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秋祭
刘建超
“小戏妃”是红酒小说里的人物,红酒写小小说,故事都以相思镇为背景。
当年,相思古镇有个唱青衣的女演员,演皇妃爱由着自己的性子,她忘了自己是身穿日月龙凤衫的金枝玉叶,只要一出场,手端玉带侧身站定,就冲观众丢媚眼儿,师姐给她起了个绰号“小贱妃”。“小贱妃”的戏非常出彩,观众喜爱。县里的一个头头儿想对“小贱妃”非礼,岂料“小贱妃”戏里戏外两样人,义正词严地拒绝,全没了往日的妖媚。
我赞叹红酒笔下的人物形象,也很想见识一下“小贱妃”的原型。红酒认为我的想法可笑,那“小贱妃”是把舅舅讲的故事加工后虚拟出的人物,怎么能去现实中对号入座。
我和朋友相约去相思古镇寻访一座明末清初的古戏楼。时至晚秋,天已渐凉,道旁的白杨树在秋风中抖索着,枯黄的落叶萧瑟地飘零。垂暮泛黄的野草却显得精神饱满,摇曳着坚韧婀娜的身姿,不卑不亢地凄凉着。
古戏楼孤零零地出现在村口,看上去比我想象的还要沧桑。戏楼是两层土木结构硬山式建筑,下面的一层据说是演员起居和放置道具的场所,二层就是演出用的戏台了。台子上的楼板已经破裂,围栏也腐朽不堪,两根柱子上有楹联一副,字迹依旧遒劲飘逸:“是虚是实当须着眼好排场,非幻非真只要留心大结局。”
村里人见有陌生的面孔来访,便三三两两地聚过来,好像也是第一次看到古戏楼子,与我们一起转悠着看。
这里唱过大戏吗?我觉得这不过是民间艺人的杂耍地方。
唱过!全本的《穆桂英挂帅》《西厢记》《铡美案》都唱过,你们不知道,听老人说原先这戏楼子对面是东大庙和昭帝寺,再往前两里地就是清代商铺一条街,繁华得很。每逢大集这儿都唱大戏,一唱就是七八天,热闹着哩。
噢,那你们听没听说过,当年剧团里有个绰号叫“小贱妃”的在这里唱过戏?
村人摇摇头,这是明清的戏楼,几十年前被当作学校,后来成了危房,学校早搬走了。
我走到二层的戏台前,凭栏眺望,想象着当年的繁茂风华,怂恿我的朋友唱了一段《梅妃》:下亭来只觉得清香阵阵,整衣襟我这厢按节徐行……
朋友喜欢戏曲,大学里曾修过此类课程,程派的韵味还是有的。我叫了声好。
村民都是在豫剧曲剧窝子里泡大的,对京剧没有多少概念。唯独一个背着柴草的老婆婆似乎听得很专注,还轻轻地点着头合着节拍。
婆婆,一看就知道您懂戏啊。我这位朋友唱得怎么样?
婆婆说,程派,唱得还中,就是神态不像。
哈,真遇到行家了。婆婆,您给指点指点。
婆婆环顾四周,犹豫着。
婆婆,我们从城里来,专门来访古戏楼。看这戏楼子多年没有琴鼓声了,它寂寞着哪。我看您老懂戏,也来一段吧,也不枉这戏楼子在咱村口矗立了几百年。
婆婆让我说动了心,放下柴草,掸掸褂子上的浮尘,伸手捋了捋头发,蹒跚着走上戏楼。就在她往台中央一站的那个瞬间,我们都惊呆了,只见她全没了不安和拘谨,一个亮相,开口唱的是《西厢记》里的红娘:
怨只怨你一念差,乱猜诗谜学偷花。
若打官司当贼拿,板子打,夹棍夹,游街示众还带枷。
姑念无知初犯法,看奴的薄面就饶恕了他。
一曲唱罢,竟然往台下丢了个飞眼。我们大声叫好。
村民说,还不知道怡萍她娘会唱戏哩。她闺女怡萍在剧团唱戏,多少年也没唱出个啥样法。听说傍了个大款,立马就出名了。在城里买了房子买了车,要接她娘进城享福,她娘死活不去还把闺女给骂走了。
婆婆走下台,朝我笑笑,又佝偻着身子,背起柴草郁郁而去。
品咖啡时,我把经过告诉了红酒,我说她肯定就是当年的“小贱妃”,假如她当初能灵活些,别去得罪权贵,现在也不至于落到这种地步,没准还在舞台上风光呢。
人,总要活个气节吧。说完,红酒不再搭话,凝神望着窗外,轻轻地唱了两句。什么词没听清,只是觉得那曲调除了低回婉转外还有些许惆怅忧伤……
1.分析文中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6分)
2.结合小说品味下面句子加点词语。(2分)
婆婆走下台,朝我笑笑,又佝偻着身子,背起柴草郁郁而去。
3.简要分析红酒和朋友这两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1)红酒:
(2)朋友:
4.本文以“秋祭”为题,“祭”的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5.婆婆是不是红酒小说中“小贱妃”的原型?请加以探究。(5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6分)
1.羌管弄晴,菱歌泛夜,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望海潮》)
2.念去去,千里烟波, 。 (柳永《雨霖铃》)
3.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
4.__________________,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5.____________________,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6.,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南歌子 贺铸(宋)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贺铸,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秉性刚直,不阿权贵,一生屈居下僚,郁郁不得志。
1.上片前两句“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2分)
2.下片描写了词人消夏的哪些生活琐事?表达出词人什么样的情感?(5分)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
国 家 大 策 系 于 安 危 存 亡 方 变 故 交 切 幸 而 有 智 者 陈 至 当 之 谋 其 听 而 行 之 当 如 捧 瓮 以 沃 焦 釜
