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1)这是1998年夏天。7月9日。
(2)天空像是被飓风吹了整整一夜,干净得没有一朵云。只剩下彻底的纯粹的蓝色,张狂地渲染在头顶上面。像不经意,随手打翻了蓝色的墨水瓶。
(3)晕染开的,千丝万缕的蓝。
(4)这天下午的阳光和其他寻常夏天里的阳光一样好,或者更加好。炎热让每个人失去了说话的欲望。张了张口就是干燥的热,像要吐出火来。大家静静地站在高大的香樟树下,皱着眉头,沉默不语。
(5)傅小司从停车棚里把车拖出来后,考虑是不是要先回家去再说。刚刚结束的英文考试几乎要了人的命。身后那个女生一直在咳嗽,小司差点连听力都听不清楚。
(6)“嘿!”陆之昂拿着一罐可乐碰了碰傅小司的胳膊,刺人的冰凉从他的胳膊上的皮肤迅速而细枝末节地传递到心脏去。傅小司接过可乐拉开来,抬起头大口大口地喝下去,喉结翻上翻下的。泡沫弄了些在手上,他抬起手,用嘴含了下食指关节那里。
(7)陆之昂在旁边瞄到他这个动作,喉咙里发出了一声阴阳怪气的“额油”。
(8)傅小司记得自己三年前仰起头喝可乐的时候还没觉得喉结这么突兀,三年前就是这么仰头喝了一罐可乐然后就离开了初中的一群朋友。大家只是拍了拍肩膀没有说再见,于是大家就真的没有再见过面。
(9)三年后的今天,不知道会不会像是三年前的那场告别一样,从此就不再见面呢?
(10)傅小司抬起头看看陆之昂,他对他说:“嗨,我们就这么毕业了对吧。”
(11)陆之昂看看他,然后皱皱眉,说:“好像是的。”
(12)天空一群飞鸟突然刷刷地飞过去,翅膀交叠的声音响彻天空。
(13)傅小司转过头没有说话,微微皱了皱眉头,喝下一大口可乐。
(14)眼前很多的人挤在一起,每个人脸上都是夏天里特有的潮红,小司记得拍毕业照的时候也是这种样子,所有人在烈日下面站队,因为阳光太强以至于大家在照片上都有点皱了眉头且红着一张脸,于是陆之昂生动地形容像是赴死前的集体照。带着悲壮的表情伪装了天下无敌的气势冲向那座早就不堪重负的独木桥。然后听到很多人扑通扑通落水的声音。水花溅到脸上像是泪。泪水弄脏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脸。可是还是挡不住疯了一样地往前横冲直撞。
(15)当照相机扫射出的那一个红点依次划过每一个人的眼睛,然后“咔嚓”,定格,再然后一群人就作了鸟兽散。
(16)每一个人都匆忙地赶回教室搬出参考书继续暗无天日地做题。五分钟之后就再也想不起自己的左右两边站着的是什么人。
(17)这一天下午很多人笑了很多人哭了然后很多人都沉默了。学校的香樟每到夏天就会变得格外的繁盛。那些阳光下的树荫总会像黏稠的墨汁一样缓慢地渗透进窗户里面,傅小司记得自己和陆之昂在树荫里昏睡了似乎无穷多个夏天。眼皮上的红光和热度一直没有散去。
(18)可是现在竟然突然就要离开了。
(19)傅小司想起自己很久以前看到过的话,离开,让一切变得简单,让一切有了重新被原谅的理由,让我们重新来过。
(20)接近黄昏的时候学校里就没有人了。
(21)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早就放假在家里看动画片了。而高三的学生在考完最后一门外语之后也三三两两地离开了。这一次离开,是最盛大的也是最后一次告别,傅小司甚至可以看到他们双脚迈出校门的时候身后的影子突然被割裂的样子,身躯继续朝前,墨般漆黑的影子留在原地。
(22)就像是人死去时离开身体的灵魂。带着恍恍惚惚的伤心和未知的恐惧。
(23)那些影子像是依然留在空荡的校园里,游荡着,哼着青春时唱过而现在被人遗忘的歌。
(24)那些人终于走了,带着三年时光的痕迹消散在了城市的各个角落并最终会消散在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
(25)暮色四合。
选自郭敬明《1995-2005夏至未至》(2010修订版)
1.第14至16段写傅小司回忆拍毕业照的情景,有什么作用?(3分)
2.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3.选文节选自小说的引子部分,可看作是个场景描写,简析这个场景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3分)
4.请就本文的艺术特色,选一点进行赏析。(5分)
5.你也即将经历高考毕业离校,结合文中傅小司的感受,写出两点你对青春和成长的感悟。(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作为一门学科,汉学的内核比较清晰,边界则相对模糊。这与汉学发展情况有密切关系。日本在14—15世纪萌生了传统汉学,作为一种区域性汉学,它的历史有700来年;从1582年利玛窦来华算起,传教士汉学的历史约为400余年;以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为标志,学院式、专业化的汉学已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历程;“二战”之后,美国汉学转向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至今也有了60多年的学术积累。
由于时代和文化观念等原因,汉学研究当然也具有某些历史的局限,各种形态的汉学研究当然各有不同。然而,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一代代汉学研究者的艰辛努力,为中国文化走出遥远的东方、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动力,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形态各异的汉学研究应当共同持守一个内在品质——对话精神。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比如,西方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通过“差异”而达到“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不同文化又包含诸多相似的元素,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汉学”这门学问,正是以差异为前提,以人类所渴望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为基础,启发着文化间的对话和共识。
