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填入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中华民族也是一个酷爱读...

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填入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中华民族也是一个酷爱读书的民族。唐代刘禹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让人感受到阅读时的闲适与宁静。“青灯有味似儿时”,是南宋陆放翁对儿时读书情景的追念。至于流传千古的“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典故,“头悬梁,锥刺股”式的苦读,那种对书的迷恋则让人心生敬畏。

A.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B.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

C.两三竿竹见君子,十万卷书思古人

D.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B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根据上下句的具体语境来分析,可结合着句子大意思考。如这道题就要根据“让人感受到阅读时的闲适与宁静”的意思来选择诗句。A项突出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C项突出读书而思古人;D项说读书的作用。三项均不恰当。所以选B。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几个语境中的语言表述都存在不得体之处,请指出并加以修改。(4分)

①某电视剧中,即将毕业离校的同学小张送给辅导员老师一幅画作为留念,辅导员老师一边接过礼物一边说:“多谢小张,那我就笑纳了。”

②小李某日收到同事的一张请柬,上面写着:“我明日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③小李的朋友新开一家酒楼,小李受到邀请,他答谢道:“贵酒楼开张大吉,不论是多忙,到时我也一定会拨冗光临……”

④某学校广播站播送时事新闻:北京连续突然的强降雨,造成野三坡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游客可望明日返回住地。

答: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

明道

魏饴

“文以明道”,几千年来这几乎是被人们极为推崇的传统审美观,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不过,对“文以明道”中的“道”的含义,则是中国古人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

概而言之,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是以刘勰为代表的“自然之道”的观点。他认为文章是自然之物,并不是什么别的力量“外饰”上去的。所谓明道,也就是要明自然之道。其二是以孔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之道”,即孔子极为推崇的以仁爱治天下的政治理想。“文以明道”,就是要用文章来宣传儒家之道,这也是在中国文坛一直居统治地位的文艺思想。

刘勰主张文章写作应是人类自身生活的必然产物,是人类发展内在规律的自然体现, 这无疑是正确的唯物主义的观点,而且给后人以很大启发。不过,刘勰把文章写作与自然界无意识的现象混同,这又陷入了自然主义的泥坑。

一般而言,中国古代散文美学中的“明道”,则是多从明儒家之道的角度来要求的,我们知道,儒学以“文雅”为风貌,以“仁爱”为灵魂,它在维护社会的稳定,培养良好的仁德精神等方面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儒学将社会阶级关系“血亲化”,将“人伦”关系植入政治统治中,则又给社会留下了许多弊病。所以,这里说的“明道”就要做具体分析了。

过去讲“明道”,往往将“道”与“文”割裂开来,一味强调“道”的作用。其实,一切优秀的散文不仅有“道”,而且都有正确的“道”,先进的“道”。但是,我们又不能把散文写成是政治教科书,应将健康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重“道”亦须重“文”。

 (摘自《中国散文审美传统新论》,有删改)

1.下列对“道”的表述,与文章意思不符的一项是(3 分)(  )

A.“道”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几千年来几乎是被人们极为推崇的传统审美观。

B.“文以明道”中的“道”的含义,是中国古人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概而言之,主要有两种观点。

C.刘勰认为文章是自然之物,并不是什么别的力量“外饰”上去的,主张“自然之道”的观点。

D.“儒家之道”,是中国文坛一直居统治地位的文艺思想,推崇的是以仁爱治天下的政治理想。

2.在文章写作中,古人强调“明道”时有哪些消极做法?请简要概括。(3分)

3.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阐述本文的主旨。(3 分)

 

查看答案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3分)

答:                                                           

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①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②,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③。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论语•颜渊》)

[注] ①达:通达,显达。②闻:有名望。 ③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

1.子张与孔子对“达”的看法有何区别?(3分)

2.请简要分析孔子在回答子张时所阐述的观点。(3分)

 

查看答案

 

1.请简述曹操采用“二虎竞食”和“驱虎吞狼”之计离间对手的故事。

2.孔明曰:“恐魏兵袭其后也。主上若有失,当投白帝城避之,吾入川时,已伏下十万兵在鱼腹浦矣。”《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

陆逊追到“鱼腹浦”时遇见诸葛亮布下的什么阵?结果如何?请简述。

答:第(   )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