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科学家在路上 张伟 地质学家翁文灏的科学生涯,多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科学家在路上

张伟

地质学家翁文灏的科学生涯,多半是在路上。上世纪20年代,甘肃发生8.5级特大地震,他带着病,坐上骡车,完成了中国科学家对地震现场的第一次考察。作为中国地质科学的开创者,这个来自浙江的小个子经常手足并用,“爬过从没有路的路”。他在野外考察时,不是步行,就是骑毛驴。在人烟稀少的矿区考察,随身背的柳条包里还总带着凿子和矿石。当时的知识分子,许多埋头于书斋做学问,翁文灏却把“担斧入山,披荆斩棘”当成科学研究者的本分。他和同时代的一批先行者,将这一传统深深植入当时的中国科学界。直到不久前,北京大学一名年轻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实地考察的技巧时,仍然忍不住一边感叹浮躁时代里践行者越来越少,一边怀念起翁文灏。

而此时,“翁文灏”在哪里?北京市兵马司胡同15号院的2层小楼,一条昏暗嘈杂的走廊里,搬开积满厚厚灰尘的垃圾和纸箱,在一面斑驳的黑板上,依稀看得见刻有“翁文灏”三个字。这里曾是翁文灏担任所长的“地质调查所”办公地点。离小楼不远,就是热闹的西单市场,与陈寅恪、粱思成并称为当时三大国宝级人物的翁文灏,和他领导的中国最早的科研机构,在热闹中保持着静默。而就在约90年前,这个人曾参与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道奇观”。当时,很少有人知道地质学到底是干什的,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就曾因招不到学生而停办。翁文灏却于1913年奋而发起成立地质调查所,并将其办成“中国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科学研究机构”,成为中国现代科学的源头。

中央研究院评出的第一批院士里,地学界的6位院士中,有4位出自这个调查所。有评价称:“地质调查所的成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科学事业中,确是一颗明珠。”作为先行者,翁文灏和同事们几乎每一次调查和每一篇学术文章,都在创造“第一”。他的《甘肃地震考》是中国地震科学考察的序幕,确立了比较接近事实的地震带分布。他创立了“燕山运动说”,撰写了《中国东部中生代造山运动》。他广泛进行地质、矿产勘察,组织地质学家进行中国地质科学史上的首次油地质实地考察。从无到有的中国地质学,在翁文灏们的努力下,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高潮,令国际学界刮目相看。而这一段中国科学思想史上很难再现的辉煌,则是在一步一步的考察途中慢慢写就。以实地调查为宗,室内研究为辅。”这是地质调查所一开始就定下的规矩。地质调查所的同事还记得,翁文灏甚至希望“所有搞地质的人都要下矿井看一看”。在他的主持下,地址调查员们背着经纬仪和无线电收报机,一点点测绘地质图。在路上,有人用毛驴代步,有人干脆推着独轮手推车赶路。在找到北京周口店有原始人存在的证据之前,许多人先后放弃了挖掘,只有翁文灏坚持要求调查员裴文中“身居陋室,白天挖掘,夜晚挑灯自修”,最终发现了“北京猿人”头骨。人们惊异地发现,“中国地质学如火山喷发般一下子冒出来”。而翁文灏领导的地盾调查所,被称作在1949年以前的岁月里“中国人伟大的骄傲”。这个骄傲似乎渐渐被埋没。“文革”前期,一户姓郑的普通人家,搬到已成为招待所的地质调查所办公楼。曾经的黄色小楼被刷成青灰色,房间被隔断,变成住宅。而如今,这里的楼道潮湿肮脏,院子里种满葡萄和柿树,甚至在大白天,也能看见黄鼠狼来回奔跑。

关于翁文灏的记忆也越来越稀少。当人们意识到他的重要,试图再现他的风采时,除了他的一篇篇论文和种种科学成就,关于这个“人”的描述,很难见到。能找到的描述,处处显示出这位科学家钟情山野。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在老家宁波时,翁文灏往往孤身一人,身着长衫,徘徊在田间阡陌之中。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地质学家翁文灏的主要事迹。(4分)

2.分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表达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离小楼不远,就是热闹的西单市场,与陈寅恪、梁思成并称为当时三大国宝级人物的翁文灏,和他领导的中国最早的科研机构,在热闹中保持着静默。(2分)

(2)人们惊异地发现,“中国地质学如火山喷发般一下子冒出来”。(2分)

3.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4.作者在文章中并没有直接评价,但感情倾向明显。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6分)

 

