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因为加缪也把人看成是古希腊...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因为加缪也把人看成是古希腊神话中      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要永远退一块巨石上山。

(2)这种风格既是没的,同时又能表现生活的真实,演员能用一两个极     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

(3)随着未来科学的进步,我相信,宗教      教条    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

A  终身    精练    以及/或           B  终生    精练    及其/或

C  终生    洗练    及其/和           D  终身    洗练    以及/和

 

C 【解析】 试题分析:近义词可以同语义的轻重、范围,适用对象,语体、感情色彩,语法搭配,句式特征等方面加以辨析。本题终生,一生;终身,既有“一生”的意思,又有“一辈子”的意思,后者多就切身的事说,二者的语义和适用范围不同。洗练,指语言、文字、技艺等简练利落;精练,指文章或讲话扼要,没有多余的语句,二者的适用对象不同。及其,组词以及它的;这里“宗教及其教条”,就是“宗教和宗教的教条,与“迷信”并列,所以后用连词“和”,二者的语法搭配功能不同。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肇事    愤世嫉俗     开门缉盗     吃一堑,长一智

B.烦躁    满目疮痍     诘屈聱牙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C.启讫    匪议所思     老于世故     满招损,谦受益

D.编篡    躬逢其盛     瑕不掩瑜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枕(jí)        悍(piāo)    暴虎河(píng)      起(līn)

B.欺(kuáng)     刚(jìng)    自怨自(yì)        碑(tiè)

C.帖(yù)        席(yàn)     私枉法(xùn)       茶(qī)

D.古(chà)       两(xī)      渭分明(jìng)      析(pōu)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仁爱礁是南沙群岛的一部分,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据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公务船在有关海域进行正常巡航是无可厚非的。

B.为了确保节日期间电力正常供应,各家发电厂的职工宵衣旰食坚守在工作第一线。他们放弃了休息,才使我们节日的生活质景有了保障。

C.日本右翼修改《和平宪法》的目的就是重整日本军备,彻底放开束缚日本的绳索,它究竟能在发展军事力量方面走多远,我们拭目以待

D.古语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循序渐进,我们学习就要登高自卑,一步一步地上进,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中国出版第一人

当年的商务印书馆只是一个手工作坊式的印刷工场,由排字工人夏瑞芳创办。张元济放弃了在南洋公学显赫的地位,到一个弄堂的小厂里,跟一个小业主合作,这样的转身,时人多有猜测和不解。

直到半个世纪后,因为中风已卧床数年的张元济用颤抖的手写了一首诗告别商务同仁,从“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的诗句中,人们读到了他平生的理想,也读到这样一个事实:他是自觉地把商务印书馆与中国教育的现代性变革连接起来。

与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张元济把中国的希望寄托于“开启民智”,认为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他感到,南洋公学的规模还很小,那些人才远远不够用,他的思想开始从培养一批英才,转向对国民的普及教育。

他在写给盛宣怀的信里说,中国四万万人口,只有四十万人受过教育,受过教育的人也就是学过几句八股文,对于应该知道的知识几乎都没有学到。在当今那么发展的世界上,这样下去我们的国家要亡。

张元济还认识到,开启民智要出版好的书,要以“扶助教育为己任”,因此他接受了夏瑞芳的邀请。张元济是翰林出身,学贯中西,他的地位和声望无疑使商务与知识界、政界和教育界之间有了一座桥梁。

张元济当了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所长,他还聘请了一批扶助教育和文化建设的有识之士,如蔡元培、高梦旦、杜亚泉、夏曾佑等。

张元济制订了商务所有的出书计划,出什么书,怎样出书,从此成了他一生的事业。

影印古籍,他要选最好的版本;推介西学,他要找最好的翻译者;出版新书,他要用最好的设备、最好的纸张。甚至对书的排版样式也要一再叮咛:书的版框四周空白要宽展一些,“否则紧眉头,令人一见烦恼”。还有许许多多的事务,包括书稿他亲自看,有些书他亲自编,面的联系他亲自出马,甚至买纸张,买印刷机,收古书,他都事必躬亲。

张元济走进商务的这一年,清政府颁布了倡导兴学的《学堂章程》,后来,科举也废除了,这是中国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成百上千的与传统私塾、书院不同的新式学堂在全国各地纷纷成立。

