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贡禹字少翁,琅琊人也。以明经絜行著闻,征为博士,凉州刺史,病去官。复举贤良,为河南令,岁余,以职事为府官所责,免冠谢。禹曰:“冠壹免,安复可冠也!”遂去官。
元帝初即位,征禹为谏大夫,数虚已问以政事。是时年岁不登,郡国多困,禹奏言:“今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其日久矣。承衰救乱,矫复古化,在于陛下。”天于善其忠,乃下诏,迁禹为光禄大夫。
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天子报曰:“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鱼之直,守经据古,不阿当世,孳孳于民,俗之所寡,故亲近生,几参国政。今来得久闻生之奇论也,而云欲退,意岂有所恨与?”后月余,以禹为长信少府。会御史大夫陈万年卒,禹代为御史大夫,列于三公。
自禹在位,数言得失,书数十上。禹以为古民亡赋算,口钱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宜今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年二十乃算。又言诸离宫及长乐宫卫可减其太半,以宽繇役。又诸官奴婢十万余人戏游亡事,税良民以给之,岁费五六巨万,宜免为庶人廪食,令代关东戍卒。
天子下其议,令民产子七岁乃出口钱,自此始。又罢上林宫馆希幸御者,减诸侯王庙卫卒省其半。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直之意。禹又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选毁之礼,皆未施行。
为御史大夫数月卒,天子赐钱百万,以其子为郎,官至末郡都尉。
(删节自《汉书·贡禹传》)
[注]①赋算:人口税。汉制,自十五岁起,至五十六岁,每人每年出钱一百二十钱。②口钱:人口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时年岁不登 登:五谷成熟。
B.意岂有所恨与 恨:遗憾
C.以宽繇役 宽:放宽。
D.税良民以给之 税:赋税。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贡禹耿直的一组是(3分)
①冠壹免,安复可冠也 ②数虚己问以政事
③天子过天道,其日久矣 ④今未得久闻生之奇论也
⑤宜免为庶人廪食 ⑥禹又奏欲罢郡国庙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贡禹为臣忠诚,心忧国事。他建议元帝承接衰微的局面,挽救混乱的礼制,恢复古代的教化,元帝欣赏他的忠诚并提拔了他。
B.贡禹遵循经义,据守古道。元帝称赞他有伯夷的廉洁,有史鱼的刚直,认为他是当时世上少有的高尚贤良的人,值得亲近。
C.贡禹年事虽高,仍被倚重。元帝拒绝了他告老还乡的请求,为了挽留他,升任他做了长信少府、御史大夫,使他位列三公。
D.贡禹不屈世风,为民请命。他多次评论政事得失,曾经建议把赋算、口钱起征的年龄延后,但皇帝只延后了口钱起征的年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复举贤良,为河南令,岁余,以职事为府官所责,免冠谢。
(2)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德国大气化学家以微米为单位,把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分为三类:艾特肯粒子,半径小于0.1微米的浮粒;大粒子,半径在0.1-1微米的浮粒;巨粒子,半径大于1微米的浮粒。在各种灾害性的浮尘事件中,主要是大粒子在起作用。
这些在空气中漂浮的浮粒并不只是无所事事地在天空中漫游,它们的存在对于大气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些浮粒常常在全球气象灾害中扮演重要角色。
如果一个区域的空气中有大量的浮粒,整个地区会被一层烟雾似的浮粒遮盖而使景物的轮廓变得模糊不清,能见度也马上降低,气象学上的“霾”便是这样的效果。在工业尚未发达的过去,霾的发生多半只和天气过程有关。但是在工厂处处的今天,人工过程使会产生大量的浮粒,结果是在大都市地区通常都有大量浮粒,不只能见度降低,连市容也变得丑陋不堪。
最可怕的是,大量的浮粒会严重干扰太阳光到达地球的过程。浮粒中大粒子的大小接近可见光的波长(0.4-0.7微米),这使它们会非常有效地散射可见太阳光。而太阳的可见光是太阳辐射中能量最集中的波段,也几乎是地球上气候变化过程以及各种生物生命活动中唯一的总能源。如果大量的大粒子悬浮在大气中的话,太阳可见光会被严重散射回太空中,地球就会“吃不饱”能量,最终气候变冷,并严重影响生物的生存。
不可一世的侏罗纪恐龙为何会灭绝?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地球表面遭到巨大的彗星或陨石的撞击,以致扬起遍布全球的巨大尘云。这些尘云就由浮粒悬浮而成,它们千年不傲,逐渐形成了主要由大粒子组成的气溶胶。它们散射阳光,使地球进入阴霾遍布、酷寒难消、五谷不生的冬季景况,恐龙们连同大量草食动物最后只有饿死而灭绝。此外,人们担忧核战争的原因之一就是核爆炸会给全球带来气象灾难。20世纪80年代,美国及前苏联各贮有可以互相毁灭对方好几次的核弹头。科学家们推算,哪怕只是所有核弹中10%的核弹爆炸,扬起的尘云也会带来“核子冬天”的寒冷气候,其后果甚至会超过恐龙灭绝的灾难。
