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驯(xùn)熟 谄(xiàn)...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xùn)熟    (xiàn)媚   江(tún)   稍(zòng)即逝

B.(shuò)风   付(zǐ)     (jí)鱼    不(luò)言筌

C.蓬(hāo)    衣(jīng)   (jǐ)梁    休(qī)相关

D.骨(suǐ)    投(bèn)    弓(nǔ)    用词妥(dàng)

 

D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多为生僻字和多音字和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A.“谄”读chǎn;B.“鲫”读jì;C“襟”读jīn。故正确选项D。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张抗抗在《地下森林断想》中有这样一句话:“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请你以“风与墙”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这是一道典型的命题作文。

 

查看答案

假如你参加2014年武汉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的面试,请你就“最喜欢的报纸或杂志”作一段推介。要求:运用2种修辞手法,字数不超过80字。

 

查看答案

鲁迅的小说《药》中有这样的一段:

店里坐着许多人,老栓也忙了,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的给客人冲茶;两个眼眶,都圈着一圈黑线。

“老栓,你有些不舒服么?——你生病么?”一个花白胡子的人说。

“没有。”

“没有?——我想笑嘻嘻的,原也不像……”花白胡子使取消了自己的话。

“老栓只是忙。要是他的儿子……”驼背五少爷话还未完,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听。

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

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的吃下。”横肉的人只是嚷。

上段文字中,有一处连用了“运气”一词,请说明这样用的妙处。

 

查看答案

神舟十号飞船进行了“空中授课”,请你对此意义作出评述。要求:观点鲜明,语言对称,字数不超过3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皮实的诗

王蒙

1979年冬,我首次遇到吴祖光兄,还是在法国驻华使馆的一次请宴上。但见他头发虽已花白,仍然神采奕奕,风度翩翩,一脸的喜气;与其说是像劫后余生,不如说是像漫游归来。

自我介绍后,我赞道:“您可真精神!”

祖光答曰:“咱们这样人,皮实!”

地道的北京话。“皮实”的“实”,读轻声。

皮实,善哉斯言也。我的解释便是援引北京旧日卖布头自卖自夸的顺口溜,叫道:经铺又经盖,经洗又经晒,经拉又经拽,经蹬又经踹,您说皮实不?

后来诅光应我请求给我题写了“皮实”二字,我裱起来,悬挂在寒家的“厅堂”里了。

最近又读到祖光在“五七干校”就读深造期间写的一首打油诗,为之拍案叫绝。诗云:

眼高于顶命如纸,生正逢时以至此;行船偏遇打头风,不到黄河心不死。

今试析之:“眼高于顶”者,有眼光、有志向、有“格”也。实是那段时期“命如纸”的根源。

“生正逢时以至此”,诗眼是“正”字。叫做不偏不倚,您真赶上点儿了。祖光告我原写“生不逢时”,后改“不”为“正”;改得好,着此一字,尽得风流;着此一字,尽得皮实之要领。着此一字,便有几分铜豌豆的英风豪气了。

“行船偏遇打头风”。第三句接得平平。

“不到黄河心不死”突然翻上来了,石破天惊了,诙谐中显示出慷慨悲歌的火热来了。

“行船”句与“不到”句,孤立看来,都是俗滥之句,把这两句这么联起来,便化腐朽为神奇了。命如纸也罢,以至此也罢,打头风也罢,既然生逢其时,便要皮实到底,直到黄河之清,直到中华振兴腾飞之日,壮矣哉!还要继续皮实下去呢!

正是:莫道打油成一笑,皮实深处气凛然!                         写于1986年9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

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A.对吴祖光的外貌勾勒看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B.吴祖光说“咱们这样的人”,含有一种自谦而又自怜的心情。

C.文章虽未对吴祖光生平事迹作详细描写,但从文中仍可看出吴祖光慷慨、凛然的形象。

D.“不到黄河心不死”表明吴祖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格。

E.作者对吴祖光的“皮实”怀有深深的敬意。

2.文中说“后改‘不’为‘正’;改得好”。作者为什么称赞“改得好”?请你作简要分析。(4分)

3.“皮实”代表什么?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4分)

4.文中说“把这两句这么联起来,便化腐朽为神奇了”,对此你是如何体会的?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