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任选3个小题)
1.出师未捷身先死, 。 (杜甫《蜀相》)
知我者谓我心忧, 。 (《诗经》)
2.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子曰:“德不孤, 。” (《论语》)
3.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锦瑟》)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4. ,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苏轼《定风波》)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点绛唇 途中逢管倅
赵彦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1.上阕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
2.请赏析“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两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萧子显字景阳,幼聪慧,文献王异之,爱过诸子。七岁,封宁都县侯。永元末,以王子例拜给事中。累迁司徒主簿,太尉录事。
子显伟容貌,好学,工属文。尝著《鸿序赋》,尚书令沈约见而称曰:“可谓得明道之高致,盖《幽通》之流也。”又采众家《后汉》,考正同异,为一家之书。又启撰《齐史》,书成,表奏之,诏付秘阁。高祖雅爱子显才,又嘉其容止吐纳,每御筵侍坐,偏顾访焉。尝从容谓子显曰:“我造《通史》,此书若成,众史可废。”子显对曰:“仲尼赞《易》道,黜《八索》,述职方,除《九丘》,圣制符同,复在兹日。”时以为名对。三年,以本官领国子博士。高祖所制经义,未列学官,子显在职,表置助教一人,生十人。又启撰高祖集,并《普通北伐记》。春年迁国子祭酒,又加侍中,于学递述高祖《五经义》。五年,迁吏部尚书,侍中如故。
子显性凝简,颇负其才气。及掌选,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但举扇一挥而已,衣冠窃恨之。然太宗素重其为人,在东宫时,每引与促宴。子显尝起更衣,太宗谓坐客曰:“尝闻异人间出,今日始知是萧尚书。”其见重如此而已。大同三年,出为仁威将军、吴兴太守,致郡未几,卒,时年四十九。诏曰:“仁威将军、吴兴太守子显,神韵峻举,宗中佳器。分竹①未久,奄到丧殒,恻怆于怀。可赠侍中、中书令。今便举哀。”及葬请谥,手诏“恃才傲物,宜谥曰骄”。
子显尝为《自序》,其略云:“余追寻平生,颇好辞藻,虽在名无成,求心已足。前世贾谊、傅毅之徒,并以文章显,所以屡上歌颂,自比古人。天监十六年,始预九日朝宴,稠人广坐,独受旨云:‘今云物甚美,卿得不斐然赋诗?’诗既成,又降帝旨曰:‘可谓才子。’余退谓人曰:‘一顾之恩,非望而至。遂方贾谊何如哉?未易当也。’每有制作,特寡思功,须其自来,不以力构。”
(选自《梁书》,有删改)
【注】①分竹:给予作为权力象征的竹使符,谓封官授权。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学递述高祖《五经义》 递:传递
B.每引与促宴 引:请,召
C.书成,表奏之 表:古代大臣上书皇帝的一种文体,此处名词作状语
D.遂方贾谊何如哉 方:比拟,相比。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王子例拜给事中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B.①尚书令沈约见而称曰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①前世贾谊、傅毅之徒 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D.①恻怆于怀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3.下面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萧子显“负其才气”和“见重”的一组是
A.①子显伟容貌,好学,工属文 ②可谓得明道之高致
B.①不与交言,但举扇一挥而已 ②在东宫时,每引与促宴
C.①圣制符同,复在兹日 ②每御筵侍坐,偏顾访焉
D.①所以屡上歌颂,自比古人 ②每有制作,特寡思功
4.下列有关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子显尽管恃才傲物,死后被太宗赐予谥号“骄”,但是他的才华依然得到了高祖、太宗两任皇帝的赏识。
B.高祖认为他编篡《通史》,完成之后定会超过此前的其他史书,萧子显巧妙应对,认为此举成就堪比孔子。
C.萧子显聪慧好学,善于写文章,著有《鸿序赋》《幽通》等文,为人称赏,并先后编篡《后汉书》《齐史》两本史书。
D.萧子显在《自序》中谈到创作时,认为自己写的作品是兴之所至,并不是苦心孤诣地构思而来,这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高祖雅爱子显才,又嘉其容止吐纳,每御筵侍坐,偏顾访焉。(5分)
(2)及掌选,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但举扇一挥而已,衣冠窃恨之。(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论文雅
孙克强
在古典美学中,雅俗与“文野”分别组合,成为两组相对的范畴,即文雅和野俗。二者是对立的两极,相反而又相成。
