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报复 [法]雨果·克里兹 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报复

[法]雨果·克里兹

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要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你记下来吧:‘奥林匹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

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近有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陌生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彭恩心里发虚:“你,你……你是谁?”

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彭恩看见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把手举起来!”那人命令道。彭恩两手发抖。

“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再有5分钟就是午夜。12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子老头扬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这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啊,你高兴吗,文亚明?”说着白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别动!”

“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

“给我住嘴,你这个杀人凶手!”

“杀人凶手?你弄错了。我不是杀人凶手!”

“那么请问是谁杀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亲爱的文亚明?谁呢,彭恩先生?”

“我根本不认识你的儿子!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

“我的儿子名叫……文亚明·穆勒!现在你明白了吧?”

“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

“曾经是!因为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而正是你这个无耻的小人毁了他!你在文章里写过他:‘为助诸君一笑,还有一位文亚明·穆勒先生值得提及,因为他的表演,真堪称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你竟敢这样写我的儿子!而他,可怜的孩子,去买了一支手枪,自杀了。就是这支手枪,过一会儿将把你送到西天!”

彭恩禁不住浑身乱颤:“听我说,这并不能怪我……我感到很遗憾……可我只是尽自己的职责而已。你的儿子真的缺乏才华……你明白吗?我本人跟你的儿子并没有仇,可是艺术……”

“你别再胡诌关于艺术的废话了!你是杀人犯!因此你得死!昨天夜里,”老头压低嗓门,“文亚明出现在我的梦里。他对我说:‘爸爸,拿上手枪去找那毒蛇。午夜12点的时候,杀了他替我报仇!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四处飘游,不得安身!”

“可你不能杀我……看在上帝面上……你简直疯了!……”

老头大声地嘲笑道:“真叫人恶心,你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胆小鬼!一条罪恶深重的蛆虫,半文不值的小人!你那自命不凡的优越感哪里去了?你的体面威风哪里去了?现在你已面对死神,没有了你,人人都会如释重负。”

彭恩双手合十,央求道:“亲爱的先生,如果你一定要杀我,至少让我能最后给我的亲人写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的遗愿。”

“行,我成全你!”陌生人宽宏大量地答应,“写吧,你还可以活15秒钟!”彭恩拿起铅笔,在纸片上写了两三行字……

午夜的钟声响了。

老头怪叫一声,抠动了扳机。

硝烟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

“先生,现在你对文亚明·穆勒的表演才华有了新的看法吧,对不对?看你那个熊样!哈哈……!我想,今后你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该会学得谨慎一些了!”

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道:

“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彭恩。”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首句“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实则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一个独特的环境。

B.陌生老头的出现,令彭恩心惊发虚,但彭恩通过对方戴的大了一号的假发套,一眼就看穿了他的真实身份,及时识破了文亚明拙劣的伎俩。

C.文中画线部分从彭恩的视角描写陌生老头的外貌,寥寥几笔,为小说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可谓匠心独运。

D.小说人物设计巧妙:文亚明假扮成自己的父亲报复彭恩,符合其演员的身份,彭恩对文亚明报复的演技加以评价,也符合其剧评家的身份。

E.小说中的对话描写贯穿全篇,其中频繁出现的省略号均生动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惊慌和恐惧,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2.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6分)

答:                                                       

                                                             

3.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6分)

答:                                                        

                                                            

4.结合对彭恩和文亚明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8分)

答:                                                         

                                                            

 

