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70分) 壁上...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70分)

壁上挂着寒暑计。天冷了,里面的水银下降;暖了,它上升。没有差错。人说它是一个好的寒暑计。一天,它怀疑自己的生活:“我为什么要随着气温行动呢?我愿意向上,就向上;我愿意向下,就向下。甚至我愿意休息,休息就得了。我似乎应当尊重自己的趣味。”

它决定了这样的自我尊重,不再留意着外面的温度了。

它在墙壁上自由行动。于是人说它是一个废物,把它摔在地上了。

要求:⑴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⑵角度自选;⑶立意自定;⑷题目自拟;⑸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例文: 拒绝放纵 寒暑计随着气候而动,人说它是一个好的寒暑计。当它决定“自我尊重”而自由行动时,人们说它是一个废物。寒暑计正是因为对自己的放纵,才被人摔在地上,粉身碎骨。所以,遵守规则能成事,放纵自己则会坏事。 在家里,你的放纵而影响家庭和睦。教育孩子是件多么正常的事啊,但这社会永不会缺少溺爱孩子的家庭。他们把孩子当成小祖宗一样养着: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任由孩子放纵。孩子长大了,放纵惯了的他,更加我行我素,只管自己快乐,不顾及别人的感受父母根本管不了,有时还会跟父母顶嘴、吵架,有这种孩子的家怎还能称得上家?前几天,我还看到一则报道,说一个孩子因为妈妈不让他上网,就给妈妈下毒。我们看了寒心之余,该知道,这都是放纵惹得祸。 在学校,你的放纵而影响集体和谐。运动会是最能体现班级团结的地方,若是你不听从指示,随心所欲,随意走动,看到同学摔倒了,不去扶一下;班级需要你,你不屑一顾。久而久之,就会有人指责你,你肯定是不高兴啦,从此矛盾就有啦。在完成一些集体项目时,力就不能往一处使。若你能不放纵自己,走进集体,尽到自己的责任,同学自然会认可你,尊重你。因放纵自己而杀人的云南大学的学生马加爵最终命丧黄泉的事例,我们要牢记,以此时刻提醒自己,放纵自己,远离的是集体,毁灭的是自己。 在社会,你的放纵而影响国家形象。有一件令中国人为耻的事,那就是在国外的一些景点里,会有用中文写成的“别乱扔垃圾”的提示语。这都是部分中国人在旅游景点里没有遵守规则,而放纵自己的结果。这种放纵让外国人看到了你的素质,以此怀疑中国人的素质,损坏了所有中国人的形象。这都是放纵惹的祸。 放纵是祸,祸及家庭、学校和社会。当代中学生,未来祖国之栋梁,我们就眼睁睁的看着身边的人放纵下去吗?不,我们要阻止,劝其向善,让他们明白,心系他人,服务社会。 寒暑计放纵自己,选择尊重自我的趣味——愿意向下就向下,愿意休息就休息,结果落得被“摔在地上”的下场。这个故事给我们深深的启示:尊重自我的趣味而忽略社会需求者,必将葬身人生的大海。 放纵自己,面临的只有“出局”。拒绝放纵,遵守规则,人生才有价值,社会更和谐。 【解析】 试题分析:这一道寓言材料类作文。审读该则寓言故事,应抓住寒暑计的独白与心理来揣摩其深刻内涵,寒暑计认为“我似乎应当尊重自己的趣味”,“它决定了这样的自我尊重,不再留意着外面的温度了”,它的我行我素,它的唯我独尊,它的自以为是,它的与外在世界隔绝的“自由行动”,导致了它的最终命运——“人说它是一个废物,把它摔在地上了”。这给我们一个启发: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人的自尊必须有他律的制约;否定了他律,自尊也没有保障。基于上述寓意,可以切入的立意角度大致有:⑴自尊与他律;⑵个人自由与社会职责;⑶适应社会与张扬个性;(4)尊重自我与遵守规则等。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回答后面问题。(7分)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侯会近日发表两篇博文,讨论有关《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在中学课本的存废问题,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侯教授在博文中认为,因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武松醉打蒋门神》三篇文章血腥内容较多,加之当代中学生的辨别能力不强,所以这三篇文章不宜编入中学课本。

对于侯教授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桃花源”也已经是理想社会和优美风景的代名词。

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文字的手法描绘出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

②“桃花源中人”“不知秦汉,无论魏晋”,已成后人常用的词语

③西方的政治名著《乌托邦》《太阳城》与其相类

④从中可以看出老庄哲学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子

A. ②①④③ B.①③④② C.①④③② D.②④①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依据要求回答问题。(3分)

启蒙运动有激进的、反传统的一面,但处理得当的国家并没有走向灾难,就在于他们在改变传统和          方面,充分尊重了人文精神的价值,让社会自发地去选择和扬弃。一部近代史也告诉我们,①如果以进步和启蒙之名,②强行进行所谓文化革命,③最终可能导致激进的暴力灾难值得我们反思和铭记

1.填入文中空白处的一个恰当的成语是(1分)

