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材料一 2013年1月30日晚,赵本山...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材料一  2013年1月30日晚,赵本山对外宣布退出小品界。他说:“去年我看了春晚,没有我的春晚更好看。”很多网友表示,以往出现在春晚舞台上的都是些老面孔,如今增加了许多新面孔,使春晚更加多元化,适应了观众的需求。

材料二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CEO马云在参加央视《对话》栏目时透露,进入2013年之后,阿里巴巴的考核指标将不再以竞争对手的成交额等硬指标为参考,而是将多元化考核软指标,并制订了以市场化、平台化、数据化和物种多样化为主的“四化建设”软指标。

综合上述材料的含义,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写作诗歌),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适时转变,成就精彩 当我们在暮春繁花褪尽、丽日迟迟中恹恹欲睡的时候,夏不是适时地送来了火热激情、盎然生机吗?当我们在伏天骄阳炙烤、暑气沉沉中焦躁不安的时候,秋不是适时地献上了高天淡云、袅袅果香吗? 春秋代序,四时轮回,花香果熟,鸟飞鱼跃,万物得时,各尽其美。大自然鲜明地告诉我们:她懂得把四季适时轮换,才成就了自己的丰富与圆满。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懂得适时转变,才能成就生命的完美与精彩。 身处形势混乱、诸侯纷争的时代,年轻的孔丘曾怀抱建功立业的壮志,周游列国,进言诸侯,宣扬仁政,却处处惨遭碰壁。他郁郁而归的心境,无异于冰冷凄惨的严冬,但他更看到了春的希望,适时地转变了志向,退而著书立说,开坛讲学,于是成就了儒家经典,传下了杏坛佳话,备受万世景仰。 曾经的沛县小吏,满身流气的市井混混,刘邦,花天酒地的生活是多么适合他的性格啊!然而,在战争节节胜利,率先攻破秦军而得以入住关中以后,他却清醒地认识到,这样的甜美正如秋天的果实,它的后边正潜藏着酷寒的严冬,于是他转变作风,与民约法三章,不取民财,不近女色,励精图治,终于把大汉的旗帜鲜艳地插上了中国的历史。 适时转变,乃是一种大智慧。懂得,就会开别样的天地,就会见别样的风景,就会入别样的境界,就会成别样的精彩。当“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要知道峰回路转之后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时候,要懂得“蓦然回首”,就能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孟母择邻三迁,陶潜辞官归隐,鲁迅弃医从文,小平改革开放……不正是因此而成就了伟大吗? 如果不懂适时转变,再宽的道路也将狭窄,再亮的天空也将暗淡。 贾谊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大秦统治者的病根——没适时转变。攻取天下,理当雄兵列阵,举戈猛进,以威势震慑诸侯;一旦九州在握,即应适时转变,施行仁义。可惜啊,大秦之君,你没有,于是,任你有信臣精卒陈利兵,高山大河作城池,也难逃“身死人手七庙隳”的悲惨结局。 休说其他,就算忠贞如屈原,英勇如项羽,不也因没有适时转变,而给生命留下了些许遗憾么? 执着坚守的精神固然值得赞美,毕竟它可以预防半途而废;但适时转变的智慧更值得推崇,因为它可以阻止误入歧途。只是,这转变更需你有准确把握“时势”的智慧——如果是春桃,你就没必要硬把艳丽的花怒放到盛夏;如果是秋橙,你也没有必要把金黄的果高挂至阳春。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一表现的是春晚的多元化适应了观众的需求,老面孔有新面孔所代替;材料二讲述了阿里巴巴考核的多元化特点。为此可参考以下立意: 1.艺术多元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和表现。 2. 推陈才能出新,新生事物替代旧事物是一种自然规律。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

1.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 (苏轼《赤壁赋》)

2.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 (王勃《滕王阁序》)

3.不知江月待何人,     。白云一片去悠悠,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江山如画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于我如浮云。(《君子之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5分)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3)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26)

1.根据上述内容,概括“仁”跟“礼乐”“志”的关系。(2分)

答:                                                                        

2.朱熹引程颐的话:“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志有大小之分,请对三人的“志”作简要评析。(3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题。(7分)

郊行

王安石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注]蚕成密茧肥。

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注]芦箔:养蚕器具,用芦苇编织成的席子或筛子,蚕可在上面吐丝织茧。

1.请对“柔桑采尽绿阴稀”中的“稀”字作赏析。(3分)

答: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

余建中辛巳,始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礼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三代奇器,亦复脱衣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志穷而不屈。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与书史百家,字不刓(wán损失)缺,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自来家传《周易》、《左氏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绍兴二年、玄黓岁壮月朔甲寅,易安室题。             

——选自吕无党抄本《金石录》,参校李文《漱玉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赵氏               归:嫁

