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浪淘沙 清 左辅① (序)曹溪驿折桃花一枝①,数日零...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浪淘沙

清 左辅

(序)曹溪驿折桃花一枝①,数日零落,裹花片投之涪江,歌此送之。

     水软橹声柔,草绿芳洲,碧桃几树隐红楼。者是春山魂一片②,招入孤舟。

       乡梦不曾休,惹甚闲愁?忠州过了又涪州③。掷与巴江流到海④,切莫回头。

【注】①左辅,清乾隆年间进士,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人。②曹溪驿:地名,与下文忠州、涪州、巴江均在四川。③者是:这是。④春山魂:指桃花。

1.请赏析“水软橹声柔,草绿芳洲”中“软”、“柔”二字的妙处。(4分)

                                                                                         

2.全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1.“软”字以触觉写视觉(通感),生动地写出了春日江水轻缓柔和的独特美感;(1分)“柔”字以触觉写听觉,形象地描绘出诗人轻荡樯橹欣赏春江美景的情景(1分),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安闲自适(1分)。(触觉写视觉,触觉写听觉或通感1分) 2.本词刻画了一个思念故乡但却潇洒旷达的诗人形象。(2分)词人羁旅巴山蜀水,乡梦不断,无时无刻不停止对家乡的思念;(1分)但诗人却不因此生出闲愁,以桃花一枝掷入巴江,希望它带着自己的悠悠乡梦流向大海,显得潇洒而旷达。(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语言中的炼字。很显然“软、柔”是触觉,分别来表现视觉与听觉,因此表现手法很容易想到通感。解答时先解释字的意思,然后结合句子展开分析,最后点明表达效果。类似题目规范的答题就是以上三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典型意象的把握。分析时抓住诗中“是春山魂一片,招入孤舟”与“乡梦不曾休,惹甚闲愁?”“切莫回头”这些典型句子来揣摩。类似题目回答时应先概括诗人形象,然后再结合诗句展开具体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关木匠传

【明】袁中道

关木匠,名廷福,少与诸匠伍,无所知名。

予族有佣,病死。佣亦豪族也,佣儿为证,以诉于官。廷福方持斧凿为人架屋回,闻之,夜入城。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佣儿醉,夜乃卧之破庙中。是日晡,县官讯两家狱,佣家仓促失其儿。县官曰:“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佣家无以应。县官以为欺己,反得罪。明日佣儿还,事已定,无所用之。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之。里中乃始知有关廷福也。

里中柞林潭边,有麦田数百亩,初为予家有,有周姓者云是己产,连年构讼。予家厌讼,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于是两家大争,麦熟时,周乃觅勇士数十人往刈,周人刀梃备至,颠踣满野。正困苦时,廷福为人伐木回,过见之不平。大怒,持手中斧向之。周人皆走,立杀其魁一人。霍氏惧,知周必诉于官,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既至,霍楔其门,廷福笑曰:“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之,若走,非男子也。”

周果诉霍于官,不及廷福。县官讯两家狱,廷福从旁出曰:“杀人者关廷福也,周强霍弱,廷福一时见不平,提斧杀之。大丈夫自杀自当,岂以祸及平人,霍氏无罪。”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廷福不易辞。县官不得已,定如律。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几经历十余讯,不易辞,卒死狱中。

廷福不识一字,亦不知何者为义侠,然其抱不平,至死不挠,大有男子气。今世士大夫,遇小小利害,即推诿他人,以宽己责,况生死之际乎!彼所谓读天下之书者也!乡人曰:“囚耳,乌足道?”予曰:“士大夫慷慨就义,即呼之曰忠臣,曰义士。惟曰‘囚耳,囚耳’。此所谓真意气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佣儿为证                        啖:唆使

B.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之        德:恩情,恩德

C.杀人至死,罪自我之              当:承担

D.不易辞,卒死狱中                竟:始终

2.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关廷福侠义的一组是(    )(3分)

①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

②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

③大怒,持手中斧向之。

④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

⑤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

⑥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几经历十余讯,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关廷福私下带佣儿饮酒,又将其带出城外,将其灌醉,使佣人族人想要让佣儿做伪证的计划落空。

B.关廷福持斧相救以解霍氏之困,而霍氏为求自保,借饮酒之名将关廷福请来,并将其困在了家中,不让他离开霍家。

C.关廷福锄强扶弱的义举感动了县官,县官有意帮他减轻罪责,但关廷福不改供词,县官只好如律宣判。

D.乡人认为关廷福只是个囚犯,不值得称道。作者对这种说法感到不平,认为关廷福这种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予家厌讼,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3分)

                                                                                            

(2)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3分)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5分)      

1.失之所,不知。        

2.秦王必喜而见臣。                 

3.浩浩乎虚御风。        

4.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           

5.有而欲出者。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                  ,子无良媒。(《诗经﹒氓》)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王羲之《兰亭集序》)

