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奇零草》自序 张煌言① 余自舞象②,辄好为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奇零草》自序

张煌言①

余自舞象②,辄好为诗歌。先大夫虑废经史,屡以为戒,遂辍笔不谈,然犹时时窃为之。及登第后,与四方贤豪交益广,往来赠答,岁久盈箧。会国难频仍,余倡大义于江东,凡从前雕虫之技,散亡几尽矣。于是出筹军旅,入典制诰,尚得余闲吟咏性情。及胡马渡江,而长篇短什,与疏草代言,一切皆付之兵燹中,是笔墨之不幸也。

余于丙戌始浮海,经今十有七年矣。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或提师北伐,慷慨长歌,或避虏南征,寂寥短唱。即当风雨飘摇,波涛震荡,愈能令孤臣恋主,游子怀亲,岂曰亡国之音,庶几哀世之意。

乃丁亥春,舟覆于江,而丙戌所作矣。戊子秋,节移于山,而丁亥所作亡矣。庚寅夏,率旅复入于海,而戊子、己丑所作又亡矣。迨辛卯昌国陷,而笥中草竟靡有孑遗。何笔墨之不幸,一至于此哉!

嗣是缀辑新旧篇章,稍稍成帙。丙申,昌国再陷,而亡什之三。戊戌,覆舟于羊山,而亡什之七,始知文字亦有阳九之厄也。

年来叹天步之未,虑河清之难俟,思借声诗代年谱。遂索友朋所录,宾从所抄,次第之。而余性颇强记,又忆可忆者,载诸楮端,共得若干首。不过如全鼎一脔耳。

嗟乎!国破家亡,余谬膺节钺,既不能讨贼复仇,岂欲以有韵词,求于后世哉!但少陵当天宝之乱,流离蜀道,不废风骚,后世至今,名为诗史。陶靖节躬丁晋乱,解组归来,著书必题义熙③。夫亦其志可哀,其情诚可念也已。然则何以名《奇零草》?是帙零落凋亡,已非全豹,譬犹兵家握奇之余,亦云余行间之作也。时在永历十六年,岁在壬寅端阳后五日,张煌言自识。.

注:①张煌言(1620-1664),南明将领,诗人,民族英雄。②舞象:代指成童,成童即十五岁以上。③义熙:晋安帝年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笔墨之不幸也         诚:实在       B.而丙戌所作矣           亡:逃亡

C.年来叹天步之未         夷:太平       D.求于后世哉             知:了解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尚得余闲吟咏性情     州司临门,急星火

B.又忆可忆者,载诸楮端   实迷途未远

C.思借声诗代年谱      处涸辙犹欢

D.岂欲以有韵词       悦亲戚情话

3.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张煌言“好为诗歌”的一组是(2分)

① 然犹时时窃为之                      ② 往来赠答,岁久盈箧

③ 尚得于余闲吟咏性情                  ④ 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

⑤ 嗣是缀辑新旧篇章,稍稍成帙          ⑥ 始知文字亦有阳九之厄也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十七年中写诗编集遇到多次厄运,接连不断的“亡诗”记录,是诗的不幸,也是诗人的不幸,国家的不幸。

B.作者靠“索”“忆”只得了所有诗作的一部分,但他依然要编成诗集,这是因为作者青少年时期酷爱写诗,但诗稿很多都在战火中散失了。

C.作者笔下的杜甫、陶潜等历史人物,都经历了激剧动荡的年代,遭受过厄运的打击,他们的志向和情操使作者深受感动。

D.诗集之所以命名为“奇零草”,是因为诗篇散落,已非全貌;还因为集中所收,都是作者在战斗岁月的间隙中写成的。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但少陵当天宝之乱,流离蜀道,不废风骚,后世至今,名为诗史。(3分)

                                                                                             

(2)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3分)

                                                                                            

 

