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分) 严复及其教育救国论 1894年7月2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分)

严复及其教育救国论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甲午战败犹如一记闷棍,把中国打懵了,彻底打掉了中国人的希望、自信,更打掉了中国人通过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幻想。在谭嗣同悲怆地吟着“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时,有一位福建侯官人也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的后院“中夜起而大哭”。

甲午战争改变了严复的人生轨迹,如果不是这场战争,“海归”严复也许会在待了15年的北洋水师学堂继续待下去,会将他落第了四次的科举考试进行到底。但没有那么多也许,对于颓败腐朽的满清王朝来说,甲午战争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因此有着天纵之才、又饱读西方学说的严复走上历史前台也是一个必然。他注定不是一生沉浮宦海的官僚,而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

严复走向启蒙思想家的圣殿,从1895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一系列论文开始,《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四篇论文是他吹响维新变法思潮的第一波号角。严复分析当时的局势,认为中国面临着自古以来未有之变局,亡国亡种之危近在旦夕,要救亡图存,只能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维新变法是当时整个时代的大主题,时局就摆在眼前,再糊涂保守的人也不能不改弦易辙,故而满清皇室为了自身的利益也采取支持态度。严复对此一大主题的阐述,最为关键的两点:一是用达尔文进化论和赫胥黎庸俗进化论来分析中国面临的危机,这些新颖深刻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更是无异于天外惊雷,产生特别发聋振聩的效果;二者,严复鼓吹维新变法之具体内容最为有特色,他认为要救亡先得启蒙,因为中国之最为可悲的不是缺少救亡之法,这些“法”中国文化本身中有,西方文化中更是有很多可以学习,最为可悲的是“民智之已下,民德之已衰,与民气之已困耳”。

“民”是组成社会、形成国家最为基础的个体,这些个体的强弱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国家的强弱优劣,如果不先从国民素质上下手,再好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也无法让中国强大起来,因为根本无法贯彻落实下去,西方再好的东西到中国也会有“淮橘为枳之叹”。他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认为西方之所以富强是能讲民主、自由,中国积贫积弱是千年的专制毒害所致,因此要以“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进行革新,然而“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反是且乱。顾彼民之能自治而自由者,皆其力、其智、其德诚优者也。”于是他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救国论,希望塑造优秀的国民,形成新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扫除中国人伪饰、自私、懈惰的德性。通过启蒙国民以达到救亡的目的,在当时的维新思潮中的确是非常独特的一道亮色,也贯穿严复思想始终。

教育救国归根结底还是要用西方的文化制度、科学技术来教育启蒙人民,而要真正认识和了解西方,就必须精通外语和翻译。严复不仅著文鼓吹学习西语的重要性,一生中还屡次筹办编译培训所,就职于编译局。而究其大半生精力翻译的《天演论》《原富》《法意》《穆勒名学》诸书更是把西方一整套先进文化都介绍到中国来,作为启蒙的资粮,对中国几代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复不仅是坐而论道的思想家,也是起而能行的教育实践家。1906年4月,严复就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校长)之职。他按照自己的思路对学校进行改革,首先制定规章,明确办学方向和教学内容。他把学生分为两部分,师范生和预备生,前者主要为培养中小学师资;后者寄希望于以后能继续深造,成为专门人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专业。关于教学内容,自然以西学为主,特别重视西语、数物化质等自然科学的学习。严复在皖期间,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安徽高等教育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吴新苗《一个伟大启蒙思想家的剪影》)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使中国认识到了严重的后果,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都为了富国强民而对维新变法采取支持的态度。

B.严复引用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是想告诉民众要顺应天道、适应自然。

C.严复的教育救国论力主通过启蒙国民达到救亡的目的,他翻译的介绍西方先进文化的著作,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严复认为要更好地向西方学习,就必须精通外语并了解西方的科学技术,因此在其执掌安徽高等学堂时,教学内容自然以西语、数物化质为主。

E.传记通过对严复教育救国论及办学实践的论述,表现了严复作为启蒙思想家的独特深刻,也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现状。

2.请简要概括严复教育救国论的思想内涵,并加以阐述。(6分)

3.严复没有成为“沉浮宦海的官僚”,而成为“著名的思想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4.读了这篇传记,严复的人生经历及其思想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8分)