从人类文明脱离动物本性起步之际,雅与俗的分野就产生了。人类文明进步愈大,文化层次愈高,知识修养积累得愈丰厚,雅俗的差异就愈显著。上古时期,典型的雅俗差异表现在《诗经》之中。《诗经》的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诗的作者多为农夫走卒、妇人女子,多道田间闾巷的山情水音,显得浅近野俗一些;雅诗则多出自公卿士大夫之手,较为讲求辞彩,显示出作者较高的文化修养。因而雅诗与文采相联系,成为“文雅”。文雅观念的形成也与孔子有关,《论语•雍也》记孔子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文质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雅适合的是士大夫知识阶层的口味,反映的是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习惯。文雅的重要内容是指语言中显示出的文化知识的积累。在语言中引用或化用古人语句、古典古事,可使语言有苍古博厚之风。古代的批评家认为,知识、学问的有无或多少是区别雅俗的重要标准。清人毛奇龄说:“天下惟雅须学,而俗不必学;惟典则须学,而鄙与熟则不必学。”读书是求雅去俗的最好途径。
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雅俗的表现是复杂的、多样的。雅俗的差异在于文化层次的高低,在于文化积累的多少。然而这种高低和多少却又是相对的,是在比较中呈现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超过度的限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
雅和俗虽然异势,但也并非水火不容,雅俗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互相易位。“以俗为雅”这个中国美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影响的理念即是典型的例证。文雅本指文采华美,语言修辞工致,是艺术修养高的标志,但如果一味追求文采华丽、语言精致,则又会成为千口一腔的陈辞滥调,又成了凡俗、陈俗的东西而令人生厌。这时如果别出心裁,有意从以前已遭摒弃的民间语言中汲取材料,用入作品中,则会产生清新出奇的效果,这正是高雅的一种表现。“以俗为雅”的作品,其外在的形式特征是“俗”,而其体现出来的品格、趣味却是“雅”。这里“俗”和“雅”是相互协调、相反相成、浑融一体的。
“以俗为雅”的理念还可以运用到文学创作的体裁、题材、意境等领域。如表现在体裁方面,古代文学家、批评家通常推崇雅体,贬斥俗体,如民间歌谣就被视为俗体而受到贬斥。但也有一些作家看到了这种体裁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如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文雅和通俗。梁启超的看法对我们很有启发。他将诗分为“文人诗”和“民间歌谣”两类,并指出:“简单说,好歌谣纯属自然美,好诗便要加上人工的美。”“对于自然美加上些人工,又是别一种风味的美,譬如美的璞玉,经琢磨雕饰而更美;美的花卉,经栽植布置而更美。”
(选自《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1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文雅是和野俗相对的范畴,二者是对立的两极,相反相成。
B.“以俗为雅”理念出现后,文采华美、语言修辞工致,就不再是文雅的标准了。
C.文雅观念的形成与人类文明进步直接相关,也与孔子影响后世的文质观有关。
D.引用化用古语,使语言苍古博厚,显示出丰厚的文化积累,是文雅的重要内容。
2.下面对雅俗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雅俗的差异在于文化层次的高低和文化积累的多少,唯有读书才能求雅去俗。
B.任何事物都有度,超过度的限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以俗为雅即是典型例证。
C.一味讲求文采和语言,就会成“俗”;使用民间语言别出心裁,则会现“雅”。
D.雅和俗虽然异势,但并非水火不容,它们是相互协调、相反相成、浑融一体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诗经》中“风诗”显得浅近野俗,“雅诗”讲求辞彩成为“文雅”,是我国古典美学史上最典型的雅俗差异。
B.梁启超将诗分为“文人诗”和“民间歌谣”两类,他认为好民间歌谣纯属自然美,而好文人诗则属人工美。
C.古代文学家通常不能发现民间歌谣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将其视为俗体加以贬斥,因而创造不出优秀的作品。
D.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虽然雅俗的表现是复杂的,但知识、学问的有无或多少始终是区别雅俗的重要标准。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新交规”不仅让城市交通事故大幅减少,人们日益增强的交通法规意识也使得公路交通较以前更为畅通。
B.上海某中学为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专门开设展台,展出了十多个学生制作的飞机模型。
C.因三公经费紧缩,今年奢侈用品的销售出现了实际行情与市场预估截然相反的现象。
D.在这部作品中,刻画了一位历经沧桑却仍对生活充满热爱之情的老人形象,揭示了人生存在的终极意义及美的真谛。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读了拜伦的诗,就想到西班牙去,想看看女郎的头发是黑的,还是金黄的?
B.在中华大地上,我要去的地方就更多了,因为我认为中国的山山水水、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都是世界最美的。
C.为了对演出市场及演员进行规范管理,文化部近日下发了“演员个人营业活动管理暂行办法”。
D.她说:“有这么热心的民警,有这么多好街坊,我呀!还得再活一辈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