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滋润 刘醒龙 (1)生活在南方,对湿润有着别样的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滋润

刘醒龙

 (1)生活在南方,对湿润有着别样的感情。

 (2)去年十一月,我去西北某地时,突然接到朋友的邀请,从干涸到十几个人共用一盆水洗脸的黄土坡上的窑洞,直接飞到宁波。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座城市,由于是深夜到达,直到第二天早起,才产生对她的第一感觉。一个在长江边玩水长大的人,去到那种干旱得对水都麻木了的地方,自然更加怀念天设地造的江河湖泊了。

 (3)我是一个对水怀有不舍之心的人,偏偏宁波读懂了我。在我抵达宁波的第一个早上,就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好雨。

 (4)那一天,只要在户外,自己就坚持不使用任何雨具。并说,自己是从西北来的,那里的人将打伞当成一种罪过。

 (5)宁波的雨,竟然如此深得我心。人在室内时,她便下得激越而豪迈。一旦发现我们走到门口,那雨马上变得温婉而抒情,细细密密地从空气中弥漫下来,比打湿脸庞多一点,比浇透衣服少一点,让人实实在在地放心地走在雨中。

 (6)说来很怪,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机会来宁波,来过一次后,不算因故没有成行的那几次,仅成行的,半年之内竞达三次。

 (7)第二次从武汉自驾来宁波,时值四月,沿途都是艳阳高照。一到宁波,天就下起雨来,待我离开宁波,出城区不远,那雨就消失了。所以,第三次来宁波时,心里已经不可能有其他假设了。从武汉开出的动车到上海后,不出站依然是动车转到宁波,七小时的动车车程,我一直在入神地看一位藏族肢残写作者的长篇小说打印稿。一旦放下书稿,朝着车窗外若有所思时,一定会在心里重复地问:宁波会再下雨吗?

 (8)宁波后来用我所喜欢的湿润回答说,会,一定会的。

 (9)事实上,在我前往的路上,宁波正下着一场少有的豪雨,只是当我们走近时,那雨才变得温情脉脉。对于外来者,走马观花是其永无休止的真理。第一次来宁波,只与浙东古代雕刻艺术最集中、最精致、内容最丰富的建筑之一林宅,有一些接触,它仿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诗意而建造。第二次来宁波,也只看了两个地方,除了少有人去的国内最早全木榫穹隆顶结构的保国寺,还有赫赫有名的天一阁。坦率地说,第三次宁波之行,所了解的是此天一阁的存在更让人为之心动的另一种事实,二O一0年十一月工日的宁波日报说: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八十四家,其中国办七十一家,民办十三家:由文化文物系统归口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三十一家;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十家;向社会免费开放六十六家。让人觉得惊讶,同时又更觉得欣慰的是,文章所说的十三家民间博物馆,馆舍总面积有四万四千八百余平方米,藏品总数已逾一万九千六百件。这样的事实如何不让人心动,如何不使人觉得,这是一场无声细雨在湿润这座城市!

 (10)在宁波的最后一天下午,去阿育王寺,瞻望佛顶骨舍利。

 (11)一行人一边排着队,一边听管事的僧人细说瞻望之要领与心得。说是自从佛顶骨舍利供人瞻望以来,无数得到佛祖引领的人,所看到的景象,再没有任何重复的,人所各畀,异所各人。终于轮到我们一行,并终于轮到我自己,诚惶诚恐地上前去,尽可能地贴着阿育王塔的小小飞檐,放飞自己的视野。或许只有十秒钟,这样短的时间,想要看清一种影像该是何等的不易,更何况是在金碧辉煌的背景之中。所以,我只能说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一种感觉。但至于是什么,则不敢轻易地说定。

 (12)从寺庙里出来,上了车,迷迷糊糊中像是又遇到一片雨雾。

 (13)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心里突然冒出一个词:滋润!

 (14)在阿育王寺内的阿育王塔中,我所看到的正是一种滋润,将人的渴望还给人,让人的渴求满足人的滋润。

 (15)正如宁波的雨,可以轻浥心尘,却不会寒侵筋骨。

1.文章的第③段写道:抵达宁波的第一个早上,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雨。作者为什么说是一场“好雨”?(4分)

2.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极力地写宁波的雨,这有什么作用?(4分)

3.作者三次到宁波的感受各是什么?请概述。(4分)

4.文章第⑩段中的“心里突然冒出一个词:滋润”,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滋润”的理解。(6分)

 

