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主敬”一词,较早见于《礼记》。《周易》说:“君子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主敬”一词,较早见于《礼记》。《周易》说:“君子敬以直内”,意思是君子主敬以使内心正直。

“主敬”也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论语》中相关表述颇多。如《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论语•季氏》:“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论语•卫灵公》:“敬其事而后其食”等。

“主敬”被宋儒吸纳作为其学说的重要范畴。程颐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这里的“涵养须用敬”意思是以虔敬之意收敛己心。朱熹也认为“敬”是涵养心性最重要的条件,是成德之要,他指出:“学者须敬守此心,不可急迫,当栽培深厚。”

曾国藩将毕生所得归纳为四点,要求儿子每日诵读,恪遵不易,此“传家遗嘱”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1.请根据以上文字,概括“主敬”的内涵。(4分)

2.请根据你对上述文字的理解,联系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谈谈“主敬”思想的现实意义。(150字左右)(8分)

 

1.①“主敬”是修身之要:应以虔敬之心涵养心性,收敛放纵散漫之心,使内心端方正直而符合道义,这样才能明理达道。②“主敬”是处事之要:行事应敬慎认真而不怠慢。(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 2.“主敬”思想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为人处事有重要的教益。“主敬”而使人正直,使人敬业,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民族各项事业的发展。现今诸多官员贪污、商人非法牟利、医生收取红包等违规非法之事,正是由于他们对己、对人、对事缺乏了虔敬之心。传承“主敬”思想,有益于人生和社会。(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符合要求即可。举例恰当2分,分析恰当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 “意思是君子主敬以使内心正直”“意思是以虔敬之意收敛己心”“‘敬’是涵养心性最重要的条件,是成德之要”由这些内容可以概括出第一点。从孔子、曾国藩对弟子或儿子的要求可得出第二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 正确理解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敬”有使人正直,收敛己心的作用,所以可以从这个角度来阐述人要为人正直,不要放纵自己,不要过多的贪念。“敬”可以涵养心性,可以从这个角度去阐述,“敬”可以修身养性,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品质。当然还可以从其它方面来谈,但必须符合“敬”的含义。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冤 家

毛 姆

现在,他们兄弟俩终于都过世了。一个画家和一个医生。

画家一直自以为有绘画的天才。他自大、骄傲而且易怒,向来看不起他兄弟那副庸俗、多愁善感的德性。然而,他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才气,如果不是他兄弟的接济,他早就要三餐不济了。奇怪的是,尽管他的画从技巧、内涵各方面看来都是极粗俗、拙劣的作品,他还是持续地画着。偶尔举办几次画展,总是刚好卖出两幅画,每次都是如此,一幅不多一幅不少。终于,医生也绝望地认清他兄弟的“天分”了。在不断地接济和支持之后,医生发现自己的兄弟天生就只能当个二流的画家,心里着实十分难过。可是他一直隐埋在心里。

医生去世的时候留下所有的遗产给他的兄弟。画家在医生的房子里发现了二十五年来他卖给那个匿名者的所有作品。起初他疑惑不解,最后他给自己找到了解释——这狡猾的家伙终于做了一次正确的投资。

1.请简要分析“起初他疑惑不解,最后他给自己找到了解释——这狡猾的家 伙终于做了一次正确的投资”中体现出来的“画家”的心态。(4分)

2.联系文本与生活实际,探究医生哥哥为画家弟弟的付出是否有价值?(150字左右)(8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长颈鹿母亲刚生下小长颈鹿后,会做出一件最不合常理的事——抬起长长的脚,踢向它的孩子,让它翻了一个跟斗后,四肢摊开。

如果小长颈鹿不能站起身,这个粗暴的动作就被长颈鹿妈妈不断地重复。小长颈鹿为站起来,拼命努力。因为疲倦,小长颈鹿有时会停止努力;母亲看到,就会再次踢向它,迫使它继续努力。最后,小长颈鹿终于第一次用它颤动的双脚站起身来。

