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深山里的小戏班 丁果小店 我,并不是一个喜欢经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深山里的小戏班

丁果小店

我,并不是一个喜欢经常去看戏的人,但每次听到锣鼓的声响,我还是要停一下脚步。不为戏曲的内容,只为心中那一个一直无法抹去的小戏班,那一群生活在戏班里和戏班外的人们。

那已是十年前的事了。十年前,我去了一趟寺院沟——一个坐落在海拔1700多米的大山深处的小村。小村很小,也很穷。84户,300多口人,年人均收入不足300元。我去时小村刚刚通了电,离乡政府40里的路,还是一条羊肠小道,很多地方只能容得下一个人行走,对面来人是要先靠边躲一躲的。因此,小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一辈子就没有去过县城,甚至是乡政府。经济落后,文化更是贫乏。“寺院沟缺粮油,既苦又闷鸟难留”是小村的真实写照。

大山太沉闷了,沉闷太久了便需要一点声音,一点大山自己的声音。于是,在更早的十年前,寺院沟有了自己的小戏班,有了自己的锣鼓声和欢笑声。

小戏班的成立是因了一个在外地剧团跑了几年龙套的年轻人。他,叫段军章。在回村的日子里,受不得小村的寂寞,于是和十几名同样不甘寂寞的青年凑到一起,商量着要办戏班。而这也得到了村干部和村民们的大力支持,这些尚未解决温饱的人们捐款捐物,上山砍柴换钱为他们购买了行头、请来了师傅……

小戏班办起来了,寂静的山村一下子有了生机,遇上丰收节日,碰上红白喜事,就连谁家来了亲戚,山民们都要打起锣鼓,穿好行头,唱上一出,乐呵乐呵。

十年前,我原是要去一顷地的,一个与寺院沟一山之隔的小山村。我去寻访一位赤脚医生——小白。小白是那座方圆几十公里的大山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他没有留在省城,而是回村接过父亲的药箱,当起了赤脚医生。

那天,我并没有见到小白。早上8点从县城出发,因了老乡的一句口误,一直到晚上9点,我都很迷茫地穿行在无边的大山里。路上,在一个只有10几户名叫东台沟的小村里,我见到了一位代课老师。老师教着1—5年级6名学生,因为小村建在两道几乎直立的山崖间的谷底,整个小村一天最多时只能见到一个小时的阳光,而老师已在小村教了18年的学。也正是老师告诉我去一顷地的路,告诉我小白刚刚来过这里,给人送药。我也才在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听到了寺院沟村因庆祝通电而唱响的古韵新声。

戏班没有著名演员,也没有高级音响,他们只用自己的方式演着自己的戏。据说,最初他们只是在本村演出。后来,每当散戏后,看着山路上三乡五里、十里几十里来看戏的乡亲,深一脚浅一脚走向夜色,演员们心里便会升起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他们说:大山需要声音,这声音应该响在大山的每一个角落。从那以后,农闲时他们便开始奔波于方圆百里的山野农家,义务为熟悉或不熟悉的乡亲送戏。他们,成了大山里传播声音与欢乐的使者!   

我在寺院沟住了5天。房东名叫刘琢,58岁,是名党员。老刘每天都要去山里,走得很早,回来很晚。他是乡里特聘的护林员和当时的农林特产税的税征员,每年他能收到1000多元的税,每年,他的工资是60元。那几天的夜晚,老刘向我讲述了许多小村和小戏班的故事,只是从不说他自己。他说那老师是个好老师,把所有的阳光给了孩子们;他说小白是个好孩子,为了临县一个不认识的病人,大年三十夜里冒雪走40里的山路;他说小戏班的演员们大冬天点篝火、住帐篷、吃冰水;他说张瑞唱倒了嗓子就跑龙套拉大弦;他说戏班的人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让戏演下去,让寂寞的乡亲有个笑脸,让穷困的人们有个希望;他说他对不起我,因为一直只能让我吃土豆小米饭就咸菜,只能睡土炕还要和他盖一个被子……