当时中国不是没有教科书,但是都编得不好,一类是教会的教科书,从西方引过来的,对中国的国情不适合;另一类是读古书出身的老夫子编的,写得太艰深,也不符合教育学的规律。张元济认为,教科书的影响关系到一代乃至几代中国人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改变,他决定自己来编一套国文教科书。

张元济编课本的方法很独特,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而是大家围坐在一起,就像今天开策划会一样,每个人都可以说出想法和主张,倘若是被大家公认为有价值的,则详细讨论。讨论者从儿童启蒙的特点入手,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往往因为一个字,大家会争论得面红耳赤。每一个点都要讨论到所有参与者都没有异议为止。每完成一篇课文,大家再“轮流阅读,或加润色,或竞改作,相互为之,毫无成见”。

1904年,商务版《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出版,被全国各地的学堂广泛采用。商务印书馆的发行所挤满了争购的人群。教科书在晚清时候的发行总量占到了全国的4/5,最新国文教科书曾经翻印过30多次,印刷总量达到一亿册,成为那个时代教科书的范本。其他出版机构争相效仿,再不能粗制滥造而牟利。书肆风气,为之一变。

在张元济的擘划下,商务编写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全套教科书,组织翻译出版大批外国学术和文学名著,其中严复翻译的西学名著和林纾翻译的欧美小说影响尤为广泛。编辑出版中国第一部新式辞书《辞源》,开创了中国现代工具书出版的先河。同时出版发行了《东方杂志》《小说月报》《教育杂志》等刊物。

当年知识分子走上“文化救国”道路的不在少数,唯有张元济选择了出版,他站到了幕后,在商务这个现代商业企业中书写了他的文化理想。商务在张元济的手中实实在在地推动了中国文明的进步。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张元济放弃在南洋公学显赫的地位,到商务印书馆这样一个手工作坊式的印刷工场,跟夏瑞芳合作,是因为他觉得南洋公学的规模实在太小。

B.张元济对中国教育现状及其将导致国家衰亡表示忧虑,此外他还认识到开启民智要出版好书,正基于此,他应邀进了商务印书馆。

C.张元济是翰林出身,学识渊博,他凭借着地位和声望成为商务印书馆与知识界、政界和教育界之间的桥梁,赢得了时人和后人的赞许和敬仰。

D.伴随着晚清科举的废除和新式学堂的纷纷成立,《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应时而生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使其他出版机构无营利的空间。

E.本文记述了张元济从事出版的活动及其思想,反映了他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刻画了他富有远见、坚毅、执着的出版家的形象。

2.从文中看,为什么说张元济是“中国出版第一人”?(6分)

3.商务版《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出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你认为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4.请结合全文,从两个方面谈谈张元济的经历给你的人生启示。(8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一只破靴子

[英]高尔斯华绥

剧本《顺流而下》巡回演出的第二天中午,演员吉尔勃特•凯斯特从东海岸的海滨寓所走出来。他刚刚度过六个月的失业生涯,现在在《顺流而下》的最后一幕扮演杜密纳克医生这个角色。他明白,他的年龄已让他辉煌不再,一周四镑的薪金也不能使他再发财的了,但是一想到终于又获得了工作,他的举止神情就轻松活泼起来。

他走到鲜鱼铺的前面,带着淡淡的笑容注视一只大龙虾。多少年不吃大龙虾了呀!接着,他顺着街道走去,在一家成衣铺前面又停了下来。映在橱窗上的一个长期一天只吃两顿饭的人的英姿,架在柔和的棕色眼睛前面的优美的眼镜,和他在1912年参加《教育西蒙》演出得来的雅致的丝绒帽,却给了他一丝淡淡的美感。他站在橱窗前面,脱下帽子,露出他头上的新玩意儿:一绺白发。这是一宗财产呢,还是一生结局的开端呢?

他继续向前走去,发觉一张熟悉的面孔从他的身旁掠过,一转身看见一个矮小的衣冠楚楚的人也转过脸来——一张又红、又亮、又圆的脸。

 “凯斯特?对了,就是你。从你离开疗养所以来还没有碰过头呢。你记得我们演《戈塔•格兰姆伯斯》的时候多有趣呀!我起誓,真很高兴见到你。走,我请你吃饭。”

这个人就是布列斯•格里恒,南海岸疗养所娱乐界的阔东家和灵魂。

 “好吧!”凯斯特稍稍拉长声调慢吞吞答道。

两个人并排走着。一个是褴褛得别致,另一个是衣冠楚楚,胖乎乎的一团。

 “请坐!堂倌,来一只又好又大的虾,一盘色拉,另外——嗯——一小块牛排加炸得脆酥酥的土豆片,一瓶我喜欢喝的白葡萄酒。”

房间里摆着两张小桌子。他们两个人占了一张,面对面坐下。

凯斯特突然滔滔不绝地大谈戏剧、音乐和艺术。那矮小鄙俗的东道主把眼睛睁得滚圆,不时发出惊叹声,这些显然大大地鼓舞了凯斯特。

 “哎哟,凯斯特,”格里恒突然叫起来,“你有白头发啦!这是突然有的吗?”

