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另类“新文学”之父 李林荣 论在文学史上的辈分,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另类“新文学”之父

李林荣

论在文学史上的辈分,郁达夫属于为“新文学”吹响号角、发起最早几波冲锋,打赢最先几场漂亮硬战的前驱和元勋。

1921年在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读大二的郁达夫,就邀集了一帮后来成为“新文学”第二大团体“创造社”骨干的朋友,成立 “创造社”文学社团,同年 10月,郁达夫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在上海出版了。仅以上两点,郁达夫作为“新文学之父”,当之无愧。可实际上,无论在当时,还是后来以至今天,很多人都不太乐意痛痛快快地把郁达夫和胡适、鲁迅、周作人、茅盾摆在一起,相提并论,认定其对“新文学”有首倡缔造之功。一个直接的缘由,就在于郁达夫赖以创下一项文学史纪录的成名作——小说集《沉沦》,实在是不讨大家喜欢。

情况甚至还比这更严重,《沉沦》刚一问世,按历史现场的目击证人周作人的话说,就“颇有人认他(它)是不道德的小说”。当年指斥《沉沦》不道德的种种说法,究竟有多严厉、多难听,今天已不容易详细了解。从周作人为《沉沦》辩白、正名的那篇题目也叫“《沉沦》”的议论文章,篇幅超过了周作人那一时期写的一般论文差不多一倍,就可以侧面感觉到那会儿骂《沉沦》的声浪,气势着实不弱。 

周作人的评论一出,在以学问和权威为信仰的知识界、文化界,基本再没什么人去揪《沉沦》的道德小辫子了。至于在文化、文学的专业圈之外的日常舆论场合,《沉沦》内容、外形和品位,八成还是一如既往的“不道德”,往轻了说,也是:它写的和写它的,一概都没出息。

一部《沉沦》,三个故事,主人公都是一位青春年少、留学海外的小伙子,基本情节都是主人公被“名誉、金钱、女人”三重欲望的“三角联盟进攻”,昼夜不休连轴折腾,弄得日甚一日地神形憔悴、弱骨支离、失魂落魄,最后落到非死即病的穷途绝境。有欲望很正常,因追逐欲望,而惶惶、而窘迫,也不算失常。在欲而难得和只能偶有所得的情形下,总是自怨自艾、唉声叹气、顾影自怜,越琢磨越伤心,动不动就二目垂珠、以泪洗面——这样的做派,却怎么看也不能看成人情、世态的常态。

对《沉沦》和对郁达夫有关《沉沦》创作背景的追述,历来有两个普遍存在的“没读懂”。一个“没读懂”,表现为不是把《沉沦》向上拔得太高,就是把《沉沦》向下摁得太低;另一个“没读懂”的表现,则是不是把《沉沦》跟他的作者郁达夫先生本人的生活实际靠得太近,甚至干脆贴在了一起,就是反过来走另一极端,把二者使劲拉开,分离得太远。 

其实,达夫先生追述过,说他的真正的文学创作生活,是从《沉沦》发表以后才起步的。这也就是说,写《沉沦》这三篇小说的时候,他还并没有充分明确、充分自觉、充分自信的以小说家或者文学家自居的意识。

《沉沦》是郁达夫作为业余写手的最后一笔涂鸦,其实质水平是业余涂鸦级的,但传播的范围和产生的效应,却是专业高手级的。这种明显的不对称,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因为《沉沦》毕竟写的是没出息角色的没出息故事,而且还是三个步点踏在一处,相似的叙述框架,同样的“名誉、金钱、女人”三角联盟“欲望”组合的蛊惑和煎熬,做推动情节的动力源,而从这几个方面暴露出来或者说泄露出来的,正好只能是尚缺乏作家的机心和文学艺术手段的合成包装的郁达夫本人写作当时的实际生活情态。

郁达夫其人其文是不寻常的,这种不寻常,在他生命途中从非文学到文学、从业余写手到作家移形换位的临界点前后,有由低调到高调、由宣泄到创造的不同体现,但坦率无伪的实质是一以贯之、持续不变的。

在《沉沦》成型之前的岁月里,或者说作家郁达夫文学生命的孕育期里,还未成名作家的郁达夫大概确实是被一种耽于自卑的丑小鸭情结给压抑得有点“没出息”了。《沉沦》里三位有事没事都能兀自伤怀、哭哭啼啼的主人公,就该是这一时期郁达夫本人的人格倾向投射,这三位“没出息”的主儿共同牢牢怀抱在心的欲魔三角形——“名誉、金钱、女人”,也确实就该是压弯他们身形脊梁的那座精神大山。 

但是,这一切,都在《沉沦》发表之后,随着郁达夫文学生命和社会生命的航船乘风破浪、启程远行,都被挪移到一个更开阔也更崇高的价值平台上,给全面刷新和整体超越了。郁达夫从《沉沦》开始的文学之路,自抬脚第一步算,就是有和《狂人日记》同等豪迈的气势和同等深广的意义。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首段写郁达夫为“新文学”吹响号角,是新文学的前驱与元勋,既奠定基调,也引出下文对其卓越文学成就的叙述。

