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6分) 万里寻兄记 (清)黄宗羲 宗羲六世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6分)

万里寻兄记

(清)黄宗羲

宗羲六世祖小雷府君,讳玺,字廷玺。兄弟六人。长伯震,商于外,逾十年不归。府君魂祈梦请卜之,茫然不得影响。而曰:“吾兄不过在域内,吾兄可至,吾何不可至乎?”蹑屦出门,乡党阻之,曰:“汝不知兄之在,将何之?”府君曰:“吾兄,商也。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吾尽历通都大邑,必得兄矣!”

于是裂纸数千,缮写共兄里、系、年、貌为零丁。所过之处,辄榜之宫观、街市间,冀兄或见之。即兄不见,而知兄者或见之也。经行万里,獠洞、蛮陬,踪迹殆遍,无所遇。

府君祷之衡山?梦有人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者,而以为不祥。遇士人,占之,问:“君何所求?”府君曰:“吾寻兄至此。”士人曰:“此杜少陵《舂陵行》中句也。舂陵,今道州。君入道州,定知消息。”府君遂至道州。彷徨访问,音尘不接。

一日,奏厕,置伞路旁。伯震过之,见伞而心动。曰:“此吾乡之伞也。”循其柄视之,有字一行云:“姚江黄廷玺记。”伯震方惊骇未决,府君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道路观者,亦叹息泣下。时伯震已有田园妻子于道州,府君卒挽之而归。

尝观史传,人子所遭不幸,间关踣顿求父求母者不绝书,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岂世无其事欤?抑有其事记载者忽之欤?

方府君越险阻,犯霜雪,跋涉山川,饥体冻肤而不顾,钳口槁肠而不恤,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汲汲皇皇,惟此一事,视天下无有可以易吾兄者。而其时当景泰、天顺之际,英宗、景皇,独非兄弟耶?景皇惟恐其兄入,英宗惟恐其弟之生。富贵利害,伐性伤恩,以府君,爱恶顿殊。可不谓天地纲常之寄,反在草野乎?

 (节选自《清文观止》,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而曰                   作:站起来         B.踪迹殆遍,无所遇       卒:最终

C.而以为不祥             觉:睡醒           D.以府君,爱恶顿殊       视: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①景皇惟恐其兄入                          ②舂陵,今道州

B.①循其柄视之                              ②抑有其事记载者忽之欤

C.①吾寻兄至此                              ②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

D.①汝不知兄之在,将何之                    ②穷天地之覆载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小雷府君“挂念兄长”和“为找兄长历尽险阻”的一组是(   )

A.①魂祈梦请卜之                      ②踰十年不归

B.①梦有人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者,觉而以为不祥  ②经行万里,獠洞、蛮陬,踪迹殆遍

C.①见伞而心动                        ②饥体冻肤而不顾,钳口槁肠而不恤

D.①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          ②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小雷府君为找寻出外经商十年未归的长兄伯震,在没有伯震任何音讯的情况下,不顾别人的劝阻万里寻兄,其情其事,感人至深。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小雷府君终于在梦中获得找寻其兄的线索。然当他历尽艰辛找到长兄时,长兄已经在道州有了田产和家室,他最终只好惋惜而归。

C.作者认为,自古以来,孩子辗转颠簸寻求父母亲的故事不断出现在史传中,但弟弟找寻哥哥的故事则没有出现过,其原因并不一定是世上没有这样的事。

D.这篇文章通过写兄弟的友爱,鞭挞了帝王英宵与景皇因“富贵利害”而“伐性伤恩”的丑恶,暴露了统治阶级封建道德的虚伪

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

(1)吾兄,商也。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吾尽历通都大邑,必得兄矣!(4分)

译文:                                                                                  

(2)人子所遭不幸,间关踣顿求父求母者不绝书,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4分)

译文:                                                                                   

 