 “不,是慢慢长出来的。”

 “怎么回事呢?”

有一句话已经滚到凯斯特的唇边:“你挨挨饿看。”

可是他回答说:“我也不晓得。”

 “我觉得你那绺白发好极了!我常想拥有像你那样的天才,像从前一样过演员的生活一定美极了!”

 “今晚我来看你的戏。你在这里总得呆上个把星期吧!”

美极了!观众的笑声和掌声——“凯斯特先生的演技真是尽善尽美了,他……他……得了……的真传!”

格里恒坐在那里,嘴唇微微张开,衔着雪茄烟,他那像小圆石般明亮的眼睛盯住桌布外边,接近地板的什么东西。格里恒的眼皮跳了几下,然后说道:“我说呀,老兄,你手头真的很——很紧吗?我是说,如果我帮得上忙,你就直说吧。咱们老朋友,你又不是不知道,而且——”又一次,格里恒眼睛睁得滚圆,注视地板上的什么东西,凯斯特的眼光跟着扫了过去。悬在地板上空的是——他那只破靴子。因为他跷起腿坐着,这只靴子在离开地面六英寸光景的空中摆动着——破了——两道裂缝横在鞋头和鞋带之间。

对!凯斯特自己明白,那是他靠扮演《傻瓜》一剧中贝蒂•卡斯戴斯得来的一双靴子中的一只,那是在大战就要爆发时的事。

他的视线从那只破靴子移到格里恒身上,看到他头发梳得光光的,带着关注的神情。

凯斯特苦笑了一下说:“不,不要,谢谢。”

格里恒的眼睛又——可是凯斯特已经将他那只脚放下。格里恒付了账,站起来。

 “老兄,对不起,我两点半钟还有约会,见到你真太高兴了,再见!”

 “再见,”凯斯特说,“谢谢你。”

现在只剩下凯斯特一个人了。现在他是单独和他的心灵、他的破靴子、他的未来的生活在一起了……

侍者轻轻地溜过来,好像就要收拾桌子。这时两个年轻的女人走了进来,就在他和房门之间的那张桌子的旁边坐下。他瞧见她们在看他,他的灵敏的耳朵听见她们在絮絮低语:

 “没问题——是在最后一幕。你瞧瞧他那绺白头发!”

 “噢!对了,对了!不就是那一绺白头发——不就是他!”

凯斯特挺起腰板,微微一笑,端了一端他的眼镜。她们居然已经认出剧中的杜密纳克医生就是他。

他挺挺身子站了起来,那两个年轻的女人抬头望望他。凯斯特神态英俊,带着浅浅的笑容,从她们的身子旁掠过,尽可能不让她们看见他那只破靴子。

                                        (选自《高尔斯华绥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格里恒一见凯斯特,因为记起他们演《戈塔•格兰姆伯斯》的时候有趣的情景,所以就邀请他吃饭,表现了格里恒的热情好客。

B.凯斯特长出白头发,是因为他经常挨饿;他穿着破皮靴,则是出于他演出的角色的需要,这出现在身为演员的他身上并不奇怪。

C.因为凯斯特跷起腿坐着,那只破靴子在空中摆动着,所以坐在对面的格里恒比较容易看到它,凯斯特看到这种情景后面露窘态。

D.两个年轻的女人走进餐馆后,很快就认出了凯斯特。为了尽可能不让她们看见自己那只破靴子,凯斯特匆匆起身离开了餐馆。

E.小说善于运用对比的写法,既有凯斯特和格里恒脸庞、头发、衣着、身份等的对比,也有凯斯特本人雅致的帽子和破靴子等的对比。

2.凯斯特从一位著名演员陷入落魄潦倒境地,你认为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凯斯特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题为“一只破靴子”,但也有人认为以“一绺白头发”为题好,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