B.文章第2段运用对比手法,揭示郁达夫的《沉沦》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从侧面表现出郁达夫的文学功绩。

C.传记中引述了周作人的话,其目的在于凸显小说《沉沦》发表后所受到的责难和批评,使《沉沦》在社会舆论上树立了权威。

D.作者认为,对待郁达夫的《沉沦》存在着两个“没读懂”,具体表现为在“主题”上与“背景”上存在着两种极端倾向。

E.郁达夫先生自己对《沉沦》偏爱有加,并满怀深情追忆说,自己真正的文学生涯是从《沉沦》发表以后开始的。

2.联系文本,作者为何称郁达夫为“新文学之父”?“另类”又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回答。(4分)

3.文章称《沉沦》是“郁达夫作为业余写手的最后一笔涂鸦”,但“传播的范围和产生的效应,却是专业高手级的”,如何理解这句话?(4分)

4.文章多次说《沉沦》“没出息”,又说郁达夫其人其文“不寻常”,是否矛盾?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1.AD 2.原因:郁达夫于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文学社团“创造社”;同年10月,郁达夫写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出版。(2分) “另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郁达夫陷入“不道德”的指责,不为舆论所容;二是《沉沦》所写三个故事的内容情节相似,都是主人公被“荣誉、金钱、女人”三重欲望的“三角联盟进攻”,落到非死即病的穷途绝境,且三个故事的主人公相同,都是青春年少、留学海外的小伙子,都是没出息。(2分) 3.(1)郁达夫真正的文学创作生活是从《沉沦》开始的,《沉沦》是郁达夫在对文学还没有充分明确、充分自觉、充分自信,尚没有文学家小说家的自觉意识时,信笔所作,故称其为“最后一笔涂鸦”。(2分)(2)《沉沦》发表后的影响以及《沉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使得人们将郁达夫与胡适、鲁迅、周作人、矛盾等人相提并论。故“传播的范围和产生的效应”是“专业高手级”的。(2分) 4.不矛盾。“没出息”是学问界及社会舆论对《沉沦》的“偏见”;“不寻常”则是对郁达夫的《沉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评价,认为《沉沦》与《狂人日记》同等豪迈、同等深广,也是对郁达夫坦率真诚、一以贯之的为人的高度评价。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在速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分析比较,可以用排除法。B项“揭示郁达夫的《沉沦》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原文内容不符,原文“可实际上,无论在当时,还是后来以至今天,很多人都不太乐意痛痛快快地把郁达夫和胡适、鲁迅、周作人、茅盾摆在一起,相提并论,认定其对“新文学”有首倡缔造之功。”C项“使《沉沦》在社会舆论上树立了权威”与原文内容不符。E项“郁达夫先生自己对《沉沦》偏爱有加”与原文内容不符,在原文中并没有依据。故选AD。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类题是局部题,首先要从文中找到与题干相关的语段,通过筛选信息再做概括性回答。如文章第二段,“仅以上两点,郁达夫作为“新文学之父”,当之无愧。”可以把以上两点内容进行概括出来即可。第二问“另类”,要从郁达夫本人所陷入的“不道德”指责角度和其作品《沉沦》所选取的题材,内容及三个主人公的形象都相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这句话的相关语段,找到提示性的语句进行概括。文章第七段,“达夫先生追述过,说他的真正的文学创作生活,是从《沉沦》发表以后才起步的”表明郁达夫作为业余写手的最后一笔涂鸦了原因。要从《沉沦》发表后的影响以及《沉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两方面来分析传播的范围和产生的效应,却是专业高手级的,如文章最后一段,“郁达夫从《沉沦》开始的文学之路,自抬脚第一步算,就是有和《狂人日记》同等豪迈的气势和同等深广的意义。” 考点: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首先明确是否矛盾。然后分别从《沉沦》“没出息”和郁达夫其人其文“不寻常”两个方面去分析各自的含义是什么,然后再总结得出不矛盾。如文章第四段,“没出息”是学问界及社会舆论对《沉沦》的“偏见”; “不寻常”则是对郁达夫的《沉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评价。由此可以得出不矛盾的看法。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至人无己,________,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2.醉不成欢惨将别,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3.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

4.耳得之而为声,________ _____。(苏轼《赤壁赋》)

5.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6.怀旧空吟闻笛赋,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后面题。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②离宫③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抗元兵败被执,由广州押往元大都路过金陵时所写。②草合:草已长满。③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临时的住所。

1.首联写了哪些意象?请选择两个意象分析它蕴含的深意。(4分)

2.颈联和尾联突出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每小题2分,第6题16分,共26分)

郦道元,字善长,初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刺史于劲,顺皇后父也。西讨关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后试守鲁阳郡,道元表立黉序①,崇劝学教。诏曰:“鲁阳本以蛮人,不立大学②。今可听之,以成良守文翁③化。”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蛮人诣阙讼其刻峻,请前刺史寇祖礼。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还京,二人并免官。