云是降水的前提,但是浮粒却常常使干旱地区的降水成为泡影。我们知道,首先必须有浮粒存在,作为凝结核来形成水滴,或者作为冰核来形成冰晶,从而形成水汽凝结的美丽的白云。也就是说要是大气中没有浮粒,白云则无从产生与存在,然而当前地球上空大气的问题却是,因为人类肆意燃烧各种化石燃料和焚烧木材,使烟尘浮粒太多。当浮粒形成的凝结核或冰核太多时,也就会形成更多的小水滴或冰晶,结果在水汽量一定的情况下,这些小水滴或冰晶由于没有足够多的水分而长不大,从而因重量太轻而降不下来,结果是天空阴云密布却无降水,大地干旱肆虐。
1.下列对于“大粒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粒子是半径在0.1-1微米的浮粒,它在各种灾害性的浮尘事件中起主要作用。
B.在工厂遍布的今天,大粒子由人工过程产生,并且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反作用。
C.大粒子可借自己与可见光的波长尺寸接近的条件,非常有效地散射可见太阳光。
D.大粒子如果在大气中大量悬浮,地球就可能会“吃不饱”能量,最终气候变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按大小可以分为三类,其中,艾肯特粒子和巨粒子也会在空气中漫游,并对天气产生一定影响。
B.气象学上“霾”的效果,就是一个地区被空气中一层烟雾似的浮粒遮盖,而使景物的轮廓变得模糊不清,能见度降低。
C.工业尚未发达以前,空气中的浮粒还不足以形成“霾”的现象,但今天的大都市地区,通常有大量浮粒,市容变丑。
D.太阳的可见光几乎是地球上气候变化过程以及各种生物生命活动中唯一的总能源,它与生物生存的关系极其密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观点认为,主要由大粒子组成的气溶胶曾遍布全球,千年不散,最终使侏罗纪恐龙连同大量草食动物饿死而灭绝。
B.人们担忧核战争会给全球带来“核子冬天”,一旦出现“核子冬天”,地球上可能会阴霾遍布,酷寒难消,五谷不生。
C.浮粒的存在是形成水滴或冰晶的先决条件,大气中有了浮粒,才有可能形成水汽凝结的美丽的白云,才谈得上有降水。
D.浮粒形成的凝结核或冰核太多时,会形成更多的小水滴或冰晶,而如果没有足够多的水分促其长大,也不能形成降水。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根据要求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中,“意思”一词,有“情趣、趣味”的含义;“意义”一词,有“价值、作用”的含义。
请以“有意思与有意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必须写议论文。
语言综合运用。
《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郁达夫调动了多种感官来描写故都的秋,展示了秋天“清静悲凉”的意境。请以“晨雾”为描写对象,写一段文字。
要求:①调动听觉、视觉和触觉,写景状物动静结合,有声有色;②融入个人的感受和情思;③至少运用两种修辞,④不少于2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21分)
篱笆青青
宋长征
⑴篱笆青青,来自乡村的深处,青绿着,蜿蜒着,像一条绿色的丝带,拴住乡村的暖,拴住庄户人的脚步,拴住千里万里之外游子的心。你见过山的险峻,见过海的宽广,却不一定就见过一围小小的篱笆,纤细,温柔,一如母亲慈爱的眼神。等你走得近了,等你放下手中的行囊,你禁不住要停下来,在这小小的篱笆旁,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
⑵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段小小的竹林。青青的叶子,细细的竹节,繁密或稀疏的枝条,透过去,能看见鸡的逡巡,鸭的悠闲,或许还有一条狗戒备的眼神。忽而,篱笆深处闪过一张朴实的面孔,和蔼的女主人会用浓浓的方言问你:渴了,还是累了,要歇歇脚?庄户人家的日子散乱,不过水是甜甜的。没错,甜津津,凉丝丝,你不要介意隔着竹篱递过来的青瓷大碗,井里汲取的凉水混着竹的清新沁人心脾。
⑶竹篱内外,陌生也变得如此温馨。
⑷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棵棵紧密相连的花椒树。尖尖的针刺均匀分布在相互交错的枝丫间,不挡风,不挡雨,却可以忠实守护好自家的小院。院子里的枣树挂满了果儿,红的青的真好看,馋煞了几个调皮的乡下小子,他们围着花椒树篱笆转了好几圈儿,就是没找到一个可以下手的地方。这些,树篱都看见了,只是不想说,但等八月十五的当口,卸枣果儿,主人自会提了满满一篮子,东家西家,左邻右舍,哪个乡下的捣蛋鬼都能咀嚼上甜丝丝脆生生的大红枣。
⑸花椒树上已然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小花椒,红红的,秋风里飘着麻酥酥的香味儿。
