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一次追思“文化昆仑”钱钟书先生的活动中,清华大学(招...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一次追思“文化昆仑”钱钟书先生的活动中,清华大学(招生办)一位老师这样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还有两句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便是让我们心有所止,心在焉。钱先生学问做的如此出色,就是因为‘心在焉’”。但是看看我们周围,看看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请以“心要在焉”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心要在焉 蟹六跪二螯,只能托身于蛇鳝之穴,全因心躁之故;蚓无爪牙之利,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只缘用心一也。故欲成事,必先凝神守一,唯心在焉,方能滴水穿石。 凝神守一,心在焉,必先心有所止。观当今社会,浮躁之风盛行,名利已然成众心之所向。于本职,则已心不在焉,何以成事? 《庄子·达生篇》提到一个驼背老人,他用竿子粘蝉就好像从地上拾取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只因老人“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这就是心在焉,有所止——一心只专注于蝉的翅膀,从不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转移注意力,“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凝神守一,心在焉,还需心有所指。心在焉,不是单纯地“用志不分”,心有所止;而是在此之后有所指。只有有了明确的指向,才能够做到真正的用心,才能够真正专注于一事,实现“术业有专攻”。因此,若要心在焉,就既要心有所止,更要心有所指。 仍是《庄子·达生篇》,有个叫梓庆的能工巧匠,他擅长刻木制成乐器,“见者惊犹鬼神”,连鲁侯也问他秘诀。原来他在制作乐器前必“齐以静心”,这便是心有所止;而后才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的质地,当他选中契合的木料时,乐器的形象已了然于心,之后才动手制作,这便是心有所指。心在焉,就要像梓庆那样心有所指,找寻到那块合适的木料。 凝神守一,心在焉,终要心有所执。心在焉,不只心有所止,也不只心有所指,还需心有所执。这“执”,不是拗执,而是执着,是对心之所指的执着奋斗。 林书豪,一个不久前还不为人知的板凳球员,是什么魔力让他一飞冲天,在纽约刮起一股“林来疯”,并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究其实,是因为他心中一直以来就有一个梦想——进入NBA打球!所以,哈佛毕业后,他未曾想过如何进名企、赚大钱,而是加入职业球队,继续执着追求自己的篮球梦想。尽管两年多来他一直只是二线队员,甚至数次降级,两度被开,可他依然初衷不改,孜孜以求,哪怕是睡沙发床,坐冷板凳,也不言放弃。正如他所说:“努力,努力,再努力!”这就是凝神守一,心在焉,有所执。 凝神守一,心要在焉。唯心有所止,有所指,有所执,才能专其业,攻其术,得其果。 人问:“名利为逐,术业难攻,如何是好?” 我答:“若能凝神守一,心要在焉,便得花开心中,硕果累累。” 【解析】 试题分析:写作立意: 1.心要在焉,就要摒弃杂念,尤其是功名物质的诱惑,精心深思。 2. 心要在焉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工作精神,一种成事之大智慧。 3.德不立,业不精,事难成。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词语,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6分)

人生是一个容器,可它的容量实在是非常有限。担忧和恐惧多了,无畏和勇气就少了;_____,_____ ;_____,_____。让一些不需要的东西随风而去吧,你就会秋波无痕,素心如玉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的文字,提炼要点,给“数学语言学”下定义。(5分)

把数学和语言学这两门相距甚远的学科紧密联系起来的强有力的纽带,是语言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前者实现了语言符号的远距离传输和转换,后者则用数字化的快速运算来处理非数值符号——语言。20世纪以来的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使数学的领域空前地扩展了,语言学的领域也空前地扩展了。它们都扩展到以符号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因而就发现了共同的边界,并且彼此渗透。于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数学语言学应运而生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是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这里的“我”是指我们每个人自己,“我”的存在对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有影响。当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的时候,无论看远方,还是看身边,鲁迅的这句话都会让我们想到很多…… 

请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水汪汪的眼

朱以撒

①对于深度的认识,我不是从书本开始的——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很难领会数字给予的启蒙,譬如我们身处海平面多少米。家园中曾经有过的三眼汪汪的古井,如同三枚饱满滋润的水印子,钤盖在我敏感的皮肤上。

