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反笔舐犊 顾 城 她在车窗上用手指画了一下,就不...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反笔舐犊    顾  城

她在车窗上用手指画了一下,就不禁笑了,果然有层薄尘。她一笔一笔画下去,敲着让他看。深秋的刮风天,两道车窗都关得严严的。

“票在上衣口袋里”“吃东西”“晚上冷”“中途别下车”“常喝水”——下边写满了,就踮起脚,使劲儿地写在上边:“第一次出门,请帮助!”她点着字,指着他,再向坐在他两边的人做手势,表情幅度很大,无声地说着,也不管那些瞄她一眼的人古怪的神情。终于列车即将启动,她焦急起来,在自己左胸前画方块,挤在边角写:“地址”,他明白这是第好多次地告诉他地址在他的左上口袋里。他点头,她还不依,要他拿出来给她看,他拿出展开,又让她清楚地看着他平整地放了回去。火车启动了,她的手臂举得高得惊人,写“回来”,“来”的最后一笔,一下拉长了。

他看着她快步走起来,在棕色的人群里,她花白的头发微微起伏。

站台一晃就过去了,他知道她会站在尽头,任凭黄昏到来。

几道灰墙过去,依旧灿烂的阳光就洒到了大片的田野上;火车里“洪湖水,浪打浪”的歌声陡然响起,让他冷不丁感到了一种锐利。这是他小时候老唱的歌,因为家里的唱片老唱,妈妈也老唱。妈妈乌黑的头发闪亮,穿白色的连衣裙,把他托起又放下,她喜欢这支歌。后来“文革”了,不时地他还听她哼起。

他跟着妈妈过过很多种生活,火车、卡车、牛车,连手推独轮车都坐过,吱吱嘎嘎的独轮车是妈妈推的,堤坝、田埂都走过。有妈妈在,就没有苦。

现在歌儿“解放”了,却是再没有听妈妈唱过了。

这次出行很奇怪,他订了一张票就忘了,吃饭时敲门声“咚咚”响,问票到底要还是不要,莫不是嫌贵?一看时间,离开车也就两个小时了,赶紧放下碗,将手提箱倒空,装了衣服用具,提上就走;妈妈紧急中也抓了一大包东西,也走。他上电车,她也上电车,他上地铁,她也上地铁,到他上火车,就不让她上了。

在地铁上有半小时的时间,她算准了一般,把他的箱子在车厢里当众打开,将自己大包中的东西一样样地往里放,同时说明着,提醒着,警告着:这件衣服早上穿,这件晚上穿,这件睡觉穿;风大穿这件,下雨穿这件。地址就是那时放进他的上衣口袋的,特意不和车票放一个口袋,为的是拿车票时不会被顺带出来。她把手绢放进他衣摆口袋时,发觉这两个口袋是空的,于是就往里装常用药,装一样解释一样,板蓝根做什么什么,黄连素做什么什么,直装到他的左右两个口袋吹气一样地鼓起来,一动就晃得像个章鱼。箱子里的药就更多了,她是情急之下把家里的一抽屉药全扣进了她的大布包的。

地铁车厢竟相当空,要是人挤人不知妈妈会怎么办。妈妈忙着说话,为了让妈妈的声音不太大,他就蹲在妈妈旁边。妈妈于是不时伸手理理他的头发,说头发是要梳的,就用她放在箱子内拉链里的木梳梳;洗头的时候,一定要将洗发膏冲净,洗发膏放在箱子的左下角了,和肥皂、手纸一起;肥皂不要老用,手纸家里剩的两卷全带上了,要记住及时买……走得这么急,妈妈终于埋怨起他订票也不说一声来。他在家里是任性的,到了外边脸上就一热一热,车上的人上上下下,有的居然哈哈大笑起来,她也不怵,转头也对人家笑:“他是这样的嘛,还没自己出过门呢!”

妈妈年轻时不是这样的,因为不肯开口问路,以致错过了进入考场的时间;她后几天投考的3所大学都录取了她,那是因为她干脆前一天就找到考场,然后在边上的车站或是长椅上将那一夜硬度过去的。

大学她是拿奖学金上的,解放军解放了大学,就不承认奖学金了,要求生活困难的学生申请助学金;她开不了这个口,就干脆精神一振参军去了。

参军第一次长途行军,她将绑腿打得很紧,生怕走远路会散开。大步行进没多久,腿就被勒得疼了,她咬着牙一步步走,也不肯开口请求掉队松一下绑腿。后来脚也肿了,最后竟一声呻吟昏死过去。卫生员想剪她的绑腿都下不了剪子。

