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大学里农村学子的减少,根...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大学里农村学子的减少,根本上      的还是长期以来普遍存在且已       的教育均衡问题。除了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外,近年来推出的校长     制、高校自主招生、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农村孩子显然都不占优势。

A. 显露  饱受批评   推介   B. 暴露  饱受诟病   推介

C. 显露  饱受诟病   推选   D. 暴露  饱受批评   推选

 

B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整体感悟大体内容的情况下,再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思考分析。可用排除法。暴露是指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显露是指原来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从语句的具体意境可知,应用有矛盾问题之意的暴露;故排除AC;饱受诟病是指遭受非议,被挑出来很多毛病,多指事件;饱受批评的对象多指人。所以正确选项是B。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月,阙也

张晓风

“月,阙也。”这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多像老祖母叠起报纸垫桌子腿)。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有一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发生了:女神太勤快,她们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了。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然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天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下去,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的世界里。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的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仍然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他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选自《读者》2002年第24期,略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或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这篇散文以“月”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所用的素材之间在内容上看似联系不大,但由于始终紧扣“月”来选材和组材,所以主题仍旧非常突出。

B.本文开篇写“那解释使我着迷”“那斋名也使我着迷”,一是为了设置悬念,别开生面,引人思考;二是为下文抒写对缺月的喜爱做铺垫,奠定感情基调。

C.文章在主体部分引用了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三则神话传说,主要是为了说明“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的道理。

D.文章倒数第三段“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仍然在那里”,这里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其中“绿肥”,应该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指的是“海裳叶”。

E.本文语言非常富有感染力,如“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这些句了的抒情色彩都很浓,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2.第5自然段中说:“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作者“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的原因或理由是什么。请分两点作答。(4分)

3.请根据文本,探析“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他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这句话的涵义。  (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化经典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

②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 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孟子·离娄下》)

【注】①溱洧:河名。②徒杠:走人的桥。③舆梁:走车的桥。④行辟人:出门时有人在前开道。

1.材料①和材料②都体现了子产是个                  的执政者。(2分)

2.孔子对子产评价很高,但对于子产“乘舆济人”这件事,孟子却说“惠而不知为政”,请结合材料②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分析孟子这么说的理由。(4分)

 

查看答案

依据《家》的原文,回答问题。

中学毕业那天,是谁的一句话彻底击碎了觉新升学和与梅结合的梦想,对此,觉新有何反应?请简述原文相关情节。

答第(    )题: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宗教法庭审判爱斯梅拉达,认为她是女巫,驱使黑衣魔鬼刺伤了克洛德,并把她驯养的小山羊作为“证人”。当小山羊用蹄子把字母排成“克洛德”时,更让人确信是巫术害了克洛德。爱斯梅拉达被屈打成招,法庭判处她绞刑。(《巴黎圣母院》)

B、女修士居第尔一直憎恶爱斯梅拉达,但在副主教将爱斯梅拉达交给她看管时,居第尔发现自己和爱斯梅拉达各自保留的一只小而精巧的鞋竟是一对,她终于明白爱斯梅拉达是自己15年前丢失的女儿,分别多年的母女才由此相认。(《巴黎圣母院》)

C、一天,觉新告诉觉慧他遇见梅表妹了,痛苦和悔恨涌上心头。觉慧责备觉新当初为什么不反抗,落到这地步,是罪有应得,觉新苦笑着说现实的环境不允许他这样做,觉慧感觉在思想上跟他大哥是离得愈来愈远了。(《家》)

D、在高老太爷的生日宴会上,冯乐山提亲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家接受了这门亲事。觉民知道后,坚决不同意,甚至离家出走。高老太爷临终前只好答应取消婚约。(《家》)

E、听到“血光之灾”的鬼话后,瑞珏哭了,拒绝到城外分娩。觉慧对长辈还有所期待,要去讲道理;觉新认为“担当不起那不孝的罪名”,只好依从;觉民态度坚决,主张反抗。(《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6分)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1.诗词上片中的“堪恨西风吹世换”语意双关,请作简要分析。(3分)

2.请说说下片中诗句“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