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①,故退之。”       (《论语》)

【注】

(1)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九岁。

(2)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弟子。

⑶兼人:好勇过人。

【乙】

复旦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钱文忠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文中提出了“惩戒”教育观,认为父母、师长等以爱的名义不断向孩子“让步”,其实是毁了他们的未来;教育向社会的不断“让步”,则会毁了国家的未来。

1. 在教育过程中孔子对学生有怎样的要求?甲文体现孔子怎样的教育方法?请分析。(6分)                                                

2.对甲、乙两段文字提出的教育观, 你更赞同哪一种?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由(6分)                                                                 

 

1.①要求:不退缩,不过度冒进,进退适中;②教育方法: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子路和冉有同样问“闻斯行诸”,孔子却作了不同的回答。由于子路性勇敢前,做事有时不免轻率,所以孔子要他在听到一件该做的事时最好向父兄请教后才去做。而冉有则由于个性谦退,遇事往往畏缩,因此孔子要他在听到一件该做的事后立刻去做。孔子这样以一进一退来适性教育弟子,便能使他们避免过与不及的毛病了 2. 示例1: 赞同孔子的教育观。甲文中孔子针对子路和冉有的不同性格采取或劝止或鼓励的不同教育方式,这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这种做法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个性,发挥孩子的特长,可以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这种科学的、有效的因材施教之法。 示例2: 赞同乙文中钱文忠教授提出的“惩戒”教育观。家长、教师出于各种原因一味对孩子、学生宽容、迁就、忍让,这种现象正呈蔓延趋势而影响教育和整个社会,这种做法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长才,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质量,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适当合理的惩戒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有效手段。 【解析】 1. 试题分析:几个文段的大意:子路问道:“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还活着,怎么可以(不先请教他们)听到了就去做呢?”  冉有问道:“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时,您回答‘还有父兄在,怎么可以听到了立刻就去做?’冉有问‘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时,您回答‘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我感到迷惑,我大胆地请问这是什么缘故呢?”孔子说:“冉求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进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提醒他退让些。” 由此可见,孔子对不同性格的人的教育方式是不相同,体现了其因材施教的特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 这是一个开放题,孔子和钱文忠教授的教育观点都有道理,解答时首先要亮明观点,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其次要结合自身实际来谈。就本题来看,赞同钱文忠的观点更好谈一些,因为当今社会“赏识教育”有过头之嫌。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内容提要:莫泊桑的《乡村故事》讲述了农民蒂瓦施夫妇经受住了城里贵妇人出高价想收养她孩子的诱惑,而他们的邻人瓦兰夫妇却为了生计以每月100法郎的高价“卖”了自己的孩子。前者以没有卖掉孩子而自豪,得到了乡邻的赞誉,却过着贫穷的生活;后者虽然“不愁吃喝”,却不得不长期忍受邻居的冷嘲热讽。许多年过去了,被卖到城里的孩子让·瓦兰衣锦还乡。

选段:

夏洛站在自家的破屋门口看着让·瓦兰走过。

晚饭时,他对两位老人说:“你们那会儿可真蠢,居然让他们抱走了瓦兰家的孩子!”

他母亲固执地说:“我可不想卖掉自己的孩子。”

父亲沉默不语。

儿子又说:“送给这样的人家并不坏呀。”

蒂瓦施老爹含着怒气一字一顿地说:“你是不是责怪我们把你留了下来?”

年轻人粗暴地回答道:“不错,我怪你们,你们可真是呆子,像你们这样的父母只会给孩子带来不幸,你们使我不得不离开你们。”

女人对着面前的盘子失声痛哭,她边抱怨边喝菜汤,勺里的汤洒了一半。

“累死累活地拉扯这些孩子!”

年轻人怒吼道:“我宁可不生下来也不愿像现在这样活着。刚才我看见那人时,真气极了,我对自己说:‘本应该是我。’”

他站起身:“听着,我觉得我最好走,因为我会一天到晚地埋怨你们,给你们的生活带来痛苦。你们知道,为这件事我永远都不会原谅你们。”

两个老人惊呆了,一句话都说不出,老泪纵横。

他又说:“不,这样想太残忍了,我还是到别处去谋生吧。”

他打开门,一阵欢声笑语闯了进来,这是瓦兰家在为他们归来的儿子大摆宴席。

夏洛跺了跺脚,转身对他的父母吼道:“乡巴佬!”

