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广汉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见吏民,或夜不寝至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广汉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见吏民,或夜不寝至旦。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钩距者,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唯广汉至精能行之,他人效之莫能及也。郡中盗贼、闾里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皆知之。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空舍谋共劫人,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富人苏回为郎,二人劫之。有顷,广汉将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长安丞龚普叩堂户晓贼,曰:“京兆尹赵君谢两卿,无得杀质,此宿卫臣也。解质,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二人惊愕。又素闻广汉名,即开户出,下堂叩头。广汉跪谢曰:幸活全郎,甚厚!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至冬当出死,豫为调棺,给敛葬具,告语之,皆曰:“死无所恨!”

(节选自《汉书·赵广汉传》)

【注释】①宿卫臣:皇上的侍卫人员。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设欲知马                                贾:价钱。

B.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                        事情:事情的真相。

C.京兆尹赵君两卿                          谢:告诉。

D.长安少年数人穷里空舍谋共劫人            会:适逢。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广汉“精于吏职”的一项是(    )(3分)

①广汉为人强力                           ②尤善为钩钜以得事情

③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             ④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皆知之

⑤有顷,广汉将吏到家                     ⑥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文意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广汉为人强力,精于吏职,善于侦破各种复杂案件;执法时以情为先,可见他崇尚人治。

B.赵广汉为官,重视调查研究,体恤民情;执法时恩威并重;既取悦于朝廷又讨好百姓,推行愚民政策。

C.赵广汉勤于政务,重调查善比较,明察暗访,执法一丝不苟又善于以情理攻心,可谓精于吏职。

D.赵广汉勤劳清廉,除刁民,惩贪官,雷厉风行;执法时晓之以理,提倡儒家仁爱之道。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解质,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5分)

译文:                                                                      

(2)广汉跪谢曰:“幸活全郎,甚厚!”(5分)

译文:                                                                       

 

1.D 2.B 3.C 4.(1)释放人质,束手就擒,官府会好好对待你们的。如果幸运,碰上朝廷发布大赦的诏令,到时还可能免除刑罚。 (2)广汉跪地感谢说:“幸亏你们让郎官的性命得以保全,你们对我的恩德太深厚了。” 【解析】 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D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下句内容“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大意“坐下来还没说完,赵广汉派的吏员就到了,逮捕了他们,经过审讯,那些人全部承认犯罪事实。”可知,会,聚集,会合。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精于吏职”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①说广汉为人,与吏职无关;⑤写其在案发后到现场,体现不出“精于”;⑥写广汉富于人情味。所以选B。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项,“执法时以情为先,可见他崇尚人治”表述错误;B项,“即取悦于朝廷又讨好百姓,推行愚民政策”表述错误;D项,“提倡儒家的仁爱之道”表述错误。所以选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善”、“遇”、“幸”、“谢”、“活全”、“甚”、定语后置句“幸活全郎”。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 赵广汉为人刚强有毅力,天性精于官吏职守。接见官吏百姓,常常彻夜不眠。特别善于反复调查比较,以得到事情的真相。所谓钩距,就是比如要知道马的价钱,就先问狗价,又问羊价,接着问牛价,然后问马价,反复比较、检验这些价钱,按照事物种类不同加以度量,这样就可以知道马价的高低,结果不会偏离实际情况。这种方法只有赵广汉能够运用得很精妙,其他仿效者都比不上他。赵广汉对郡中里巷盗贼和行为不轨者的藏身匿居的处所,对下级官吏即使轻微的受贿行为,全都了解。长安的几个年轻人在里巷中一个极其隐蔽、无人居住的房子里会面,商量一起抢劫的事情,坐下来还没说完,赵广汉派的吏员就到了,逮捕了他们,经过审讯,那些人全部承认犯罪事实。富人苏回充任郎官,有两个人劫持了他。时间不长,赵广汉就带人到了劫人者的家里,自己站在厅堂前面,让长安丞龚普敲门,告诉罪犯说:“京兆尹赵君告诉两位,不要杀害人质,人质是皇上的侍卫人员。释放人质,束手就擒,官府会好好对待你们的。如果幸运,碰上朝廷发布大赦的诏令,到时还可能免除刑罚。”两个罪犯非常惊讶,平素又听说过赵广汉的威名,立即开门从正屋出来,到堂下向赵广汉磕头认罪。赵广汉跪着感谢说:“幸亏你们让郎官的性命得以保全,你们对我的恩德太深厚了。”他把罪犯送到监狱,嘱咐吏员细心照顾,供他们酒肉。到了冬月,要将他们从狱中提出处死时,赵广汉还事先为他们准备好棺木和收殓下葬的用具,并派人告诉了罪犯,两个人都说:“死了也没有任何遗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 •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1.对这首诗歌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说只有远离故乡外出做官之人,才对自然物候的变化特别敏感。“偏”字用得特别工巧,形象地表现出新春来临时宦游人感慨时光流逝的心惊,与尾联“归思”相照应。

B.颈联写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水上的绿萍,在晴朗的阳光下摇动着光泽。“催”和“转”两个字非常有力地渲染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与无尽活力。

C.诗人触景生情,抒发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尾联是点睛之笔,诗人因宦游他乡,不能赏玩故园春景,辜负大好春光的“归思”之情跃然纸上。

D.本诗结构细密,循着诗题,层层拓展:“新”字扣住“早”;中间两联具体描写早春景象,“云霞”两句呼应“望”,“淑气”两句呼应“游”,尾联与“和”字照应,点明了诗人和同伴的伤春思归之情。