十年过去了,大山在变化,大山里的人们也在变化,尽管村里通了路,有了电,人们有了电视机、录音机,然而乡音系魂,故土芬芳。听说农闲时小戏班义务为百里乡亲送戏的传统依然没变,乡亲们对小戏班的迷恋依然如故。忽然想起十年前离开寺院沟时,老戏迷陈玉山说的那句话:“在这宏厚的大山里,不能没有咱自己的响动,有了这响动才有大山的灵气。”  

                 (选自2008年2月11日“新浪微博”,有删改)

1.为什么“小戏班”会在“我”心中“一直无法抹去”?请作简要分析。(5分)

                                                                                  

2.作品标题为“深山里的小戏班”,为什么还写了赤脚医生小白、不知姓名的代课老师以及房东刘琢等人?(4分)

                                                                                 

3.“小戏班”是大山贫困闭塞环境的产物。随着大山环境的不断改善,“小戏班”是否还有必要保留?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1.①小戏班里的人,虽然生活在贫困、闭塞的大山里,②但他们并不因此而抱怨而消沉,③相反,他们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改变生活;④他们不但有自己的精神追求,⑤而且他们还成为大山里传播欢乐的使者。[5分。每点1分。大意对即可。]  2.①在精神层面上,这些人与小戏班里的人都有共同点,他们在艰苦环境中都能积极面对;②在写作意图上,作品要反映和讴歌的,不仅仅是一个小戏班,而且是大山里的人,要反映一种“大山人的精神”,一种“大山的灵气”。 [4分。每点2分。答“为写小戏班作铺垫”,不得分。] 3. 一:无论大山的环境如何改善,①但乡音系魂,故土芬芳,“小戏班”这种散发故土芬芳的文化形式,②仍然会为大山人所喜闻乐见,因此它仍有必要保留。 二:随着大山环境的不断改善,①“小戏班”这种产生于贫困闭塞环境的文化形式,②也可能会被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所替代,因此它没有刻意保留的必要。 [3分。参考答案一和参考答案二只需选择其一作答,答对答案中的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 三:①“小戏班”体现了一种精神,一种灵魂,②如果失去了这种精神,大山就会失去“灵气”,大山人就会失去灵魂,③因此,无论大山的环境发生怎样的改变,“小戏班”传统都有保留的必要。 [3分。参考答案三为必答,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三点得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试题中“小戏班”在“我”心中一直无法抹去,原因应该是他们的精神对我心灵上的震撼。他们深处穷山,没有消极抱怨,而是乐观面对,积极改变。他们追求精神的愉悦,将音乐和快乐传播,带给他人。这种精神在“我”的心灵上起到了挥之不去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作者在文中除了小戏班还提到老师、医生等,写这些人是他们同样深处大山却积极面对生活的精神对“我”的影响。再有他们同样是作者歌颂的对象。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3.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可以说说要不要都可以。但是重要的要结合小说的主题、情节及写作手法重点谈清楚为什么要或者不要。注意答题时必须结合小说文本,不可只凭自己的思考,脱离小说作答。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传统文化是中国教育的历史基础

程方平

(1)进入21世纪,在全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本土传统文化的价值进一步凸现,成为构建各国教育特色的重要基础。此时适逢中国近代教育走过百年历程,如何传承与发展本土文化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相关的理论争鸣与各类尝试风起云涌,故需要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来规范和引领未来的教育发展,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教育体系,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奠定重要的历史基础。

