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敬畏,本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敬”指恭敬有礼,“畏”指心存忧惧。
(1)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2)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宋·吕祖谦)
(3)未来社会的发展必须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恢复人对自然的崇敬心理。(汤因比《展望二十一世纪》)
但是如今有些人已经或正在失去敬畏之心,有的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有的失去了对真理的敬畏,有的失去了对人民的敬畏,有的失去了对历史的敬畏,有的失去了对法度的敬畏,有的失去了对道德的敬畏……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什么样的感悟及联想?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以“敬畏”为题,自主确定立意,自选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鹏之徙于南冥也, ,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2.颜渊喟然叹曰:“ ,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
3. ,望帝春心托杜鹃。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4. , ;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劝学》)
5.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 。(晏殊《蝶恋花》)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①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②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③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④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1.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 原则。(2分)
2.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孔子却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矜而不争”,你同意孔子的看法吗? 简要说明理由(3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10分)。
日长简仲咸①
王禹偁
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②书见道根源。
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樽。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③共谁论。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贬谪商州任团练副使时。简:即书信,用为动词。仲咸:冯伉的字,与王禹偁同为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故诗中称同年。②伯阳:老子李耳的字。③牢落:形容无所寄托的样子。
1.颔联表现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思想感情与艺术手法两方面对颈联进行赏析。(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表面上扣一“闲”字,实际上透露的是怎样的情绪?诗歌是怎样表现这种情绪的?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送从弟谋归江陵序
柳宗元
吾与谋,由高祖王父而异。谋少吾二岁,往时在长安,居相迩也。与谋皆甚少,独见谋在众少言,好经书,心异之。其后吾为京兆从事,谋来举进士,复相得,益知谋盛为文词,通外家书。一再不胜,惧禄养之缓,弃去,为广州从事。复佐邕州,连得荐举至御史,后以智免,归家江陵。
凡士人居家孝悌恭俭为吏祗肃出则信入则厚足其家不以非法进其身不以苟得。时退则退,尊老无井臼之劳。和安而益寿,兄弟相友。不谋食而食给,不谋道而道显。则谋之去进士为从事于远,始也吾疑焉,今也吾是焉。别九岁而会于此,视其貌益伟,问其业益习,叩其志益坚。於!吾宗不振久矣。识者曰:今之世稍有人焉。若谋之出处,庸非所谓人欤?或问管仲,孔子曰:“人也。”谋虽不识于管仲,其为道无悖,亦可以有是名也。抑又闻圣人之道,学焉而必至,谋之业良矣,而又增焉;志专矣,而又若不足焉。孔子之门,不道管、晏,则谋之为人也,其可度哉!
吾不智,触罪摈越、楚间六年,筑室茨草,为圃乎湘之西,穿池可以渔,种黍可以酒,甘终为永州民,又恨徒费禄食而无所答,下愧农夫,上惭王官。追计往时咎过,日夜反覆,无一食而安于口平于心。若是者,岂不以少好名誉,嗜味得毒,而至于是耶!用是愈贤谋之去进士为从事以足其家,终始孝悌,今虽欲羡之,岂复可得?谋在南方有令名,其所为日闻于人,吾恐谋不幸又为吾之所悔者,将已之而不能得,可若何?然谋以信厚少言,蓄其志以周于事,虽履吾迹,将不至乎吾之祸,则谋何悔之有?苟能是,虽至于大富贵,又何栗耶?振吾宗者,其惟望乎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后以智免,归家江陵 家:居住 B.问其业益习,叩其志益坚 叩:询问
C.触罪摈越、楚间六年 摈:抛弃 D.蓄其志以周于事 蓄:怀有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今之世稍有人焉 于是余有叹焉
B.今也吾是焉 是寡人之过也
C.为圃乎湘之西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D.振吾宗者,其惟望乎尔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与柳谋从小相识,两家相距不远,后来柳谋考进士,两人又相聚,不过他随后又弃作者而去,担任广州从事。
B.对于柳谋去广州,作者一开始是有疑虑的,但后来发现他的做法合乎士人的行为标准,又认为他这样做是对的。
