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5分) 2012年1月11日,我国首个“汉语综合应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5分)

2012年1月11日,我国首个“汉语综合应用能力水平测试”试点考试在北京、上海、江苏、云南、内蒙古和南开大学五地一校开考。据介绍,本次推出了“四级”和“五级”两个级别的测试,测试对象主要是中国人,在华的外国人也可以参加考试,但是测试内容的设计不是以外国人为主要对象。这项考试一旦形成规模,受到用人单位认可后,很可能成为一项入职参考。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会将该项考试结果作为竞聘本企业岗位的条件之一。网友热议“中国人考汉语四、五级,这到底抽的哪根筋?”“考个证,证明自己会说母语,你准备好了没有?”中国人有必要考汉语四、五级吗?针对这个问题,你的看法怎样?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答:                                                                                      

 

(示例一)中国人有必要考汉语四、五级。理由:(1)外语、外国文化对母语冲击厉害,网络语言也冲击着汉语的规范化,国家推出汉语能力的这个考试,能够提升全体国民普遍的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应对对汉语的各种冲击。(2)汉语水平测试是一个综合语言能力的测试, 和生下来就会说汉语不是一回事,它把说、写、识、认整合了起来,是一种综合性运用。(3)中国地域广,语言存在很大差异,由此带来沟通问题。通过汉语能力测试,可以有效规范汉语言应用,减少沟通障碍。  (示例二)中国人没有必要考汉语四、五级。理由:(1)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中国人会说中国话,会写中文,就已经掌握了汉语,没有必要再考。(2)高考和普通话水平测试中都考了语文,没必要再考。(3)汉语水平是在工作中提高的,不是考试能培养的。单凭硬性的设置门槛来规范母语,无异于隔靴搔痒。重视汉语要解决的实质问题是教育导向、思维导向的问题。(4)加重学生的负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5)美国人、英国人不考英语四、六级,汉语四、五级的考试对象应是外国人。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类似题目,无论如何评价,首先应明确态度,不可模棱两可。阐述理由时要充分,要关注4分的分值,理由不能太简单。语言表达要规范,不能有错字,病句,错字病句都会成为减分的因素。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                             

①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②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

③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④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⑤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很好看

⑥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

A.⑤③⑥②①④       B.③①⑥②⑤④       C.③①②⑤⑥④    D.①⑥②⑤④③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2分)

A.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做到“既美其道,又慎其行”,以自己的学识、品行和人格,塑造和影响学生,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B.尽管穆雷在北美赛场的状态并不在最佳,美网的晋级之路也是受到了考验,不过英国小子依然依靠着顽强的作战精神挺进四强。

C.据房交会上的统计,约有85%的被调查者在两年内有买房计划,但如何让这些购房者变成买房行动,是让开发商们最头疼的问题。

D.至今还有人以为大清的落后是有限的、一时的,只差那么一点而已,似乎只要当时出一个好皇帝、几个清官,便能赶上西方。

 

查看答案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在原则问题上,党员干部应该有自己的鲜明立场,采取似是而非的态度是极不负责任的。

B.王刚任公司经理以来,公司的业绩一落千丈,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也越来越差,这次他被免职,实在是人心所向

C.在世界杯决赛前夕,面对部分足球流氓的过激行为,英国警方以暴易暴,逮捕了五名带头制造事端的不法分子。

D.孙明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的油画获得了国际大奖,面对记者的采访,他谦虚地说自己只是略通一二,远远谈不上登堂入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0分)

事实与解释

李德顺

给你一种似乎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打着科学或哲学的旗号,加以似是而非的解释,借以诱人上当受骗,这正是众多骗术的常见伎俩。我们要想识而破之,不入其圈套,就要保持头脑清醒,特别要学习一点鉴别“事实”和“解释”的本领。

首先,应当注意“事实”究竟是什么?这里大有讲究。比如魔术师在台上,可以当着大家的面把一个人分成几段,移来移去。然而这里的事实是什么?是一个活人真的被肢解了吗?当然不是。成功的魔术所造成的事实,仅仅是“使观众产生了‘一个人被肢解了’的视觉心理印象”这个事实,并不是真正杀人并使他复活那个事实。“心理事实”也是事实,但“此事实非彼事实”,不可混淆。

相反,假如有人用魔术师同样的办法,却宣布说:“我有神通,能够把一个人肢解,然后再让他复原。”那么这人一定是个骗子。因为他标榜的是虚幻和假象,不是事实。然而,许多受骗者却分不清这里的两种事实,从而导致真假不辨。比如,有人通过某种表演,宣称“把水变成了油”,你不去考察水分子是否变成了油分子,只看有燃烧发生,就信以为真,那么就是没有抓住真正的事实,因为“眼见之实”并不一定是“自在之实”。