《容斋随笔》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恨:遗憾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报答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 弟:尊敬兄长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幼时所习诵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4.(1)把上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3分)
②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4分)
阅读文章,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木质高楼有望扎根中国
城市常常被人说成“水泥森林”。而在上海世博园,展示着城市的另一种生长形态——木结构建筑重归林立的楼群之中。专家表示,未来中国城市中可能将崛起超过7层的木质建筑,城市不再全是“水泥森林”。
位于世博园C片区的挪威馆由15棵巨大的“树”构成,从5米到15米,高高矮矮的这些“树”都有抓地的“树根”,都伸展着4条“枝干”托起顶篷。不约而同,瑞典馆、加拿大馆和温哥华馆等,也采用了木结构。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一座全木结构的小学在都江堰向峨乡破土而出,让木结构建筑再次进入视线。作为木结构建筑鼻祖的中国,在这一领域停滞20年后开始复苏。
欧洲木业协会主席索德安介绍说,除抗震性能强之外,木结构房屋建造中因为都会和矿物棉一起混合使用,房子会呈现非常好的保温性能。尤为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可再生材料,由于树木能吸收二氧化碳,木结构建筑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我国当前的建材消耗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材所副所长赵霄龙博士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中国建筑每年消耗的铁矿石超过3亿吨,石灰石4500万吨,排放二氧化碳将近4亿吨,“木结构建筑在中国比例很小,大概为1%左右”。
木结构的先天环保优势并不意味着复兴之路平坦。最大疑问是,木头从哪里来。中国已经是一个林业资源匮乏的国家,再推广木结构建筑,是否会让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确实,中国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值的1/6,人均木材蓄积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1/8。不过,假如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现良性循环并非不可能。瑞典等北欧国家早年也遭遇过乱砍滥伐森林的惨痛经历。在吸取教训后,瑞典法律规定,在砍伐一棵树之后,需要种上两棵甚至更多新树苗。
此外,木结构房屋还面临着一个土地利用率较低的问题,在大城市中显得不那么实用。对于这一点,欧洲的先进技术似乎可以提供借鉴。索德安透露,欧洲纯木材建筑现在已经能建到9层,而如果采用混合结构住房,最高已做到16层。所谓混合型结构,就是指承重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但是外墙、屋顶采用木结构。中国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也有望在年内出台,相对于现行《规范》只允许建3层以下的木结构建筑的规定,修编以后,混合型的木结构房屋标准有望达到7层。
在木材处理方面,如今的木质建材也摆脱了以往易燃、易损的形象。通过喷涂阻燃药液,木结构建筑物的延烧性得以加强。在经过干燥、防腐防蚁、集成等先进技术加工后,木材可以广泛应用于住宅、体育馆、桥梁等建筑中。日本每年有45%的新建筑为木结构建筑,这和建材技术演化不无关系,中国专家也正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木结构复兴之路。赵霄龙透露:“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木基复合人造板的生产国,而且利用秸秆生产板材的技术也正在成熟。麦秸定向结构板、零甲醛秸秆生态板等十分适合作为木结构建筑的材料。”这对于年产秸秆量超过7亿吨的中国,无疑是个福音。
(选自2010年10月22日《环球时报》)
1.下面关于“木结构建筑”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博园挪威馆、瑞典馆、加拿大馆和温哥华馆均为采用了全木结构建造的木结构建筑。
B.都江堰向峨乡的那座全木结构的小学是我国第一座全木结构建筑。
C.木结构建筑具有抗震性能强,保温性能好的优点。
D.木结构建筑能吸收二氧化碳,具有先天环保优势,大力推广有助于减低我国建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木结构建筑最早出现在我国,但目前我国木结构建筑技术在某些方面仍落后于欧洲。
B.如果借鉴瑞典等发达国家经验实现林业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就可以在我国实现木结构的复兴。
C.由于我国人多地少,木结构房屋的土地利用率较低,因此木结构建筑在我国部分地方可能并不很实用。
D.随着利用秸秆生产板材技术的成熟,麦秸定向结构板、零甲醛秸秆生态板的出现,我国木结构建筑的比例很可能会逐渐增大。
3.在都市中,木质楼会以其复古的风格、别具一格的特点,赢得都市人的亲睐。如果要在较多的都市中建木质楼,你有什么好的建议?(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