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从纯粹制度理性来看,公车改革不应...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从纯粹制度理性来看,公车改革不应留漏洞,不能给既得利益者钻空子。问题是,绝对完善的制度从来不是一挥而就的。

B.目前很多电视台明年的剧排都已经排满,如何“消化”协调这些广告,寻找一种利益平衡是电视台目前的当务之急。

C、爱斯梅拉达的一壶水不仅换来了伽西莫多的眼泪,而且换来了群众的一片欢呼,可谓大快人心。

D、周朴园对侍萍的思念,有人斥之为虚伪自私,其实,你设身处地地想想,就理解他的假中有真了。

 

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一挥而就”:挥,挥笔;就,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这里应用“一蹴而就”。B“当务之急”: 当前任务中最急切要办的事。与前面“目前”重复。C项“大快人心”: 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是贬义词,不合语境。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据说明代士大夫案上总摆两部书:一部《庄子》,一部《水浒传》,他们认为《水浒传》笔法好,首先表现在它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的高明的写人艺术上。

B.我无法查证汉字中的“闲”是哪位古人所创。不过,这个“闲”字的古体字是“门”字里有一个“月”字,这个构思实属巧妙:门里望月,焉能不“闲”?

C.强国社区《一语惊坛》栏目,旨在搜集当日论坛睿智深刻或生动有趣的短评快语。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并期待各位网友踊跃荐帖。

D.学校对面二、三十米处是一个网吧,有的孩子考完试来到这里“减压”,对此,一些家长颇感担忧。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宣泄  挖墙脚   指手画脚    明火执仗    B.冒失   影碟机  寥若辰星    山清水秀

C.坐镇   发祥地  兵慌马乱    两全其美    D.峻工   下马威   蛛丝马迹    声名鹊起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拘泥(nì)      心(xuán)   临(bīn)     卷浩繁(zhì)

B.骨(huái)    包(bì)     粗(guǎng)   风劲草(jìng)

C.让(shàn)    羞(nǎn)    视(qĭ)       断壁残(yuán)

D.齿(qǔ)      横财(hèng)   言(zhēn)    运而生(yīng)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杰克·伦敦在《海狼》中说:“每一个人都把自己当做钻石,而在别人眼中看起来,却只不过是钻石的同素异形体:碳。”

要求:①选准角度,结合自身试验,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秒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郑樵的治学精神及其史学成就

范兆琪

①郑樵是我国南宋初年著名的史学家。从小便勤奋好学,十六岁时父亲病故,他便和堂兄郑厚在兴化北郊的夹漈山,搭了三间茅屋,谢绝人事,刻苦攻读。他抱负很大,自比不下于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和扬雄。但他不参加科举考试,认为科举文章不是“实学”。

②郑樵虽然专心钻研学术,但对民族命运也很关心。他二十四岁时,徽宗、钦宗被金兵俘虏北去,宋室南迁,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坚决抗金。年轻的郑樵也坚决要求抗战,表示要以自己的才干为国效劳。但因无人引荐,投效无门,他又不愿与一般士大夫周旋应酬,于是只得重返山林,坚持在夹漈山过着淡泊清寒的生活,同时更加专心致志于学术研究和著述,一心一意要实现自己宏大的理想,要编撰一部继《史记》之后、贯通古今的通史。

③为了完成这部贯通古今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郑樵以坚强的毅力,“三十年著书,十年搜访图书”,做了充分的准备。“风暴雪夜,执笔不休;厨无烟火,而诵记不绝”。当时,莆田学术文化很发达,藏书家之多,闻名全国。郑樵周游所至,遇有藏书家,必留借读尽乃去“闻人家有书,直到其门求读,不问其容否,读已则罢,去住曾不吝情”。因此,他得以“搜尽东南遗书,搜尽古今图谱,又尽上代之鼎彝与四海之铭碣遗编缺简”。当时人们就曾称赞他说:“惟有莆田郑夹漈,读尽天下八分书。”这就为他完成《通志》的编撰,准备了博大深厚的基础。

④郑樵虽博览群书,但不死守书本。他认为研究学问,除了刻苦攻读外,还要重视实践知识,注意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为了考察、研究动植物,他“结茅夹漈山下,与田夫野老往来,与野鹤晓猿杂处,不问飞潜动植,皆欲究其情性”。他还主张读书人要与富有实际知识的农民“参合”,以求得“实学”。还要利用实物,来印证书本知识。他这种治学方法比较科学和进步,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⑤郑樵认为,要编撰这样一部贯通古今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必须具备渊博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于是他以十年为经旨之学,三年为礼乐之学,三年为文字之学,五、六年为天文地理、虫鱼草木之学,八、九年为讨论(校雠学)、图谱、亡书之学;并把研究的成果,分别写成九十类、五十种专门著作。这许多著作,后来大都成为《通志》的底本。清代纪昀等人认为,“南北宋间记诵之富,考证之勤,实未有过于樵者”。他不愧为当时最博学的学者。

⑥郑樵开始酝酿编撰《通志》大约始于绍兴八年(1138),当时他三十五岁。绍兴十九年(1149),郑樵四十六岁,他感到年纪大了,体力也开始衰退,唯恐身后著作失传,于是他从已经写成的几百卷著作中,挑选出十八种,一百四十卷,徒步两千里,来到京城临安(今杭州)),向秘书省进献自己的著作,并呈上一封《献皇帝书》,说明自己三十年来刻苦攻读和勤奋著述的情况。结果得到高宗赵构的嘉纳,把他所献的书“诏藏秘府”。这使郑樵受到极大的鼓舞。他回到莆田夹漈草堂后,继续著书、讲学。这时他名声很大,四方之士从学者多达两百多人。地方官吏推荐他出来做官,但他都辞谢了。

⑦由于侍讲王伧和贺允中的再次推荐,绍兴二十八年(1158)二月,高宗赵构召见郑樵。他对高宗说,自己准备“取历代之籍,始三皇,终五季,汇辑为一,名曰《通志》,体参马、班,法则稍异”。高宗让他监潭州南岳庙,并允许给他笔墨用具,让他回家继续撰写《通志》。郑樵回到家乡后,虽年老体衰,却更加勤奋著述,日夜不辍。他整理、审订,删繁就简,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通志》全书的编纂工作,实现了会通众史,“集天下之书为一书”的夙愿。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底,郑樵又一次来到临安,献上自己的著作。刚好高宗车驾去建康,没有得见。次年春,高宗下诏命郑樵把《通志》进呈;但是诏命下来时,郑樵却已不幸逝世了,终年五十九岁。

⑧郑樵以毕生的精力,独自编纂了卷帙浩繁的二百卷《通志》,他的成就是巨大的。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把郑樵与刘知几、章学诚并列,认为他的《通志》“足以不朽”,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竞天之一彗星焉对他做了高度的评价。

(摘编自1988年第12期《文史知识》)

1.文中为我们展现的这个旧时代学者是怎样的形象(4分)

2.赏析画线语句(4分)

(1)郑樵“周游所至,遇有藏书家,必留借读尽乃去”。

(2)“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竞天一彗星焉”

3.从④⑤两段来看,郑樵在治学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4.郑樵不愿参加科举考试,不愿出来做官;而有人认为如果他出来做官,会更有利于个人理想的实现。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