A.移花接木  B.移风易俗  C.破旧立新  D.承前启后

2.文中几处划横线的语句有一处语病,请指出并加以修改。(2分)

有语病的是       处(填序号),该处改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南怀瑾:手无金印,权倾天下

9月29日,南怀瑾在位于江苏庙港的太湖大学堂去世。终年95岁。他一生花费很多时间向外人讲述佛经、易经等超脱世俗的学问,但他并非一个全然的出世者,他对世俗权力世界的经略和游移也是其人生的主题之一。

采访过南怀瑾的记者注意到一个事实:无论这位被称为“国学大师”的人在哪里落脚,他的门外总有很多人等着,其中有商人、政客和学者。

这位老者影响了几代人。

南怀瑾的家曾被称为“人民公社”,几乎每晚都高朋满座,许多台湾政要都拜于他门下。有一天,他给这些弟子上课,突然发现这些人大都是肩膀上“戴星星”的军事要员。他数了一下,加起来一共有28颗。

近10年来,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每年都去拜访南怀瑾4到5次,最近一次登门拜访是9月22日。这次拜访不同于以往,前一天朱清时收到短信,南老师因感冒引发肺炎,病情转重,朱清时接到 “病危”短信后,便立即出发赶往庙港。

9月29日下午6时,朱清时再次收到短信,得知“南老师圆寂”的消息。在朱清时看来,这位老者影响了几代人,包括他自己。“我想我们失去了一位老师,一位在当今社会为我们引路的提灯人。”他对记者说。

人们称南怀瑾为国学大师、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实业家,但这些标签用于他身上,似乎都不算准确。他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精通国学、易经和佛学等,却没有一心成为学界权威;他在政界声名鹊起,享誉两岸三地,却对政治有一种先天的敏感,始终保持合理距离;他长袖善舞,虽时而在经贸领域度化,但从不沾染铜臭味。

南怀瑾推崇儒家思想,对朋友讲究“仁义”二字,因此朋友众多,遍布政商学界。

无论是在他过世前还是之后,怀念和追忆的只言片语在商界要人中不断出现。亚太交流与合作基金会执行副主席肖武男回忆起自己和南怀瑾的第一次见面时最深刻的印象是南对朋友热情相迎。当年,肖向南怀瑾的秘书提出见面请求,秘书要求肖武男提供生辰八字、出生年月,并告知他,南先生繁忙,未必能见。但半小时后,秘书又跟肖武男联系,告知南老师要他马上从上海赶去苏州见他。

南怀瑾一生从未谋得半官一职,但海峡两岸的政要均视他为关键人物。在大陆和台湾关系微妙的80年代,南怀瑾是促成两岸“汪辜会谈”的重要触媒。

1988年,南怀瑾移居香港,当年在成都军官学校时的老同事、民革中央副主席贾亦斌登门拜访。贾亦斌此行来香港正是希望借助南的影响力,在两岸间搭建一个新的密使平台。当年4月的一天,南怀瑾从香港打电话给他的学生苏志诚:“志诚,你告诉叔叔(指李登辉),那边有贾亦斌带朋友来,你懂不懂朋友啊?”苏志诚答:“听懂了。”南说:“你告诉他,快派人过来!”1990年12月31日,在南怀瑾的引荐下,时任中共中央对台办主任杨斯德与李登辉办公室主任苏志诚在香港南怀瑾的家中见面。此后几年里,双方往来频繁。

与南有深交的阳光国际传媒董事长陈平曾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南老一直希望在两岸和平发展中起作用,实际上也起了部分作用。”

南怀瑾曾经亲笔起草《和平共计协商统一建议书》,交密使分别送达两岸最高当局,提出三条基本原则:一是和平共计、祥化宿怨;二是同心合作、发展经济;三是协商国家民族统一大业。但建议书发出后却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回复,最后流产。这成为他一生未了的心愿。

(选自《博客天下》杂志105期,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南怀瑾一生花很多时间向外人讲述佛经、易经等出世的学问,但实际上他是以一个入世者的角度来讲出世的学问的。

B.南怀瑾的家曾被称为“人民公社”,几乎每晚高朋满座,众多“戴星星”的军事要员来听他讲课,体现了人们对其依赖心理。

C.朱清时对记者说的“我们失去了一位老师,一位在当今社会为我们引路的提灯人”,从侧面体现了南怀瑾的价值与影响。

D.“他长袖善舞,虽时而在经贸领域度化,但从不沾染铜臭味”这句话可作为他“并非一个全然的出世者”的一个形象阐释。

E.本文记叙、描写与议论相结合,从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实业家的层面全方位地展示了国学大师南怀瑾超脱世俗的形象。

2.文章写到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两次收到短信,有何作用?(4分)

                                                                                           

3.南怀瑾作为一个学者可谓“手无金印”,而作者为什么说他“权倾天下”?请结合文本探析其原因。(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母亲解梦