对话赋予了汉学深远的文化意义。当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时,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海外汉学已经成为中国学界面对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这标志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大趋势:中国不再仅仅是被认识和想象的对象,更是通过这种认识和想象加强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任何一种文明都已经无法在单一的语境中自给自足。互为观照的基本格局,不仅使汉学研究,也将使整个世界进入文明对话的新范式。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随着汉学的不断发展,不同文明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才能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中国学人对海外汉学的研究也将成为海外汉学的研究对象,这会使汉学变得更为丰富。
1.下列对中西文化观念“差异”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西方注重主客体关系和精确描述对象,中国则倾向于圆融和体悟,清晰性和模糊性共存。
B.文化观念的差异以及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是启发两种文化对话和共识的前提和基础。
C.“差异”指的是作者所说的“殊途而同归”中的“殊途”、“百虑而一致”中的“百虑”。
D.文化观念有差异,但没有优劣是非的区别,它们可以通过对话弥补各自的不足。
2.下列对于“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关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海外汉学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必须加强与中国本土学术的对话。
B.中国文化始终从海外汉学研究中获得对自身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C.不同文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海外汉学在世界上所营构的中国形象有密切关系。
D.海外汉学给中国学界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文化的镜子。
3.根据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对如何促进汉学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3分)
请你仿照画线句,再写两个句子。(4分)
啊,诗从何处寻?
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
近日,在某市公交公司举行的媒体座谈会上,客运部负责人提出,春节前后,将率先在×路等公交线路上推行“无饮食车厢”。公交公司客运部说,试点开展“无饮食车厢”,主要有三个考虑:消除公交车里的异味,保持车厢环境卫生,保证乘客乘车安全。如果乘客上车时,手里拿着食物,司机看到会劝导,另外,会考虑在车厢里贴上标语,引导乘客不在车厢进食。请结合公交公司客运部的考虑,为他们设计一则标语,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不超过20字)(4分)
标语:□□□□□□□□□□□□□□□□□□□□
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4分)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或称之为“贬官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衬,俱著声名。
①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
②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就恢复名誉。
③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
④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
⑤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只靠强压,而不深入群众倾听民意,不给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领导干部,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必须彻底改变。
B.由于能见度下降、气温降低、湿度上升,使日全食对交通运输、生产作业、通信安全、社会治安等带来一定影响,也可能在部分人群中产生迷信猜测和心理恐慌。
C.国际阅读学会在总结阅读对人类的益处时,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阅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D.因不符合券商上市的新规定,目前,这家证券公司的上市申报材料已经被退回,其多年来上市的夙愿正变得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