1.BE 2.作用:①.塑造了彭恩尖刻辛辣的剧评作者的形象。②开门见山,营造氛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并推动情节发展。③此时的盛气凌人与在枪口下懦弱胆小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④首尾呼应,以剧评开始,一剧评结束。 3.特点:①情节发生逆转;②具有喜剧色彩。(2分) 艺术效果:①呼应前文;②出人意料,令人回味;③丰富了人物形象;④深化了主旨。或者:情节突转,类似欧亨利式结尾文章情节结尾时使主人公命运、情节陡然逆转,突然让阅读者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回味无穷,发人深省,久久难以忘怀,并借此深刻地反映主题。 4.彭恩:①忠于职守;②批评中肯,言辞尖锐;③机智敏锐。(2分) 文亚明:①演技拙劣;②性格偏执;③自卑而又自负。(2分) 启示:①要有敬业精神。②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努力提升专业水平。③敢于说真话,坚持真理。④坦然面对批评并勇于自我反省,不可自以为是。⑤舞台就是人生,人生就是舞台。(4分)(只要紧扣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要速读全文,在整体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辨析。B项 “一眼就看穿了他的真实身份,及时识破了文亚明拙劣的伎俩”描述不准确,从原文““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可知,开始并没有看出他的真实身份; E项“频繁出现的省略号均生动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惊慌和恐惧”描述错误。所以选BE。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此类题一般都是从内容和结构上两个方面来答题。在内容上,要通过分析概括开头一段彭恩打电话的内容,来答出彭恩尖刻辛辣的人物形象特点;在结构上,要通过分析开头一段紧张的氛围,从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的情节以及同结尾的照应角度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题要先根据结尾内容把故事情节的转折和喜剧性的特点答出,然后再从小说的内容和结构和表达艺术角度作答。如内容上,可以从深化主旨,丰富人物形象等方面作答;结构和表达艺术上,可以从出人意料,照应前文等方面作答。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正如题干要求,要先对彭恩和文亚明两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然后再结合着小说内容及现实谈感想。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结合着两个人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及神态描写等,还可结合着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再谈感悟时,要紧扣人物形象特点,逐条的列出感悟。如彭恩的其中一个形象特点“批评中肯,言辞尖锐”,可以从敢于说真话,坚持真理的角度来谈,以此类推。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                ,芳菲菲其弥章。(屈原《离骚》

3.千古江山,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4.怀旧空吟闻笛赋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1.诗的颈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唐临,字本德,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之孙。其先自北海内徙。武德初,隐太子讨王世充,临以策进说,太子引直典书坊,授右卫率府铠曹参军。太子废,出为万泉丞。有轻囚久,方春,农事兴,临说令可且出囚,使就畎亩。不许。临曰:“有所疑,丞执其罪。”令移疾,临悉纵归,与之约,囚如期还。

迁侍御史。大夫韦挺责著位不肃,明日,挺越次与江夏王道宗语,临进曰:“王乱班。”道宗曰:“与大夫语,何至尔!”临曰:“大夫亦乱班。”挺失色,众皆悚伏。俄持节狱交州,出冤系三千人。累迁大理卿。高宗尝录囚,临占对无不尽,帝喜曰:“为国之要在用法,刻则人残,宽则失有罪,惟是折中,以称朕意。”它日复讯,余司断者辄纷诉不已,独临所讯无一言。帝问故,答曰:“唐卿断囚不冤,所以绝意。”帝叹曰:“为狱者固当若是。”乃自述其考曰“形如死灰,心若铁石”云。

永徽元年,拜御史大夫。萧龄之尝任广州都督,受赇当死,诏群臣议,请论如法,诏戮于朝堂。临建言:“群臣不知天子所以议之之意。在律有八。王族戮于隐,议亲也;刑不上大夫,议贵也。今龄之贪赃狼扈,死有余陛下以异于它囚,故议之有司,又令入死,非尧、舜所以用刑者,不可为后世法。”帝然之。龄之,齐高帝五世孙,由是免死。

临累迁吏部尚书。初,来济谪台州,李义府谪普州,临奏许祎为江南巡察使,张伦剑南巡察使。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轻囚久        系:关押

B.迁侍御史        再:又

C.俄持节狱交州    按:巡查

D.为潮州刺史      起:起用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唐临善于执法的一组是

① 大夫亦乱班 ② 出冤系三千人   ③临占对无不尽   ④独临所讯无一言⑤  唐卿断囚不冤,所以绝意。 ⑥临奏许祎为江南巡察使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临为人宽仁。对于一些犯罪不重被拘押的罪犯,当农时到来,农活较多的时候,他敢把这些人放出去,并约定他们自动回来的日期。