说完他就消失在黑夜中。

1.(6分)谈谈所选文段是如何塑造夏洛这个人物形象的。

2.(6分)你怎样看待蒂瓦施夫妇的做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父    亲

父亲对每个人来说,都应该不是一个词汇,而是一团扑面而来的血统的气味,一座属于你的伟大的山峰,一个永远无法用理性去分辨是非的感性的百慕大三角……你无法挑剔,也无法选择。

  父亲,就是赋予你生命的人。只有父亲,可以这样。在他强大的时候,他庇护你、容忍你;在他衰老的时候,却耻于依靠你。而且,在人们不约而同地把一切美好的颂歌、养育的恩德奉献给母亲时,父亲微笑着,觉得理所当然。他丝毫不觉得自己也应该享受一点儿,常常是他倒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他完全不知道,在这一点上,他无意中又表现了真正男性的襟怀和品格。

    我爱父亲。虽然我平常最恨他。

  虽然每次和他在一起都免不了争吵、埋怨和发火;虽然他看不惯我尾大不掉、放任不羁的作风,我也看不惯他的主观、固执、农民式的自私和对权力的崇拜。像许多人的父亲一样,我的父亲完全是现实人生舞台上的彻底失败者。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他的爱,更不妨碍我对他无条件的承认,他是任何人也不能替代的。

16年前,当我坐在那个村口的大石碾子上吸烟的时候,有一个纯正的农民正远远地眯着眼朝我看。然后,朝我走过来,一直走到很近,站住了。

  那农民穿一件黑布棉衣,戴了一顶破皮帽子,手里提着个筐子。

  那个农民站在离我很近的地方,竟伸着脖子弯下腰凑到脸前来看我,而且,笑出声来!咦,奇怪。我定睛细看面前的这个人。一张完全陌生的农民的脸孔在几秒钟之间骤然变幻,风霜雨雪,皱纹白发,劳累痛苦,希望孤独……几年分离后的风尘变化,在几秒钟内被揭开、剥去、还原、定格。定格为那个原来熟悉的父亲。

  “信上说是这几天回来,我就每天到村口上打望。今天看见有人坐在石头上,可是不敢认。哈哈,果然是!太好了,太好了。”父亲说着,抄起筐子就领我回家。沿着满是残雪和牛粪的村子,一直走出去,离村不远处有一座孤零零的屋子,正冒出笔直的灰白炊烟。

  朴素的柴门院落,孤独的土坯泥屋,在乍暖犹寒的天气里默默升空的烟缕,我的脚在雪地上“咯吱咯吱”地移动着,跟着父亲,像很久很久以前小时候的某一天一样,朝着那里不知不觉地走过去。

  我对这座陌生的屋子充满了信赖。这就是这个寒冷的世间惟一可以让我得到温暖的地方。这没错儿,父亲不会错。这就是家,家就是父亲居住的地方。无论这地方被安置在哪儿,是石家庄还是北京,是乌鲁木齐还是吉木萨尔,我都将跟随它,寻找它。我父亲就这么一边拎着筐子朝前走,一边扭回头来和我说话:“村干部给调换了一家上山挖煤的人的空房,借给咱们暂住,条件好多啦!”我跟着他,看着他的背,觉得有一股说不出的纳闷、奇怪。

人的这一辈子是怎么过都能过去的,什么样的命运都能接受,什么样的生活都能适应。这个1938年的决死队员,这个1950年准备出国的外交官,打过别人的右派,反过自己的右倾,一辈子对党忠诚得没话说了,结果倒给开除了党籍,发配到这地方安家落户来了……这可称是对忠诚的最好报应,当然也是对愚忠的应得惩罚。不过他不忠又怎么办呢?铁打的江山无缝可钻。

  多少年来,我总是力图以不含偏见的立场来认识父亲,解释他的行为,总结他的一生。结果我发现,根本不可能。我总是由于他在现实中的失败而低估他,而忽视了他作为一个人在本质上具有的优秀品质。我无法认清自己的父亲,谁叫我是他的儿子呢?看着眼前的这个提筐子的人,我就想起少年时在机关院里与一群顽童舞枪弄棍鏖战正酣时,突然出现在楼前怒喝我为“疯狗”的人;想起星期天逼我帮他冲洗全家无穷无尽的衣物,水寒刺骨,手冻通红,那个不把最后一点肥皂沫冲净决不善罢甘休的人;还想起那个原先穿军官制服尔后穿中山装干部服最后又穿上农民黑棉祆的人;而且想起曾经风采翩翩然后神态庄重终于苍老迷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父亲……

我看到,从说话的声音到走路的姿势,还有身材和五官,还有习性和灵魂,我都酷似他。我悲哀地发现,无论是成功或是失败,无论社会环境是有利还是不利,我都摆脱不了他给我的模式,摆脱不了他对我一生注入的遗传基因。

                              (选自《周涛散文选》,有删节)

1.(4分)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6分)本文在叙述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试举例分析。

3.(5分)在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中,作者既然最恨父亲,为什么又最爱父亲呢?这矛盾吗?为什么?