1.①带病完成了中国科学家对地震现场的第一次考察;②奋而发起成立地质调查所,并使之成为中国现代科学的源头;③创立了“燕山运动说”,撰写了《中国东部中生代造山运动》,组织地质科学史上的首次石油地质实地考察;④指导调查员最终发现了“北京猿人”头骨。(每点1分) 2.(1)运用对比,突出了翁文灏及其科研机构的被冷落。(手法1分,作用1分) (2)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北京猿人”的发现使中国地质学迅速产生的巨大影响。(手法1分,作用1分) 3.①描写孤身徘徊于“田间阡陌”的情景,突出他一直“在路上”的科学探索精神,回扣标题。 ②以细节描写结尾,使文章意蕴悠长,引人深思。(每点2分) 4.(1)表达了对其成就和实践考察的科学精神的赞美之情,也表达了对他被人逐渐遗忘的惋惜和遗憾之情。(“赞美之情”和“惋惜遗憾之情”各1分) (2)一是通过叙述其成就体现作者的赞美之情,二是前后(成就与被冷落)对比,让人体会到惋惜之情,三是通过描写抒情,如“潮湿肮脏”“种满葡萄和柿树”等,抒发感情。(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找出直接描述或者侧面描写翁文灏相关事迹的文段,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如文章第一段,“带病完成了中国科学家对地震现场的第一次考察”;文章第二段“翁文灏却于1913年奋而发起成立地质调查所,并将其办成“中国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科学研究机构”,成为中国现代科学的源头。”文章第三段“他创立了“燕山运动说”,撰写了《中国东部中生代造山运动》。他广泛进行地质、矿产勘察,组织地质学家进行中国地质科学史上的首次油地质实地考察。”“身居陋室,白天挖掘,夜晚挑灯自修”,最终发现了“北京猿人”头骨”。可根据这些段落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从语句中找出关键词进行分析,如“热闹的西单市场”与“他领导的中国最早的科研机构,在热闹中保持着静默”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在表达效果方面,要结合着对比的突出作用角度分析作答。如突出了翁文灏及其科研机构的被冷落。第二个句子,以火山喷发来比喻中国地质学的蓬勃发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京猿人”的发现使中国地质学迅速产生的巨大影响。答题时可采用“该句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或者突出了…的作用或者影响。”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类考查文段在文章中作用的题,一般都要从内容和结构上以及文体特点上分析作答。如在内容上,要结合着作者对翁文灏孤身徘徊于“田间阡陌”的情景的描写,来突出他一直“在路上”的科学探索精神。在结构上,以“在路上”来照应标题;在文体特点上,以描写的镜头结尾,意蕴悠长,引人深思。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此题可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的基础上,通过对翁文灏的形象特点和成就分析,可体会出作者对翁文灏的赞美之情;从人们对他的逐渐遗忘中,流露出了作者的遗憾惋惜之情。答题时,可从赞美和遗憾两方面进行分析作答。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不喜欢草的母亲

凌仕江

这些年,我经常到外游荡,遇到惹眼的花草树木就会花钱将它们买下,抱回高楼里养起来,有的草儿甚至是我从城外的山中采摘回来的。还好,花们、草们不负我望,一直在我愿望里长势诱人。

有一天,我在给植物们松土喂水时,发现一个废弃的死花盆里生出了星星点点草芽,它们低矮的样子犹如油菜籽刚冒出地面的嫩芽。看着它们醒目刺眼的表情,我做了顺水人情,给它们也喂一些水。哪知,相隔几天后,它们便一头窜出盆沿,变得绿油油、活脱脱,让人格外兴奋,真不知它们还会长成什么样子。

可自从母亲住进我的城,这盆长势迅猛的野草命运就发生了逆转。母亲常年住在乡下,与庄稼打交道是她生活的全部。为了获取一个好收成,母亲绝不允许草儿们影响庄稼的生长。母亲没有朋友,庄稼就是她最信赖的朋友。在一个农妇眼里,草就是她和朋友亲密的敌人,草就是庄稼藏匿的毒,这是乡村哲学,也是母亲的哲学。只要发现田间地头的草太猖獗,母亲便发动父亲扛起锄头与她一道去除草,就像理发师手持剃须刀,一棵一棵地剃,直到庄稼地变得平平整整、干干净净,直到过路的人,向他们和庄稼投来美丽的微笑。

母亲是大地上最伟大的诗人,庄稼就是她最美的诗,因此,母亲的庄稼地容不下半棵草。

我真正赞美草、依恋草也是进入城市之后的事。在我的城里,建筑每天都在疯长,其速度远远胜过草的生长;马路年年都在扩建,只是越来越难见到草的陪衬,缺少了草的路边,总感觉眼睛里少了点儿什么。我的城在轰鸣的街道边日夜经受喧嚣的折磨,那些被铲除地面的草儿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它们是穷人,它们是不幸者,它们在城里没有可靠的朋友,它们总是被搬来运去,最后连根也生不稳,就因为它们的名字叫草,所以最容易被拔掉;在高空的梦中,窗外的风暴常常将我惊醒,我听见草们的呻吟、无助、哭泣、呼喊,它们仿佛在向我招手与草相依,是我脱不掉草根的唯一气息,草是这个城里我最核心的朋友。

