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大师说,每一个人都有他的潜力,就如每一粒米都有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大师说,每一个人都有他的潜力,就如每一粒米都有它的潜力一样。有人问,米有什么潜力呢?大师问,你看过酿酒吗?酿酒师把米蒸熟,再把蒸熟的米放进缸里,然后把缸密封起来,让米与外界隔绝,隔绝外界的喧嚣与繁华。一段时间后,缸里那质朴的米就酿成醇香的酒。这时,几元钱一斤的米开始成为几十元、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酒,这就是米的潜力。

大师顿了顿,继续问,米的潜力是怎么形成的呢?就是从它在缸里密封的那一刻开始的,从它隔绝外界的喧嚣和繁华开始,是黑暗、孤独、寂寞、沉静酿就了它的潜力。

每一粒米的潜力,是由黑暗、孤独、寂寞、沉静“酿”成的,每一个人潜力的挖掘和开发,也是如此,大师说。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梅花香自苦寒来 腊月,寒冷的北风猛烈地刮着,向我们扑来,冰冷刺骨。远处,飘来一丝丝、一缕缕幽芳……。原来,那就是梅花,我忠爱的——坚强不屈的梅花。 “多美的花啊”!我不禁赞叹道。那一朵朵新开的腊梅,花瓣晶莹剔透,略带点鹅黄,象琥珀或玉雕成的,很有玉洁冰清的韵致。整朵花看起来,是如此娇小,却散发着沁人肺腑的清香。那清香,仿佛渗透了每一个空气分子,熏的人都要醉了。红梅也不甘示弱,在纯白、晶莹的雪的完美衬托下,显得如此冷艳,真所谓“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我奔跑着,象一头欢快的小鹿,而爸爸的脸色却十分平和,依旧紧跟在我身后。 香味儿越来越柔和,跑到梅林深处,我猛地一下扑在雪地里,呼吸着来自梅林香雪的气味儿……。 不知何时,爸爸已来到我身旁。他深吸一口气,用温和的语气轻声对我说:“小郭,你觉得这梅花好看吗?” “好看”!尤其是这清香,真诱人呀!”我大声回答着。 “那你知道这梅花为什么如此迷人吗?” 我爬起身,思考了片刻,摇摇头,用疑惑的目光,望着父亲。 父亲笑了笑说:“就是因为这梅花的香是来自寒冷的”!娇艳的牡丹只有在夏天,才露出笑脸,而梅花却不同。小郭,只有坚强不屈,努力克服困难,从不颓丧,也不退缩,最终你才会拥有累累硕果。这就是梅花开在风霜里却依旧傲然挺立,飘香十里的精神。听了这段话,我脑海里忽然闪现出爷爷常说的那句话“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啊,梅花的精神的确值得我学习! 闻着花香,我渐渐想起一位位拥有梅花精神的伟人:岳飞,为了抗金,报效朝廷,顽强不屈;文天祥,在敌国无数丰厚的诱惑面前,依旧不屈服,还欣然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寒青”的千古名句。还有郑成功,有人说郑成功是为收复台湾而生,也是为它而死的。的确,郑成功为了台湾的收复,历经风霜,带领着人民,艰苦奋斗,抗击荷兰侵略者,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终于,让久别的台湾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北风依旧“呼呼”地刮着,刮得我瑟瑟发抖,而“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精神却深深印在我的心上。 【解析】 试题分析:阅读材料,提炼观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行文:厚积而薄发、刀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据报道,深圳街头出现感人一幕——一位年轻女孩跪地喂残疾乞丐吃饭,这个女孩被称为“深圳最美女孩”。随后,此事被人揭露是一起商业炒作。面对指责,策划者表示这是为了“唤醒人们的善心”。请你从不同角度,评价策划者的行为。

答:(1)                                                                       

(2)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网上有段子调侃大城市堵车说:“北京是首堵,上海是上路就堵,广州是广泛地堵,南京是难得不堵,长春是长年地堵,天津是天天地堵,武汉是无日不堵,深圳是深深的堵,长沙是长长地堵,厦门是一下就堵。”难怪有人感慨:“                            。”

1.请从重庆、大连、西安、成都中任选两个城市,仿照划线句子的形式,分别写一句话,表现其堵车的情况。

答:                                                        

2.请在空白处填上一句话,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要求使用幽默或者夸张的方式。)

答:                                                                 

 

查看答案

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将序号填入横线处。(4分)

①世世代代有多少人从这里走过,曾经发生过多少故事

②一片云,一朵花,一排杨树,漫天的风沙是他们忠实的朋友

③敦煌,这个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西北边陲城市,曾经辉煌,也曾经被遗忘

④几十年过去改变的是他们的容颜,不变的是他们手中的画笔和永久的坚持

⑤敦煌见证着这一切,敦煌石窟记载了这一切

⑥这些敦煌石窟艺术的保卫者,选择这里的原因,是他们心中的理想

答:               

