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一)读《江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一)读《江南录》

王安石

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存亡论之。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箕子之说,徐氏录为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胜焉。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然则忠臣国之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现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然则李氏之亡,不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吾情得之。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当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皆铉之由也。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注】①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序。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②《春秋》之义:臣子为君亲讳,礼也。③箕子之说:周武王灭商后,问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商灭亡的原因,箕子不讲韶山的恶,只讲存亡之理。④晋国向虞国借道讨伐虢国,宫之奇劝谏,虞君不听,为晋回军时所灭。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氏录为焉                                          得:感恩

B.然则忠臣国之也                                 与:同盟

C.以杀忠臣之罪                                               数:列举

D.然则李氏之亡,不然也                    徒:仅仅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然吾闻国将亡必有大恶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既白

B.①一举胜焉                                                   ②渔工水师虽知不能言

C.①当时京师举兵来找                                  ②为之力而敝 ,不仁

D.①吾情得之                                                   ②臣险衅,夙遭闵凶

3.下面六句话中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作者批评《江南录》创作“失实”的一组是(  )

①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存亡论之

②其于《春秋》之义,箕子之说,徐氏录为得焉

③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④今观徐氏录音佑死,颇以妖妄

⑤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若之耳

⑥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②③⑥

4.下列有关原文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徐铉的《江南录》在评论李煜亡国这件事时,并没有言及李煜的过错,这有悖于历史创作的“实录”原则。

B.作者直言国君的最大恶行是杀害忠臣,有此恶行必然会导致国破家亡,作者列举历史上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很有说服力。

C.作者以小时候听到过的潘佑直言被杀的相关事实,来说明李氏亡国与杀害忠臣不无关系。

D.作者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徐铉的《江南录》歪曲史实,诬陷忠良,欺瞒君主,是为了达到弹劾同僚的目的。

 

1.A 2.A 3.C 4.D 【解析】 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A解释不正确,由原文内容上句“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大意可知,得:中意,适合。所以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①连词,表顺承;②连词,表转折。C①介词,趁机;②介词,依靠。D①介词,根据;②介词,因。所以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①体现的是作者认为徐氏的写法算是恰当的。③体现的是作者对国君的评价,不是对徐氏的批判。故排除ABD,选C。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是为了达到弹劾同僚的目的”表述不正确。原文是“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所以选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译文: 已故的散骑常侍徐铉奉(宋)太宗的命令撰写《江南录》,当写到李煜亡国的时候,他不谈君主的过错,只按历代存亡的旧例来谈论这件事。这虽然愧于实录,但在(遵守)《春秋》臣不言君过之大义上,徐氏的写法算是恰当的。 但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时,(国君)一定有大的恶行,恶行没有比杀害忠臣更大的。国君即使无道,但如果不杀害忠臣,(那么)虽然不会得到大治,但也不至于亡国。商纣王做国君,残暴到了极点。周武王在孟津巡视军队时,诸侯都请他去讨伐纣王,武王说还不行。等到听说杀了王子比干,然后知道商纣王要灭亡了,所以一发兵就取得了胜利。季梁在随国当政的时候,随国虽然十分混乱,但楚国却不敢攻打它。虞侯因为没有采纳宫之奇的意见,晋国才有了要得到璧玉而假装借路的计策。这样说来,忠臣和国家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忠臣在则国在,忠臣被杀则国家也跟着灭亡。 我从小时起,就听说过南唐的臣子潘佑因为直言进谏而被杀,当时大宋趁机派兵前来征讨,历数南唐后主残杀忠臣的罪过。等得到潘佑上谏李后主的表章,拿来看,言辞和用意都十分正直坦率,这是忠臣的言论呀。我的诸位伯父叔父以前有很多做过南唐的官员,他们说到南朝的事情十分详细,我(从他们那儿)听到关于潘佑的死因应该是可信的。既然这样,那么李煜的灭亡,就不是平白无故的。 现在看徐铉的《江南录》中写潘佑的死,极像是胡编乱说,与我过去听说的很不相同。不止是对潘佑的死,其他被杀的人,(《江南录》认为)都是因为犯罪而被处死,为什么呢?我感到很奇怪。如果用商纣王和随国国君的旧事来衡量这件事,那么李煜作为亡国之君,一定有滥杀忠臣之事,由此我确信潘佑事无罪而被杀的,这一定是徐铉隐瞒了事实的真相。 凭什么知道它一定是这样的呢?我是根据人之常情推知的。一般说来诋毁是由嫉妒产生,嫉妒是由己不如人产生的,这是人之常情啊。我听说,潘佑和徐铉都是李煜的臣子,并且都以有文采学问被称道,十余年间在朝廷争夺名位。在李氏王朝危机之时,潘佑直言相谏,徐铉却不上一句谏言。在潘佑被杀时,徐铉又不能极力劝谏,最终使自己的国君落了个杀忠臣的罪名,遭到灭国之祸,这都是徐铉的缘故啊。徐铉害怕这个过失被人知道,又为贤能比不上潘佑而羞耻,所以隐瞒了潘佑的忠臣行为而以其他的罪名诬蔑它,这是人之常情。从(对待)潘佑的事来看,其他被杀的人,也能够推知(其他原因)了。唉,如果真有这样的事的话,我认为徐铉不只事大大的诬蔑了忠臣,他对我们大宋君主的欺骗不也是很严重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中国制造”实现不了文化输出

