字”,一个是“仓颉造字”。伏羲氏,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史记》与《韩诗外传》等史籍中都说:研制出八卦的伏羲,也是文字的创制人。仓颉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真有其人,他是黄帝时代的一个史官。《述异记》与《淳化阁帖》等史籍中记载:仓颉与另一个名叫沮诵的史官一起。“始作书契,以代结绳”。《三字经》、《百家姓》还没有问世的时候,儿童的启蒙读物是秦代李斯等人写的《仓颉篇》,讲述仓颉造字的故事,四字一句,两句一韵,很便于诵读。因此,“仓颉造字”之说比“伏羲造字”之说更为流行。实际上,如同“轩辕氏造车”、“有巢氏造屋”、“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这些说法一样,汉字不可能是一人、一时创造出来的,而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仓颉不过是对前人的创造做了一些总结和提高。当然,他的总结和提高是有极其重要意义的贡献,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创造文字是为了使用,并不是一种艺术活动。但是,我们的祖先具有很强的审美观和高超的艺术才能。从“仰韶文化”(即“彩陶文化”)遗址与“龙山文化”(即“黑陶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来看,古人在陶器上面绘制的图画是很美的,图案、花纹十分精致,飞翔的鸟、击水的鱼、奔跑的鹿更是栩栩如生。“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都属于新石器时期,正是汉字产生的时代。具有非凡智慧的中国古人,不仅在制造器皿时充分运用了他们的审美观点和艺术才能,在创造文字的时候也是非常讲究审美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汉字的美,来自古人对于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会。汉代的文字学家许慎说:仓颉是“依类象形”而创造文字的。“类”,这里指自然万物。许慎的意思是:仓颉依照自然万物的形象创制了文字。唐代的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说的就更具体了:仓颉“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我国古人为了观测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运行情况,选取了28组星星作为观测的标志,称之为“二十八宿”;“奎星”,就是二十八宿之一。张怀瓘的意思是:“仓颉上观日月星辰的运行,下看龟背的花纹和飞鸟的姿态,广泛的采集各种事物的美,把它们综合起来而创造了文字。”因此,汉字是“博采众美”的结晶,每一个汉字都是审美的产物。

同样,书法艺术也是“博采众美”的结晶,是审美的产物,人之初,“古文”与“籀文”虽然只是记事符号,但是,当我们的祖先在龟甲、兽骨与石头上面刻写文字的时候,在陶器、青铜器上面铸刻文字的时候,也会自然而然的运用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才能,使文字的书写从一开始就具有相当的艺术性。随着文字的书写越来越讲究,终于成为一项专门的艺术。

                                                                             (有删改)

1.下列关于汉字的创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绳记事是极为简单的原始记事方式,不能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和需要;创制文字以替代结绳记事,在人类文明史上意义深远。

B.“伏羲造字”、“仓颉造字”都是关于汉字起源比较流行的说法,伏羲、仓颉都是传说中的人物,汉字其实是由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

C.汉字的创制,不是出于审美的需要,而是出于实用目的。但汉字的创制者在创制汉字时却又十分讲究审美,故而汉字本身就有先天的形式美。

D.汉字出现于新石器时代,那时的中国古人已经具有很强的审美观点和高超的艺术才能,在创造文字的时候,他们依类象形,博采众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法艺术的美,是书法家在汉字本身形式美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自然、生活的独特审美感悟和艺术才能创造出来的。

B.在汉字的发明史上,仓颉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依类象形”,赋予汉字以真正意义的形式美。

C.汉字能够演变成为一门书法艺术,主要是得益于它的“博采众美”。无论是创制者,还是书写者,都自觉地将自己对自然美、生活美的审美感悟融汇其中。

D.书法艺术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伴随着汉字的发展和演化,书法艺术逐渐系统化、完善化,最终成为中国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仓颉造字”之说比“伏羲造字”之说更加流行,主要是因为众多儿童启蒙读物用便于诵读的文字讲述了仓颉造字的故事。

B.我们的祖先有着很强的审美观念和高超的艺术才能,在陶器上面绘制了很多精美的图画、花纹以及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

C.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来自于人类对于美的不懈追求,汉字书法艺术独特的艺术魅力就是源于创造者的审美感悟。

D.严格来说,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并不是文字,而是一些用于记事的刻画符号;这些刻画符号,也是“博采众美”的产物。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6分)