B.唐临为人正直。当着众大臣的面,他敢于指责江夏王道宗乱了秩序,还指出韦挺也乱了秩序,这让韦挺和众人非常害怕。

C.唐临执法严明。他断案无冤案产生,就是因为他执法严明,皇帝认为执法者都应该像唐临一样,“形如死灰,心如铁石”。

D.唐临节俭少贪欲。他不喜欢置办房屋地产等,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为官清廉。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国之要在用法,刻则人残,宽则失有罪,惟是折中,以称朕意。

(2)陛下以异于它囚,故议之有司,又令入死,非尧、舜所以用刑者,不可为后世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

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到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是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国人是否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语言。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或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脑去记忆。用具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

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中国人的礼貌。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他们完全了解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

我们举的中国人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确的习惯。这是由亚瑟·史密斯提出并使之得以扬名的一个观点。那么中国人缺少精确性的原因又何在呢?我说依然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

正是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一种孩子般的生活,所以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显得有些幼稚。这使得一些浅薄的留学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必须承认,就中国人的智力发展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限制了。众所周知,在有些领域,中国人只取得了很小的进步甚至根本没有什么进步。这不仅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纯粹抽象科学方面的,如逻辑学。实际上欧洲语言中“科学”与“逻辑”二词,是无法在中文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词来加以表达的。

像儿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中国人,对抽象的科学没有丝毫兴趣,因为在这方面心灵和情感无计可施。事实上,每一件无需心灵与情感参与的事,诸如统计表一类的工作,都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

1.下列对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温良”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它是一种中国人身上所具有的难以形容的东西。

B.它显示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

C.它既不源于推理,也非产之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

D.它源自中国人完全地或几乎完全的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2.下列对“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中国的语言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所以那些受过理性教育的外国人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反而行不通。

B.中国人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的,用具有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和智力要好得多。

C.中国人没有僵硬、刻板的习惯,因为中国人的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

D.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中国人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身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东西,那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它可能表现为一种缺陷。

B.中国人的生活是一种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情感的生活,不是来源于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生活。

C.外国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因为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D.在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9分)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沆少好学,器度宏远,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相府召试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命直史馆。雍熙三年,太宗谓宰相曰:“李沆、宋湜,皆嘉士也。”即命中书召试,并除右补阙、知制诰。沆位最下,特升于上。四年,与翰林学士宋白同贡举。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入翰林为学士。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真宗问治道所宜先,沆日:“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最为先。”问其人,曰:“如梅询、曾致尧等是矣。”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邪难辨尔。沆对曰:“佞言似忠,奸言似信,至如卢杞蒙蔽德宗,李勉以为真奸邪是也。”真宗曰:“奸邪之迹,虽曰难辨,然久之自。”

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①,大营宫观,蒐②讲坠典③,靡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曰:“李文靖真圣人也。”遂谓之“圣相”。

景德元年七月,沆待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明日,驾往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方还宫而沆薨,年五十八。上闻之惊叹,驾再往,临哭之恸,谓左右曰:“沆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言终又泣下。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沆没后,或荐梅询可用,真宗曰:“李沆尝言其非君子。”其为信倚如此。

                               (节选自《宋史•卷二八二•列传第四十一》)

【注】①封岱祠汾:封泰山、祭汾阴。②蒐:(sǒu),同“搜”。③坠典:指已废亡的典章制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同贡举    知:执掌                   B.然久之自  败:失败

C.沆待将朝  漏:计时工具,引申为时间   D.驾再往    趣:急忙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沆受真宗皇帝“信倚”的一组是()(3分)

①沆位最下,特升于上        ②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

③真宗北幸,命沆留守        ④其议遂寝

⑤李文靖真圣人也            ⑥李沆尝言其非君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李沆忠良纯厚,始终如一,为理政事,经常宵衣旰食,因此深得皇帝的器重。

 B.李沆有先识之远,他当初预言之事后来大都出现,王旦惊叹其为圣人,称其为“圣相”。

 C.李沆襟怀坦荡,公事公办,素来看不起那些常进密奏的奸佞之人。

 D.李沆担心真宗正值年轻,血气方刚,不让他知道天下诸事艰难,就会纵情声色犬马,或者劳民伤财。

4.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邪难辨尔。(5分)

(2)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