因此那一盆野草突然有一天被连根拔起,晒在阳台上,奄奄一息的模样,足足让我惆怅了许久。在我眼里。没有了青草的花盆,泥土顿时变得苍白、空虚、像被捣碎的心脏,光秃秃的,光景衰败又无力,掏空了绿色的花盆又成了死花盆。似乎原本在草的沉浸中获得的宁静又被推向了旷野的城市。我想这样的事,也只有闷在家无事可做的母亲干得出来。因为母亲看不顺眼草,她不愿被草占据她的生活,在母亲眼里,草就是荒芜,草就是灾难,草就是一无是处,她不知道她儿子正需要草一样宁静的生活,她更难理解草对于一个出生于农家却被困于现代城市生活的理想者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我丝毫没有责怪母亲的意思,只是在几天后的一次谈话中,若无其事地提及了此事。我说,嘿,妈你把那草扯了哈!母亲说是我扯的呀,这些天天乱长的草,一天比一天长得多,害怕以后不好收拾哟。我说,扯得好,扯得干干净净的,妈,你还是改不了勤快的老家习性。坐在一旁看电视的父亲听我难得夸赞母亲,转过头,乐呵呵地笑。我笑不出来,我在想草。想活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色都可以是一棵草,或许大家都有开花的机会,只是总有些人根本等不到花季来临,他们总是倒霉、纠结、运气不佳,被人算计,最终夭折——多年以来,正是那些不开花的草让我看清了大自然最本质的生活。同时,我看清的还有我自己!当古典的一切被机器碾碎,宁静便显得极其珍贵,当人被卷进城市的速度之后,那些仍然渴望返身向慢的人,就有了草的气场。我常常提醒自已,面对纷繁的生活,要像草一样冷静,不要忘记地平线,草就是“慢”,草就是乐趣,草就是底蕴,草就是宁静。而这种贴着地平线思考的慢和这种宁静中的乐趣,正是草的精神气节。城市越大,人心越被挤压,是大城里的小时间和快速度剥夺了人的兴趣和宁静,人不知不觉成为快的追随者,也成为信息时代的抵押者。何为慢生活?就是懂得品味一棵草的心情。或许,这种心情只会赋予给那种认真和孤独的人,赋予给那种让自己慢下来的人。

当人的灵魂被野草塑造,得到的或许就是整个春天。

母亲不懂这些,她只懂比草更难的永远是生活。她害怕重蹈覆辙,她不让草耽误孩子的生活,因为孩子是她一生不离不弃的庄稼。

(选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1.联系全文分析,母亲为什么要拔掉花盆里的草?(4分)

2.分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草就是她和朋友亲密的敌人,草就是庄稼藏匿的毒。(2分)

(2)我听见草们的呻吟、无助、哭泣、呼喊,它们仿佛在向我招手。(2分)

3.文中说,母亲“更难理解草对于一个出生于农家却被困于现代城市生活的理想者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试分析草对作者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4分)

4.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不喜欢草的母亲”与文章主题不符,对这一看法,你同意吗?请谈谈你的观点与理由。(6分)

 

查看答案

在下面这段文字的画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要求:语意连贯,合乎逻辑。(4分)

      世界因发明而辉煌,      发明家个体仍常常寂寞地在逆境中奋斗。市场只认同具有直接消费价值的产品,很少有人会为发明家的理想“埋单”。世界上有职业的教师和科学家,他们可以衣食无忧地培育学生,探究宇宙,      人们认识到教育和科学对人类的重要性;      世界上没有“发明家”这种职业,也没有人付给发明家薪水。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句式对应、内容相关。(4分)

勾践卧薪尝胆,国家得以光复;                ;唐明皇沉迷声色,导致生灵涂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真是至理名言啊!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材料提供的信息,拟一条一句话新闻。(限20字以内)(4分)

正在起草中的《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修改稿)》倡议:机动车驾驶员在停车3分钟以上时熄灭发动机。

对此,不少人认为,提倡停车3分钟熄火能够使车主充分了解停车熄火的必要性,提高节能减排意识,从而使停车熄火变为自觉行为。不过,也有人对这一条款的可操作性表示怀疑。出租车公司安全总监高鹏说,对停车熄火的时间地点不应该一刀切,比如早晚高峰和拥堵路段,车辆频繁启动也无法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此外,出租车在酷热或寒冷天气时需要开启空调,如果严格要求停车熄火,就有可能招致乘客的不满甚至投诉。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苟利国家生死以,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2.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苏轼《赤壁赋》)

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遥想公瑾当年,        ,雄姿英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