后来她就得了许多病,到终于决定拿着全休假条请假时,领导不待她开口便向她报喜,说她已光荣获准参加“四清”工作队了。

到了陕西大山里她全心全力工作,却不料晕倒在井台上。她最后一刻的坚持让她没有倒到井里,而水桶掉进去了。

不知怎么到了儿女这里,她就全换了一个人。

现在妈妈已在几百里之外了,边上都是笑过他的人,他已小心地同他们说了话,好几个人都讲起了自己的母亲。

灯光刺眼,一晃而过,又是一个不停靠的车站,一切随即又沉进黑暗中不停歇的节奏里。风掠荒山,千里万里,枕巾上干净的气息安慰着他,那是妈妈后来又打开箱子放进去嘱咐他随时用的。

一线晨光,山在迷蒙中缓缓移动,这不是妈妈当年的山,她“四清”时去的山要往北许多……两个孩子,站在清晨沉寂的山石上。每个清晨和黄昏,都会有这样的孩子,这样地站着,看列车迤逦而行……车一震,他略略一动,还没有准备起,一道阳光让窗子闪亮,他就呆在那里——那些字,依旧笔笔清楚,最后写着:回来。

已是两千里风霜,他在想,它们是怎么走过来的,那么多的山,那么长的夜……湿润的山林中,字也晶亮晶亮的,伸手还不能擦掉……

又踏上站台的时候,已是另一个黄昏,他走过自己的车窗——一笔一笔,妈妈写的字,都是反向的。                

(节选自《顾城文选·卷三·与光同往》,有改动)

1.用简明的语言分析文中“他”对“妈妈”的感情变化。(4分)

2.文中“火车里‘洪湖水,浪打浪’的歌声陡然响起”为什么会“让他冷不丁感到了一种锐利”?(5分)

3.简要分析本文情节设置上有何特点及其作用。(6分)

4.本文题目“反笔舐犊”,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感悟探究其含意。(6分)

 

1.文中“他”对“妈妈”先是厌烦逃避到回忆感慨,最后感动怀念。 2.这是他小时候老唱的歌,家里的唱片老唱,妈妈也喜欢老唱这支歌。歌声在首次离家时响起,触动了他麻木的神经,让“他”回忆起了童年时代和妈妈一起度过的生活,所以感到锐利。 3.⑴巧设悬念,小说开篇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同时引出下文。⑵文章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以“妈妈”差别时千叮万咛嘱咐,对儿子割舍不下的送行场面开篇,突出了文中“妈妈”形象。⑶文中还采用了插叙的手法,使“妈妈”的形象前后对比形成反差,深化了主题,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4.“反笔”即是文中“妈妈”在儿子即将乘做的火车玻璃上写上对孩子关心的话语,为了让孩子看清,母亲是隔着窗户玻璃反着字的;而“舐犊”原意是母牛添小牛表现对它爱护,比喻母亲对子女的疼爱。文章以“反笔舐犊”为题,展示了一个母亲送别儿子时在车窗上用反笔书写叮嘱传达关爱,深层含意在于“妈妈”对子女的爱是“反常”的,曾经的“妈妈”坚忍无惧,不知道爱护自己而现在却像换了一个人,絮絮叨叨,精心细致,表现出了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以此为题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母爱充满着感动和颂扬。(其他说法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尚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文章没有直接表明情感的主观性词语。但是我们可以从情节结构入手来把握。文章一开始写“他”的出行,然后写对妈妈的回忆,最后写“他”走下车后看到妈妈反写的字后的感动与怀念。他的出行,是对母亲的躲避,“他”的这次出行很奇怪,只订了一张票,妈妈也终于埋怨他订票不讲一声。对这一点不太好理解。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首先把这句话在文章中找到,文章在这句后写到“这是他小时候老唱的歌,因为家里的唱片老唱,妈妈也老唱。妈妈乌黑的头发闪亮,穿白色的连衣裙,把他托起又放下,她喜欢这支歌。”“他跟着妈妈过过很多种生活,火车、卡车、牛车,连手推独轮车都坐过,吱吱嘎嘎的独轮车是妈妈推的,堤坝、田埂都走过。有妈妈在,就没有苦。”“现在歌儿“解放”了,却是再没有听妈妈唱过了。”可见是这支歌,让他响起了妈妈,让他想起妈妈对他的好,从而刺激了他有些麻木的神经。所以才有如是说。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文章一开始写“他”的出行,然后写对妈妈的回忆,最后写“他”走下车后看到妈妈反写的字后的感动与怀念。所以从情节的安排上可以看出,文章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和插叙的手法。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先解决这两个问题,一是“反笔”的内容,二是“舐犊”的理解。“反笔”是 “妈妈”在儿子即将乘做的火车玻璃上写上对孩子关心的话语,为了让孩子看清,母亲一笔一笔反着写的;“舐犊”一词,是一种比喻的说法,用来比喻母亲对子女的痛爱。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