1.B  2.D   3.B  4.B 5.(4分)然而,杜甫身逢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在入蜀途中颠沛流离,也不曾荒废写诗,直到今日,人称“诗史”(或“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当”、“废”、“风骚”、“名”,各1分)(2)(3分)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办法活到今天;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没有办法度过她的余生。(“无以”1分,“终余年”1分,句子通顺1分。)(3)(3分)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宾语前置1分,“既”1分,句子通顺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亡:丢失。回到语境中“丙戌所作”“丁亥所作”“戊子、己丑所作”中的“作”字应是“创作”的意思,因此“亡”应为“丢失”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D项均为结构助词,的。A介词、在;介词、比 B代词、那些;助词、无义 C介词、用;连词、不译。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回到语境中,④句前面是“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因此与“好为诗歌”无关,据④可排除AD;⑥句“始知文字亦有阳九之厄也”是对文稿多次丢失的感叹,也也“好为诗歌”无关,至此可确定答案为B。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 试题分析:是想借声诗以代年谱,以诗集的完成作为自己生平的总结。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一定要沉得住气,整体理解文意,就会判断出对作者编辑诗辑原因的理解是错误的。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当”解释为“遭逢”,“废”解释为“荒废”,“风骚”理解为“诗”,“名”解释为“称为”;第二句中“无以”是固定结构,解释为“没有办法”,“终”解释为“度过”;第三句中“以何”是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整,“既”解释为“既然”。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我从十五六岁起,就爱好写作诗歌,先父担心我荒废经史,一再劝戒,只得搁笔不再做诗,但有时还悄悄写上几首。中举之后,与各方名流广泛结交,诗文赠答,日积月累,诗稿盈箱。适逢国家多难,我在江东首倡抗清大业,以往诗稿,丧失殆尽。从此,运筹帷幄在军旅之中,起草诏告于庙堂之上,空暇之际,仍不忘吟咏性情,付之笔墨。清兵渡江之后,长短诗篇,一概在战乱中丧失,实在是诗篇的不幸啊。 我从丙戌年浮海南下,算起来,已经历了十七个春秋。这期间,忧国思家,感时伤乱,无时不令人感慨万千,无事不叫我触目惊心。率军北伐时,壮怀激烈,长歌抒怀,避虏南行间,孤寂凄凉,短诗寄情。每当风雨飘摇之际,身处惊涛骇浪之巅,更加触发孤臣对大明君主的依恋,拨动游子思念亲人的心弦。这些诗篇哪里是亡国的绝望之音,分明表达了忠臣回天无术的哀叹之心! 丁亥年春,随着倾覆的战船,丙戌年写的诗歌也沉入长江。戊子秋日,驻军平冈山,又散失了丁亥年的诗稿。庚寅夏天,率兵再次入海,戊子、己丑两年之诗又遭厄运。到了辛卯年,舟山失守,书箱中残存诗稿无一幸免。为什么我写的诗歌,竟然不幸到如此地步! 此后,搜寻新诗旧作,渐渐汇集成册。可是,丙申岁,舟山二度失陷,散失了三分之一,戊戌年,战舰在羊山倾覆,再散失十分之七,我这才相信,诗文翰墨也有在劫难逃的厄运呀。 近年以来,慨叹国运艰难不安定,等待天下太平遥遥无期,我想凭借诗篇代替年谱,于是,要回平日亲朋好友收录和宾客随从抄记的诗歌,一一加以编次。而且我记性很好,又把能够回忆起来的旧作,重新誊清,共得若干首。在我的全部诗歌中,这只能算很小一部分。 嗟呼!在国破家亡之际,我谬掌兵权,既然不能讨灭贼子以雪国仇,又怎敢凭借声诗来传名后世呢!然而,杜甫身逢天宝末年安史之乱,颠沛流离,入蜀途中,也不曾荒废写诗,直到今日,人称“诗史”。陶潜生于晋亡之际,辞官归隐,写诗必以晋安帝年号“义熙”记年。他们的志向令人同情,他们的情操发人深省。那么,这本诗集为何取名《奇零草》?一来诗篇散落,已非全貌,犹如古兵书《握奇经》至宋复出,而非足本,二来表明集中所收,均系作于行伍之间。南明桂王永历十六年,岁次壬寅,端阳节后五日,张煌言自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

2.善万物之得时,____________。(《归去来兮辞》)

3.层峦耸翠,上出重宵;________,________。(《滕王阁序》)

4.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

5.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6.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陈情表》)

7.母孙二人,更相为命,_______________。(《陈情表》)

8.臣________,死当结草。(《陈情表》)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A.发(jī)       央 (měi)         防 (dī)           样 (mó)  

B.恿(sǒng)     言 (chán)        熟 (rěn)       恶 (zēng)

C.云(tóng)     晦 (shuò)        角 (yú)        连 (lèi)  

D.祷(qí)       讥 (qiào)        洞 (xué)       弱 (guān)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静流

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歌曲,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升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红蜻蜓”歌唱组合。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提放蜻蜓是几时最喜欢的游戏。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弟说,他要考艺术院校。这当然没有成功,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弟在那年高考中落榜了。为了实现愿望,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去当文艺兵,这最后也没实现。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生浩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

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心怀怨怼的。他整日整日地不回家,在外面游荡,抽烟,喝酒,看录像,甚至赌博。父亲对于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着一幅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也不看弟一眼。他们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亘着大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测,没有光亮。

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

我那时已在江南。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息。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巷闾烟火的不易。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与不曾实现的未竟愿望,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

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有了释然。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

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

在四处求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为弟买了出租车。弟把自己安顿在皖北那个小城,结婚,生子,开始了平淡的人生。

尘埃随之落定。

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去探亲,家人聚在一张饭桌上,吃着饭菜,说着闲话,屋外,秋阳融融。饭后父亲递一支烟给弟弟。弟弟点火,两人抽一口,突出,对望,烟圈上旋,被风吹着,袅袅散去。一切都在不言中,生活似乎在和解与体恤中,平静地向前流去,父亲展望着他含饴弄孙的晚景。

如果,生活仅仅如此按部就班地向前走去,父亲与弟弟都不会看到他们各自的另一面。

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

弟的孩子,我的侄儿,在出生一年后,被诊断为为孤独症患者。不能接受现实的是父亲。他,在一夜间,叶落萧萧,只剩下虬枝无言地指向天空。弟第一次发现了父亲的软弱,那貌似强大的外表下,也有不堪一击的所在。他一边安慰父亲,鼓励妻子,一边筹款,四处求医。竭尽人事,要为侄儿打开那扇自闭的门。弟开始不停地讲话,虽然他讲得口干舌燥,侄儿一点反应也没有,弟说,他不会放弃。父亲第一次知道了弟是执着的,像蒲草,看似柔弱,实质有坚韧自持的力量。

在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弟临走时,悄悄叮嘱我:爸老了,有时犯糊涂,在你这里,你精心点。我说,你放心吧。

弟走后,父亲说,看看,你弟变能干了,我说,是,弟一直都很能干。父亲对弟的赞许是在他走后才说出来的。

                                                          (改编自李丽娟的作品)

1.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 ( 2分)

2.品味文中加粗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 6分)

①拍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喝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挺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指出弟弟与父亲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直至理解信任的几个主观原因。(5分)

4.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 (6分)

5.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 (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7分)

1.                  ,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闾阎扑地,                 ;            ,青雀黄龙之舳。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3.故曰:至人无己,                                 ?(庄子《逍遥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寒

陈与义①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

①本诗作于宋高宗建炎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岳州,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1.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4分)

2.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