 

1.CE 2.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就是培养国民健全的体格、充沛的精力及其昂扬向上的精神;开民智就是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新民德就是把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同爱国主义结合起来,让人民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形成新的生产自救规范和社会秩序。(每一条2分,必须有概括与分析,若无概括只有陈述至多给5分) 3. ①甲午战败,中国积贫积弱,危在旦夕,要救亡图存,只能维新变法,这是朝代的大主题;②严复有天纵之才,又饱读西方学说,于是向西方寻找真理,启蒙国民,救亡图存。(每一条3分) 4.观点一:严复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值得学习。(1)面对控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严复没有只考虑自身的官位与发展,而是关注国家的命运,自觉地把自己的人生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结合在一起,致力于探索救亡之路。(2)严复为启蒙国民,呕心沥血,穷尽在半生精力翻译了许多介绍西方先进文化的著作。观点二:严复教育救国论的思想新颖、先进而深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观点三:严复不仅坐而论道,也起而能行。观点四:严复所提出的教育救国论思想也有不当之处。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对于这种试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一点还是需要注意的:对于这种题型,一定要先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经历展开论述,这种题实际上相当于一片小的论文。 【解析】 1. 试题分析:A满清皇室是为了自身利益才对维新变法采取支持态度;B是想告诉民众只有强民强国才能不受欺侮,立身于世界;D关于教学内容,自然以西学为主,特别重视西语、数物化质等自然科学的学习。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 试题分析:首先划定答题区间,即文章3—4段。严复认识到“最为可悲的是‘民智之已下,民德之已衰,与民气之已困耳’。”因此,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就是培养国民健全的体格、充沛的精力及其昂扬向上的精神;开民智就是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新民德就是把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同爱国主义结合起来,让人民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形成新的生产自救规范和社会秩序。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严复成为“著名的思想家”,这需要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来分析。从外因来看,午战败,中国积贫积弱,危在旦夕,要救亡图存,只能维新变法,不能固守旧路。从内因来看,严复有天纵之才,又饱读西方学说,于是向西方寻找真理,启蒙国民,救亡图存。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跟封闭型题目的区别在于,虽然它也不能离开文本,但考生有了对文本表达不同意见的空间。学生在答题时仍然要先吃透文本,然后再谨慎提出观点,再进行简单论证。答此类题目,考生必须要在答题的一开始就明确表明态度,再进行论述。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分)

心与手

[美]欧·亨利

在丹佛车站,一帮旅客拥进开往东部方向的BM公司的快车车厢。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衣着华丽的年轻女子,她身边摆满了有经验的旅行者才会携带的豪华物品。在新上车的旅客中走来了两个人。一位年轻英俊,神态举止显得果敢而又坦率;另一位则脸色阴沉,行动拖沓。他们被手铐铐在一起。

两个人穿过车厢过道,一张背向的位子是唯一空着的,而且正对着那位迷人的女人。

他们就在这张空位子上坐了下来。年轻的女子看到他们,脸上即刻浮现出妩媚的笑容,圆润的双颊也有些发红。接着只见她伸出那戴着灰色手套的手与来客握手。她开口说话的声音听上去甜美而又舒缓,让人感到她是一位爱好交谈的人。

她说道:“噢,埃斯顿先生,怎么,他乡异地,连老朋友也不认识了?”

年轻英俊的那位听到她的声音,立刻强烈地一怔,显得局促不安起来,然后他用左手握住了她的手。

“费尔吉德小姐,”他笑着说,“我请求您原谅我不能用另一只手来握手,因为它现在正派用场呢。”

他微微地提起右手,只见一副闪亮的“手镯”正把他的右手腕和同伴的左手腕扣在一起。年轻姑娘眼中的兴奋神情渐渐地变成一种惶惑的恐惧。脸颊上的红色也消退了。

她不解地张开双唇,力图缓解难过的心情。埃斯顿微微一笑,好像是这位小姐的样子使他发笑一样。他刚要开口解释,他的同伴抢先说话了。这位脸色阴沉的人一直用他那锐利机敏的眼睛偷偷地察看着姑娘的表情。

“请允许我说话,小姐。我看得出您和这位警长一定很熟悉,如果您让他在判罪的时候替我说几句好话,那我的处境一定会好多了。他正送我去内森维茨监狱,我将因伪造罪在那儿被判处7年徒刑。”