这时,长颈鹿母亲做出更不合常理的举动,她再次把小长颈鹿踢倒。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 800字左右,卷面工整。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①,故退之。”       (《论语》)

【注】

(1)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九岁。

(2)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弟子。

⑶兼人:好勇过人。

【乙】

复旦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钱文忠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文中提出了“惩戒”教育观,认为父母、师长等以爱的名义不断向孩子“让步”,其实是毁了他们的未来;教育向社会的不断“让步”,则会毁了国家的未来。

1. 在教育过程中孔子对学生有怎样的要求?甲文体现孔子怎样的教育方法?请分析。(6分)                                                

2.对甲、乙两段文字提出的教育观, 你更赞同哪一种?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由(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内容提要:莫泊桑的《乡村故事》讲述了农民蒂瓦施夫妇经受住了城里贵妇人出高价想收养她孩子的诱惑,而他们的邻人瓦兰夫妇却为了生计以每月100法郎的高价“卖”了自己的孩子。前者以没有卖掉孩子而自豪,得到了乡邻的赞誉,却过着贫穷的生活;后者虽然“不愁吃喝”,却不得不长期忍受邻居的冷嘲热讽。许多年过去了,被卖到城里的孩子让·瓦兰衣锦还乡。

选段:

夏洛站在自家的破屋门口看着让·瓦兰走过。

晚饭时,他对两位老人说:“你们那会儿可真蠢,居然让他们抱走了瓦兰家的孩子!”

他母亲固执地说:“我可不想卖掉自己的孩子。”

父亲沉默不语。

儿子又说:“送给这样的人家并不坏呀。”

蒂瓦施老爹含着怒气一字一顿地说:“你是不是责怪我们把你留了下来?”

年轻人粗暴地回答道:“不错,我怪你们,你们可真是呆子,像你们这样的父母只会给孩子带来不幸,你们使我不得不离开你们。”

女人对着面前的盘子失声痛哭,她边抱怨边喝菜汤,勺里的汤洒了一半。

“累死累活地拉扯这些孩子!”

年轻人怒吼道:“我宁可不生下来也不愿像现在这样活着。刚才我看见那人时,真气极了,我对自己说:‘本应该是我。’”

他站起身:“听着,我觉得我最好走,因为我会一天到晚地埋怨你们,给你们的生活带来痛苦。你们知道,为这件事我永远都不会原谅你们。”

两个老人惊呆了,一句话都说不出,老泪纵横。

他又说:“不,这样想太残忍了,我还是到别处去谋生吧。”

他打开门,一阵欢声笑语闯了进来,这是瓦兰家在为他们归来的儿子大摆宴席。

夏洛跺了跺脚,转身对他的父母吼道:“乡巴佬!”

说完他就消失在黑夜中。

1.(6分)谈谈所选文段是如何塑造夏洛这个人物形象的。

2.(6分)你怎样看待蒂瓦施夫妇的做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父    亲

父亲对每个人来说,都应该不是一个词汇,而是一团扑面而来的血统的气味,一座属于你的伟大的山峰,一个永远无法用理性去分辨是非的感性的百慕大三角……你无法挑剔,也无法选择。

  父亲,就是赋予你生命的人。只有父亲,可以这样。在他强大的时候,他庇护你、容忍你;在他衰老的时候,却耻于依靠你。而且,在人们不约而同地把一切美好的颂歌、养育的恩德奉献给母亲时,父亲微笑着,觉得理所当然。他丝毫不觉得自己也应该享受一点儿,常常是他倒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他完全不知道,在这一点上,他无意中又表现了真正男性的襟怀和品格。

    我爱父亲。虽然我平常最恨他。

  虽然每次和他在一起都免不了争吵、埋怨和发火;虽然他看不惯我尾大不掉、放任不羁的作风,我也看不惯他的主观、固执、农民式的自私和对权力的崇拜。像许多人的父亲一样,我的父亲完全是现实人生舞台上的彻底失败者。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他的爱,更不妨碍我对他无条件的承认,他是任何人也不能替代的。