B.亦复脱衣易           市:购买

C.余性不               耐:忍耐

D.人亡弓,人之         得:为……得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自谓葛天氏民也          以为凡是州志山水有异态者  

B.计无所出还之            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竭其俸入,事铅椠        不赂者赂者丧

D.忧患得失,何多也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厉声以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有亲朋故友在收藏图书,编修国史的部门任职,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能接触到许多散轶的珍贵图书。

B.李清照夫妇家庭虽寒贫,但是如果遇到名人的书画或者古董,往往都会买下来,用衣服包裹拿回家赏玩。

C.李清照记忆力非常出众,经常以此和丈夫比试来决定喝茶先后。

D.作者在三十四年中,经历了无数打击,其间悲痛可想而知,但作者却能平常心看待,着实不易!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3分)

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4分)

译文:                                                                  

(2)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3分)

译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红泥小火炉

李晓光

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千百年前,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一诗,让历世历代,读过的人,在寂寥的冬日里,每一次的展卷,都有一种新意,围着它,取暖。从读过这首诗后,便喜欢上了它意境上的美,那种美,落落大方,盘根错节,长在一段日子上。是啊,“新醅酒,小火炉”,凡俗的事物,在他的笔下,生动温暖,回味无穷。最妙的,是晚来天欲雪,为这首诗,打下了一个很大的伏笔,押韵在能否饮上一杯?在这里,诗人巧妙地直点主题。

⑵每每读到这首诗,便想起了久违的冬天,想起了久违的小火炉。相遇老友,也许是小时的玩伴,也许是那个同桌的你,也许是一个多年的好朋友。相牵相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情分,不一定用在爱情上,它也可以潜在一段友情里。在那样一个雪夜,两个老友,一壶酒,围在一个小火炉边,浅唱低吟,在吟一壶岁月,看月上柳梢,听雪花簌簌。那种意境,一个“美”字,真够叫绝的。

⑶对于炉子的思念,其实,是长在一段唐诗里。更确切地说,是对于火的思念。这种思念,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心灵的回归。我发现,渐近中年的我,对于过去的一切,总喜欢纠结在心里,以至于有些耿耿于怀。电子时代的家居生活里,“火”也许是个陌生的名词了,炉子也将被送进历史的博物馆了吧?

⑷我三姨总在我面前说起我母亲,如果她再多活几年就好了,因为她没有住过楼房。三姨眼里的幸福生活,是赶上新时代,拥有新生活,这样的人生才值得。她为母亲感到遗憾,在她,就是要尽量地与这个社会接轨,要尽可能地享受生活,这也体现在,她对那些象征着贫穷的、长在她童年里的那些粗粮的厌烦。而我的某些观点,为她所不喜欢。尽管我们的年龄,有二十年之隔。

⑸我一直盼望,在远离城市、远离喧嚣的地方能有一幢房子,有花有草,春天的时候,踏绿远足;夏天的时候,听蛙鼓虫鸣;秋天的夜晚,听山风,望晓月;深冬的时候,看窗含西岭千秋雪,在红泥小火炉边,等一个风雪夜归人,或是独钓寒江雪。

⑹我的日子常在这样的时刻沉潜。我也终于能够理解,晚年的祖母,在我们家搬进崭新的砖瓦结构的房子以后她那失望的眼神,一副落落寡合的神情,像一头神情呆滞的老牛。她不喜欢水泥地面,不喜欢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墙。她说,砖构房子凌厉,冰冷,缺少温情,连点泥土和稻草也看不到。也许,她的目光,一直还停留在坯房草盖、南北大炕、一锅一盏的温情里。以至于她经常到乡下去,总是住上很长时间也不肯回来,最后终老在那里。

⑺我踩着她的足迹,在寻一段过往。奶奶的小火炉,我是没有很深的印象的,但她的小火盆,却使我记忆犹新,火盆应该也是泥做的,那是泥土的精血,掌上心情,温润舒坦。冬天的傍晚,吃过晚饭,她就将火盆端上炕,事先已将盆里放上火炭,上面覆着草木灰,火炭躺在下面,孕育着些许温暖,在时光里一漾一漾的,有草香,也有岁月的香。几个人围在旁边,煨着烤火,闲话三国,乱侃西游,在生命里淘洗前尘旧事,反刍一段记忆。那种时刻,让人过目不忘。

⑻直到如今,尽管那些草盖的老屋已经走远,但对于火炕火炉的思念仍旧不断,某些往事像一缕炊烟,升腾着、缠绕着,某些往事,让我的记忆搁浅在那样一个冬天、一首唐诗里、一壶老酒里。

1.文章开头引用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一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久违的冬天、久违的小火炉带来的意境为什么会让人叫绝?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3.第⑷段作者提及三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4.赏析⑺段画线的句子。(4分)

5.文中,作者将一些往事融入一首唐诗或一壶酒里来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就此进行探究。(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