 

查看答案

(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锦书谁寄     东西

①人是怀旧的动物,什么消失了就怀念什么,什么消失得越快便怀念得越迅速,比如我就怀念过麦芽糖、弹弓、军衣、汽枪、鞭炮、压岁钱、爱情以及白日梦……不要伤感,因为这种怀念是明摆着的,只要生活在时间的链条里,谁都逃不过去。但有些怀念却在悄悄地孕育,即使对象还没有完全消失,却已经让我怀念了。

②书信,正是这么一种值得怀念的对象。我平生收到的第一封信,是在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一天,老师把一封信递给我。那是来自部队的信,上面赫然写着我的乳名。我哆嗦了半天,才把信封撕开,原来信是我从未见面的表哥寄来的。他当兵了,挎驳壳枪了,所以要把这个喜讯告诉我父母,而我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他只好让信在我这里拐一个弯。这封信被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揣在心窝子的旁边,不时地按一按,生怕它丢掉。它除了能给我走夜路壮胆之外,还使我对山外边有了大胆的设象,当时我是多么希望能像表哥那样,成为一名光荣的士兵。

③后来,我外出求学,书信成了我跟家里讨钱的惟一工具。我的信一去就是一两个月,犹如石沉大海,基本上得不到回音。于是我的思绪就跟着那封信一遍遍地走,想象它怎么到达县里、乡里、村里,再怎么到达我姐夫的手上,我姐夫又如何如何地读给我父母听……我知道不等信读完,父母的眉头早就紧锁了,他们不知道向哪里去找钱,猪还没有出栏,木耳还没长起来,鸡又发瘟了,粮食本来就不多……在我这头,信是希望,是期待,甚至是温暖;然而在我父母那一头,信也许就是钢刀,就是恐吓,就是一张张罚款单。好在我的父母都能咬紧牙齿,一次次完成我的罚款任务,才让我有了今天。所以,不是全部的信都是美好的,但却值得我去回忆,值得我去感激。

④写信最多的日子,是在初恋的岁月,我跟恋人分居两地,几乎每天一封。当看到好的小说我会在信里谈感想;当工作上稍有成绩,我会在信里大吹特吹……而她的工作和生活也是通过信件向我呈现。这样的通信常常使我没有时间概念,几天前发生的事情往往要在我收到信件的时候才知道,也就是说她经历的我也会经历一遍,已经消失的事件因为书信便存活下来。这是文字的力量,书信的力量,它让我分享喜悦,共渡难关。在当时,我几乎把文字当作最有力的工具,就像一个名人说的:书生报国无它物,惟有手中笔如刀。所以我选择写作,以为拥有了文字就是天底下最厉害的人。

⑤但是错了,当我像暴发户那样拥有一部砖头似的手机时,才知道一个声音的时代已经来临。你只要在手机上按下一串数字,就可以听到千里之外的呼吸,方便了,近了,世界变成村庄了。我们在“喂、啊”声中,把一切摆平,搞定,书信的仪式、期盼的心情、遥远的想象、纸上的墨香统统地被声音覆盖,说话更直接,心灵更草率,仿佛吃快餐,只为填饱肚子。再也不会有人像李白那样:“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连回味的时间都不曾空出。这几乎是集体性的叛变,哪怕我这样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也因为图方便,不再愿意拿起笔来写信。于是,我对书信除了抱歉就是怀念。

⑥几年前,我因为向作家叶兆言(叶圣陶之孙)约照片,收到过他的两封来信。那信是用一种特制的书画纸写成,竖式,每页八行。明明他年长于我,却在抬头处称为我兄;明明我是小辈,他却在落款处称自己为弟。这是多么谦逊的表达!暂且不说称谓,单凭那纸、那字你就感受到了一种尊重,书香之气扑面而来。也许这就是信的最后贵族,留住它便是对书信的最高尊敬。

1.怎样理解文中划线句子“不是全部的信都是美好的,但却值得我去回忆,值得我去感激”的含意?(2分)

答:                                                                           

2.根据文章②③④段内容,概括书信对作者的意义。(6分)

答:                                                                       

3.本文以“锦书谁寄”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答:                                                                       

4.文章第⑥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                                                                       

5.在文章第⑤段,作者写到“这几乎是集体性的叛变,哪怕我这样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也因为图方便,不再愿意拿起笔来写信”。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的态度和情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这一现象的看法。(7分)

答: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6分)

1.                ,心念旧恩。               (《短歌行》)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劝学》)

3.亦余心之所善兮,               。          (《离骚》)

4.                     ,绝不饮食。          (《汉书·苏武传》)

5.惊风乱飐芙蓉水,                。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6.梦入神山教神妪,                。         (《李凭箜篌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