 (2)中国教育尊重传统,不仅在思想和精神领域重视“道统”,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和标准规范都非常关注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然而,自百年前开始,在西方模式和标准的影响下,我们的教育缺少自信,我们以往用于反思和自省的自我批评变成了盲目和全盘自我否定的依据,例如,历经1300年探索实践的科举制度,就有许多可资借鉴的遗产。国外的研究与实践非常认同中国的科举对文官制度的影响,认为此是中国在制度文明上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体现了人才评价选拔方面最公平合理的实践探索。从相关研究可以看出,科举时代鉴别和选拔人才绝非仅有死记硬背一途,还包括自荐、特举、名家推荐、技能考试、机构寻访和延请等多途,而深入人心的“行行出状元”思想也是常规科举的重要补充。再从中小学的语文、数学教学来看,中国的传统在形式,内容、方法、观念和评价等方面,相对于源自西方的各类教学法,许多方面更适合于中国学生及中国知识的具体情况,百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中国的传统教育绝非可以简单地用机械灌输来概括,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亦是与中国教育的传统息息相关。近一二十年,中国学术界陆续推出一批中国学科史及学科教育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教育界借鉴本国的教育遗产提供丰富资源。

(3)在中国教育传统的思想与实践中,不仅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袼物明辨”、“慎思笃行”、“活到老,学到老”等与西方教育源流和现代教育理念相似、相通的原创教育思想,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学、书院、师徒制,耕读习俗、学术争鸣、标新立异、兼收并蓄、树立思想流派的传统等。中国的教育传统既崇尚权威,又不迷信权威,主体精神是提倡独立思考、注重实践和勇于创新。如孔子的启发式与柏拉图的“助产术”几乎于同一时间(孔子早约50年)诞生,且形式、内涵基本相同;中国的算学与阿拉伯即欧洲的数学在概念条形式上虽有不同,但都为世界数学的发展作出贡献;中国书院的起源和实践与西方大学几乎同步,且传统精神高度一致,而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也是中国和世界高等教育未来改革的主要借鉴.中国教育传统中永恒的、富有创新潜力的价值早巳受到国外思想家、教育家的深切关注,不仅数百年前影响了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近年来创立“多元智能”理论的哈佛教授加德纳也多次强调他的思想曾借鉴了中国的教育传统。可见,中国教育传统的精髓需要国人认真反思、汲取和弘扬,全面否定和浅尝辄止均是对历史、民族与未来不负责任、缺乏基本文化素养的表现。需要铭记的是,一个不知道尊重自己传统的民族难以受到其他民族尊重,也难以真正自信、自强。

(4)在西方以牺牲资源、环境和其他民族国家利益为代价走过工业化、商业化历程之后,中国天人合一和尊重自然等传统经验将成为反思与回归的重要参照;中国在自身发展的进程中,不仅看到了各大文明古国的传统,看到了文艺复兴运动对传统的再造,也看到了西方社会工业、商业文明及其科学精神、实用哲学、社会管理和契约制度等的文化价值,认识到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也有需要重点学习或补课的地方.

(5)传承和弘扬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非机械地重复和照搬,更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经典的死记硬背。容纳、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仅在其“形”,更重要的是其“神”,即中国传统的内在精神、思维方式和笃行实践。清代学者赵翼曾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他所强调的是,任何时代都会为与时俱进的发展提供无限开拓进取的空间,而基于文明历史的发展才能真正推进社会、引领思想。每个时代都应有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认真审视和深远思考,并以此来指引实践,找到更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选自《新华文摘》2011年笫17期)

1.2.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3.题选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4.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因为中国教育重视尊重传统,所以本土传统文化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凸现。

B.国外的研究与实践认为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在制度文明上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体现了人才评价选拔方面最公平合理的实践探索。

C.由于西方模式和标准的影响,使我们的教育缺少自信,因而,中国教育要回归传统。

D.科举时代鉴别和选拔人才绝非仅有死记硬背一途,“行行出状元”思想就是常规科举的重要补充。

E.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得益于传统教育,近一二十年中国对传统教育史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借鉴本国的传统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

5.下列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的传统教育绝非可以简单地用机械灌输来概括,当中有不少与西方教育源流和现代教育理念相似、相通的原创教育思想。

B.家学、书院、师徒制、耕读习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形式,现在已消失,因为这些方式不适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C.中国传统教育在形式、内容、方法、观念和评价,许多方面更适合于中国学生及中国知识的具体情况。

