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离骚...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离骚》)

2.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3.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4.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5.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众女嫉余蛾眉兮         2.金就砺则利 3.暧暧远人村          4.扪参历井仰胁息  5.渺沧海之一粟      6.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 试题分析:小题1要注意“蛾”的形旁;小题2注意“砺”的形旁;小题3注意“暧”的字形;小题4注意“扪、胁、息”三个字的准确记忆;小题5注意“沧、粟”字的形旁;小题6注意“赢、皇”字的写法。平时复习应强化名篇名句的反复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70分)

壁上挂着寒暑计。天冷了,里面的水银下降;暖了,它上升。没有差错。人说它是一个好的寒暑计。一天,它怀疑自己的生活:“我为什么要随着气温行动呢?我愿意向上,就向上;我愿意向下,就向下。甚至我愿意休息,休息就得了。我似乎应当尊重自己的趣味。”

它决定了这样的自我尊重,不再留意着外面的温度了。

它在墙壁上自由行动。于是人说它是一个废物,把它摔在地上了。

要求:⑴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⑵角度自选;⑶立意自定;⑷题目自拟;⑸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回答后面问题。(7分)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侯会近日发表两篇博文,讨论有关《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在中学课本的存废问题,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侯教授在博文中认为,因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武松醉打蒋门神》三篇文章血腥内容较多,加之当代中学生的辨别能力不强,所以这三篇文章不宜编入中学课本。

对于侯教授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桃花源”也已经是理想社会和优美风景的代名词。

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文字的手法描绘出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

②“桃花源中人”“不知秦汉,无论魏晋”,已成后人常用的词语

③西方的政治名著《乌托邦》《太阳城》与其相类

④从中可以看出老庄哲学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子

A. ②①④③ B.①③④② C.①④③② D.②④①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依据要求回答问题。(3分)

启蒙运动有激进的、反传统的一面,但处理得当的国家并没有走向灾难,就在于他们在改变传统和          方面,充分尊重了人文精神的价值,让社会自发地去选择和扬弃。一部近代史也告诉我们,①如果以进步和启蒙之名,②强行进行所谓文化革命,③最终可能导致激进的暴力灾难值得我们反思和铭记

1.填入文中空白处的一个恰当的成语是(1分)

A.移花接木  B.移风易俗  C.破旧立新  D.承前启后

2.文中几处划横线的语句有一处语病,请指出并加以修改。(2分)

有语病的是       处(填序号),该处改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南怀瑾:手无金印,权倾天下

9月29日,南怀瑾在位于江苏庙港的太湖大学堂去世。终年95岁。他一生花费很多时间向外人讲述佛经、易经等超脱世俗的学问,但他并非一个全然的出世者,他对世俗权力世界的经略和游移也是其人生的主题之一。

采访过南怀瑾的记者注意到一个事实:无论这位被称为“国学大师”的人在哪里落脚,他的门外总有很多人等着,其中有商人、政客和学者。

这位老者影响了几代人。

南怀瑾的家曾被称为“人民公社”,几乎每晚都高朋满座,许多台湾政要都拜于他门下。有一天,他给这些弟子上课,突然发现这些人大都是肩膀上“戴星星”的军事要员。他数了一下,加起来一共有28颗。

近10年来,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每年都去拜访南怀瑾4到5次,最近一次登门拜访是9月22日。这次拜访不同于以往,前一天朱清时收到短信,南老师因感冒引发肺炎,病情转重,朱清时接到 “病危”短信后,便立即出发赶往庙港。

9月29日下午6时,朱清时再次收到短信,得知“南老师圆寂”的消息。在朱清时看来,这位老者影响了几代人,包括他自己。“我想我们失去了一位老师,一位在当今社会为我们引路的提灯人。”他对记者说。

人们称南怀瑾为国学大师、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实业家,但这些标签用于他身上,似乎都不算准确。他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精通国学、易经和佛学等,却没有一心成为学界权威;他在政界声名鹊起,享誉两岸三地,却对政治有一种先天的敏感,始终保持合理距离;他长袖善舞,虽时而在经贸领域度化,但从不沾染铜臭味。

南怀瑾推崇儒家思想,对朋友讲究“仁义”二字,因此朋友众多,遍布政商学界。

无论是在他过世前还是之后,怀念和追忆的只言片语在商界要人中不断出现。亚太交流与合作基金会执行副主席肖武男回忆起自己和南怀瑾的第一次见面时最深刻的印象是南对朋友热情相迎。当年,肖向南怀瑾的秘书提出见面请求,秘书要求肖武男提供生辰八字、出生年月,并告知他,南先生繁忙,未必能见。但半小时后,秘书又跟肖武男联系,告知南老师要他马上从上海赶去苏州见他。

南怀瑾一生从未谋得半官一职,但海峡两岸的政要均视他为关键人物。在大陆和台湾关系微妙的80年代,南怀瑾是促成两岸“汪辜会谈”的重要触媒。

1988年,南怀瑾移居香港,当年在成都军官学校时的老同事、民革中央副主席贾亦斌登门拜访。贾亦斌此行来香港正是希望借助南的影响力,在两岸间搭建一个新的密使平台。当年4月的一天,南怀瑾从香港打电话给他的学生苏志诚:“志诚,你告诉叔叔(指李登辉),那边有贾亦斌带朋友来,你懂不懂朋友啊?”苏志诚答:“听懂了。”南说:“你告诉他,快派人过来!”1990年12月31日,在南怀瑾的引荐下,时任中共中央对台办主任杨斯德与李登辉办公室主任苏志诚在香港南怀瑾的家中见面。此后几年里,双方往来频繁。

与南有深交的阳光国际传媒董事长陈平曾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南老一直希望在两岸和平发展中起作用,实际上也起了部分作用。”

南怀瑾曾经亲笔起草《和平共计协商统一建议书》,交密使分别送达两岸最高当局,提出三条基本原则:一是和平共计、祥化宿怨;二是同心合作、发展经济;三是协商国家民族统一大业。但建议书发出后却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回复,最后流产。这成为他一生未了的心愿。

(选自《博客天下》杂志105期,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南怀瑾一生花很多时间向外人讲述佛经、易经等出世的学问,但实际上他是以一个入世者的角度来讲出世的学问的。

B.南怀瑾的家曾被称为“人民公社”,几乎每晚高朋满座,众多“戴星星”的军事要员来听他讲课,体现了人们对其依赖心理。

C.朱清时对记者说的“我们失去了一位老师,一位在当今社会为我们引路的提灯人”,从侧面体现了南怀瑾的价值与影响。

D.“他长袖善舞,虽时而在经贸领域度化,但从不沾染铜臭味”这句话可作为他“并非一个全然的出世者”的一个形象阐释。

E.本文记叙、描写与议论相结合,从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实业家的层面全方位地展示了国学大师南怀瑾超脱世俗的形象。

2.文章写到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两次收到短信,有何作用?(4分)

                                                                                           

3.南怀瑾作为一个学者可谓“手无金印”,而作者为什么说他“权倾天下”?请结合文本探析其原因。(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