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青门引·春思 张 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青门引·春思

张  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1.从意象入手分析这首词的意境。(4分)

2.本词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择其较主要的一种,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1. 通过风雨、寂寞的庭轩、残花、楼头画角、重门、明月、秋千影等意象(2分),塑造出凄冷、孤寂、伤感的意境(2分)。 2.本词主要运用了抒情、烘托、炼字、象征、拟人等手法,前三种较为主要,可以从中任选一种加以赏析。 示例一:这首词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全词通过风雨、庭轩、残花、秋千影等清冷意象,寄寓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忧苦心境,词味含蓄隽永。(3分)(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这首运用了烘托的手法。(1分)词中描绘了气候的忽冷忽暖,风雨至晚才停,侧面烘托了词人的心绪不安;通过描写隔墙的秋千之影,烘托出入夜后月明人静的凄清,进而烘托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抑郁的心情。(3分) 示例三:这首词精于炼字。(1分)“乍”“还”“方”精确地表现出气候和天气的变化,暗切微妙人情。一个“醒”字,暗示出酒醉之深和愁恨之重。“那堪”二字,则揭示出为秋千影所触动的情怀之深。(3分) 示例四:这首词运用了象征的手法。(1分)“残花”象征沧桑的人事,暗含词人对美好破灭的痛惜之情;“重门”象征紧闭的心扉,深刻地表现出词人抑郁的心灵。(3分) (若答“拟人”可从“送”入手赏析,分析合理,也可酌情给1-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先从诗歌中找出作者所选择的意象,分析出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所营造的一种氛围。组织语言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题目中非常明确的指出诗歌中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由诗歌的特点“诗言志”和诗体可首先分析出涉及到的抒情手法,再具体到诗歌内容,涉及到练字和多种我们常用的表达技巧。这样结合诗歌内容可分析出,合理组织语言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一个年轻人站在悬崖边痛不欲生。一位老者走过来问他遇到了什么麻烦。年轻人满脸忧伤地回答:“我不如别人活得有价值,我感列很自卑。”老者微笑着说:“一块金子和一块泥土,谁该自卑?”年轻人刚要回答,老者接着说:“如果给你一粒种子,去培养生命,金子和泥土谁更有价值?”年轻人恍然大悟,道谢离去。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请欣赏《记忆中的端午节》这幅画,围绕“粽香”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①使用第一人称,想象合理;②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③字教不超过80字。(4分)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下面是《祝福》中的片段: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

有人认为文中两处画线内容调换后更准确。你是否认同调换?请阐明理由。要求:①理由充分、合理;②语言表达准确、简明。(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提取关键信息,为“汉绣”下定义。要求:使用长单句,语意连贯,字数不超过60字。(4分)

汉绣是刺绣的一种,其以楚绣为基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的用针有别于四大名绣(苏绣、蜀绣、湘绣和广绣),以“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呈现出浑厚、富丽的色彩。汉绣的鼎盛期是清末民初。咸丰年间,汉口设有织绣局,集中各地绣工绣制官服和各种饰品。清末,在武昌的营坊口、塘角、白沙州、积玉桥和汉口的黄陂街、大夹街一带,开有许多绣铺,汉口还有一条绣花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

东方小四

4月1日清晨,醒得太早。随手翻开一本书,是沈从文的书信集,其中有些是他生前没想到会发表的自呓般的文字。自1949年1月到8月,正是沈从文被人认为“精神失常”的一段岁月。他在妻子张兆和的信上乱圈点,内容大致为:我的痛苦这个世界上没人知晓;生活已经失去意义。

那时他因郭沫若的一句“反动文人”的定论而否定自我,直觉自己的写作时代已经过去。精神压力巨大的他应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邀住在他们清华园的家里,以疗养身心。许多真挚的朋友巴望他早日康复,他反复自语:没人知道,其实我根本没有病。

在呓语里,他说:“翠翠,你在一点零四的房间里酣睡,还在想着我吗?我死了也想着我吗?”我不由得吃了一惊。原来,那个小说中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人,也是沈从文自己啊。原来,他一直未能忘怀少年的情怀——他在自传里,写下了一段孽缘:一个女孩趁着他的爱情正燃烧时,骗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令他不得不离开家乡。而他将曾在自传中落笔的美好感情,嵌入了小说《边城》中。

