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将下面五个句子排序后分别填入下面横线处,使其和上下文衔接恰当。(答案只写序号)(...

将下面五个句子排序后分别填入下面横线处,使其和上下文衔接恰当。(答案只写序号)(3

分)

兰花和牡丹不同,象征着隐逸的美,因为它常常生长于多荫的幽谷。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此,它便成为不与凡俗为伍的君子以及真友谊的象征。

①可是当人们欣赏它的时候,这香是多么飘逸啊

②据说它有“孤芳自赏”的美德,不管人们看不看它,而且极不情愿被移植到城市里去

③而且,它的香味又是很微妙的,似乎并不故意要去取悦任何人

④所以,我们常常称美丽的隐逸的少女,或隐居山中鄙视名利权势的大学者为“空谷幽兰”

⑤如果它被人们移植在城市里,它须顺自然的本性生长起来,否则便合枯萎而死

 

(3分)②⑤④③①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因为它常常生长于多荫的幽谷”是说明兰花的生长习性,所以与此相吻合而顺接的是②,⑤是从假设的角度,进一步说明兰花的品性,故排在第二空,从关联词语的角度看,④是对首句的原因的说明。③师从香味和品性的角度进一步说明兰花的特点。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__________________,不恩其反。(《诗经·氓》)

__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2.苟非吾之所有,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___。(《萄子·劝学》)

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思赠远

王涯

厌攀杨柳临清阁,闲采芙蕖傍碧潭。

走马台①边人不见,拂云堆②畔战初酣。

【注】①“走马台”系指汉时张敞“走马章台街”之事。②拂云堆,在朔方,指代征战之地。

1.诗的一、二句中哪两个字最为生动传神,,为什么? (4分)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完满地表达了“秋思赠远”的题意,请加以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与朱鄂州书

苏轼

轼启。近递中奉书,必达。比日春寒,起居何似。昨日武昌寄居王殿直天麟见,偶说一事,闻乏酸辛,为食不下。念非吾康叔之贤,莫足告语,故专遣此人。俗人区区,了眼前事,救过不暇,岂有余力及此度外事乎?天麟言:岳鄂间田野小人,例只养二男一女,过此辄杀之,尤讳养女,以故民间少女,多鳏夫。初生,辄以冷水浸杀,其父母亦不忍,率常闭目背面,以手按之水盆中,咿嘤良久乃死。有神山乡百姓石揆者,连杀两子,去岁夏中,其妻一产四子,楚毒不可堪忍,母子皆毙,报应如此,而愚人不知创艾。天麟每闻其侧近有此,辄驰救之,量与衣服饮食,全活者非一。既旬日,有无子息人欲乞其手者,辄亦不肯。以此知其父子之爱,天性故在,特牵于习俗耳。

准律,故杀子孙,徒二年。此长吏所得举。愿公明以告诸邑令佐,使召诸保正,告以法律,谕以祸福,约以必行,使归转以相语,仍录条粉壁晓示,且立赏召人告官,赏钱以犯人及邻保家财充,若客户则及其地主。妇人怀孕,经涉岁月,邻保地主,无不知者。若后杀之,其势足相举觉,容而不告,使出赏固宜。若依律行遣数人,此风使革。公更使令佐各以至意诱谕地主豪户,若实贫甚不能举子者,有以周之。人非木石,亦必乐从。但得初生数日不杀,后虽劝之使杀,亦不肯矣。自今以往,缘公而得活者,岂可胜计哉。

佛言杀生之罪,以杀胎卵为最重。六畜犹尔,而况于人。俗谓小儿病为无辜,此真可谓无辜矣。悼耄杀人犹不死,况无罪而杀之乎?公能生之于万死中,其阴德十倍于雪活壮夫也。昔王濬为巴郡太守,巴人生子皆不举。濬严其科条,宽其徭役,所活数千人。及后伐吴,所活着皆堪为兵。其父母戒之曰:王府君生汝,汝必死之。古之循吏,如此类者非一。居今之世,而有古循吏之风者,非公而谁。此事特未知耳。

轼向在密州,遇饥年,民多弃子,因盘量劝诱米,得出剩数百石别储之,专以收养弃儿,月给六斗。期年,养者与儿,皆有父母之爱,遂不失所,所活亦数十人。此等事,在公如反手耳恃深契,故不自外。不罪!不罪!此外,惟为民自重。不宣。轼再顿首。

(节选自《苏轼散文选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昨日武昌寄居王殿直天麟见          过:造访

B.此长吏所得举                      按:按照

C.若实贫甚不能举子者,有以周之      薄:稍微

D.期年,养者与儿,皆有父母之爱      比:等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尤讳养女,故民间少女        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B.咿嘤良久死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C.若后杀之,势足相举觉        所以兴怀,致一也

D.六畜犹尔,况于人            蟹六跪二螯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苏轼劝朱鄂州“为民解厄除弊”的—组是

①岳鄂间田野小人,例只养二男一女,过此辄杀之

②以此知其父子之爱,天性故在,特牵于习俗耳。

③使召诸保正,告以法律,谕以祸福,约以必行一

④自今以往,缘公而得活者,岂可胜计哉。

⑤居今之世,而有古循吏之风者,非公而谁。

⑥此等事,在公如反手耳。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致书朱寿昌的目的是,通过陈述溺罂的危害和残忍,建议朱氏采取措施,革除落后风气,为民解厄除弊。

