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请以“听从心灵的召唤”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①书写认真工整。②观点...

请以“听从心灵的召唤”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①书写认真工整。②观点或主题鲜明。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但文体特征要鲜明。

④不少于800字。

 

听从心灵的召唤 随心所欲,率性而为,是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所追求和向往的。 陶渊明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只爱上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春生活;苏轼文采卓越,自然豪放,也只愿“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闲适自由。 现代作家史铁生,自幼双腿残疾,可他并不在病魔前退缩,身残志不残,毅然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成为有自己的写作特色,受人尊敬和喜爱的作家。 不仅仅是男子,女儿家也有这样的率性之人。 王嫱,字昭君,我国的四大美女之一。她是我十分喜爱和敬佩的女性。 当年王昭君进入皇宫,因为不满画工收贿并没有向画官受贿,遭到了画官的不满,在画像时将她丑化,使她没有受到皇帝的“青睐”。在一次灯会时,他遇到了微服出巡的匈奴大汗呼韩邪,从此二人在心中种下情愫。 不久,呼韩邪到汉朝拜见汉帝,匈奴房门要求与汉和亲,因汉武无适龄的公主,汉皇就从朝廷选取一名女子,将其封为公主,代替大汉与匈奴和亲。为了自由,昭君自动请缨同匈奴和亲。在上朝面见天子时,昭君再见到呼韩邪,同时汉帝也见到了美丽的昭君,心中对昭君产生了爱慕。汉帝不愿让昭君嫁到匈奴,百般阻挠并封她为昭仪,而昭君去意已决,拒绝了汉帝,并与呼韩邪举行了和亲大礼。 为了自由,为了爱情,她追随着呼韩邪来到了匈奴,成为了匈奴的女主人,大汗的阏氏,并为了汉胡友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大家都称她为宁胡阏氏。 相反,还有很多人工于心计,城府很深。为了得到不该得到的东西,设计陷害,下毒行刺,阴谋阳谋,无所不为。 美好的心灵在关怀着别人的同时,也在受着他人的关怀。从恶到心灵,人便同死去一般。没有灵魂的人类,便是行尸走肉,即使当时拥有在高再大的地位和权利,在百年以后,也会遭到万人的责骂和唾弃。 【解析】 试题分析:“听从心灵的召唤”这个题目,考生可以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听从”如何理解?听从的是什么样的“心灵”?如何理解“召唤”?思考时,可以把“听从”理解为敢于坚持,勇于坚持的一种执着精神;“召唤”可以理解为追求向往、信仰、理想等;“心灵”应是一种高尚的,淡泊的,真善美的心灵。所以可参考以下立意: 1.要坚持自我,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人生 2.要有执着的信念,属于自己的人生信仰。 3.要活出自我,追求属于自己人生向往的美丽。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8分)

寂静钱钟书

周劼人

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一片烛光隐隐。人群伫立无语,只有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清华大学的几十名师生,冒着严寒自发前来,手捧蜡烛围成 “心”型图案,并井然有序地鞠躬后献上白菊。

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

有人低声回答:“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年。”

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杨先生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20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回忆时说。

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抑或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管锥编》引述涉及四千余位作家,上万种著作,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吴宓称赞他:“才情学识兼具,新旧中西俱通”,学界称其为“中国博学鸿儒,当代文化昆仑”,世人赞其“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然而他却只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

他19岁一入清华便立下“横扫图书馆”的志向,每日都从图书馆抱回一大堆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当年的同窗许振德回忆说:“图书馆借书之多,恐无能与钱兄相比者;课外用功之勤,恐亦乏其匹。”

 即使是身处困境,钱先生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每日只能看马列著作。但他只要抱起书本,就能兴致盎然。后来,第一批老弱病残大赦回京,名单上却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继往的寂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最了解他的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是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的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参加追思活动的一名清华大学博士生说,他初读《围城》时,也只觉得如书中所言,人生处处会遇着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是人类的“围城困境”。后来他读到第三遍时,忽然间明白了:“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作茧自缚之下,活得怎能不虚伪沉重。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真挚、坦然。”

《走出魔镜的钱钟书》一书也对他进行了这样的解读:“当我们把钱钟书这面‘魔镜’翻转过来看时,便发现镜子背面有一行镌刻的字迹:做完整的人。”

先生离世后,清华学生曾谱曲写词以为纪念:“我总觉得,每次去图书馆,还能看到先生的背影,也许,先生刚走,茶还没有凉……”

是的,先生给清华、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寂静”的背影。

先生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在这种我们看来需要“忍受”的“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更无法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只惊叹“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记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他墨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寂静。不要奇怪为什么钱先生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才是他心底所愿,才是他一生的格调。钱钟书先生逝世时,一个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

1.文中写钱钟书夫妇没有被第一批“大赦”回京一事有何作用?(4分)

2.请解读结尾一段中“唯一的钱钟书”和“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的含义。(4分)

3.简析钱钟书先生的“寂静”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4分)

4.文章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6分)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艺术的极境如空谷幽兰,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朵幽兰,似有若无,也无人注意。在这个阒寂的世界中,它自在开放,                                      ,其最大的妙处在于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

①正相反,中国美学认为,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丽海涵,小而永恒

②并不因其小而微不足道,并不因其不显眼而失去魅力

③小小的花朵散发出淡淡的幽香,似淡又浓,沁人心脾

④更不因为它处于无人问津的山谷而顿失意韵

A.①③②④         B.③②④①          C.②④③①    D.①②④③

 

查看答案

下面是“2012年中小学生上网调查”统计表,请阅读后回答问题。(4分)

学生上网普及率

小学87.5%

初中91.4%

高中93.9%

学生上网内容

玩游戏52.4%

QQ聊天40.2%

学习和其他7.4%

家长对上网的态度

反对72%

赞成23%

顺其自然15%

家长反对的原因

影响学习54%

接触不良信息41%

其他5%

1.全面把握图表信息,从学生或家长的角度概述结论。(不超过40字)(2分)

2.就你的结论提一条合理化建议。(不超过30字)(2分)

 

查看答案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4分)

中央出台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为主要内容的禁令后,全国范围内的奢侈浪费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由于公款消费明显减少,部分高档酒楼销售额大幅下滑。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北京市高档餐饮企业收入下降超过35%,上海市下降超过20%。高档礼品也出现一定程度的滞销。于是有人产生了“反对浪费,会不会抑制消费”的疑虑。

其实,从中长期来看,国家减少公款消费,可以把节约的经费用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地方上;老百姓摆脱了讲究脸面和排场的高档消费这个沉重负担,可以把节省下来的钱用到学习、健身、休闲旅游等方面。这些最终都会转化为更高质量的消费。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任选3个小题)

1.出师未捷身先死,                    。   (杜甫《蜀相》)

知我者谓我心忧,                    。              (《诗经》)

2.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子曰:“德不孤,                    。”               (《论语》)

3.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锦瑟》)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4.                    ,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苏轼《定风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