D.中国的教育传统主体精神是提倡独立思考、注重实践和勇于创新,而“知行合一”、“格

物明辨”、“慎思笃行”等教育思想说明中国传统教育在重视智育的同时也重视德育。

6.第三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据来论证中国传统教育的具体成就与影响的?请分条归纳(4分)

                                                                                

7.根据文意,作者认为我们对传统文化应该抱着怎样的态度?(4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作答,多答只按前3题计分。答对一空给1分)(6分)

1.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3.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杜甫《登岳阳楼》)

4.羌管弄晴,             。千骑拥高牙。(柳永《望海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共7分)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1.“此恨无重数”,此乃少游心中之语。请结合全词说一说“恨”有哪几重。(4分)

                                                                                   

2.下片中“砌”字用得精巧,历来为人称道,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2分)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既仕,累迁江浙行省照磨,寻升检校。调奉议大夫、知顺州,以内外艰①不上。除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往四明监倭人互市。先是,往监者惧外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克敬至,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无敢哗。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或恐为祸阶,克敬曰:“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脱有衅,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鄱阳大饥,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行省欲罪其擅发,克敬曰:“鄱阳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都中因得免。拜监察御史,寻迁左司都事。

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②,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行省檄克敬抽分舶货③,拗蕃④者例籍其货,商人以风水为解,有司不听。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擢江西道廉访司副使,转两浙盐运司使,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明年,擢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户。是岁,当天历之变,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克敬以谓:“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今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省臣从之。入为吏部尚书,乘传至淮安,坠马,居吴中养疾。

元统初,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罢富民承佃江淮田,从之。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既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

(选自《元史·王克敬传》,有删改)

【注】①内外艰:父母丧事。②诛求:强制征收。③抽分舶货: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税。④拗蕃:违背货运规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脱有,吾当坐             衅:祸患

B.事闻,朝廷之             嘉:赞许

C.其还趋直沽               勒:命令

D.其常年而往返若是         脱:脱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调奉议大夫、知顺州,内外艰不上     ②悉去之,抚恩意 

B.①舍近趋远,弃重而取轻                    ②完所漕还 

C.①比待命,民死                                ②子孙贫行乞 

D.①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倭者                 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诛求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王克敬“为官尚宽”的一组是             (3分)

①悉去之,抚以恩意                   ②诉于克敬,愿还本乡

③脱有衅,吾当坐                      ④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

⑤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             ⑥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

A.①⑤⑥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一个从军征讨而身陷日本的吴人随日本商人来到中国,希望回到家乡,王克敬极力主张接纳他。

B.鄱阳出现严重饥荒,王都中擅自取出官仓粮食救济饥民,王克敬为他辩护,为此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C.外任绍兴路总管时,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苦不堪,王克敬请求减少上交盐额。

D.元统初年,担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时,王克敬请求取消除富民租种江淮农田的规定,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断句和翻译。(10分)

5.用∕线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克 敬 曰 匹 夫 妄 献 米 徼 名 爵 以 荣 一 身 今 身 死 家 破 又 已 夺 其 爵 不 可 使 一 郡 之 人 均 受  其 害 国 用 宁 乏 此 耶 具 论 免 之

6.翻译。(6分)

①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

                                                                              

②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3分)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真实的“自我”之所以被压抑到无意识的领域之中,这种“自我欺骗”起了重要作用

②真正的自信者必是有勇气正视自己的人,而这样的自信也必定和对自己的怀疑及不满有着内在的联系

③软弱的人往往有意无意的欺骗自己,忘掉那些不愉快的经历和体验

④由此造成虚假的自信,有些人的自信不过是一种“有益的盲目”

⑤真实需要巨大的勇气,认识真实的“自我”也不例外

⑥事实上,几乎所有伟大的天才都并非天性自信的人,相反倒有几分自卑,他们为自己的弱点苦恼,于是奋起自强,反而有了令一般人吃惊的业绩

A.②⑥⑤③①④   B.⑤③①④②⑥    C.②①③④⑤⑥    D.⑤⑥②③④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