4.(6分)作者与父亲在一起总是免不了争吵、埋怨,互相看不惯对方。作为90后的中学生,你如何看待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请结合全文内容,联系自身实际,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查看答案

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

微博现象是当下中国的媒介奇观,编织“围脖”已成为当下人们媒介生活的一种时尚

“围脖”这一温馨的称谓,反映了中国微博用户对这一新兴媒介产品的钟爱。微博这一新的媒介形态经过商业网站的成功推广以及微博用户的接力追捧,被迅速制造成一个巨大的媒介神话。一种传播媒介要普及到5000万人,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只用了4年。微博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仅用了14个月,新浪微博用户数量已超过7000万。

微博在中国媒介生态中,其意义不同寻常。它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媒介革命。微博一小步,媒体一大步。微博所释放的“微动力”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公共与私人交往方式。这一被中国网民热捧的新媒介甚至成为穿越信息黑洞的牵引力量。

其实,小小的微博承受了不少不能承受之重,承载了过多的光荣与梦想。在微博的八面风光的背后,我们需要追问和思考这一新兴媒介功能的宽度与限度。

尼尔·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波兹曼看来,任何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波兹曼曾认为,随着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边缘以及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公共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他甚至顽固地认为,400年来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印刷术利大于弊。我们现代人对于智力的理解大多数来自于印刷文字,我们对于教育、知识、真理和信息的看法也是一样的。印刷时代成就了思维的系统性和深度,而电视媒介则把娱乐本身变成了表现一切的形式。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波兹曼的这种观点,不无偏激,但有一定道理。

  微博催生我们的公共生活,但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我们的思想深度为代价的。如波兹曼所认为的印刷媒介成就了思想的深度以及公共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系统性。阅读和写作成熟于印刷时代。

微博视野中的阅读,是典型的“泛读”。在技术上,微博给书写者的空间十分有限,被限制在140字以内。在140个字符内传递一定的信息是可以的,但要表达像样的思想则是比较困难的。对于读者而言,在微博世界浸淫日久,注意力也被严重碎片化,喜欢追逐一个个信息碎片以及思想的边角料,体验的是点点滴滴短暂的快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感觉似乎是丰盈的,但这种阅读多是视觉层面上的愉悦,属于刺激大脑皮层的浅性观赏。微博世界中的阅读是典型的走马观花,很难有思维的深度潜入。在微博所目击的风景,“神马都是浮云”。读者享受的只是视觉的漫游,而对于思想和思维的深度操练,微博的效果往往是有限的。如果不适当控制自己的时间,微博会让你浪费很多时间,毕竟,碎片信息、碎片思考还是有其局限性的,它不能提供系统性思想。微博视野的阅读,是典型的浅尝辄止阅读。人生苦短,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都是稀缺资源,在微博上投注了过多的时间和注意力,必然挤占了总的读写时间。关键是,微博改变了我们读写方式。习惯于微博读写的人,思维方式也会被微博化,即被碎片化、颗粒化、浅表化,缺乏对问题的深度观照和思考的能力。 

(选自张涛《微博时代的新读写》)

1.下列对“微博”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按照尼尔·波兹曼的观点,新媒介微博的发展对传统印刷时代形成的思维的系统性、严肃性、明确性和深刻性均有着巨大的冲击。

B、微博一小步,媒体一大步,微博凭借其惊人的发展速度和强大的传播能力,迅速成为现今最具影响力的媒介。

C、中国现实社会中,公共与私人交往方式的改变是微博释放 “微动力”造成的,微博本身也成了一个巨大的媒介神话。

D、微博改变了人类的读写方式,但微博世界的阅读,作为一种视觉层面上的阅读,很难有思维的深度潜入。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波兹曼的观点,我们必须辩证认识,既不可片面夸大传统媒介(如印刷品)的正面作用,也不可一味否认新兴媒介(如微博)的积极影响。

B、微博交给书写者的是限制在140字以内的小空间,这在形式上决定了其不可能完整地表达成形的思想。

C、作者担心阅读者的思维被微博化,主张适当控制微博阅读。这是对微博的阅读者提出的合理建议。

D、微博发展迅猛,优势明显,但也存在种种局限和弊端,追问和思考这一新兴媒介的宽度与限度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课题。

3.结合本文所给信息,试阐述新兴媒介“微博”之优劣。(4分)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户庭无尘杂,               。(陶渊明《归园田居》)

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禹庙        杜甫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注】禹庙:即大禹庙。

1.颈联写庙外之景,你认为那两个字用的最为传神?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2.这首诗主要赞美了大禹怎样的精神?赞美英雄,感情基调多是昂扬向上的但诗人写景却用了"空山""荒庭""秋风""古屋"等荒凉的意象,有人说这与全诗的情感基调矛盾,你是怎样看待的?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