1.因为作者从干旱的西北来,怀念那江河湖泊;到了宁波就下了雨,且这雨,人在室内时就下得激越而豪迈,人走到门口时,就便得温婉而抒情,深得作者之心。 2.作者通过描述宁波的雨,突出了宁波的雨善解人意,给人湿润的特点,自然引出下文作者对宁波文化的叙写与感悟。 3.第一次欣喜于宁波的诗意盛景;第二次醉心于宁波的古建筑;第三次心动于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给人以精神渴求的满足。 4.“滋润”在文中具有多层含义,实指作者在宁波受到的雨的侵润(或滋润),虚指宁波开放的各类文化设施对宁波的熏陶。它将人的渴望还给人,引领人们的精神,洗涤人们的心灵。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作者文章交待的背景,从前后几段的内容中进行概括即可,如第二段“去年十一月,我去西北某地时,突然接到朋友的邀请,从干涸到十几个人共用一盆水洗脸的黄土坡上的窑洞,直接飞到宁波”,表明了西北干旱缺水的背景;第五段“宁波的雨,竟然如此深得我心。人在室内时,她便下得激越而豪迈。一旦发现我们走到门口,那雨马上变得温婉而抒情,”这句话表明了原因,可对这句话进行概括出来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此类考查在文中作用的题,一般都要从内容和结构上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作答。在内容上,要对宁波的雨特点进行分析;在结构上,要从描述雨的特点是为了引出下文作者对宁波文化的叙写与感悟。组织答案时,要有“雨的滋润的特点”引出下文的关键字句。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题要先找出作者三次去宁波的段落,然后,结合着作者在语段中的描述提示,再对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如第九段,如第一次来宁波时,对雨的描述“便下得激越而豪迈”“温婉而抒情”富有诗意;宅子也富有诗意而建造;第二次来宁波时,“除了少有人去的国内最早全木榫穹隆顶结构的保国寺,还有赫赫有名的天一阁。” 表明了作者对古建筑的感悟;第三次,“向社会免费开放六十六家。让人觉得惊讶,同时又更觉得欣慰的是”表明了作者对免费开放的感受。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理解和感悟文章主题内容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组织答案。如在自然景观方面,可结合着宁波的雨对人的滋润来写;在宁波文化方面,可结合着免费开放各类文化设施,对人的精神和文化渴求的影响角度分析作答。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为下面这条消息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

2012年8月l日,广西桂林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痛(俗称老年痴呆症)的老母亲不慎走失,她的四个儿子放下手头工作四处寻觅已达两月有余。自9月17起,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征集“桂林失踪母亲”的有关线索。10月19日晚,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栏目中破天荒地播发了一条“寻人启事”。在重阳前夕,这一非常举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有关事迹的层层披露,在政务微博、媒体微博及微博意见领袖们的努力下,中央电视台和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等携手5400万微博网友,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帮助孝子寻找走失母亲的爱心接力。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仿照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的句式,补写出两个恰当的喻体。《4分)

年轻是什么?年轻是春日的竹笋、________________ 、出水的荚蓉;年轻是__________

_______、远征的船帆、离弦的利箭:年轻是轰然出娃{的瀑布、____________、大漠风沙中  的战旗;年轻是金,____________,年轻是生命中无与伦比的宝贵财富。

 

查看答案

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填入下列句子的横线处.(只填序号)(4分)

一次,我随黑压压的人群,在深夜里爬上泰山极顶,守望东海日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朝阳、自帆、碧空,把我对遥远未来的瞻瞩与渴盼,带向广阔无垠的苍穹。

①山涧、鸟鸣、夜露,掩不住心中渴望的激动。

②我透过那浓密的树梢,遥望到远方的木船已挂起了洁白的帆一—那迎风摇曳的希望之帆,正颤动于朝阳之中。

③黎明的曙光射出万只金箭,点燃了朝霞,苏醒的泰山发出铮铮的声响,从青灰色的雾霭中逐渐显现出它坚实的轮廓。

④一轮朝阳从海上喷薄而出,圣光充溢,喷涌,流动,一个熠熠发光的世界点亮我的双眼!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6分)(任选3个小题)

1.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________,_______,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2.歌台暖响,_______________;舞殿冷袖,_________________。(桂牧《阿房宫赋》)

3.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____。弦弦掩抑声声思,_________________。(自居易《琵琶行》)

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焦连营。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豁然阁

程俱

云霞堕西山,飞帆拂天镜。

谁开一窗明,纳此千顷静。

寒蟾发淡白,一雨破孤迥①。

时邀竹林交,或尽剡溪兴②。

扁舟还北城,隐隐闻钟磬。

注:①孤迥,借代月亮。②剡溪,晋王子猷(徽之)性情率性潇洒,全凭兴趣雪夜访戴,”使此溪声名益显。

1.本诗一至六句写作者黄昏出游和登阁所见,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最后四句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表现了怎样的志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