1.D 2.D 3.B 4.B 5.(1)我哥哥是商人。商人在的地方,必定是大都市和县城。我走遍大都市和县城。一定能找到我哥哥。(要点:“吾兄,商也”是判断句,“尽历”的理解)(2)作为孩子遭遇不幸,辗转颠仆,寻求父亲寻求母亲的事不断出现在书中,作为弟弟寻求哥哥的事没有书上见过。(要点:人子、间关踣顿、闻) 【解析】 1. 试题分析:“视”应为“比”,全句意思为“拿来与先生寻哥哥的事做比较,仁爱和险恶立刻就表现出不同了”。“视”这一义项也见于中学教材《五人墓碑记》中:“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A项中“作”的相同含义见于《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中:“舍瑟而作。”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D均为助词,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结构”。A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②结构助词,的。B①连词,表承接;②连词,表转折。C①介词,为了;②动词,作为。 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A项②“踰十年不归”、C项①“见伞而心动”是写其兄长的,D项①“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是写兄弟二人的,不符合要求。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 试题分析:错在“只好惋惜而归。”文中“卒挽之而归”,“挽”义为“拉,牵引”,这句话的意思是“最后拉着伯震回到了家乡”。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 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是注意“吾兄,商也”是判断句,“尽历”解释为走遍;翻译第二句时注意“人子”为名词用作动词,理解为作为孩子,“间关踣顿”理解为辗转颠仆类似的意思,“闻”解释为听说。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黄宗羲的六代先祖小雷先生,名叫黄玺,字廷玺,有兄弟六人。年龄最大的叫伯震,伯震在外地经商,过了十年也没有回来。先生心理祈祷,梦里询问,占卜,模糊不清,不能得到伯震的消息。先生站起来说:“我哥哥不过是在国内。我哥哥能到的地方,我为何不能到呢?”他穿上鞋准备出行。乡里的人阻拦他说:“你不知道人哥哥到达的地方,东南西北哪里开始寻找呢?”先生说:“我哥哥是商人。商人在地的方,必定是大都市和县城。我走遍大都市和县城。一定能找到我哥哥。” 于是他裁了几千张纸,写上哥哥的家乡、年龄和外貌,做成寻人的招帖。他每经过一个地方,就将寻人招帖贴在庙宇和街市上,希望哥哥也许能看见寻人招帖。即使哥哥看不见,知道哥哥的人也许能看见。他走了万里路,足迹几乎踏遍了所有的山川和洞穴,四面八方的各个角落,最终没有遇到哥哥。 先生在衡山祈祷,梦见有人吟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行”,醒来后认为是不祥的预兆。便求得一个读书人占卜这梦境。读书人问:“你求的是什么?”先生说:“我是为了寻找哥哥来到这个地方。”读书人说:“这是杜甫诗歌《舂陵行》中的句子。舂陵,就是今天的道州。您进入道州,一定会知道消息。”先生于是到了道州。来回不安地访求询问,没有消息。 一天先生进入厕所,将伞放在路边。伯震经过那个地方,看见伞,心里被触动说:“这是我家乡的伞。”顺着伞把儿看,看到上面有一行字:“姚江黄廷玺记。”伯震正惊诧的时候,先生出来了,兄弟二人相互看着,好像在做梦一样,忍不住放声大哭。路上旁观的人也叹息着流下眼泪。这时,伯震已经在道州有了田产和妻子,先生最后还是拉着伯震回到了家乡。 我曾经看史书和传记。作为孩子遭遇不幸,辗转颠仆,寻求父亲寻求母亲的事不断出现在书中,作为弟弟寻求哥哥的事没有书上见过,难道是世上没有这样的事吗?或者是有这样的事,却被写书的人忽视了呢?当先生穿越险阻,冒着风霜大雪、爬越山川,饿着身体,冻着肌肤而不顾惜,没有吃食,瘪着肚肠面不体恤自己,穷尽天地之间的地方,到达日月所能照到的地方,急迫匆忙,只有寻找哥哥这一件事情,认为天下没有任何事情可以代替哥哥。而当时正是明朝景泰、天顺年间,明英宗和景泰皇帝,难道不是兄弟吗?景泰皇帝害怕他哥哥回到国内,明英宗害怕他弟弟活着。富贵利益和祸害,损害着人的本性,妨害着恩情德惠。用先生寻哥哥的事做比较,仁爱和险恶立刻就表现出不同了。难道不可以说,天地之间的三纲五常所寄托的地方,反而是民间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6分)

1.相如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    (              )

2.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六国论》)    (              )

3.师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               )

4.召有司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5.空以身草野(《苏武传》)  (               )

6.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            )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1分)

1.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

2.                ,得天人之旧馆。(王勃《滕王阁序》)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李密《陈情表》)

5.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6.辘辘远听,                。(杜牧《阿房宫赋》)

7.屈心而抑志兮,                  。  (屈原《离骚》)

8.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苏轼《赤壁赋》)

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瞬息与永恒的舞蹈

张抗抗

①那盆昙花养了整整六年,仍是一点动静没有。年复一年,它无声无息地蛰伏着,枝条一日日蓬勃,窗台上放不下了,怜它好歹是个生命,不忍丢弃,只好把它请到阳台上去,找一个遮光避风的角落安置了,只在给别的盆花浇水时,捎带着用剩水敷衍它一下。心里早已断了盼它开花的念想,饥一餐饱一顿地,任其自生自灭。