韦如辉

弟弟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对着慌里慌张从厨房里跑来的妈妈说,我又做梦了。

若是霞光初现,太阳即将跳出来,母亲会让弟弟将梗阻在喉咙里的话说出来。若是阴天下雨,根本不可能见到阳光,母亲会想尽办法阻止弟弟把话说下去。

弟弟觉得母亲十分诡秘。

有诗曰:有梦不祥,来到西墙,日光一照,百事无妨。母亲用这首通俗易懂的打油诗教导弟弟,还列举自古至今的一些与人有碍的典型事例警示弟弟。在母亲的嘴里,有大量的事实足以让弟弟把梦憋在心里,脸色发青。至于母亲说的那首诗和那些事例,有多少科学依据,无人考证。

我厌恶弟弟老做梦。母亲护着弟弟,说老大,你懂什么?

我无法理解母亲的解释,母亲说,你还小,不懂,有的时候梦是反的。

反正我不太信,而且已经读了几年的书,觉得弟弟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母亲也跟着无知。

其后弟弟的一个梦,让我信了,甚至感到十分巨大的可怕,像孤魂野鬼一样游走在我们家里。

弟弟憋了几天才说出自己的一个梦。弟弟梦见父亲骑着高头大马披红戴花,娶新纳妾哩。

母亲那几天尤其郁闷,即使温暖的阳光妩媚的照耀,也融化不了她冰冻三尺的脸色。

父亲终于从他自如行走十一年的脚手架上摔下来,折了一条腿。

弟弟再说做梦的时候,母亲紧张得如临大敌。

那件事之后,弟弟似乎长大了,懂事了,轻易不对母亲说又做梦了。

有一天,弟弟又做梦了。

弟弟说,梦见一群人抬着棺材向他走来,无论怎么躲,就是躲不开。垂头丧气的弟弟说着那个不祥的梦,眼眶里溢满泪水。

母亲竟然有意想不到的兴奋。她高声朗气地冲着东方升起的太阳喊,好梦!老韦家就要扬眉吐气了。看到我们可疑的目光,她接着说,棺即是官,材即是财。看来我们家要有当官的,也要有发财的。

母亲的解梦似乎真的应验了。之后的岁月,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不但如愿以偿上了大学,而且官运亨通,几乎二三年一个台阶。弟弟做生意赚得盆满钵溢,数着数着票子就喊累了。

我和弟弟都很忙,整天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甚至连给母亲打个电话的时间都没有。

母亲经常给我们打电话。母亲在电话那头喋喋不休,突然会问,你们没做梦?对于母亲莫名其妙的问题,我们常常不以为然。母亲却说,自己做梦了。母亲做的什么梦?我们没时间问,也没时间听。母亲好像十分失望,总是唉声叹气地挂上电话。

母亲一个人住在乡下,无数次接她进城,她要么拒绝,要么偶尔来一次,就火急火燎往乡下赶,留也留不住。家里那些鸡啊鸭啊猫啊狗啊,是她一生永远的牵挂。母亲牵挂的肯定还有别的什么,母亲不愿说,当儿子的也不好多问。

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我和弟弟才能像模像样地陪伴她老人家一两天。

母亲此时十分高兴,虽然身体渐渐老去,但总能焕发出短暂的活力。她房前屋后忙里忙外,空闲下来常对我们炫耀她那对梦的研究成果。比如火是财,水是命。比如瓜果就是有结果,开花就是烟消云散。也就是说,梦大都是反的,正的极少。唠叨完自己的研究成果,母亲会将身子侧过去,谨慎地问弟弟做了什么梦。弟弟绘声绘色地说做了什么什么梦。我也会郑重其事地告诉母亲,做梦了,怎么跟弟弟一样喜欢做梦了呢?母亲把身子扭过来,老大,你做梦了?做的什么梦?我像弟弟一样绘声绘色地说做了什么什么梦。我说的梦虽然与弟弟的梦情节不同,但是非常符合母亲解梦的规律。

母亲听着听着笑了,笑着笑着睡着了。母亲一头华发,睡姿十分安祥。

(选自《小说月刊》2012年第7期,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母亲在阴天下雨时会阻止弟弟把梦话说下去,因为在她看来,做不祥的梦要等太阳出来一照,灾厄才会消散。

B.“我”厌恶弟弟说他做梦,也不信母亲解梦,这是因为“我”始终认为母亲对梦的认识和理解很无知、愚昧。

C.在母亲看来,父亲从脚手架上摔下来折了腿,是因为弟弟的梦造成的,所以以后弟弟再说做梦,母亲都会很紧张。

D.这篇小说叙写了母亲用自己的方式解梦的故事,体现了一个为孩子着想,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家庭的母亲形象。

E.小说的标题“母亲解梦”既是贯穿小说的线索,又暗示了小说的主题,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情怀的理解。

2.小说开头写弟弟“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说他做梦,有什么作用?(4分)

                                                                                           

3.小说结尾写我与弟弟陪伴母亲过节的情节有什么好处?请从情节、主题和创作技巧等角度中任选两个方面作简要探析。(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