“中国制造”的30秒形象广告,要在美国电视有线新闻网(CNN)连续播出六周,这是上周以来很让国内媒体亢奋的一个新闻事件。一则30秒的形象广告果真有那样的神力,能够在海外塑造中国国家形象?

事实上,“中国制造”的意义,似乎更多是“内向”的,而不是“外向”的。这是我们经过内部资源整合以后的第一次行业集体发声。此前,“中国制造”多年来保持坚挺的出口势头,尽管诸如纺织品、打火机、鞋子之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屡遭反倾销,但在金融危机中依然葆有后发力量。然而,多年以来,中国企业并无对外宣示品牌价值的整体形象设计,往往各拉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相互间更谈不上经由高度提纯产生诸如“美国精神”、“韩国风格”等等那样的附加文化价值。此番协会出面、官方支持、以“民间”形态呈现“中国制造”广告,不失为有益的尝试。

此外,为“中国制造”正名,仅仅凭形象策划,还只是浅层次的努力。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到海外宣示“中国制造”的风采固然是一个路径,而专心做好国内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形塑?眼下毕竟不再是郑和下西洋的年代了,每个人、每个企业随时随地都是展示中国形象的载体。国内一些民族主义者总指责外国企业、外国政府乃至一些外国人士对“中国制造”的敌意,其中固然有不必要的误解,但从另一方面看,国内企业部分产品因质量而发生的不良影响,焉知不是在自毁“中国制造”的长城?即便出口产品都过得硬,可次第发生在国内的产品伤害消费者事件却也是货真价实的,在地球村时代,此种恶劣与负面,恐怕是做多少秒正面形象广告,都很难一时完全“正名”。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这条形象广告,很多论者激情欢呼,“在海外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实现从出口大国到出口强国转换的现实呼唤”、“让中国形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款款心意可以理解,却未免过于乐观。创意固然值得肯定,但一条广告的意义不能被无限夸大过度阐释。“中国制造·世界合作”传递出来的“和”、“合”的文化理念,堪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价值最佳的交接点。但是,文化意义上的“和”、“合”,还要能够与商业社会中的商业伦理取得共识,譬如,如何在立足合作的前提下实现利益获取,如何协调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如何在讲究积极的、进取的商业伦理中植入“和”、“合”的中国文化元素,等等。