3.                  ,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原《离骚》)

4.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屈原《离骚》)

5.开荒南野际,                  。(陶渊明《归园田居》)

6.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7.桂棹兮兰桨,                   。(苏轼《赤壁赋》)

8.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胡适先生是现代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无论做什么事情,他都格外谨慎小心。他曾对唐德刚先生说:“人家以为我写文章,总是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其实我写文章是极慢极慢的。”李宗仁先生曾评论他说:“适之先生,爱惜羽毛。”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目。(15分)

长得慢的树,更能成才

3岁多了,他还不会说话,直到10岁时,父母才把他送去上学。

在学校里,他被老师和同学嘲笑,大家都称他为“笨家伙”。他的反应迟钝,经常被教师呵斥、罚站。老师们给他的评价是:“智力迟钝”。他们毫不客气地对他父亲说:“你的儿子将来不会有出息!”校长评价道:“干什么都不会有作为!。”面对众人的打击,自卑的他想逃学。

父亲带他到郊外散心。父亲问:“你知道那两棵树的名字吗?”他木木地说:“不知道。”“高的叫沙巴,矮的叫冷杉,儿子,你觉得哪种更珍贵?”“应该是沙巴树吧,你看它那么高大。”“你错了!长得快,木质一定疏松;长得慢,木质坚硬才好卖钱哩!而且,贪长的树不成材,别看沙巴树初期长得疯。冷杉则不同,别看它长得慢,但它始终如一地坚持生长,活上万年都不成问题。”说着,父亲把他领到一棵冷杉面前,牵起他的手细细抚摩那树皮。那棵直插云霄的冷杉已经生长了千年,却依然生机勃勃,枝繁叶茂。他仰头对父亲说:“爸爸,你是想叫我做一棵虽然长得缓慢但永远向上的冷杉树,对不对?”父亲满意地点了点头。

从此,他不再想逃学了。他不再在意别人的冷嘲热讽,只是在心里告诉自己:“我要做一棵直冲云霄的冷杉树。”在一次工艺课上,他做出的一只小板凳被老师批评为“世界上最糟糕的凳子”,但他知道,那是他做得最好的一个。因为他已经重复做了三张小板凳并挑选出最好的交上去,他要求自己要做到最好。虽然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讥讽,但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把那一张小板凳拿回家给父亲看。父亲和他一样高兴。因为通过这只制作粗糙的小板凳,父亲看到了儿子具有坚持向上的韧性。

在讥讽和侮辱中,他慢慢地长大了。为了成为一棵直冲云霄的冷杉树,他开始在书籍中寻找寄托,寻找精神力量。视野开阔了,他头脑里思考的问题也就多了。脑袋里经常充斥着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

经过一年的自学和补习,他才勉强考入了苏黎世综合工业大学。在大学里,他把精力全部用在课外阅读和实验室里。

大学毕业时,正赶上经济危机爆发,他因此失业在家。他只好靠讲授物理赚取每小时3法郎的生活费。在授课过程中,他对传统物理学进行了反思,这使他对传统学术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使他有非常充裕的时间来思考他以前想到的那些奇怪的问题。经过高度紧张而又兴奋的五个星期的奋斗,他写出了9000字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

整个社会和学术界开始对他重视起来。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竟然有15所大学给他授予了博士证书,法国、德国、美国、波兰等许多国家的著名大学也想聘请他做教授。当年被人们称为“笨蛋”、“笨东西”,被认为永远也无法成才的他,终于成了全世界公认的、当代最杰出的聪明人物。他就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现代物理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    )(5分)

A.本篇传记开篇就极写爱因斯坦“笨”,不仅照应下文,他是一棵长得慢的树,而且为后来他成为伟大的科学巨匠形成鲜明对照。

B.父亲用冷杉与沙巴树为例,生动形象地启发、教育爱因斯坦:只要自己始终如一、坚持生长,也能像沙巴一样成材。

C.本篇传记文运用生动的故事,运用细节描写正侧面表现人物的手法来叙述人物的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也增强了传记文的可读性和真实感。

D.爱因斯坦做出的虽然只是粗糙的,甚至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小板凳,但却让自己有了自信,让父亲看到他具有可贵的坚持向上的韧性,这只小板凳成为他人生的一次转折。

E.本文在叙述爱因斯坦人生故事的同时,也以他的成就辛辣地嘲讽了那些曾经嘲讽、侮辱过爱因斯坦的同学、教师甚至校长的无知和浅陋

2.爱因斯坦为什么能从一个“笨蛋”、“笨东西”,而成为一个当代最杰出的聪明人物、最伟大的科学家巨匠?请分点阐述其中的原因。(4分)

                                                                                           

3.“长得慢的树,更能成才”,对文中的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和认识的?(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