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后面题目。(24分) 雕花烟斗 冯骥才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后面题目。(24分)

雕花烟斗

冯骥才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又似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着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说,“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忽然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踩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支拿出来,送给老范……(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处在人生低谷中的画家唐先生,在花房邂逅花农老范,老范对他态度和善,对他的画由衷赞美,这使他感到久违的温暖。

B.看到装满烟斗的玻璃柜时赞叹“美,美,美呀”,接受雕工简单的烟斗时“谢谢您……真谢谢您”等语言描写,刻画出老范淳朴、木讷、无知、傻气的形象。

C.老范的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依照叮嘱,把一盆特大的凤尾菊送给唐先生,既写出了他的忠厚、孝顺,也表现了他们父子的信守承诺。

D.唐先生的一幅画被定为黒画,他再次落魄,无人理睬,这种境遇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畸形的社会现实,深刻批判了人们的虚伪。

E.一盆凤尾菊,一只雕花烟斗,几次普通的交往,表现出人性的大美,也显示了人性的缺陷,小说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引发人们深思。

2.小说中唐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3.请梳理小说的情节,简析情节安排的妙处。(6分)

4.关于小说的线索,有人认为是“雕花烟斗”,有人认为是“凤尾菊”。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1.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 D不给分。 2.有才华,热爱艺术,在绘画、雕刻方面都很有造诣;温良、和善、懂得感恩;有些势利,有等级观念,顺境时漠视真挚情意。(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情节:受尽歧视,花房邂逅----花房交往,感受温暖-----重戴桂冠,冷落花农-----再次落魄,重拾真情。妙处:制造波澜,吸引读者;在对比中刻画人物,突出个性;有利于表现主题。(情节、妙处各3分,意思对即可) 4.示例一:雕花烟斗是小说的线索。小说的标题是雕花烟斗;雕花烟斗贯穿小说所有情节,使得作品结构严谨;它是连接两个人物的纽带,画家雕刻烟斗,赠送烟斗,为烟斗而悔恨;花农欣赏烟斗,接受烟斗,临终前叼着烟斗。雕刻的最精美的烟斗应该属于心灵最美的人,画家的悔恨,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纯美和人性弱点的重新审视。 示例二:凤尾菊是小说的线索。凤尾菊贯穿小说的所有情节,使得小说结构谨严;它是连接两个人物的纽带,花农养凤尾菊,画家喜欢凤尾菊,花农几次给画家送凤尾菊,临终前还叮嘱儿子给画家送凤尾菊;凤尾菊是花农美好心灵的象征,象征善良、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表现了作者对美好情感的歌颂。(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观点明确2分,分析充分6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 B项对老范的语言描写作用分析有误,“无知、傻气”表述错误。C项“表现了他们父子信守承诺”说法不够确切。D项“深刻批判了人们的虚伪”的说法于文无据。 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小说的人物分析能力。我们看唐先生首先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人。他的画名重一时,他的烟斗雕花精致,好看,这都显示了他有才艺的一面。再次唐先生是个态度和蔼,懂得感恩的人。他在困难时,老范给予他的精神关怀,他始终记在心里,没有忘记,并且送老范烟斗。另外还要看到唐先生还是一个有势利观念的人。当他走过人生困境,老范来他家里送花时,他感到老范使他难看,而且送他的烟斗是雕刻粗糙的。这些总结起来应该是唐先生的整体形象。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小说情节安排的妙处。小说围绕唐先生的地位升降展开。唐先生受冷落,花房遇知音,感受温暖——唐先生地位恢复,老范送花遭冷落——唐地位再次下落,老范儿子送花。妙处:这样安排情节,使文章富有波澜,吸引读者。再有从人物的起伏对比中突出人性格。更好的突出小说主题。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小说的线索,即对小说三要素中情节的考查。重在是对线索的设置理由做出阐述说明。可以说本题具有一定开放性,答案可以是两种,答烟斗,或者凤尾菊都可。但重要的是说明理由。要注意两种事物与线索的连接性,即线索如何围绕事物展开。再有要考虑两种事物是否从某个角度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突出主人公性格特点的作用等。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6题,多选则按前6题计分)(6分)

1.                   ,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木欣欣以向荣,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4.                    ,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

5._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6.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锦瑟》)

7.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      。 (李商隐《无题》)

8.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__     ! (白居易《琵琶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题目。(8分)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的赏析。(4分)

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给人怎样的哲理启示?(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李密《陈情表》)

1.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侥幸,保卒余年     庶:庶民,百姓。

B.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盘桓:逗留,徘徊不进的样子。

C.但以刘日西山      薄:迫近。

D.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伏惟:俯伏思量。古代下级对上级表示恭敬的用语。

2.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①凡在故老,蒙矜育               ②三径就荒,松菊

B.①州司临门,急星火               ②会会稽山阴之兰亭

C.①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见明知   ②财物无取,妇女无所幸

D.①臣进退,实为狼狈               ②巫医乐师百工

3.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一段开头强调“圣朝以孝治天下”,意在表明对于普通臣民来说,孝比忠更重要。

B.第一段中“况臣孤苦”上承课文首段,又为下段“臣之辛苦”一句张本。

C.第二段开头说“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结尾说刘“保卒余年”之后,当“陨首”“结草”以报,都是就“忠”“孝”二字而言,说得入情入理。

D.文章前两段侧重在虚实中动之以情,所选这两段则侧重在陈情中晓之以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3分)

(2)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4分)

(3)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史记》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待,情节亦淡然松驰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猜测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流传着“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这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关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得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有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摘自2007年第3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3分)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2.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             )(3分)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猜测。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从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查看答案

依据下列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60分)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微博于8月23日开设问题征集栏目,向网友征集意见和建议。引用《左传》子产不毁乡校的典故,“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

注意根据来自公众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行为。这是子产留下的宝贵遗产,也是广东高院微博发出的听民意、讲真话、听问题的积极信息。

综观历史,历代统治者对民意民情的上传都予以相当重视,并留下不少纳谏利民的佳话。

附录:背景资料:

广东高院微博于8月23日开设问题征集栏目,向网友征集意见和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问题征集】开网来纳谏,请君多"拍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得听民意、讲真话、听问题。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实现公正司法、为民司法,是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广东高院的目标,现向网友征集意见和建议,您的每一句留言都将成为我们改进工作的动力。期待您参与!

《子产不毁乡校》原文:

子产不毁乡校的事迹记载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