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为拯救危难的国家,一个年已七十的老人,夜间行动,深入敌营,慷慨陈词,顷刻之间,郑...

为拯救危难的国家,一个年已七十的老人,夜间行动,深入敌营,慷慨陈词,顷刻之间,郑国转危为安。《左传》中“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请结合对烛之武这一形象的理解,拟出下联。要求:字数相同,对仗工整,尾字声调为第一声或第二声。(4分)

上联:捐弃嫌怨,临危受命,几多热肠纾国难;

下联:                                 

 

申明利害,慷慨陈词,一番宏论退雄狮。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即为对对联,实则也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对对联的一般策略为:词性相同;结构相近;平仄相对;语意相关;不能犯字。本题中上联的几个动词如“捐弃”、“受”、“纾”;数量词“几多”应引起学生的关注。 考点:表达应用能力层级D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照下面的诗节,另写一节诗。要求另选对象,意境相符,句式一致。(3分)

大树

傲雪参天

炫出自己

无边的苍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习题。

回家的花朵

李雪峰

①四月的时候,星星点点的蒲公英便绽开了,在春天湿漉漉的氤氲着丝丝缕缕乳白地汽的田塍上,印满牛羊蹄印的纷乱村间小道两侧,甚至在山坳背阴处那些还没有融化的一片一片残雪里,甚至村庄生满幽绿苔藓的墙基或台阶缝隙里,或者那些泥土斑驳墙头生满了蓬草的残墙败垣上。

②蒲公英开了,它从草长莺飞的春天,绽开过长长的夏天,甚至金黄到秋天的深处,当漫山遍野的野菊染尽乡村山野的时候,还有三三两两的蒲公英开着呢。它们黄绒绒地亮着,泥土就还醒着,村庄就还醒着,鸟儿和虫子就还醒着,直到一场漫天漫地的鹅毛大雪之后,它们在白皑皑的雪层下沉睡了,泥土就也沉沉睡去了,村庄以及世界上的一切也都沉沉地睡去了。

蒲公英是春天最早醒来的,它醒了,大地就醒了,村庄的春天就醒了,村庄新一轮的岁月就醒了。村庄的女人们在乍暧还寒的初春就早早把它们带进城市里,那时它们有的刚冒芽,有的刚鼓起三五个青豆般嫩嫩的蕾,有的刚绽开了黄绒绒的一两朵花。它们被摆放在城市拐角处冰冷的马路沿上,但更多的是被放在两个简陋的竹筐里,或是散乱地挤在一个个肮脏得已看不出颜色的蛇皮袋子里,在村庄女人们高一声低一声的胆怯叫卖声中,流浪在城市的喧嚣声或那一条一条仄斜而沉寂的幽长小巷里。

④它们是到城市寻找它们的亲戚的。

⑤那些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家,那些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年,但根须还没有从乡间泥土里全部拔出来的人,那些在市声里沉睡,但梦的脚趾还常常粘满泥土的人,他们都是蒲公英的亲戚,他们常常会买几小扎的蒲公英,把它晾干了冲茶,或洗净剁碎了掺杂着做吃食,败火祛毒,给身心重新赋予乡野的清爽之气和生命的自然气息。

⑥我也是蒲公英的一个亲戚,从一百二十多里远的乡下老家到这小城里来生活,转眼就二十余年了,从一个乡间的木讷青年,变成了市井中一个临近不惑的人。我也常常掏几角钱买三五扎蒲公英冲茶,或者剁碎了摊几张饼子吃。我家的墙壁上,常常挂几束已经风干的蒲公英,或在院子里晾晒一些还带着一层乡间水气的湿漉漉的蒲公英。

⑦去年深秋时,我又买回了十几扎蒲公英,那是些十分新鲜的蒲公英,叶子虽然已经被霜蜇得有些灰黑了,但褐色的根茎却饱满丰盈,粘着些湿漉漉的泥土,许多的蒲公英已经鼓了些米粒般大小的青蕾。我把它们淘洗干净,摊放在竹筛里静静地晾晒。有一个午后,我发现已经晾晒了几天的蒲公英,有几朵竟然又开花了,那金黄色的花朵,在根叶已经被晒得一片灰黑的竹筛里分外耀眼,在秋天的阳光里簇闪着金色的光泽。

⑧又过了许多天,我发觉那些蒲公英已经彻底风干了,而那许许多多的花蕾都已绽开过,花朵早谢了,成了白絮絮的一朵朵绒球,向晚的风轻轻一吹,那些绒球便沸沸扬扬飘起来,像一片片飞扬的微雪,从竹筛里沸扬到阳台上,飘过高高的楼顶,飞进了远远的天空里,随着一缕一缕的风飞走了。

⑨它们是要飞成天上的白云,是要随着那些流浪的云朵,飞回到遥远的乡间的田塍上、山坳里,是要迢迢地回到自己的乡野老家吗?

⑩花朵是植物的心灵,是一棵草或一棵树的灵魂,而蒲公英的灵魂已跟着一缕晚风或流云迢迢回到了它的老家去,来年,它们将又会在河畔、在山涧萌芽、展叶、开花,重新点亮自己的乡野或田园。而一个辗转离乡的人,一个为生计而漂泊游离自己故园的人,他们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心灵回到自己的老家,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灵魂回到生育和养育我们生命的那一片泥土上呢?

⑾灵魂或许是不会流落的,它注定永远属于某一粒土。不管岁月多么苍凉,不管脚步多么遥远,不管回家的路多么漫长,不管生命多么沉浮,它们都是一定要飞回去的,回到一粒熟稔温热的泥土上,回到一缕低低盘旋的炊烟里,回到一条歪歪的田塍上,回到一声苍老的召唤里……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①段描写了蒲公英的生长环境,说明蒲公英生长环境恶劣,呼吁人们要关爱蒲公英。

B.第⑤段“根须还没有从乡间泥土里全部拔出来的人”是指住在城市但还会回乡劳作的人。

C.第⑧段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飞扬的样子,生动形象。

D.本文借物抒情,表面上写蒲公英,实际是写以作者为代表的离乡漂泊的人,感情真挚。

E.本文语言清新优美,流畅自然,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文中的蒲公英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5分)                                                                                                

3.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5分)

(1)某一粒土(2分)

(2)蒲公英是春天最早醒来的,它醒了,大地就醒了,村庄的春天就醒了,村庄新一轮的岁月就醒了。(3分)

4.文章标题是“回家的花朵”,请探究其中的意蕴,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蝉    羊令野

整个夏天

你的鼓噪不休

那种重复调子

令人思虑的

不知道谁抄袭谁的语言

高枝而

饮露餐风

你的自鸣清高

却在一夜西风里

噤住了自己的一张嘴

说你是懦夫也可以

说你是哲者也可以

不过

最难熬的冬来霜雪

等你脱壳之后

顶多是个空洞的标本

1.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任选一种分析其艺术效果。(4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3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戴望舒《雨巷》)

4.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戴望舒《雨巷》)

5.寻梦?撑一支长篙,                。(徐志摩《再别康桥》)

6.但我不能放歌,                    。(徐志摩《再别康桥》)

7.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司马迁《荆轲刺秦王》)

8.复为慷慨羽声,                ,发尽上指冠。(司马迁《荆轲刺秦王》)

 

查看答案

用斜线“/”给下面语段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