②六年后一个夏天的傍晚,后来觉得,那个傍晚确实显得有些邪门。除了浇花,我平日其实很少到阳台上去。可那天就好像有谁在阳台上一次次地叫我,那个奇怪的声音始终在我耳边回荡,弄得我心神不定。我从房间走到阳台,又从阳台走回房间,如此反复了三回。我第三次走上阳台时,竟然顺手又去给冬青浇水,然后弯下腰为冬青掰下了一片黄叶。我这样做的时候,忽然有一团鹅黄色的绒球,从冬青根部的墙角边钻出来,闪入了我的视线。我几乎被那团鸡蛋大小的绒球吓了一大跳——那不是绒球,而是一枝花苞——昙花的花苞,千真万确。

③昙花入室,大概是下午六点左右。它就放在房间中央的茶几上。天色一点点暗下来,那一枝鹅黄色的花苞渐渐变得明亮。晚七点多钟的时候,它忽然颤栗了一下,颤栗得那么强烈,以至于整盆花树都震动起来。就在那个瞬间,闭合的花苞无声地裂开了一个圆形的缺口,喷吐出一股浓郁的香气,四散溅溢。原先紧紧裹挟着花瓣的丝丝淡黄色的针状须茎,如同刺猬的毛发一根根耸立起来,然后慢慢向后仰去。在昙花整个开启的过程中,它们就像一把白色小伞的一根根精巧刚劲的伞骨,用尽了千百个日夜积蓄的气力,牵引着、支撑着那把小伞渐渐地舒张开来。

④现在它终于完完全全绽开了。它像一位美妙绝伦的白衣少女,赤着脚从云中翩然而至,从音乐奏响的那一刻起,便欣喜地抖开了素洁的衣裙,开始那一场舒缓而优雅的舞蹈。“她”知道这是自己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公开演出,“她”的公演必须在严格的时限中一次完成,“她”没有机会失误,更不允许失败。于是“她”虽初次登台,却是每一个动作都娴熟完美,昙花于千年岁月中修炼的道行,已给“她”注入了一个优秀舞者的遗传基因。然而由于生命之短促,使得“她”婀娜轻柔的舞姿带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凄美。

⑤那时是晚九点多钟,这一场动人心弦的舞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她”一边舞着,一边将自己身体内多年存储的精华,慷慨地挥洒、耗散殆尽,就像是一位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的侠女。那是“她”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但辉煌仅有一瞬,死亡即将接踵而至;“她”的辉煌亦即死亡,“她”是在死亡的阴影下到达辉煌的。那是一种壮烈而凄婉之美,令人触目惊心又怅然若失。“昙花一现”几乎改变了时间惯常的节律——等待开花的焦虑,使得时间在那一刻曾变得无限漫长;目睹生命凋敝的无奈,时间又忽而变得如此短暂。唯其昙花没有果实,花落花谢,身后是无尽的寂寞与孤独,“她”的死亡便成为一种不可延续的生命,成为无从寄托的、真正濒临绝望的死亡形式。

⑥盛开的昙花就那么静静地悬在枝头,像一帧被定格的胶片。

⑦但昙花的舞蹈并未就此结束。

⑧“她”忽然又颤动了一下,张开的手臂,渐渐向心口合抱;“她”用修长的指尖梳理着金发般的须毛,又将白色的裙衫一片片收拢;然后垂下“她”白皙的脖颈,向泥土缓缓地匍匐下去。“她”平静而庄严地做完这全套动作,大约用了三个小时——那是舞蹈的尾声中最后复位的表演。昙花的开放是舞蹈,闭合自然也是舞蹈。片片花瓣根根须毛,从张开到闭合,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用轻盈舒缓的舞姿最后一次阐释着生命的真谛。

⑨至夜半时分,昙花盛开时舒展的花瓣已完整地收拢,重新闭合成一枝橄榄形的花苞。很多天以后我拿到了那天晚上留下的摄影照片,它在开花前和开花后的模样,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⑩我很久很久地陪伴着它,陪伴着昙花走完了从生到死,生命流逝的全部旅程。“昙花一现”那个带有贬义的古老词语,在这个夏夜里变成一种正在逝去的遥远回声。我们总是渴望长久和永生,我们恐惧死亡和消解;但那也许是对生命的一种误读——许多时候,生命的价值并不以时间为计。

⑪我明白那个傍晚的阳台,昙花为什么一次次固执地呼唤我了。那最后的舞蹈中,我是唯一一位幸运的伴舞者。它离去以后,我将用清水和阳光守候那绿色的舞台,等待它明年再度巡回。