“噢,”姑娘舒了口气,脸色恢复了自然,“那么这就是你现在做的差事,当个警长。”

“亲爱的费尔吉德小姐,”埃斯顿平静地说道,“我不得不找个差事来做。钱总是生翅而飞的。你也清楚在华盛顿是要有钱才能和别人一样地生活。我发现西部是赚钱的好去处,所以——”

姑娘的眼光再次被吸引到了那副亮闪闪的手铐上,她睁大了眼睛。

“请别在意,小姐,”另外那位来客又说道,“为了不让犯人逃跑,所有的警长都把自己和犯人铐在一起,埃斯顿先生是懂得这一点的。”

“要过多久我们才能在华盛顿见面?”姑娘问。 

  “我想不会是马上,”埃斯顿回答,“我想恐怕我是不会有轻松自在的日子过了。”

  “我喜爱西部,”姑娘不在意地说着,眼光温柔地闪动着。看着车窗外,她坦率自然,毫不掩饰地告诉他说:“妈妈和我在西部度过了整个夏天,因为父亲生病,她一星期前回去了。我在西部过得很愉快。金钱可代表不了一切,但人们常在这点上出差错,并执迷不悟地——”

“我说警长先生,”脸色阴沉的那位粗声地说道,“这太不公平了,我需要喝点酒,我一天没抽烟了。你们谈够了吗?现在带我去抽烟室好吗?我真想过过瘾。”

这两位系在一起的旅行者站起身来,埃斯顿脸上依旧挂着迟钝的微笑。

“我可不能拒绝一个抽烟的请求,”他轻声说,“这是一位不走运的朋友。再见,费尔吉德小姐,工作需要,你能理解。”他伸手来握别。

两位来客小心翼翼地穿过车厢过道进入吸烟室。

另外两个坐在一旁的旅客几乎听到了他们的全部谈话,其中一个说道:“那个警长真是条好汉,很多西部人都这样棒。”

“如此年轻的小伙子就担任一个这么大的职务,是吗?”另一个问道。

“年轻!”第一个人大叫道,“为什么——噢!你真的看准了吗?我是说——你见过把犯人铐在自己右手上的警官吗?”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男女主人公依次出场,只介绍人物的外貌神态,并不点明人物的具体身份,目的是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

B.这篇小说讲述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读后给人带来一种悬疑得到解决的刺激,这也是这篇小说最大的魅力。

C.欧·亨利的小说一般具有讽刺的味道,这篇小说实际上是在嘲笑这个罪犯装得像真警察一样,讽刺了装腔作势的人。

D.欧·亨利的这篇小说技巧性很强,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勾勒矛盾,而情节的设置显得有些逊色,缺乏戏剧性。

E.本文的结尾显示了欧·亨利的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感到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2.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费尔吉德小姐的形象特点。(6分)

3.这篇小说结尾暗示了什么?前文对这一结尾作了哪些铺垫?(6分)

4.小说的题目是“心与手”,请从情节和主题的角度探究以此为题的理由。(8分)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题1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5.亦余心之所善兮,                  。 

6.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南乡子

黄庭坚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①。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②。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注:①黄庭坚为仇家构陷,被流放到宜州,只能栖身戍楼,困苦不堪。 ②戏马台,南朝宋武帝刘裕在彭城(今徐州)戏马台欢宴重阳。金络头,多为有功武将战马头部的佩饰。

1.词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5分)

                                                                         

                                                                        

2.本词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廉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中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馀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谕旨免焉。

注:计典,指古代对官吏三年政绩进行考核的大计之典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举博学鸿词,以疾不试    与:参加

B.权量。定法度            一:统一

C.卒定谳,罪如律          论:议论

D.不检验失实,会赦免      坐:坐:犯了……罪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     )(3分)

①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          ②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 

③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      ④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⑤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      ⑥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民生疾苦。初任昌化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百姓“相率以力耕为业”,发展了当地农业生产,城中人口得以增多。

B.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代理崖州事务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被诬陷,总督下令让琼州总兵“会讯”。陶元淳得知后上书申辩,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

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披甲操刀的士兵冲入衙门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全无惧色,厉声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

