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著名作家海明威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著名作家海明威在谈到他的创作追求时,形象地把自己的写作比做海上漂浮的冰山,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只是海面上露出的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是藏在海面以下的。

许地山的《落花生》有一段话:“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落花生这种隐而不露的品质在生活中是常见的。

要求:(1)全面理解材料,从“藏与露”的角度构思作文。

(2)自主确定立意。

(3)自拟题目。

(4)文体为议论文。

(5)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藏与露 《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他的创作追求以文字表现出来的只有八分之一,剩余的八分之七却藏在心里;落花生并不像桃子、苹果那样,果实高高挂在枝头上,它隐而不露地埋在地下。这似乎可以给于我们一个人生的启迪:不要急于显露自己的身份、地位、乃至才华与成就,不要向外人炫耀自己,这样才生活得更加具有内涵和深度。 你一定知道什么是大智若愚,你一定知道大智若愚就是指某些有智慧有才能的人不露锋芒,表面看来好像很愚笨。 其实朱棣文正是这样的人,如果他站在人群中,不出一言,没有人知道他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而且还是美国的能源部长。他不关注荣誉更不炫耀荣誉,他得到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还是朋友先得到消息然后通过电话告诉他的呢!他在外面很少暴露自己的身份与成就,在工作中也只是尽自己的力,从不拿获诺贝尔奖这事来炫耀。他常常表现出来的是一位朴实、沉稳、低调、儒雅的学者,而卓越的才华和辉煌的成就一直藏在他伟大的内心深处。这就是为什么他这么深受人们的敬佩,因为他隐而不露的品质,因为他默默无闻地在奋斗,而且从不夸耀自己。 但是21世纪的人们却更多的是与此背道而驰,人们往往太急于显露自己了,有点成就,就急于宣告全世界:登报、上电视、网上新闻满天飞……但是一旦要他大展才能时,他就只有那零星的优点。这就是所谓21世纪社会的浮躁。因此,我想在此谈谈寒潮!韩国目前是全亚洲影艺界发展最盛的国家,因为他们以孩子的青春作代价,而且这些明星十分渴望表现自己,多想在镜头多呆几分钟,韩国的SM公司培养大量青少年从事影艺界,所以出现了六年级就开始从艺的疯狂的现象,最小的明星有15岁。他们的歌、舞蹈是包罗万象、千姿万态,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太爱表现、太爱显露自己了,总是渴望把自己的所有优点一下子展现给观众,然后受到观众的崇拜。这可真是“露骨”。正因为他们太爱表现自己,就像树上的苹果、桃子那样,人见人爱;但是他们的接下来却是无声无名,他们只在观众眼中一晃而过,就像在空中瞬间闪过的流星。说真的,他们所表现出的优点有时并非真正属于自己的优点,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这种“显露”显得何其肤浅、何其短暂,何其让人感到痛惜! 这就是藏与露的区别,藏与露的不同结果:深藏内蕴受人敬,张扬外露难成器。当然作为一名中学生,该显露自己才华的时候,就应该尽情的挥洒自己的才华与激情;但是更多的时候要注意不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做到“胸藏万卷书”,为将来“一朝试锋天下惊”做好准备! 隐藏与显露 有人说,人生在世,要时时注意不要太锋芒毕露,要懂得隐藏;也有人说,是金子就要发光,当仁不让,何需隐藏呢?是呀,“藏”还是“露”,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觉得,要看时机,当“藏”则藏,当“露”则露。前者是一种睿智,是韬光养晦;后者是一种策略,是宝剑出鞘。 当“藏”则藏,是因为时机未到。选择睿智地隐藏,是“十年磨剑”的积蓄,是“面壁十年”的隐忍。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是为了“将以有为也”;勾践卧薪尝胆,是为了“十年生聚”后的复国。他们隐忍不发,砥砺人生,该“藏”时则藏,终于有了封侯将相和“三千越甲”即吞吴的辉煌。他们“藏”起的锋芒,不露则已,一露即闪光。躬耕于南阳的卧龙孔明,本是个经天纬地的隐者,可是因为东汉末的动乱,他“藏”起了自己的锋芒,“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俨然一代布衣。缘何?因为时机未到,该“藏”则藏!只有明主刘备三顾茅庐的虔诚,他才在草庐中规划天下,指点江山。孔明可谓善“藏”矣,他也将“露”的时机拿捏得恰到好处,所以才能成就三分天下的功业!可见,智者善“藏”,这“藏”是一种大智慧,是为了厚积薄发,是为了一朝喷涌! 当“露”则露,这才能把握成功的机会。总是内敛,总是无原则地自谦,就会失去许多大好机会。只有懂得显露,特别是在行家面前显露,你将获得更多的帮助。显露,就是要敢于张扬,敢于挑战,弄斧到班门。美国曾经有七所著名的大学同时邀请华罗庚作报告。于是,后生小辈的他便欣然前往。有记者问他内心的感受,他便笑着说:“我没必要在外行人面前卖弄,只有在同行前显露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他在美国的演讲获得空前的成功,如颗闪亮的星星在国际数学界光彩夺目。是呀,当“露”则露,有实力还愁不成功?可我们国人遵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古训,缺乏那种张扬的勇气,更有甚者,总担忧“木秀于木,风必摧之;行出于人,众必诽之”,有才也内敛,不显山不露水,以致白白丢掉了许多成功的机会,实在是可惜。 要言之,只有正确处理好“藏”与“露”的关系,该隐藏时绝不张扬,该显露时绝不暗淡,当“藏”则藏,当“露”则露,才能让人生绚丽多彩,才能让事业一帆风顺。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由两则独立的故事构成。第一则故事讲的是海明威作品文字表达的只有八分之一,而藏在字里行间的“海”里的有八分之七。第二则讲的是花生最可贵的是将果实埋在地理。两者揭示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好的东西都藏着的,没有露在外面。 在第二则故事末尾有一句话“落花生这种隐而不露的品质在生活中是常见的”,这句话可以看作是本题的一个提示语,即这种“藏”是一种品质,并且在生活中是常见的。在我们立意时,应该褒扬这种品质。 话题解读:“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躲藏、隐藏”“收存”“储藏”;“露”,《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显露、表现”。“藏”与“露”之间各有长短:藏,表现出含蓄,内在的力量与趣味;露,表现出劲健和刚折之美。“藏与露”是一个关系型话题,它们之间相克相生、相反相成,是对立统一的。立意时可以主张“藏”批判“露”,也可批判“藏”主张“露”,或者是辩证地看待。 【立意参考】 一.自问自答打开思维: 藏是什么?露是什么?(从是什么角度打开思维) “藏与露”告诉我们什么?(从是什么角度打开思维) 为什么藏?为什么露?(从为什么角度打开思维) 如何藏?如何露?(从怎么办角度代开思维) 如何处理“藏与露”的关系?(从两者关系处理角度打开思维) 二.将话题变成一个判断句: 藏而不露是一种韬略;(主张“藏”) 高贵的品质常常隐藏于平凡小事中;(主张“藏”) 才能只有显露出来方能显其功用;(主张“露”) 竞争需要显露才能;(主张“露”) 也藏也露彰显人生智慧;(辩证处理“藏露”关系) “藏”是一种态度,“露”是一种深度,“藏”是为了更好地“露”;(辩证处理“藏露”关系) 藏与露应适可而止;(辩证处理“藏露”关系) 知藏避露是一种品质;(辩证处理“藏露”关系)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两个表格是CCTV《东方时空》栏目关于人们使用手机短信情况调查的截取部分,请你概括出两个表格数据反映出的调查结论:(不超过30个字)(6分)