中国文化从来讲究“微言大义”,“君子德风”,以为意象的叠加、价值的灌输就能影响他人,并不完全适应现实世界的传播规则。我们特别在意的西方世界由来已久的偏见甚至恶意,也不会因为积极正面的形象广告,而消失殆尽。因此,“中国制造”创意再好,也不过是一则广告,并不能负载更多,更不能理解为这是文化理念的一次输出。

1.下列关于“中国制造”广告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制造”广告是中国企业经过内部资源整合以后的一次行业集体发声。

B.它是由协会出面,以“民间”形态呈现“中国制造”形象的有益的尝试。

C.它传达出中国文化的元素,其广告创意新颖,在海外成功重塑了中国形象。

D.这个广告所塑造的积极正面的形象有助于消除来自西方世界的由来已久的偏见。

2.作者认为“中国制造”广告实现不了“文化输出”,以下不能成为这种论断的理由的一项是(   )

A.为“中国制造”正名,仅仅凭“中国制造”的形象策划,还只是浅层次的努力。

B.国内企业因产品质量问题而产生的不良影响,是多少秒正面形象广告都难以完全“正名”的。

C.“中国制造”传递出来的“和”、“合”的文化理念未能与商业社会中的商业伦理取得共识。

D.“中国制造”创意虽然很好,但是它不能完全消除掉我们特别在意的西方世界由来已久的偏见。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制造”虽然多年来保持坚挺的出口势头,在金融危机中葆有后发力量,保是,中国企业并无对外宣示品牌价值的整体形象设计,更谈不上经由高度提纯产生的附加文化价值。

B.与郑和下西洋的年代不同,在地球村时代,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都应该是展示中国形象的载体,随时随地注意爱护、塑造中国形象。

C.“中国制造·世界合作”传递出来的“和”、“合”的文化理念,可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价值最合适的交接点。

D.中国文化从来讲究“微言大义”,“君子之风”,以为意象的叠加、价值的灌输就能影响他人,并不适应现实世界的传播规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自然界中,色深艳丽的花儿往往香味很淡,而越是色浅朴素的花儿香味却越浓。这会给你带来怎样的思考和启示?

请以“花至朴处自芬芳”为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吴宓的1944

①对吴宓先生而言。1944年是他生命里最逍遥的一个年度——这一年的夏天,他获得了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的国内带薪一年假期,他接到这个消息是在1944年的9月初,而在此之前的8月20日,恰恰是他50岁的生日。

②这一年的春天,和所有颠沛流离到大后方的大学教授一样,吴宓先生在昆明的清华大学(西南联大)艰难而且庄严地为华夏土壤培养“知识的种子”。这个时候的抗日战争已经接近尾声,日本军队的飞机已经没有能力轰炸昆明,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正在对日伪展开反击,原来的西南联合大学也悄悄地分裂,几所顶尖学府虽然名义上还在联大的招牌下,暗地里却各自为政,各自发展。这一年是昊宓先生在清华任教的第三十个年头,也是最后一年。

③1944年的春天,吴宓先生在艰苦的环境里写成了三部英文版著作:《世界文学史大纲》、《欧洲文学史大纲》和那部见解独到的《文学与人生》。也正是为了校订修改和翻译成中文,以培育桃李为己任的吴宓先生才接受了校长梅贻琦的休假建议。也有人说,吴宓先生之所以接受休假是因为和当时的系主任陈福田发生了激烈争执,二人矛盾重重,无法共事,天性率真的吴宓教授才动了离开清华的念头,于是,1944年的9月23日吴宓先生离开了风景如画的昆明,经过贵阳来到遵义的浙江大学,会见他的哈佛同窗竺可桢、梅光迪。10月13日,吴宓先生从遵义出发去重庆,和茅以升、潘伯鹰会面后,马不停蹄地赶到成都的燕京大学,去见他亦师亦友、寤寐思之的陈寅恪。

