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则小说,完成后面问题。 招 牌 〖英〗哈里特·思勒 帕帕·敦特一向非常喜欢...

阅读下则小说,完成后面问题。

招 牌   〖英〗哈里特·思勒

帕帕·敦特一向非常喜欢花,他经营花店已经很多年了,花店坐落在一个十字路口旁。他工作非常勤奋,并且生活得也很美满,他甚至有足够的钱供他的儿子约翰上大学。

约翰也象他父亲一样喜欢花。虽然他想上大学,但他的理想是毕业后帮助父亲经营这个花店。

花店位於十字路口。尽管花店没有挂招牌,但由于帕帕·敦特多年的苦心经营,城里的人们谁都知道这儿出售的鲜花是全城最美的。

花店第一次开业时,挂着一块很大的招牌,上面写着:本店出售美丽鲜艳的花

第一个来到花店的顾客对帕帕·敦特说:“我很喜欢你的花店,可不喜欢你的招牌。美丽鲜艳的花,难道你就不可以卖别的种类的花吗?你为什么不把‘美丽鲜艳’删掉呢?”

帕帕·敦特欣然同意,认为这样很好,于是把招牌改为:本店出售花。

第二天,又一个顾客来到花店,他认为这个新开业的花店很使他称心如意,但他也不喜欢花店的招牌。他说:“假如你不在这儿卖花,又在哪里卖呢?帕帕敦特,你应该把招牌上的‘本店’两字去掉,这样多简单明了。”

于是,帕帕·敦特又把招牌改为:卖花

第三天,帕帕·敦特的叔叔来到花店。“你这个花店很漂亮。”他说,“可是招牌太罗嗦了。‘卖花’,花当然是卖的,但是这样写,给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你为什么不把‘卖’字去掉呢?”

这样,花店的招牌上只剩下一个字:花。

又过了一天,本城的一个官员也来光临帕帕·敦特的花店。

“我们来到这儿,感到很荣幸。”官员说:“你的花店看起来很整洁,宽敞明亮。你是一个很善于经营花店的人,你的花店位置适中,橱窗布置得幽雅大方;不过,我对于你的招牌有些想法,‘花’,你的橱窗里摆满了美丽的花,那么你的招牌就是摆设了。人们看见这花,就会知道你出售花所以最好是让你的花自己去说明吧。”

帕帕·敦特听从了官员的忠告,索性摘去了招牌。路过花店的人们一看到橱窗里摆放着的鲜花,总是不由自主地停下来。最后,帕帕·敦特的鲜花远近闻名,盛誉不衰,没有人再去别的地方买花了。

这样,许多年过去了。

现在,帕帕·敦特要和儿子一起经营花店,他高兴极了。随着岁月的流逝,他渐渐变得苍老,对经营花店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

送走了那些看望约翰的人们,帕帕·敦特问儿子:“约翰,现在,你要为花店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哦,爸爸,我们首先要挂个招牌。在商业化的今天,它尤其是必不可少的。”儿子回答。

“挂个招牌,孩子?”

“对。”

“那么,招牌上写什么呢?”

“嗯,让我想想……就写‘本店出售美丽鲜艳的花’吧……”

1.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4分)

2.小说结尾有何特点,再次提到起初招牌上的话有何用意?(7分)

 

1.(1)文章的标题是“招牌”,而最终我们发现这个所谓的“招牌”实际上是毫无意义的,而花店之所以红火了这么久,最关键的“招牌”是敦特父子对花店的热爱与用心。文章将花店的招牌字数一改再改,将招牌表面无用的意思通过他人的劝解一减再减,恰是要让读者明白:表面文章永远是肤浅与形式,关键是要付出真心与实际行动。(4分) 2.答案示例:①设置悬念;戛然而止,留有余味;讽刺(3分) ②结尾处小敦特提出了当年父亲最早想出的招牌,寓意就在于说明表面文章是最无用的,小敦特也将会在自己经营的过程中慢慢领悟到这一点。暗示小敦特会继续老敦特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方法,将花店的好信誉保持下去。(3分)(言之成理即可)(6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小说主题的理解,无非是抓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对于本篇小说,还可通过小说的标题来解读。本小说的标题是“招牌”,可通过小说的情节来理解“招牌”的内涵,从而理解小说的主题。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共有两小问。对小说结尾特点的把握,可先想一想小说的结尾通常会有哪些特点,然后对本小说的结尾对号入座。至于再次提到起初招牌上的话,一是要知道招牌上的内容,二是招牌上所写内容对人物形象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草木生命李天斌

①在乡村,草木遍布每一个角落,像流水,从山野沟壑间一路蔓延,一直流淌到房前屋后。往往是,一抬头,一低头,你就看见了那抹嫩绿,和着风与泥土的味道,与各色野花的芬芳,在你心间弥漫;还有音乐般起伏的鸟声、虫鸣声,以及飞翔的蝴蝶与蜻蜓,它们在阳光下铺展开来,那流水,就多了几分韵致,就成了一幅画,一首诗……很多人终其一生,也走不出这份明净的诱惑。