孝昌初,梁遣将攻扬州,刺史元法僧又于彭城反叛。诏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梁军至涡阳,败退。道元追讨,多有斩获。

后除御史中尉。道元素有严猛之称,权豪始颇惮之。而不能有所纠正,声望更损。司州牧、汝南王悦嬖④近左右丘念,常卧起。及选州官,多由于念。念常匿悦第,时还其家,道元密访知,收念付狱。悦启灵太后,请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尽命,因以劾悦。

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

(选自《北史•列传第十五》)

【注】①黉序:古代的乡学。②大学:古学校名,即国学。③文翁:名党,字仲翁,庐江郡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兴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④嬖:宠爱。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爵永宁侯                       袭:继承

B.自太傅掾为书侍御史               引:推荐。

C.二人并免官                       坐:因为犯罪。

D.依仆射李平故事                     故事:旧事。

2.下列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御史中尉李彪道元执法清刻   夷

B.道元遂尽命                 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以成良守文翁化             师道不传也久矣

D.常卧起                     遂之俱出君

3.对下列句子句式和词类活用分析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刺史于劲,顺皇后父也       ②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

③二人并坐免官               ④例降为伯

⑤请全念身                   ⑥彪为仆射李冲所奏

A.①是判断句,③④翻译时要译为被动句。

B.②“……于世”为介宾结构后置,是唯一的倒装句。

C.③④⑤有词类活用现象,⑥是典型的被动句。

D.④很有特点,与③⑤各有相通之处。

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道元“执法清刻”的一组是

①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             ②道元表立黉序,崇劝学教

③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   ④(蛮人)请前刺史寇祖礼

⑤道元追讨,多有斩获                 ⑥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④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郦道元执法严厉,被御史中尉李彪看中,李彪推荐将其从太傅掾任上调为书侍御史,后因此而受牵连获罪被免职。

B.顺皇后的父亲于劲是冀州刺史,领兵在关中作战,不在冀州任上。郦道元虽身为冀州镇东府长史,管理冀州全州事务达三年之久,说明了于劲对他的赏识和信任。

C.郦道元在任东荆州刺史时,老百姓状告前任刺史寇祖礼执法苛酷,结果朝廷将前后两任刺史同时免官治罪。

D.侍臣丘念深受司州牧、汝南人王悦宠信,干预政事,操纵州官选举。郦道元主持正义,把丘念抓起来,并抢在灵太后命令下达之前将其处死。

6.翻译下列句子(前两句出自阅读文本,后两句出自必修课本课文)。(16分)

(1)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4分)

(2)后除御史中尉。道元素有严猛之称,权豪始颇惮之。(4分)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4分)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4分)

 

查看答案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两个台湾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其中一位导游连声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让大家受累了。”而另一个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请大家快乐地体验它的与众不同吧。”

要求选好角度,自主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寂静钱钟书

周劼人

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一片烛光隐隐。人群伫立无语,只有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清华大学的几十名师生,冒着严寒自发前来,手捧蜡烛围成“心”型图案,并井然有序地鞠躬后献上白菊。

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

有人低声回答:“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年。”

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杨先生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20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回忆时说。

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抑或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管锥编》引述涉及四千余位作家,上万种著作,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吴宓称赞他:“才情学识兼具,新旧中西俱通”,学界称其为“中国博学鸿儒,当代文化昆仑”,世人赞其“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然而他却只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

他19岁一入清华便立下“横扫图书馆”的志向,每日都从图书馆抱回一大堆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当年的同窗许振德回忆说:“图书馆借书之多,恐无能与钱兄相比者;课外用功之勤,恐亦乏其匹。”

 即使是身处困境,钱先生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每日只能看马列著作。但他只要抱起书本,就能兴致盎然。后来,第一批老弱病残大赦回京,名单上却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继往的寂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最了解他的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是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的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参加追思活动的一名清华大学博士生说,他初读《围城》时,也只觉得如书中所言,人生处处会遇着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是人类的“围城困境”。后来他读到第三遍时,忽然间明白了:“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作茧自缚之下,活得怎能不虚伪沉重。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真挚、坦然。”

《走出魔镜的钱钟书》一书也对他进行了这样的解读:“当我们把钱钟书这面‘魔镜’翻转过来看时,便发现镜子背面有一行镌刻的字迹:做完整的人。”

先生离世后,清华学生曾谱曲写词以为纪念:“我总觉得,每次去图书馆,还能看到先生的背影,也许,先生刚走,茶还没有凉……”

是的,先生给清华、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寂静”的背影。

先生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在这种我们看来需要“忍受”的“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更无法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只惊叹“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记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他墨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寂静。不要奇怪为什么钱先生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才是他心底所愿,才是他一生的格调。钱钟书先生逝世时,一个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

1.文中写钱钟书夫妇没有被第一批“大赦”回京一事有何作用?(4分)

2.请解读结尾一段中“唯一的钱钟书”和“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的含义。(4分)

3.简析钱钟书先生的“寂静”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4分)

4.文章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