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刑赏忠厚之至论 (宋)苏 轼 尧、舜、禹、汤、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刑赏忠厚之至论

(宋)苏 轼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

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从而哀惩创之                         矜:怜悯

B.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                    戚:忧伤

C.皋陶曰“杀之”三,尧曰“之”三            宥:宽容

D.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也       劝:劝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然犹命臣吕侯                ②臣左手把袖,右手揕其胸

B.①恻有哀怜无辜之心             ②何为其

C.①时其喜怒,而无失仁而已矣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也

D.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         ②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以下6句话分别编为4组,全部直接体现“刑赏忠厚”的一组是

①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 

②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③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④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      ⑤疑则举而归之于仁

⑥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忠厚立论,援引古仁者以忠厚为本施行刑赏的范例,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说理透彻,结构严谨。

B.《书》认为有疑问的罪行可以从轻处罚,有疑问的功德可以从重奖赏,这个观点表现出了刑赏忠厚之意。

C.过于仁慈,还不失为一个君子;超出义法,就流为一个残忍的人了。所以,在作者看来,仁慈是可以多一些的,但义法是不可以多施加的。

D.作者在文中列举“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这个事例,是为了证明尧是一个仁慈的人。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①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4分)

②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4分)

③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4分)

 

1.D 2.A 3.C 4.D 5.(1)(9分)①有人做了一件好事,紧接着奖赏他,又紧接着来赞美他,以此让他有一个好开始而高兴,并鼓励他坚持到底。(4分) ②与其错杀没有罪过的人,宁可犯不合常法的过失。(4分) ③用刀锯处罚人,这样处罚的威力只对受这种刑罚的人起作用,对不受这种刑的人不起作用。(4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D解释不正确,由原句意思“古代君主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赏不完的,不能都用爵位俸禄来奖赏”可知,劝:奖赏。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B前者为,貌,面貌;后者为这样。C前者为语气助词;后者为“在”;D前者为“按照、根据”;后者为“通过、经由”。所以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刑赏忠厚”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②体现的是书中的评价;⑥赞美的帝尧的用刑宽。所以选C。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是为了证明尧是一个仁慈的人”,与原文大意不符,应是体现“刑赏忠厚”的原则。所以选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善”“从而”“所以”“乐”“与其……宁”“失”“不经”“刑”、状语后置句式、“是”。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铁道部有关人员介绍,按照“火车票实名制”的规定,旅客须持车票与票面所载身份信息相符的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进站上车。

B.“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已对政绩考核办法作出新规定,即弱化对经济增速的评价考核,进一步提高对结构优化、民生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评价考核。

C.据央视报道,中国航母此次试航为厂方测试,具体测试包括引擎、电子系统、导航设备、火力控制等内容组成。

D.“猎鹰”是美国“全球快速打击计划”的重要项目,能让美国根据所面临威胁,从核打击、常规打击和非动能打击中灵活选择威慑方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有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和尊重。

 “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颗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和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董师傅游湖

宗璞

①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些教师们来说,已经超乎技而近乎道了。他在校园里各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办公楼、教师住宅或学生宿舍。都有他的业绩。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

②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董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③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④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一个“五一”节,董师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欢那座塔,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这时月亮却看不见。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他无所谓。

⑤有人轻声叫他,是前日做活儿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大同乡,名唤小翠。她怯怯地说:“奶奶说我可以出来走走,现在我走不回去了。”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我送你回去。”想一想,又说:“你看过了吗?”小翠仍怯怯地说:“什么也没看见,只顾看路了。”董师傅一笑,领看小翠在熙攘的人群中沿着湖边走,走到一座小桥上,指点说:“从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通体发光的塔,在水里也发着光。小翠惊呼道:“还有一条大鱼呢!”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似乎在光辉中跳动。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亭中有几幅楹联,他们并不研究。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转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小翠一路赞叹不已,对雕花窗户没有评论。董师傅也不在意,只说:“不用多久,你就惯了,就是这地方的熟人了。大家都是这样的。”他顿了一顿,又说:“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

⑥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一个卖花的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转身去找别人了。不多时,小翠说她认得路了。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自己转身慢慢向住处走去。他很快乐。

1.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4分)

2.小说第三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4分)

4.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探究小说的主旨。(6分)

 

查看答案

根据下边一段文字给“笑”下一个定义。(4分) 

笑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反射现象,当外界的一种笑料变成信号,通过感官传入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接到这信号后,就会立刻指挥肌肉动作起来。 

 

查看答案

下面的词句是清代文学家俞樾临终前撰写的自挽联的组成部分,请把它们整合为上下两联,每联的开头已给出,将序号填写在每联后的横线上。(4分) 

①辛辛苦苦   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   ③浩浩荡荡   ④放怀一笑   ⑤是亦足矣   ⑥著二百五十余卷书   ⑦吾其归乎   ⑧流播四方 

1.上联  生无补于时死无关乎数 ____________ 

2.下联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