16年前,当我坐在那个村口的大石碾子上吸烟的时候,有一个纯正的农民正远远地眯着眼朝我看。然后,朝我走过来,一直走到很近,站住了。

  那农民穿一件黑布棉衣,戴了一顶破皮帽子,手里提着个筐子。

  那个农民站在离我很近的地方,竟伸着脖子弯下腰凑到脸前来看我,而且,笑出声来!咦,奇怪。我定睛细看面前的这个人。一张完全陌生的农民的脸孔在几秒钟之间骤然变幻,风霜雨雪,皱纹白发,劳累痛苦,希望孤独……几年分离后的风尘变化,在几秒钟内被揭开、剥去、还原、定格。定格为那个原来熟悉的父亲。

  “信上说是这几天回来,我就每天到村口上打望。今天看见有人坐在石头上,可是不敢认。哈哈,果然是!太好了,太好了。”父亲说着,抄起筐子就领我回家。沿着满是残雪和牛粪的村子,一直走出去,离村不远处有一座孤零零的屋子,正冒出笔直的灰白炊烟。

  朴素的柴门院落,孤独的土坯泥屋,在乍暖犹寒的天气里默默升空的烟缕,我的脚在雪地上“咯吱咯吱”地移动着,跟着父亲,像很久很久以前小时候的某一天一样,朝着那里不知不觉地走过去。

  我对这座陌生的屋子充满了信赖。这就是这个寒冷的世间惟一可以让我得到温暖的地方。这没错儿,父亲不会错。这就是家,家就是父亲居住的地方。无论这地方被安置在哪儿,是石家庄还是北京,是乌鲁木齐还是吉木萨尔,我都将跟随它,寻找它。我父亲就这么一边拎着筐子朝前走,一边扭回头来和我说话:“村干部给调换了一家上山挖煤的人的空房,借给咱们暂住,条件好多啦!”我跟着他,看着他的背,觉得有一股说不出的纳闷、奇怪。

人的这一辈子是怎么过都能过去的,什么样的命运都能接受,什么样的生活都能适应。这个1938年的决死队员,这个1950年准备出国的外交官,打过别人的右派,反过自己的右倾,一辈子对党忠诚得没话说了,结果倒给开除了党籍,发配到这地方安家落户来了……这可称是对忠诚的最好报应,当然也是对愚忠的应得惩罚。不过他不忠又怎么办呢?铁打的江山无缝可钻。

  多少年来,我总是力图以不含偏见的立场来认识父亲,解释他的行为,总结他的一生。结果我发现,根本不可能。我总是由于他在现实中的失败而低估他,而忽视了他作为一个人在本质上具有的优秀品质。我无法认清自己的父亲,谁叫我是他的儿子呢?看着眼前的这个提筐子的人,我就想起少年时在机关院里与一群顽童舞枪弄棍鏖战正酣时,突然出现在楼前怒喝我为“疯狗”的人;想起星期天逼我帮他冲洗全家无穷无尽的衣物,水寒刺骨,手冻通红,那个不把最后一点肥皂沫冲净决不善罢甘休的人;还想起那个原先穿军官制服尔后穿中山装干部服最后又穿上农民黑棉祆的人;而且想起曾经风采翩翩然后神态庄重终于苍老迷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父亲……

我看到,从说话的声音到走路的姿势,还有身材和五官,还有习性和灵魂,我都酷似他。我悲哀地发现,无论是成功或是失败,无论社会环境是有利还是不利,我都摆脱不了他给我的模式,摆脱不了他对我一生注入的遗传基因。

                              (选自《周涛散文选》,有删节)

1.(4分)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6分)本文在叙述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试举例分析。

3.(5分)在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中,作者既然最恨父亲,为什么又最爱父亲呢?这矛盾吗?为什么?

4.(6分)作者与父亲在一起总是免不了争吵、埋怨,互相看不惯对方。作为90后的中学生,你如何看待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请结合全文内容,联系自身实际,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