①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其实,“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

②关注一下我们的周围,随处可以见到“精神亚健康”的影子,而且它已经蔓延到各个角落:一人遭受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人偷窃,周围众人漠然而视;大学生沉沦网络不可自拔,终至退学;“文化名人”华威先生般到处讲学,贩卖“口水式文化”;现代化的写字楼里,不少人在巨大的压力下忙碌,但他们不知道事业的意义在哪里。

③“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总体来说,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正如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

④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无刻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全社会消费思潮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此外,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而且,我们渐渐迷失在这些“身外之物”中不可自拔。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带其中,身心交瘁。

⑤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支点。而现在,从心灵层面来说,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从生存状态来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事业等之间的关系,这其中充斥着扭曲。

⑥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⑦因而,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就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

1.下列不属于“精神亚健康”症状的一项是      (3分)【     】  

A.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心绪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

B.对事业缺乏激情,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人缺乏感情,对社会缺乏责任感。

C.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少人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忙碌着。

D.精神追求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

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这篇思想评论,围绕“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这一论题,联系生活实际,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B.一个人禁不住物欲的诱惑,不能泰然面对挫折,是因为他不能正确认识时代的特征,缺乏社会责任感。

C.文中引用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的话,进一步揭示了“精神亚健康”症状的实质,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D.本文第六段在前两段论述的基础上,指出全球化、世俗化的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从更高的层次来论述中心,增强了论证的深度。

3. 第②自然段说:“关注一下我们的周围,随处可以见到‘精神亚健康’的影子,而且它已经蔓延到各个角落。”结合本文的阐释举一个自己生活中的例子,并分析此类现象产生的原因(4分)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 (《诗经•氓》)

2. 复为慷慨羽声,                                     。 (《荆轲刺秦王》)

3.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唐多令 惜别

吴文英①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②长是,系行舟。

 注:①吴文英,号梦窗,宋人,一生未第,游幕终身,晚年困顿以死。②漫:空,徒劳。

1.“燕辞归,客尚淹留”主要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4分)

2.试简析词中诗人形象(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管仲论       [宋]苏洵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 开方①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②,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③。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 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霸莫盛于桓、文,(晋)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④之虐,不如孝公⑤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败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

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选自《古文观止》岳麓书社,有删改)

【注】①竖刁、易牙、开方:齐桓公宠幸的三个近臣。管仲死后,这三个人共同专权。 桓公死后,诸子争位,竖刁与易牙等杀害群臣,立公子无亏,太子昭奔宋,齐国因此发生 内乱。②四凶:旧传共工(古代的世族官)、罐兜(人名)、三苗(古族名,这里指其族首领)、 鲧(人名)为尧时的四凶。③少正卯:春秋时鲁国人。④灵公:晋灵公,晋文公之孙。⑤ 孝公齐孝公,齐桓公的儿子公子昭。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管仲桓公,霸诸侯,攘夷秋                相:辅佐

B.其祸蔓延,简公                          讫:至,到

C.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桓公之手足耶          絷:拴,系,捆住

D.而又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         逆:违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①彼固乱人国者,顾用之者,桓公也     ②尔无忘乃父之志

B .①仲之疾也,公问相                   ②项伯乃夜驰沛公军,私见张良

C .①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矣                 ②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D .①夫国一人兴,以一人亡                     ②作《师说》贻之

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是一篇史论,以管仲死而齐国乱为例,论证了举贤任能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指明了政治家培养选拔接班人的重要性。

B.文章细致分析了齐国内乱的人为因素,认为表面上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人导致,实 为管仲死后,无贤人执政所致;并批评管仲临死前没有荐贤以自代为“不知本”。

C.针对管仲临死前不荐贤者的举动,作者认为天下不可能没有贤者,而管仲没有像史鰌进蘧伯玉,萧何举曹参那样推举贤才,是一种严重的失职。

D.苏洵尝试着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管仲这位历史人物,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只是评判管仲的过失,揭示管仲的真面目。

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B.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C.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D.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一首五言律诗,填入划横线处的诗句,恰当的一项是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          

①树色随关迥     ②帝乡明日到     ③犹自梦渔樵     ④河声入海遥。

A.①④②③    B.③②①④      C. ①④③②     D. ④①②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