许多年后,他还挂念着她。而三三(张兆和的昵称)也排在翠翠的后面。我终于理解了他对张兆和的爱恋,有许多无法言述的情愫。其中有许多映照着对翠翠的憧憬:美丽、忠诚、纯真、微黑。而张兆和还多了翠翠所没有的大家闺秀的才气。沈张二人的恋爱,未必为对方完全懂得,却可恒久。因为他对自己的懂,因了她的纯粹高洁。

幸好,他有她。那个虽然不太懂得他,却一直用自己温暖坚定的爱心去支持和抚慰他的妻子。后来他曾在家自杀,也幸亏担心着他的她匆匆从干校返回,及时发现而救了他一命。

从此以后,沈从文开始了另一条命。他的痛苦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他丢掉了那支光彩夺目的文学之笔,开始托生为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我仔细读过其填补国内空白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与其他关于“瓶瓶罐罐”的文章,功力胜于如今的文物专家不知多少倍。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沈从文,不论什么文物入了他的眼,所有的来龙去脉都清晰起来。许多人都震惊于他惊人的记忆力以及渊博深厚的古文及古文物功底。他只是微微一笑,甚至对于“故宫解说员”的工作,也做得尽心尽责。在文物面前,讷于言的他,随时可口若悬河。

他埋葬了文学世界里的沈从文,成就了文物专家沈从文。无法言说、无处排解的痛苦,开成了一朵朵奇葩。看到那些一丝不苟的文字,与之前的文学之笔截然不同,但也同样圆润、朴素、悠远,印着他个人的标记。只是,我依然会有流泪的冲动。有些人的有些转身,即便与世无争,即便毫无声响,即便当事人一直微笑,也让旁人难以释怀。

在北京一个小巷里的一间斗室,沈从文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交给了文物研究。他美丽忠诚的妻子,每天给他送饭。有时,上顿的饭菜凉了,他还在不辞劳苦地涂抹写画。张兆和只能倚门无奈地一笑,不能理解这个人为了什么要如此自苦。她只能安慰自己,毕竟他已经“正常”了。

这个世间只有一个沈从文,天分过人,外表温和,内心倔犟。当年郁达夫好心劝慰这个在小旅馆流着鼻血写文章、几近饿死的文学青年放弃文学之路时,年轻的沈从文带着湖南人的“一根筋”和走投无路的无奈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当鲁迅在报纸上痛斥他的时候,他保持了冷静与克制,仍不改文风;当郭沫若代表一种新环境全盘否定他的时候,他差点放弃了生命,但重新站起来时,更加骄傲——谁都知道,郭本人对于文物有着相当的造诣。后来,时为社科院领导者的郭沫若也不得不高度评价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并撰写了序言。沈从文自始至终,没有说过郭的一句不是,哪怕1949年时自己都快被这个强势的人逼疯了。

一个人面对挫折和痛苦的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和成就。

张兆和在沈从文逝后,轻声说道:斯人可贵。

[注]《中间古代服饰研究》:这部书以历史朝代为编排顺序,通过出土和传世文物的图像,并结合有机连续的174篇文章,对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沿革及其与当时社会物质生活、意识形态的关系,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反映了自殷商至清代3000多年间中华民族服饰的情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文章以作者清晨醒来翻看沈从文的书信集开篇,引出对沈从文在“精神失常”时期的情况的交代,显得十分自然。

B.受少年时期的爱情经历的影响,沈从文喜欢妻子张兆和的美丽、忠诚、纯真、微黑,但不  喜欢她大家闺秀的才气。

C.沈从文的天分也表现在文物研究方面。他有关文物研究的文章颇显功力,《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还填补了国内空白。

D.面对沈从文文物研究的文字,作者“依然会有流泪的冲动”,主要是因为作者为沈从文找到新的人生方向而高兴。

E.张兆和不能完全懂得丈夫的精神世界,但仍对他充满崇敬、赞美之情。由她在丈夫去世后说的“斯人可贵”可以看出。

2.文章以“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3.如何理解“那个小说中‘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人,也是沈从文自己”的含意?请简要分析。(4分)

4.沈从文的成功转身带给你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相关内容加以探究。(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