表1

如果一周内不使用短信会表现出的感觉

不太适应,心里会不舒服

无所谓,不影响生活

很不适应,无法忍受

被调查人的选择所占百分比

56%

24%

20%

表2

国家

日本

中国

韩国

德国

英国

美国

平均每人每天的短信量

4.5条

2.5条

2.43条

0.54 条

0.23条

0.14条

调查结论:                                                                   

                                                                                             

 

查看答案

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两个字的敬辞谦语。(4分)

如:未及远迎:“失迎” 请人勿送:留步

贵宾来到:             求人帮忙:            

请人原谅:             谢人爱护: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虽然不是每到一处人生驿站,都有丰硕的收获,不是每一个希冀都有理想的答案,旅途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                                      。  

逆境中定会有峰回路转 

心中就会有永远也欣赏不完的风景

 ③ 但只要我们奋勇执着

④ 幸福和快乐也会伴你度过每一个驿站  

⑤ 只要活得充实,哪怕清贫 

A. ⑤④③①②    B. ③①②④⑤  C. ③①⑤④②  D. ⑤④②③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图书馆、影剧院、篮球场、老年活动室,这些城里有的文化娱乐设施,在遵义的很多村子里都有,对村民免费开放。

B.很多人利用国庆长假出游,怎样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作了相关提示。

C.在学校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他主动挑起了为请假的老师代课的任务,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

D.关于《品三国》, 粗粗一看,似乎与其他同类的书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反复品读,就会发现其意味深长。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幅我亲手画给留学新加坡友人的水彩画,当时正好大学毕业,对设计的热情,对未来的彷徨,对豆蔻年华的憧憬,这样开始,也这样结束。

B.在中央电视台“情系玉树 大爱无疆”大型赈灾义演晚会上,主持人朱军数次话语哽咽,不时摧眉折腰,代表灾区人民向到场义捐的企业或个人连声致谢。

C.在已经气息奄奄的暮年,他坐在公园的石凳上沉思往事,突然发现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不过是个华而不实、自私自利的小人。

D.《边城》描写了名闻遐迩的湘西自然风光,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这里的一切如梦一般宁静美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