②离开村子多年,我念念不忘的,就是乡村的草木。我曾经有二十余年,在这草木间行走。很小的时侯,父亲就给我准备了一副草木行头——竹子做成篾帽,棕叶织成蓑衣。那时候,这样的雨具是必不可少的,一副蓑衣与篾帽,是乡村的暗语和标志。听爷爷说,不单是活人需要它们,就连死去的先祖们,也离不开。我也目睹每年的清明,爷爷都要虔诚地到先祖们坟头挂上白纸,说白纸就是阴间的蓑衣篾帽,有了它们,亡魂就不会被雨淋湿。爷爷去世后,留下的就仅是这样一副雨具,一份执着的精神认知及乡村生命的朴素底色,让我永久怀想。

③到我七八岁,就索性与草木为伍了。每天,我都要割草打柴。为此,我几乎走遍了每一寸山野,即使隐秘的山路和洞穴,闭上眼也能摸到,也认下了很多草木。当我俯下身去,一手摸到它们,另一手挥动镰刀将其割下,似乎就看到有温情泛上来——柔润遍布身体的叶脉,阳光般的手指抚摸内心;有时,扒开草丛,我还会看到某把生锈的镰刀,甚至是某只面目不堪的胶鞋,于是就会怔上一阵,就会莫名地想,它们究竟是谁留下的呢?从这里走过去的,都有哪些人?一块草地,早对我暗示了什么?

④只是,在时间背后,一块草地上的生命秘密,早已遗失在风中。

⑤在乡村,草木们的生命是顽强的。沙粒之上,岩罅之间,都可以生长。通常是,某堵悬崖峭壁上,粒土不存,但一株草木或一簇草木,却在那里屹立,根须裸露、盘根错节——山风浩荡、四季更迭中,容颜不改,心向苍穹,一份坚韧与不屈让人动容。

⑥众多的草木,则深扎于泥土,风吹不掉,霜打不去。记得那时候,秋天到来时,父亲还要带我爬到坡地上,割尽草木,再放上一把火。我曾疑惑地问父亲:“烧了它们不就死了吗?”父亲说:“明年一开春,它们就发了,甚至长得更好。”父亲所言不虚,第二年,几阵春风后,我果然又看见了茂密的草木。后来读到白居易吟草的诗,就有些愤愤不平,其实这些诗句,早被父亲他们写在草木上了。

⑦不过,不知为何,在我听到的比喻中,更多说的是草木的脆弱和不堪。

⑧往往是,在乡村,一旦有人夭亡,就会有人想起草木生命的易碎,就有人会说:“人这棵草呵,咋就经不住风吹雨打呢?……”一声叹息里,生命的另一种情态显露无余。

⑨村里的很多人,他们来到了尘世上,最后离开尘世,自始至终,除村人外,没有谁知道他们。他们就像一棵草,随意地生、随意地死,生死的过程,连风也忽略了;往往是,风有一天从往年的路上经过,才发觉这个人没了。譬如就我而言,每次回村去,都会看见一些新起的坟茔,没有立碑,不见死者名讳,觉得无限陌生,一问之下,才知村里很多熟悉的人已然故去。惊奇之下,忍不住就有莫名的忧伤,如水泛滥。

⑩我也终于相信,关于一株草木,它是意蕴丰富、情态各异的。在乡村,一株草木上的生命,其实就是百态人生,坚韧与顽强,脆弱与不堪,幸与不幸,所有的场景,均在那里呈现……或可说,一株草木,即是乡村生命的全部世界了?

 (选自《散文百家》2011年第11期)

1.全文围绕着“草木生命”来写,请梳理作者的思路。(5分)

2.联系全文,解释文中划线句子。(4分)

(1)柔润遍布身体的叶脉,阳光般的手指抚摸内心。(2分)

(2)一声叹息里,生命的另一种情态显露无余。(2分)

3.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会对乡村的草木念念不忘?(6分)

4.文中一会儿说草木生命“顽强”,一会儿又说草木“脆弱和不堪”“卑微和无语”,这样写是否矛盾?请你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这样一则犹太谚语,你需要经常在口袋里装上两张纸条:一张写着“我只是一粒尘埃”,另一张则写着“世界为我而造”。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①草饮水,翘足而陆②,此马之真性也。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③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④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节选自《庄子·外篇·马蹄》)

①龁(hé):咬嚼。②陆:跳跃。③雒:通作“烙”,指用烙铁留下标记。④橛饰:橛(jué):马口所衔之木,今用铁制,谓马口铁。饰:指马络头上的装饰。

 文段展现了庄子怎样的思想?(4分)找出所学内容中与之相似的事例。(2分)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落叶

(德)鲁道夫.柯尔斯腾

它是一片毫不起眼的叶子。整整一个夏天,它以自己的本色隐没于大树的盛装之中,给炎热的日子平添上一抹绿意。可是,如今秋天到了,在瑟瑟风声中,它日渐干枯。模样也变得愈来愈难看了。

终于有一天,它从高高的枝头飘落到了地上。那一刻,它不由得发出最后一声叹息:“唉,可悲的命呀,现在我一无用处了!”