②井的出现使我对于深度有了抚摸的可能。间接地通过井绳,与深井接触。随着邻里结伴汲水,三四个小木桶此落彼起,平静的水面烂银子似地荡漾波光。甚至在早睡的梦里,还能听到大人们借着洁白的夜色浇灌、木桶击水或者桶帮与井壁磕碰的声响。一眼古井,经过漫长时日的打磨,已经泰然与人亲和,不需要后人特意花费心机护理。轻松地享用,减少了人们对古井的牵挂——人的本性通常如此,譬如那些会讨会要咋呼不休的人,往往得到满足;而斯文缄默者总是被人淡忘。“井底之蛙”,“坐井观天”,贬低的口吻里,分明涉及了井的固有状态,它狭窄如眼,缺乏宏大的格局和开阔的气派。只有与古井为邻的人才知道,古井的周围远比其他地方翠绿和润泽,有一缕草浆汁水的生生气息在井栏边无声漾开。没有人去追问井的来源,对于清亮照人的水和井内黑暗下去的视线,即便不联想纷起,却没有一个人表示贪欲——共同拥有,人们的心态都平静得如同井内的水。

③时日在井底下流逝。当年的锋棱锐利已经成为钝拙,曾经崭新的色泽变得泛黄,一些黧黑的苔藓,星星点点地附在井壁上,让人一眼望去发出井已老矣的感叹。冬温夏凉,井水在浑然无声的节候里默契转换。这样的井是苍天幽深的眼神,水汪汪地参透一切天机世相。

④不能如愿的井让人难堪。当初那位手执罗盘看风水的人已经走远,掘到底才知道——问题来了。有的井水量涓滴;有的则过于充沛,溢出不止;还有的不可食用。一眼井让人失望了,必然果断填埋。掘出来的土才见到阳光,又匆匆返回潮湿的地下,堆挤压实。这时主人庆幸的是,好似一个出了瓶子的魔鬼,又被计谋引回——一个生命在瞬间夭折。这样一来,直到现在仍然使用的井,它的生命质量令我们感佩莫名。

⑤如果不是有意填埋,一眼井的年龄要远远超过一个人、一个时代。深邃的井让人想起同样长久的大树,一个向下延伸,一个朝上生长。巨大的树干让人联想起浑圆的井口和向下延伸的黑幽幽的井道。如果不是雨水落入井内,或者风掀动树枝,安静是它们的共同语言。干枯的井令人想起干枯的树,意味着生命已经走远,只是残骸遗留。古井的命运比古树更为悲怆,它甚至就成了垃圾倾倒的场地,远远不如枯树在烈焰中焚化快慰。我们看到的是,城市的高楼越来越多,古井必然越来越少。许多高楼底下就是被填埋结实的井,发不出丝毫呜咽。即使是幸存的井,井沿上已很少汲水的印记,人们只需两个手指头轻轻捻动精致的水龙头,水便喷涌而出,一种姿势从此消失。

⑥曾经水井密集的村庄,大片大片地迁移走了。时代的变化之一就是人不安地移动。整个村庄搬得彻底干净,车运马驮,手提肩扛,甚至一些破烂用具也因为车厢尚有空隙登上了旅程。在搬不动的物品里,井是最典型的,没有谁能把它移走。是人遗弃了井,还是井背离了人?当人们在新的居所,品着茶,觉出口味不对,才会想起丢在荒村中的井如何甘美,想起曾经过往的日子,想起井沿边的许多故事。不必设置悬念,一口与自己童年、少年每日相伴的古井,那种清新,连同水汪汪的神秘,已经沁入体内,纵使远走高飞,怀乡的主题如新月一般静静升起,也就是从不变的古井开始的吧。爱迁徙的人与移不动的井,如长风之于古树,不能互相厮守是一种必然。只能这么去面对了,当一眼古井孤零零地停留在荒村里,倒映着孤月,它的凄美将使我们更加怜爱。

⑦那些对于古井,不,就是对于一般的井也一无所知的少年,和那些曾经享受着绠汲之乐的少年相比,体验中肯定缺失了一个空间。一定会有些人在拨弄着便利的水龙头时,会在自己回眸的角度里,看到地下的潜流正在深处发出渴望的冲动,期待着涌出,重新成为生活的甘霖——我们所说的美感,一口井也足够赐予我们的了。  

1.第二自然段写到人们对井的淡忘和“坐井观天”等,对井采用“贬低的口吻”,这样写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塑造井的形象有什么好处?(4分)

2.从艺术表达的角度鉴赏文中两个画线句。(4分)

 (1)许多高楼底下就是被填埋结实的井,发不出丝毫呜咽。(2分)

 (2)当一眼古井孤零零地停留在荒村里,倒映着孤月,它的凄美将使我们更加怜爱。(2分)  

3.纵观全文,作者以“水汪汪的眼”为题,有哪些隐喻意义?请分条作答。(4分)

4.这篇散文的结尾耐人寻味,试作简要赏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短诗,按要求作文。(60分)

扁担

横竖

都是一段人生;

生活的支点,

永远

在我们自己肩上。

全面理解这首小诗,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