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列夫·托尔斯泰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 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但文体特征要鲜明。

 

参考例文: 光明与阴影构成美丽的花 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棵玫瑰有美丽的花瓣,也有婆娑的倩影;既然有太阳的暴晒,就会有夜晚的纳凉;既然有奇寒的冬日,就会有绽放的梅花。正如雪莱的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托尔斯泰有言:“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那美丽,那魅力是绽放在光明与阴影之间的。 忘不了盛开在荒芜土地上的并蒂莲——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是生长在绝崖边缘的光明的花瓣,要想采摘必须英勇无憾。罗密欧与朱丽叶为爱的美艳与甜蜜,付出了生命的哀婉。那阴影是那么的凄惨,世仇与结怨埋葬了爱情的火焰。只有用死亡的抗争,才会消解家族的仇怨?为什么莎士比亚至今熠熠生辉?因为这里渗透了生存还是毁灭的理性判断。光明与阴影时时浮现,看是否展现美丽的娇艳? 德国诗人席勒说:“真正的爱情,是绝望的!”难道光明的火一定要把阴影照亮才能展现人生的无限?上帝说,是的。 美丽,栖居在光明与阴影的树枝上,于是酝酿了宝黛,酝酿了天上街市的灯盏。 当我们看到“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我们也看到了杰克与罗丝的生死爱情,也看到了让女人与小孩先走的善心与光明;当我们看到马丁·路德·金挥手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的光明,也看到一颗罪恶的子弹射穿这位黑人头颅的阴影;当我们看到马克思为共产国际呐喊,呼唤光明,也看到他的小女儿去世,他都没有两英镑来安葬她,但这丝毫没有影响马克思执著的意志。这就是光明与阴影的辩证法。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要学会走路,也要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人生的路上,肯定有光明的追索,也肯定有寂寞、孤独、创伤、痛苦为伴。怎么办?是战胜阴影?还是被阴影战胜?这是人生的抉择。 忽然想起张炜说的话:“真正的作家天生应该是个水手。这使我们想到了写出《白鲸》的麦尔维尔,还有搏击在密西西比河上的马克·吐温,他们都有过水手生涯,一生都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斗。长长的流浪,无边的海洋或漫漫的大河,水声,涛涌,遇险与生还。”人生的美丽永远在光明与阴影中交融,难分难解。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由名人名言组成的材料作文。很明显,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是“光明和阴影”,其次是“人生”“变化”“魅力”与“美”。就是说,光明和阴影构成了人生的变化、魅力与美。 从审题角度看,本题不是很难,只要抓住了“光明和阴影”就不会跑题。实际上不管是人生还是社会的变化,都是光明与阴影共存的。当然这阴影有或大或小、或长或短的不同。材料界定在了“人生”的层面上了,人生的变化也是与社会息息相关的。 从作文的选材看,人生的光明与阴影构成美的事例很多。例如,屈原举世混浊而我独清;谭嗣同的去留肝胆与无力回天;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与发配新疆;布鲁诺的火刑,是光明与黑暗的较量;霍金的病是阴影,但它丝毫没有阻挡他仰望星空的光明。中外名著中的不少人物事例也同样展现着“光明与阴影构成的美”。从文体选择看,议论文容易写,记叙文也可以,但要扣准题意。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2.驾一叶之扁舟,                。寄蜉蝣于天地,                。(《赤壁赋》)

3.                                ,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阿房宫赋》)

5.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五人墓碑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①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②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语段①中,孔子认为应该和       之人交往,至少也该和       之人交往。(2分)

2.简要分析“礼之用,和为贵”“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中体现的儒家思想。(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6分)

临江仙  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洲。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筠:竹。

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赞扬了友人         、          的品格。(2分)

2.你认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句传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8分)

贻赵廷臣书①

(明)张煌言

大明遗臣某,谨拜书于清朝开府赵老先生台前。昔宋臣谢枋得②有云:“大元制世,民物维新;宋室孤臣,只欠一死!”窃以叠山业经市隐卖卜,宜可以远害全身;而元参政魏天祐必欲招致之,乃叠山有死无。招之不来,馈之不受,却聘书尚在,可考而知也。卒触天祐之怒,执之北去,叠山遂不食而死。盖未尝不叹古人守义之坚,殉节之笃也!