D.陶元淳厉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他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故于任上。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元淳廉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                                                                         

(2)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新道德主义这一提法,是与中国的传统道德主义相对而言的。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能否区分知识与道德领域。中国的传统道德主义,不管旧儒家还是新儒家,虽然它们之间也有不同与变异,但在本质上,都未能区分开知识与道德,甚至坚决反对这种区分。这就是中国传统道德主义的核心纲领:知行合一。即统一知识与道德。

中国哲学始终强调的是知行合一与体用不二,知识、理性、理论总要紧紧围绕现实来做文章,并形成了中国实用理性传统。由于这种传统,直到今天人们仍未自觉意识到康德区分思维与存在的伟大启蒙作用,包括中国当代第一流的思想家们,都希望用中国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来批判康德。他们都认为康德割裂了天人合一这一道德宇宙论的哲学核心。而从根本上暴露的是,这些新旧儒者不能容忍区分知识与道德,即不能让道德脱离经验世界,变成先验的存在。

那么,中国的传统道德主义,在经验世界中的具体的“行”是怎样的呢?表面上孔子与康德一样,都提出“道德高于知识”,但是“孔子虽毕生抬举道德,高扬人的伦理主体性,但由于他只是在经验世界中进行这种活动,所以他标举的道德价值,仍是不够崇高,不够‘道德’的”。把道德与实用挂靠起来,以某种经验范式作道德标准,就必然会鼓励各种冒牌伪劣产品涌现,产生伪君子和假道学。因此,与儒家伦理理想总建立在某种“模范”或“典型”上完全相反,康德认为,由榜样而求道德,恰是加于道德的致命伤。

从功利、知识角度探寻道德,事实上总是为恶披上道德外衣。道德的世俗标准,也会扼杀道德的真实源泉,为不道德、伪道德大开方便之门。知行不仅不能统一,合乎道德,而且越有知识,就会伪装得越隐蔽,危害也越大。于是,知识成为伪道德的根源。所以俗谚谓: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所以章太炎先生说:“农人于道德为最高”,“知识愈进,……则离道德也愈远。”毛泽东先生甚至讲手上脚上沾着牛屎的农民也比知识分子干净,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看到了知识与道德的分裂与背道而驰。

基于以上反思与觉悟,新道德主义者就必须在区分知识与道德的基础上提倡“道德高于知识”,由此看来,不建立起超验的道德本体,不下大气力培养中国人性对纯洁道德理念的信仰,不把知识与道德隔绝开来,而想重建中国道德文化,恐怕仍然只会是对传统文化的再次非理性的利用和盲目开垦,最终仍不会在人们心中树起道德的原则。

                                        (选自《一个新道德主义者的思想手记》,有删减)

1.下列对于道德主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道德主义是与中国的传统道德主义相对而言的,前者能区分知识与道德领域,而后者的核心纲领是知行合一。

B.新道德主义者与传统道德主义者对道德的看法从本质上讲是有相同之处的,他们都提出了“道德高于知识”的观点。

C.康德区分思维与存在的哲学思想对新道德主义者产生了启蒙作用,促使他们区分知识与道德。

D.中国的传统道德主义不与经验世界相脱离,不让道德变成先验的存在,而新道德主义则与之相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今天人们还不能自觉意识到康德区分思维与存在的伟大启蒙作用,是因为中国的实用理性传统。

B.孔子虽然提出了“道德高于知识”,但由于他所讲的“道德”脱离不了经验世界,所以他标举的道德价值,仍是不够道德的。

C.毛泽东先生讲手上脚上沾着牛屎的农民也比知识分子干净,可见道德大旗是擎在劳动人民手中的。

D.如不能区分知识与道德,而从功利、知识角度探寻道德,那就是为恶披上道德外衣,为不道德、伪道德大开方便之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要下大气力培养中国人性对纯洁道德理念的信仰,把知识与道德隔绝开来,就能最终在人们心中树起道德的原则。

B.道德与实用是不能联系起来的,若以某种经验范式作道德标准,就必然会鼓励各种冒牌伪劣产品涌现,产生伪君子和假道学。

 C.“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仗义”与“负心”的两相对照,说明知行不能统一,知识与道德是分裂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D.道德高于知识的成立,是建立在区分知识与道德两大领域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道德是道德,知识是知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