其次,是要抓住“解释”,弄清它的根据。解释不等于事实,一种“解释”同它所解释的那个“事实”之间,是否真的有联系?究竞有怎样的联系?解释可以有多种多样,怎见得就是你说的那个原因和道理?等等,这里同样大有讲究。因为事情常常是这样的:即使事实本身确凿无疑,面对一个同样的事实,人们之间也会有彼此不同的解释,在科学上有时也是如此。既然这样,那么在各种各样可能的解释中,我何以要相信你的解释?也就是说,弄清一个解释体系同它所解释的基本事实之间是怎样联系的,非常重要。否则“听风就是雨”,见到一点事实就轻信一套解释,就很容易落入圈套。

比如,骗子们常常先给你一个看来无可否认或无法验证的“事实”,比如他那一套“在别人那里或别处如何如何有效”之类,然后向你灌输一套他编造出来的“解释”,其实不过是用以转移注意力,让人忘记从事实本身去找证据。特别是当人们对具体的事例(“事实”)

缺少足够知识,很需要解释而自己又不能解释的时候,这种手法就很容易奏效。因为在这种情境下,受骗者虽然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在看和听,但实际上却是用人家给你的思路在思考了——也就是说,受骗者的感官还是自己的,而头脑却被换掉了。欺诈的妙用,常在于此。

与之相反,正派人的正派做法,是对自己的“解释”高度负责,决不夸大其词、随意乱说。科学是诚实的,真正的科学家是诚实的人,他们从不靠吹嘘,也不爱搞“炒作”,总是老老实实地用事物本身的规律和道理,用科学的知识和原理,或者用实践经验和工艺技术等来解释一切,并且总是界限明确、认真负责、留有余地。有时即使解释得不够完善,那也主要是发展水平问题,而决不是有意欺骗。在科学的解释中,至少对“解释与事实的联系”是认真负责的,解释的根据都是来自发展着的实践,有据可查,并且都经受过、并将继续经受严格的检验。

解释的问题比较复杂,但有一点是不应该怀疑的,就是一般说来,没有什么能够比依据科学和实践的解释更可靠。所以,我们遇事应该首先想到科学的解释,尊重科学的解释,期待科学的解释,发展科学的解释。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诈骗的危害。

 (选自2012年9月3日《北京日报》,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认真学习一点鉴别“事实”和“解释”的本领,我们就能保持头脑清醒,对骗子常用的伎俩就能识而破之。

B.魔术师在舞台上的表演,比如大变活人、肢解活人、空手穿玻璃,其实这种表演既是事实,也不是事实。

C.同一个事实的“解释”其实并不止有一种,也并不是每一种“解释’与所解释的事实间都存在必然的联系。

D.遇事应该首先想到科学的解释,尊重科学的解释,期待科学的解释,发展科学的解释。这才是我们对待“解释”的正确态度。

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不合理的一项是(       )(2分)

A.事实存在不同种类,彼此之间存在不同,有些骗子正是利用了这种不同而施展骗术。

B.骗子所呈现的事实如果没有问题,那他对此事实的“解释”则一定是有问题的。

C.如果掉进了骗子所设的圈套里,就会不自觉地依其预设的思路思考,极易相信其所述而上当受骗。

D.明明看到演示的是真黄金,可买到手里的却是地地道道的假黄金。这就是“解释”环节出了问题。

3.说说选文第三段中的“两种事实”指的是哪两种事实?这两种事实有何区别?(3分)

答:                                                                                      

4.选文结尾一段为什么说“‘解释’的问题比较复杂”?试作简要说明。(3分)

答:                                                                                     

 

查看答案

简述题(8分)(三题中任选两题作答)

(1)“两人好一会儿没有动弹,默默地彼此对望着,一个是那样优美,一个是那么丑陋。每一刻她都在他身上发现更多的丑陋,她的目光从他的弯腿看到他的驼背,从他的驼背看到他的独眼。她不明白全身如此奇形怪状的人怎么能够生存。”

这里的“她”是爱斯梅拉达,“他”是敲钟人加西莫多。他们两个怎么会在一起?请简述此前他们之间发生的“被抓”与“被救”的故事。(4分)

                                                                                          

(2)请简述查理给欧也妮的信的主要内容。(4分)

                                                                                          

(3)请简述涅赫柳多夫从堕落到复活的过程。(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