2.本诗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游民文化

儒家认为周代实行的是井田制,在这种制度下,田有常制,民有定居,各安其业。井田制如果被败坏,农民、手工业者或商贾脱离了原来的定居点与相应的职业或劳动对象――土地,这些人便成了游民。但儒家承认社会分工和人们职业的多样化,有事可干就不是游民。而先秦法家只承认耕战的作用,认为只有务农为本,老百姓以其他事情谋生都是“游食”,也就是游民。自武帝而起,历代所实行的都是“外儒内法”,因此把不务农的人们视为游食或游民的看法几乎支配整个封建社会的主导舆论,直到明太祖朱元璋还说:“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到了清代,统治者所理解的“游民”实际上是游民中的腐败分子,他们脱离了正常的劳动,完全以不正当的手段牟取衣食,坑蒙拐骗,欺压百姓,成为危害一方的败类。他们不仅为官方所不容,而且遭到普通平民百姓的厌恶。

如果不从游民的思想倾向、道德品质,或者生活来源、生活状况(即所谓经济地位)来确定其身份,而是从这些人在其所处的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出发,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游民”应该指那些脱离了当时社会秩序(主要是宗法秩序)的人们,其重要的特点就在于“游”。他们缺少稳定的谋生手段,居处也不固定,大多数人在城市乡镇之间游动。游民意识的最大特点是反社会,缺少执著的理想,没有固定的价值观。这种类型的游民虽然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就存在,但是只有在宋代和宋代以后才大量出现,形成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群体。流氓地痞不过是游民中的腐败分子,他们在游民之中也属于少数。另外,由于天灾人祸导致整个家庭或宗族作大规模的迁移而脱离自己土地的农民,是流民而不是游民。

宋代文化教育相对普及,有文化的人与唐代比大大增加,而社会(特别是官场)对他们的吸纳能力有限,于是一部分具有一般文化的知识分子被抛到游民的队伍之中;元代由于蒙古人掌权,统治集团汉文化水平极低,数度停止科举考试使得更多的文人士大夫堕入游民的队伍。许许多多的文人从事过去为他们所不齿的通俗文学的创作,这是宋代以前所不曾有的文化现象。因为最早的通俗文艺作品是江湖艺人们创作的,所以在早期通俗小说和戏曲中便带有抹不掉的游民生活的痕迹,并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游民对生活和历史的理解。

宋代和宋代以后的社会风气是崇文抑武,普通的老百姓对于战争武备很陌生(宋以前实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时一般农民也都接受作战训练)。因此,走投无路的人们一旦铤而走险,那些具有小市民意识的通俗文学作品便给他们以鼓舞和力量,甚至成为指导他们战斗生涯的百科全书。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下层社会人们从事武装反抗统治阶级活动时戏剧化、小说化的独特情景。如天地会的组织模仿《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义和团的斗争生活模仿通俗戏曲等等。同时,作品中游民们的冒险生涯与传奇般的经历对于听众或观众来说是引人入胜的审美对象,能引起他们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对于生活平庸单调的人们或缺少生活经验的年轻人更是如此。实际上,通俗文艺作品的发展与繁荣,与游民、游民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k%s5$u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认为如果井田制被破坏,脱离了原来的定居点与相应的职业或劳动对象——土地,并且无事可干的人就是游民。

B.先秦法家只承认耕战的作用,认为以务农以外其他事情谋生的老百姓都是游民,因此为了赢得社会认同,老百姓只能选择务农。

C.历朝历代对游民的判断标准都是完全不相同的,例如清代统治者所理解的“游民”涵盖的范围就比前代要狭窄一些。

D.清代统治者眼中的“游民”实际上是游民中的腐败分子,他们危害一方,为官方所不容,更遭到普通平民百姓的厌恶。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游民”应该指那些脱离了当时社会秩序(主要是宗法秩序)的人们,“游”是他们最重要的特点。

B.游民的最大特点是反社会,缺少执著的理想,没有固定的价值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城市乡镇之间游动。

C.尽管具体原因不同,但宋元两代都有一些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加入到游民的队伍中,并从事起了通俗文学的创作。

D.天地会和义和团的例子证明,通俗文学作品可以成为指导人们战斗生涯的百科全书,并且可以指导得非常出色。

3. 以下对文章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流民与游民不是同一概念,共同特点是他们都离开了原先的定居点,但流民在流动过程中未脱离整个家庭或宗族。

B.许许多多的文人从事过去为他们所不齿的通俗文学的创作,这是到了宋代才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C.因为江湖艺人创作出了最早的通俗文艺作品,所以要了解游民对生活和历史的理解,就一定要阅读早期通俗小说和戏曲。

D.宋代和宋代以后崇文抑武的社会风气对通俗文艺作品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通假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行李之往来,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B.今日往而不者             反,通“返”,返回。

C.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通“猝”,突然。

D.令将军与臣有             郤,通“细”,细小的矛盾。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是寡人之过也             燕王拜送于庭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急击勿失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若属皆且为所虏

D.夫晋,何厌之有           项王曰:“沛公安在?”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3分)

①既东郑                   ②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封之

③常以身蔽沛公             ④若不秦,将焉取之

⑤今太子之,请辞决矣       ⑥使使以大王

吏民,封府库             ⑧此其志不在

A.①④⑤⑥⑦/②③/⑧              B.①⑥/③/④/⑤/②⑦/⑧

C.①⑥⑦/②④/③/⑤⑧              D.①④⑥/②③/⑤/⑦/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