况某今日南冠而絷,叠山所处,已自不同;而台下尚欲贷其余生,屡遣贵属,存注有加,劝之加餐。嗟乎!此固台下褒忠录节之盛心,较之天祐,真不啻霄壤。顾某自律,断不可因此而苟延旦夕也。所以每思慷慨引决,而为馆伴者防间严切,不克自裁。绝餐三日,迫于贵属劝勉,稍稍复食,他人闻之,宁不以某寡廉鲜耻,晚节可嗤哉?揣台下之意,不过欲生膏斧锧,始足忠义者戒;然大丈夫冰视鼎镬,慷慨从容,原无二义,故郁郁居此耳。

犹记去岁华函见及某之报书有宁为文山之语至今日敢有食言夫自古废兴亦屡矣废兴之际何代无忠臣义士何代无逋臣处士?义所当死,死贤生;义所当生,生贤于死。盖有舍生取义者焉,未闻求生以害仁者也。某之忧患已过乎文山,隐遁殆几于叠山矣。而被执以来,视死如归,非好死而恶生也。亦谓得从文山、叠山,异代同游,于事毕矣!

谓某散兵在先,归隐恐后,可以觊觎死。殊不知散兵者,悯斯民之涂炭;归隐者,念先世之暴荒。期拥兵则岁月犹存;解甲则旦夕莫保!身为累囚,贻笑天下,是某之忠孝两亏,死难塞责者矣!临难苟免,非我本怀;偷存视息,更何所待!今羁留旅邸,以日为年,生不如死。伏台下立赐处决,俾某乘风驭气,翱翔碧落,是诚台下大有造于某也。幸甚!

(本文有删节)

【注】①张煌言(1620—1664),号苍水,浙江鄞县人。1645年奉南明鲁王监国,起兵抗清。与郑成功并肩作战,直至南明灭亡,郑成功病逝,才解散义师,退隐海岛,被捕不屈而死。赵廷臣,清朝闽浙总督。

②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南宋末以江西招谕使知信州,力拒元军。宋亡,居闽中,卖卜为生。元朝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强之北行,至大都,不食而死,著有《叠山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叠山有死无                   陨:陨落,屈服。

B.叠山所处,已自不同             视:看到,觉察。

C.可以觊觎死                     赊:遥远,远离。

D.伏台下立赐处决                 冀:希冀,希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始足忠义者戒                   经北舰十余里,巡船所物色

B.义所当死,死贤生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

C.盖有舍生取义者焉               不赂者赂者丧

D.期拥兵则岁月犹存               长桥卧波,未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举宋臣谢枋得市隐卖卜而被元朝参政魏天祐逼迫出仕元朝为例,说明自己不降清朝正如谢枋得之坚贞不屈,而赵廷臣对自己的劝降亦似魏天祐之蛮横霸道。

B.作者又举文天祥被拘而暂且不死为例,说明自己被拘而暂且不死也不是苟且偷生。“散兵”和“归隐”都是有缘故的,而不是投降以求缓死。

C.文章多次称呼赵廷臣为“老先生”“台下”等,充满了敬重,并称赞赵廷臣“褒忠录节”,是忠臣节士,还感激他对自己存注有加,派下属专职负责自己的饮食起居。

D.此文写在明朝业已灭亡,南明政权又被消灭的时候,作者处境艰难,心情沉郁,被俘后更是抱定求死之心,故而行文语多直切,慷慨激昂。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犹 记 去 岁 华 函 见 及 某 之 报 书 有 宁 为 文 山 之 语 至 今 日 敢 有 食 言 夫 自 古 废 兴 亦 屡 矣 废 兴 之 际 何 代 无 忠 臣 义 士 何 代 无 逋 臣 处 士?

5.把上面两段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分)

                                                                                            

(2)盖未尝不叹古人守义之坚,殉节之笃也!(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斯用兵之也   效:效果           B.始祸焉           速:加快

C.李牧连之    却:使之退,打退   D.则胜负之,存亡之理  数:命运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B.惜其用武不终也

C.有如此之势,为秦人之积威之所劫

D.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下列对原文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提出自己的观点:“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的原因是“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B.作者认为燕、赵两国“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燕是“小国而后亡”,赵与秦战并“连却之”,都在说明“用兵之效”。

C.作者认为齐、燕、赵等国不以地赂秦,如果能有一个好的内政外交政策,秦人未必能消灭六国。

D.作者在文中真正要探讨的是:面对敌人,切不可为敌所“胁”,势弱于敌的六国犹可胜秦,若势强于敌则更应胜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