C.作者认为柳谋虽然不为管仲所知,但他也可以有管仲的“人”的名声,而柳谋的为人,是不能轻易用儒家的标准来衡量的。
D.作者认为自己年轻时热衷名誉,以致被贬永州六年,生活艰辛,无所作为,感到惭愧、不安、悔恨,也更羡慕柳谋的做法。
4.用“/”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凡士人居家孝悌恭俭为吏祗肃出则信入则厚足其家不以非法进其身不以苟得。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时退则退,尊老无井臼之劳。(2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谋之出处,庸非所谓人欤?(2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是愈贤谋之去进士为从事以足其家,终始孝悌。(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17分)。
看 麦 熟
刘成章
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于是,田野处处,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儿,绿光闪烁,好不喜人。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膨起来,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忽然有那么一天,麦梢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麦梢儿的变化是一种信号,它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的,却是婆娘们的心。
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成了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人性美,最有人情味。
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都准备着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丈夫、公婆都理解她们,由着她们的心性。咱关中俗话说“麦梢黄,女看娘”呀!辈辈沿袭。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手疾脚快地找篮篮,装礼物,梳洗打扮——家家屋中都是这样。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
于是,麦黄天,人们都惊叹关中路,广漠的田野上,到处闪耀着看麦熟的婆娘的身影。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萝卜般细嫩,有的如秋白菜般健康,真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于是,这麦黄天,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色块有了曲线喜悦的旋律,曲线有了色块成熟的神韵,而这一切被馨香浸透。
天那么蓝,那么纯,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它那么丰盈,那么辉煌。婆娘们就走在那原色之中。丰收在望,庄稼人被它燃烧,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的秦腔。在那原色中,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婆娘们虽然不懂得《诗经》,但这声音,早就存于她们的心坎了。
奔着爹,她们在走。奔着娘,她们在走。她们粘着轻尘的布鞋、皮鞋、胶鞋,踩下急切的脚印,千姿百态,南来北往地撒布在旷野,一如总也开不败的夏的花朵。
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常常逗引得她们停下脚来。她们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竟至忘了此刻身在何处,以为自己嗅到的已是娘家麦子的芳香,等恍然大悟——这哪是娘家的麦地呢,便独个儿笑了起来,如歌似的灿烂。但绝不吝惜泼出去的情意,娘家爹和丈夫不都常说么,人不能太自私了,天下农民是一家。是的,也应该为别人喜欢喜欢。何况,娘家地土好,人又勤,麦子一定不会比这儿差,也应该提前为之开怀一乐了。
满怀的麦香,满心的快活,满鬓角的汗珠,满眼睫的光。她们的身姿是大小雁塔上的风铃。正干农活的男人们都知道她们是干什么去的,都为她们而感到自豪和充实。婆娘们喜滋滋地迈开脚步。现在,娘正在做什么呢?是不是早站在村口的老椿树下等我了?爹又在做着什么?一定是风风火火地联系收割机去了,但他这两天会早早地赶回家的。爹娘都上了一把年纪了,女儿多么想多住上几天,好给他们凑一把力,把麦子颗粒不剩地收到囤子里头。这期间一定要尽量多帮爹娘干一些事情,比如缝缝补补呀,比如领着患老年病的爷爷上医院诊治呀。可是,爹又会厉声吼叫:“哪有这种情理?”娘也会柔声相劝:“听你爹的话,回去吧。麦忙天,谁家不是等着人手用哩?”而她们自己也放心不下婆家的事啊!婆娘,婆娘,婆娘的心里有多少牵挂啊!
脚下的这条路,已经走过百遍千遍了,却愈走愈亲切,愈走愈爱走。而且总是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悄悄呼唤:娘啊娘啊,我回来了!无边麦田的金黄的底色,她们的脚步编织着一幅既古老又鲜活的关中农村的风俗画。她们望着麦子,她们也是麦子,装饰着田野。她们急匆匆地前行,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颤抖着,折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
1.文章开头比喻手法运用非常有特色,结合第一段内容具体分析这一手法及其好处。(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五段,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婆娘们并不懂得的《诗经》中的诗句?(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章结尾,作者赞美“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颤抖着,折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请简要概括“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内容,探究作者的情感倾向。(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