“孝”作为日常行为规范,几千年来被赋予了强烈的象征涵义。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法律与政治是紧密纠缠的共生体,从未像西方社会那样在权利框架下充分剥离。因此,通过对“父子-君臣”这一隐喻关系的不断自我确证,个体在家庭中的品行,变成了考察社会角色与政治素质的根本依据。汉代选拔与培养官员的重要途径就是“举孝廉”,即二十万户中每年推举一位公认为孝顺父母、行为廉正者由朝廷直接任命为官吏。这种以德取士、以德治国的系统,直到清代仍是吏治的重要方面。显然,作为家庭伦理规范的“孝”,已作为政治考核标准直接介入了社会生活,实际上是国家层面上“忠”的异质同构体。多少功臣名将失宠后,往往以“不孝”之名获罪杀身。

“孝”在周代以前主要是指对逝去的先人进行祭祀与守制。周以后随着儒家的兴起,侍奉活人的社会议题渐渐压倒了供奉死人的宗教议题。从现实利益上说,对逝者的守制与对老者的奉养,都要浪费大量劳动力,并不符合资源最优化配置的自然原则。然而,这种“不经济”的行为却恰恰体现了文明的力量,即宣告一种基于“反哺”机制的群体关系的确立。在个体意义上,孝敬父母本身必然包含着对晚辈生活“方便性”的牺牲。

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个体高度独立,包括从家族和家庭依赖关系中的解放。这使代际成员的长期共处失去强制性,公共教育、全日工作和社会化福利体系,最终切断了原有的“反哺”链条,于是出现越来越多失去回报的“空巢老人”。由于时间上的快节奏和空间上的流动性,年轻人的自我认同更多来自社会角色尤其是职业角色,家庭日益远离作为国家缩影和权力纽带的含义。这使“孝”作为一种崇高的政治话语迅速崩溃,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利益话语和情感话语。

将“孝”解释为功利性的交易似乎有“庸俗社会学”之嫌,因此有人试图寻求更自然的心理依据,把它归结为人类的某种普遍情感。但是,如果没有内在的敬畏与顺从,奉养老人就与豢养宠物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也就是说,仅仅根据强烈的审美感情——“爱”,并不必然导致“孝”的行为。另一方面,当我们讴歌伟大无私的母爱时,往往忘记了野兽的护崽之情比人类更绝对、强烈和直接,它们会为保护幼崽而自不量力地攻击任何目标,不会想什么养儿防老的问题。

因此,坦然承认“孝”的功利基础并不可耻,可耻的是对“孝”进行道貌岸然地掩耳盗铃和无限绑架。人的感恩之情并非与生俱来,其前提是要有“恩”可感;而当情感内化为道德习惯时,便拥有了难以抗拒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所以,说到底,“孝”不仅是一种光荣的美德,而且应当是一笔自由的交易和一份愉快的感情。

(节选自《当孝道遇上法律》)

1.下列关于“孝”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父子—君臣”的隐喻关系存在着联系。

B.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孝”的侧重点经历了由社会议题向宗教议题的转变。

C.现实中,“孝”体现了资源最优化配置的自然原则与文明力量之间的差别。

D.现代社会的“孝”已非崇高的政治话语,而是一种利益话语和情感话语。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代“举孝廉”表明,“孝”作为政治考核标准直接介入了社会生活,并由家庭伦理规定范变成了以德取士、以德治国的系统。

B.作为一种“不经济”的守制和奉养行为,曾经基于“反哺”机制而确立的“孝”,包含着对晚辈自身生活“方便性”的牺牲。

C.如果没有对长辈内在的敬畏与顺从,而仅仅出于“爱”这种强烈的审美感情,奉养老人就与豢养宠物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D.与野兽具有比人类更绝对、强烈和直接的护崽之情相比,我们应该坦然承认“孝”的功利基础,否则可能对“孝”作出曲解。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西方社会的道德、法律与政治做到了在权利框架下充分剥离,这使个体在家庭中的品行,没有变成考察社会角色与政治素质的根本依据。

B.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是“忠”的异质同构体,“不孝”即“不忠”,这是失宠的功臣名将被以“不孝”的罪名杀害的原因之一。

C.现代社会中的个体高度独立,而公共教育、全日工作和社会化福利系最终切断了“反哺”链条,使失去回报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

D.感恩之情并非与生俱来,当“孝”被视为一笔自由的交易和一份愉快的感情时,它就会被内化为道德习惯并拥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查看答案

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生命因              而精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请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词语然后作文。

      ②自主立意,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仿照示例扩写,要求意蕴丰厚,联想丰富,有文采。(4分)

示例:

      栏

      倚栏

      倚栏远眺     

      倚栏远眺,烟波江上使人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