④关于吴宓、陈寅恪二先生的友情,实在是中国学界的一段佳话。在“文人相轻”、动辄诋毁诽谤的新文化以降的学者圈子里,吴陈二人的友情堪做万世楷模。且不说二位先生留学海外期间的真挚友谊,且不说共事清华的巅峰岁月,且不说1944年吴宓先生竞为了能够和陈寅恪先生做同事而留在燕京,且不说1961年吴宓先生南下广州拜会睽违16年的陈寅恪;即使到了山穷水尽的1971年,被摔断腿、被批斗到凡近心理崩渍的昊宓先生曾着极大的政治压力,给中山大学“革委会”写信,询问中山大学最大的“反动学术权威”陈寅恪的下落。吴宓先生根本不知道,陈寅恪夫妇早在两年前悲愤去世。60年后的2004年,作家叶兆言写到吴陈这一段情谊,动情地说:“友谊有时候正是因为距离,因为离乱,会产生特殊的美感。”

⑤1944年整个漫长的春天,吴宓先生都住在昆明大西门附近一栋老式木制楼房的阁楼里。每天从学校回来,吴宓先生要爬50多级楼梯,扶手已经很老了,像是经过了一百年,仿佛稍一用力就能拉倒。吴宓先生每次爬楼梯的时候心里总在嘀咕,“是它扶我还是我扶它”?战时的大后方没有电灯,晚上吴宓先生只能屏气吞声,慢慢地摸上楼去,像一条史书里的蠹鱼,没有丝毫的波澜。和昆明所有阁楼一样,屋子中间高四面低,吴宓先生进到屋里必须低头弓腰,才能过他一桌一椅一床一书架的教授日子,而他的三本英文著作,正是在这里写成的。

⑥就在吴宓先生即将离开昆明的时候,几名研究生去看他,好客而又寒酸的吴宓先生带着弟子们上街下馆子。先生要来菜单子,对照墙上悬挂韵菜谱,亲手在点菜单子上写上菜名和单价,一笔一划,工工整整,认真地计算总数,把钱数算好,和自己口袋里的钱数相符、不超,这才交给堂倌下厨。

⑦昆明的晚上有雾,师徒一行出得饭馆,光滑整齐的石板路在雾气里湿漉漉,雾蒙蒙。学生拥着老师,像一群依恋母亲的孩子。吴宓先生穿长衫,戴礼帽,携一文明棍,在那样一个浓雾弥漫的晚上走在薪火相传的古道上,所有的喧哗和市声都被雾气清洗。没有人知道吴宓先生想什么、看什么,每个人心中都是对先生无比的依恋和浓浓离情,夜色渐深,两旁商铺的檐角偶尔有水滴滴落,打在同学的头上,打在吴宓先生的帽子上,打在后人记忆的湖面上,直到如今还在泛起层层涟漪,荡漾成1944年有关吴宓、有关清华、有关抗战、有关知识分子的种种回想。

1.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吴宓的性格特征。(4分)

2.文中画线句子含意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吴宓先生穿长衫,戴礼帽,携一文明棍,在那样一个浓雾弥漫的晚上走在薪火相传的古道上,所有的喧哗和市声都被雾气清洗。

3.文章第6段对于酒馆算钱的描写是不是有损吴宓的形象?为什么? (4分)

4.吴宓先生一生的经历非常丰富,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1944年发生的故事为吴宓作传?(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相声百年经典》一书中,作者记述了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的一段往事。在排演相声《关公战秦琼》时,他特地去请教了京剧表演艺术家这样一个细节问题:关公那个代表性的亮相姿势,究竟是左手捋髯、右手背在身后,还是右手捋髯,左手背在身后?对大师的这种做法,人们无不称叹,你又有何感受?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拟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用排比的手法在下面这段话的后面续写三句话,要注意衔接。(6分)

圆,一直是我最钟爱的图形。咿呀学语时,圆是妈妈红红的笑脸,让我感到无比温暖;垂髫之年,圆是五光十色的肥皂泡,伴着我童年的快乐;饥肠辘辘时,圆是甜甜的煎饼,给我幸福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