⑹一丛篱笆可能是一串长长的豆角丝瓜架。父亲随便插了一圈小木棍,母亲在春天撒上种子。单等着春风吹,单等着夏雨下,长长的木篱笆上开满了花。有吊瓜花,有丝瓜花,有紫红如梅朵的梅豆花。要不人说乡下的母亲辛苦呢——见缝插针地打扮了一下,就给小小的农家小院牵来一篱笆美丽的花。蜜蜂嗡嗡飞,蝴蝶对对舞,偶尔也有一只小虫子躲在花篱的深处,弹起柔柔的丝弦。
⑺繁花锦簇的木篱笆是母性乡村优雅的蕾丝花边,掩映间,羞怯不语。
⑻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一声鸡啼唱破了黎明,一刹那乡村沐浴在七彩云霞下,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我自散发着谷物香醇的梦里醒来,绕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读一首诗,像欣赏一幅画,像听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每片叶子都是清新的,每朵花都飘散着清香。就连晶莹的露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久久舍不得离去。它快乐地从高处滑落,落在低处的叶面上,又调皮地跌落在篱笆下青青的草丛里;又或许被几只早起的蚂蚁匆匆抢了去,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
⑼花墙,当我想起这个词来,青青的篱笆把我包围在幸福的记忆中央。我知道,乡村是贫穷的,但乡村又是那样的质朴。每一个村庄有每一个村庄的气息,每一个村庄都会有几条青青柔柔的篱笆墙。春天,你推开料峭的春寒,跟墙角的爬山虎较着劲儿,和田野里的庄稼打个赌——一定要把乡村打扮成如花的女儿。秋天,你怎能拒绝篱笆上面青青红红的果实,长长的丝瓜,爬一路结一路,点缀其间;紫红的梅豆,站在最高处,像一面面飘扬在风中的旗帜。母亲呢,正忙着招呼路过篱笆门的大娘婶子:“多摘点,多摘点,你看这篱笆要压塌了呢!”
⑽平原的乡下,不见山不见水,唯独随处可见青青的篱笆。土墙呢,嫌太厚,嫌太重,让人感觉不到一丝轻松;砖墙呢,嫌太高,嫌太冷,有点不近人情;只有篱笆墙的影子,青青细细柔柔长长,像过也过不完的青葱岁月。我从乡下走来,深深懂得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也不自惭形秽,只要心中永驻春天,生命的青绿会一直蔓延。
⑾轻轻的,当我的眼神再次抚摸青青的篱笆,刚好暮色渐浓。一弯新月升起在村庄的上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屋檐上,流泻在安静的庭院中,穿过岁月那围青青的篱笆,投影在我安静的思绪里。这一生,是不是我也会拥有自己的篱墙,一丛青青的竹,或一排密密的小树,抑或一条开满春天的花墙,清与浊,真与假,善与恶,都不会轻易逾越。
⑿我只愿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
(选自2012年12月《美文欣赏》,有删改。)
1.作者在文章的第⑴段中运用了第二人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2.以第⑻段“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6分)
3.文章最后一段说“我只愿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简要探究其中的含义。(6分)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描写的几种篱笆各有特点。竹林篱笆或繁密或稀疏,温馨清新;花椒树篱笆枝丫交错,香味麻酥酥;木篱笆繁花锦簇,优雅羞怯。
B.文章开篇点题,作者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由此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即表达了对乡村、对亲人的怀念和敬佩之情。
C.在第⑺段中,作者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繁花掩映的木篱笆给母性乡村带来的优雅感与含蓄美。
D.作者以土墙的厚重、砖墙的高大冷漠衬托篱笆墙,突出了篱笆墙的青细柔长和温情等特点,抒发了作者对篱笆墙的喜爱之情。
E.作品的结尾出乎意料,似乎不在情理之中。那个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暗示我们不能破坏乡村,而要让篱笆阻隔喧嚣,守护乡村。
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3.________________,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 ____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
4.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