1.从全文看,文中第①段的叙述有何作用?(4分)

2.结合全文概括昙花是如何“阐释着生命的真谛”的?(4分)

3.第④段划线句子,语言极富表现力,请自选角度进行赏析。(5分)

4.本文的题目是“瞬息与永恒的舞蹈”,请联系文本,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实际,探究你对“瞬息与永恒”的内涵理悟。  (8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拯救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朱竞

从历史来看,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汉语和汉语写作饱经磨难,作家白先勇总结现代汉语的命运时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其外,有西方语言的冲击,现代汉语严重欧化;其内,则是母语的自信心和自觉意识不断衰微,中文成为追逐现代化过程中不断遭到修葺的对象。没有一种语言像中文那样,在这一百多年来经历了如此重大的变革。从晚清效仿日本明治维新的“言文一致”运动开始,汉语经历的变革有:“五四”白话文运动,推行世界语,汉字的拉丁化,解放后的繁体字简化方案,80年代的电脑化挑战等。面对民族性生存危机和现代化召唤,渴望融入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甚至喊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过激口号。作家王蒙曾呼吁全球华人保卫汉语,展开一场保卫战。王蒙先生针对的主要是由于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这是出现了汉语危机的事实。

现在看来,危机已不仅仅来自外语的威胁,祸起萧墙更让人忧心忡忡。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妥协,甚至是一种投降,使得汉语文化的被颠覆来得更直接、更容易。

很多作家对汉语也不够尊重,作品中充满着一些污秽、暴力的语言,传播着没有道德的内容,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危害性,损害了汉语写作的尊严,也就失去了文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当代中国作家几乎都走在一个介乎“欧化”的中文与被中文化的带翻译腔的“西文”之间的“中间道路”上。创作界如此,而批评和理论界也难以超拔。一百多年来,我们学术话语“西化”色彩浓重,从概念、范畴到理论命题,都很少使用传统古典文论的东西,出现了“失语”的症状。出现了“失语”,还有一个原因,我们不能回避,那就是“文革”语言的影响,“大批判语言”、“样板语言”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套话,新时期以来,许多作家为抵抗这种模式化语言的束缚,主动选择了“西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加速了汉语传统的断裂。

在历史与现实、“内忧”与“外患”的多重夹击中。汉语如何延续其传统的血脉,创造新的辉煌,这是摆在当代中国人面前的一个急迫的问题。我们能否意识到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那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鲁迅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延续着几千年中华文化命脉的,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呢?

汉语危机还来自“全民学英语”热潮的冲击。一位学者曾经作过一项统计,在“社会文化”网点下的120多个讨论本国文化的小组中,放弃本国文字而使用英文的现象以中国讨论组最为严重。一个以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研究为主要内容的联网讨论组,本来应该是使用汉语的好场所,然而多年来也一直是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就连中国人之间的网络通信,也为方便安全而使用英文。

汉语危机不仅仅来自“全民学英语”热潮的冲击,网络语言向现实生活的渗透也是原因之一。一位语言学家曾对网络语言发难,称“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一位高级教师曾说,有些同学在作文里时常地冒出个网络上的词语,一些年纪大的老师根本搞不清是什么意思。“对此若不加以引导,学生极有可能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

有一条让人非常难忘的新闻的题目是:《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流》。我的理解是,汉语交流的障碍率是50%左右。这意味着汉语的魅力和公信力都遭到了破坏,这种破坏是如此的隐蔽,以至于人们会为“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流”感到高兴和自豪。

发人深思的是,目前,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世界上有100多的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选自《汉语的危机》,有改动)

1.联系全文,下列不属于“汉语危机”的事实的一项是()(3分)

A.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

B.许多作家主动选择“西化”的表达方式,出现“失语”的症状。

C.汉语在一百年里经历了重大的变革,解放后推行繁体字简化方案。

D.有一条让人非常难忘的新闻的题目是:《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流》。

2.根据文章观点,下列措施中不能“拯救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的是( )(3分)

A.每个炎黄子孙都要树立和强化保护母语的责任意识。

B.学生作文应该不用网络的专用语言,养成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

C.在日常的沟通交流中,我们应该尽可能使用普通话,降低汉语交流的障碍率。

D.作家的创作应该禁止使用“西化”语言,多用古典化的汉语语言。

3.综观全文,作者认为汉语危机出现的具体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括。(4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每空1分)

1.复为慷慨羽声,____________________,发尽上指冠。(《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2.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