恰好那时,一只小虫子经过。看到面前的落叶,二话没说,就钻到了它的下面。

“多厚实的被子!”小虫子发出由衷的赞叹,“这下冬天不用发愁了,到时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觉。”

根据所给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幼虎

舒展

①在吼叫的大型猫科动物中,在我国国画中,我最欣赏的是老虎。它浑身猛气,威武雄壮,一声长啸如天谷来风,与拉大旗做虎皮的装腔作势形成迥然不同的效果。

②幼虎从出生几个月开始就跟随母虎夜间巡行,或游泳,或亲昵,或捕猎,或偷袭,很快学会了独立生活的本领。两岁时,它就可以离开妈妈在山林之间自由来去了。母子分离,好似无情,实则依依。“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鲁迅《答客诮》)

③可是,生长在非洲大陆自然保护区的国家大公园里的幼虎,与羚羊、野猪、小鹿……群居嬉戏,和睦相处,捕获猎物的本能退化了,豪雄的长啸也失传了,真正成了名副其实的猫科成员。生长在动物园里的幼虎,比自然保护区里的幼虎更懒惰无能了,它成了孩子们的参观对象,惟一的乐趣是等待饲养员送来大盘大盘的生牛肉,成了只知傻吃黏睡的大狸猫。生长在马戏团里的幼虎,完成一个训练动作,得到一点赏赐,从科班演员到动物明星,成了马戏团里机敏伶俐的摇钱树。

④相比之下,我更钟爱靠自己在野外生活的幼虎。

⑤地球是一个大村落,生物之间和为贵,不能把动物界的生存竞争弱肉强食搬用到人类社会中来。人类越是走向文明,人性中的兽性就会变得越少;但是人类在走向文明的进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与互助的程度,也会随之而加剧扩充,在捕获知识、消化知识、独立思考、善于创造的能力方面,谁出类拔萃,谁就是竞争中的优胜者。而且,优胜者的价值,是随着他们为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价值与日俱增的。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然而巨著《资本论》的稿费却不够他买烟抽。“伟大创造物的价值与价格的背离,是与人类文明进步背道而驰的。”但是,一个正义、平等的社会,必须为高智能的创造者提供公平竞争的条件,提供有教无类的智育成长环境,然而,谁能成为最有竞争力的强者呢? 打个比方说,是在国家自然保护区、动物园、马戏团里的幼虎呢,还是生长在山林野外的幼虎呢?

⑥智育、德育如此,探险精神就看得更清楚了。在中国历史上,出了张骞、郦道元、玄奘、徐霞客、郑和这样一些探险、旅行和航海的大家。但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败,中国在这些领域里连小家也均付阙如了。每当看到国外的体育竞技,我总是情不自禁联想到幼虎的野性精神,比如徒手攀岩、摩托车越野、汽车拉力赛、跨远洋游泳、田径、拳击、冲浪、跳伞、高山滑雪、四项铁人赛……中国人何日能进入这些项目并拿到名次? 至于中国足球,我想,药方诊断书蛮可订成高文大典,用不着我来饶舌了吧。

⑦中国的一大特产是:儒。它是从术士分化出来的。儒者懦也,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不死于市;正心诚意,修身养性,非礼勿动;父母在,不远游;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些把人驯服成羔羊的教条,即令是真的幼虎,也都被捆绑成小猫了。

⑧每当我看见日本小学生在严冬季节照样穿短裤在雪地里顽健地嬉戏时,看到欧美的孩子十几岁就课余打工自己挣钱时,再看看中国的一些独生子女不禁感概系之。中国孩子大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贫家尚且出娇子,遑论暴富起来或几代达官的家庭,一代胜过一代,不是仅仅指生活享受,最主要的是在出强者、出人才方面要一代超过一代,这样才不致成为或“温室里的花朵”或“应考机器”或“两脚书橱”或“禄蠢新赍”。对于一茬越一茬、一浪高一浪的“追星族”、“发烧友”的后备军的迅猛扩大,积极的一面姑置不论;如果从消极方面看,未必不是历史上幼虎成为小猫的新的变种。再加上缺乏公平竞争的社会机制,有些生于温柔乡,长于富贵场,离了父母的庇护就活不了的簪缨少年,将来会不会成为浮浪子、闲人、恶少、莠民、纨绔与衙内,实在是很难说的。

⑨野外幼虎昼伏宵征于林间溪泉,双目如电,独往独来,狐狼不敢近,蛇蝎不可拦,多么自由,何等自在!被驯化了的虎,可以活到25岁,而野外的虎只能活10岁,在窝窝囊囊与堂堂正正之间,年轻的朋友,你选择哪个?

1.写出文中划线的句子中四个词语的含义。(4分)

①“温室里的花朵”指

②“应考机器”指

③“两脚书橱”指

④“禄蠹新贵”指

2.作者不太喜欢的是哪三类幼虎?作者对它们的看法分别是什么?(6分)

3.作者在第⑤段写到马克思创作《资本论》一事,用意是什么?(5分)

4.纵观全文,请简要概括野外幼虎的野性精神的内涵,并结合现实,谈谈野外幼虎的野性精神对我国青少年培养的积极意义。(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