B.文章第三段从佛禁杀生以杀胎卵为最,进而列举自己在巴郡时的事,以激励友人发扬循吏之风,为民造福。

C.本文列举的溺婴事件,情节具体,令人惨不忍睹,所申述的革除落后民俗的理由恳挚切实,民情人理。

D.通过本文,我们可以体会到苏轼那种虽处逆境;仍不忘了解民情世风,有志于为民消灾纾难的高尚情怀。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10分)

 (1)量与衣服饮食,全活者非一(3分)

 (2)但得初生数日不杀,后虽劝之使杀,亦不肯矣。(4分)

 (3)王府君生汝;汝必死之。(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古代的“计量”地理

唐晓峰

读史书,不难发现,古人谈地理总有一套一套的数字,比如四海、五岳、九州等;用数字描述世界是古人认识世界的特点。古希腊的亚晕士多德说:“宇宙的组织在其规定中,通常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的体系”。我国古书《易经·说卦传》里也说:“参天两地而倚数”,意思是依数目来考察天地。研究思想史的学者指出,古代数学是从已知推未知的认识手段,数可以揭示事物的大小、长短、高小、方圆、直曲、有穷无穷、有久无久。微观的东西可以丈量,而宏观的东西则只能推算,推算的结果必然是数。先秦时代的邹衍以“先验小物,推而大之”的方法推算世界结构,结论是世界由九个有“大瀛海”环绕的大州构成,中国位于其中一州,称作“赤县神州”。

禹是中国上古时代与地理渊源很深的一个大人物。《山海经》、《淮.南子》、《周髀算经注》都说了不少大禹与数学有关的事。大禹的传说多与测量有关,他开九州时就是“左准绳,右规矩”.一边量,一边开。记载大禹传说盼《禹贡》一书,顺着禹的事迹一连气说出好几介带数目的地理:九州、四奥、九山、九川、九泽、四海。除了大禹,先秦的齐国是文化大国,也是数学大国,齐国人管子重数,有“地数”。出自齐人之手的《考工记》,也大用数目字,比如规定王城的规模是“方九里”,国都的道路要九经九纬,等等。

熟悉中国古代地理观念的人都知道,四、五、九是最长用的地理数字,或者说古人的地理认识总图绕着四、五、九三个数目,如四方、四野、四封、四望、四裔、四垂;五方、五土,五服、五郊、五湖;九土、九州、九山、丸川、九囿、九原、九域。这几个数目中,“四”较容易理解,因为根据天象,古人很容易得到四个方向的概念,按照四个方向的框架,便归类出许多“四分法”的地理事物。“五”是在“四”的基础上加一个“中”,形成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在五个方位的基础上再加入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便得到“九”的格局。“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素问》),到九就到头了。九个方位的格局,后来有一个专名:九官。

在四、五、九三个地理分法中,四分法的根据是自然征象,而五、九分法的基础是社会结构,因此属于古代文明的范畴。五、九分法的关键是“中央”概念的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韩非子),“中”的作用是将“四方”“八面”统率起来,这显然是大地域集权政治的反映。将集权社会的结构扩展到“莫非王土”的“溥天之下”,便推出了五、九分的天下观念。五、九地理模式表面看起来是“分”,但灵魂是“统”。统的概念用数字表达就是“一”。“一”是理想,《荀子》一书中共说了十一次“一天下”。五也好,九也好,都是形式,都逃不出那个整体的“一”,在“一”的整体之内才允许有五或九的框架。五、九格局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中地论”,四方与中的关系是政治关系,“四方谓臣民,中央谓主君”,在中国这个大地域帝国里,有了强有力的“中”,则不担心处于江湖之远的臣民有贰心。    (选自《人文地理随笔》,三联书店)

1.下列关于“数”和“数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数字”是古人描述世界的工具,古人也借助“数”这一工具认识世界。

B.“数”是揭示事物大小、长短等各种性质的工具,能帮助古人推算地理。

C.“数”既可以帮助人们丈量微观的东西,也能帮助人们推算宏观的东西。

D.“数字”是中国古代描述地理的工具,最常用的地理数字是四、五、九。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先秦时代,人们根据对已知事物的认识采用推断的方法,认为有九个“大瀛海”环绕的大洲构成了世界,而中国属其中之一。

B.《禹贡》记载了有关大禹的传说,该书在叙述禹的事迹时写出了一连串带数目的地理:九州、四奥、九山、九泽、四海等。

C.古人的地理认识总是围绕着“四、五、九”这三个数,可以说四、五、九是最常用的地理数字,这被熟悉中国古代地理观念的人所知道。

D.齐人管子重数,出自齐人之手的《考工记》大量运用数字表述,数字已经融进齐国的文化中,这反映出先秦的齐国也是数字大国。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山海经》等书籍记载了不少大禹与数学、测量有关的事,这说明禹与地理渊源很深,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

B.“四”是古人根据天象,归纳出的关于四个方向的概念,这说明四分法形成的依据是自然征象。

C.古人谈地理总有一套一套的数字,比如四海、五岳、九州等,这说明数字的最早形成与地理有直接关系。

D.古人认为,天地间的数字从一开始到九,九是终极数学,因此,确定了九个方位后,就不再分下去了。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项是

A:俄方优先重视对华关系,愿同中方进一步扩大经贸、能源、科技、人文、农业、基础设施筹领域,提升合作的规模和水平,更好造福两国人民。

B.考试本身的多元化、多层次化,考题设计的科学化、人性化,考评标准的合理化和包容性,始终是高考改革的关键所在,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关键所在。

C.以打造公信政府为目标出发,需要力推公用企事业单位的成本公开透明,从而兼顾企业和居民双方利益。

D.每当朝鲜半岛出现沙尘或者雾霾天气时,总喜欢将责任归为中国,中国气象专家多次表    示此说法不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