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3分) 羞涩 李琬 入夏的夜晚,空...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3分)

羞涩

李琬

入夏的夜晚,空气闷热起来,天空同样沉郁。爱散步的人本来想寻一点闲淡的兴致,可街市的灯火已把天空映得发红,不见星辰。我胸中气闷,只想:就像城市夜晚的星辰一样,如今真正的羞涩已不多见。

学校要搞话剧表演。那天我们几个在讨论剧本的事。有个情节是少女说出自己爱人的名字,我原本想要让少女羞涩些,结果是这一设想获得了一致的揶揄与批驳。只是一件小事。他们大概是混淆了羞涩与做作。

但这小事,不能不提醒我认识到一个巨大的现实:在这个被利益和欲望裹挟,在大量信息里高速运行的现代社会里,羞涩没有地位,甚至不再有容身之地。现代社会是反浪漫的,而羞涩正是浪漫的一个侧脸。人们用冷眼瞥着这张曾经令人感动的面庞。人们不再关心内心曾有的不安与生涩,只是直露着一切。这一切快乐、痛苦、渴求、怨恨,它们的根系都是欲望,并最终汇入欲望的河流里。

俗世夹杂着几吨烟尘让我看不分明,至少我看不见灵魂的那面镜子。我一次次问道,难道那素白衬衣、扎麻花辫的女子,深埋着头拉着旧手风琴默默做梦的羞涩,一去不返了么?

羞涩是可贵的。我之所以热爱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是因为这些音乐才包含了最纯粹的羞涩。听苗歌,歌声轻快飞过山头又在情人的吊脚楼外敛足,盘桓着低回着,诉说内心迟迟未发出的感叹;听维吾尔民歌,那声音的源头是来自大漠的荒凉,唱歌的人用鼓声和歌喉的苍茫、词句与情感的炽热来抵御荒凉,这是对生命与自然的羞涩;听蒙古歌谣,唱着刚出生的小羊,把不肯喂奶的母羊唱得内心柔软了,唱出了晶莹的泪珠;最让我倾心的还是彝旋的海菜腔,飘忽不定,尽是善良灵秀的男女内心的吟咏与欢歌,蒙上了沉静素美的纱……没有丢失羞涩的民族,让我心生敬意与倾慕。

羞涩是质朴的,而质朴的品质在我们生活里稀缺。虽然我未曾事农桑,却常常渴望一个温厚纯良庄稼人那样的质朴与羞涩。对于羞涩的人,外部世界里种种功利的繁芜丛杂、根根攀攀令他不安,他只想着,哦,看这庄稼多高多壮实,都是我的双手耕作的,哦,此刻炊烟正在唤我回去,我应当回家。羞涩让人回归生命的本质,静好,朴实,真切自然。

羞涩是灵魂的镜子,面对心爱的人,羞涩的女子低垂下头,此刻内心奔涌如大海而嘴唇缄默;此刻她的羞涩让她清楚地看见自己的热恋、矜持与纯真,她读到自己内心的诗句。是的,羞涩就在你的体内,只对着你的灵魂,照见你灵魂的真相。有了这镜子,人才得以自知,才明了这人间的真情意,才坚定对生活的信念,恪守那易碎的脆弱的纯洁理想。没有羞涩或故作羞涩的人,就没有这面镜子,他看见的只能是自己生命虚无空洞的幻影。

作为灵魂的一面镜子,真正的羞涩绝非扭捏的造作、矫情的粉饰。它应当是一个远古的女子,正艰难地跋涉,在清晨醒来坐在山头,望见了前方的葱郁水草,被刚刚出生、圆满火红的太阳映热了脸颊,有微醉般的羞涩。羞涩是我们生命里的大气象,我祈望着它不再衰败也不会死灭,执拗地坚韧地活在这愈来愈拥挤的世界上。

1.如何理解“俗世夹杂着几吨烟尘让我看不分明,至少我看不见灵魂的那面镜子”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2.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分条概述“羞涩”有哪些特质。(4分)

3.作者叙述学校搞话剧表演的一件小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

4.赏析文章最后一段所使用的表达技巧。(5分)

5.对“羞涩”这面“灵魂的镜子”,作者在文章中蕴含了哪些情感态度?身处现代社会,你对此有何看法?(6分)

 

1.现实社会充盈了利益与欲望,蒙蔽了心灵,(2分)让人抛弃了羞涩、不再纯粹、质朴与真诚。(2分)注意把握“几顿烟尘”的深刻含义:指现实中令心灵蒙蔽的种种物欲。 2.羞涩是原生态(纯粹的),羞涩是质朴的,羞涩是真诚的,羞涩能映照出一个人的灵魂。(每点1分,共4分) 3.提醒我认识到羞涩在现代社会中丢失的社会现实,(2分)引出下文作者对羞涩的理性思考;突出羞涩的重要的社会价值。(2分) 4.①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2分)②“作为灵魂的一面镜子,真正的羞涩绝非扭捏的造作、矫情的粉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它应当是一个远古的女子,正艰难地跋涉,在清晨醒来坐在山头,望见了前方的葱郁水草,被刚刚出生、圆满火红的太阳映热了脸颊,有微醉般的羞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先举例句的修辞手法,再描述作者如何运用修辞的。)(2分)③形象的表达了羞涩淳朴、真诚的特点。(描述修辞的作用)(1分) 5.情感态度:(1)对当今的人们忽略灵魂的纯净的遗憾;(2)唤醒人们对自我灵魂的审视与反省;(3)表达了作者对纯粹、质朴、真诚的向往和追求。(3分) 看法:(1)赞同,现代社会节奏太快,世俗的物欲使灵魂落满了尘埃,需要这面镜子来显现真我,以便保持内心的淳朴、真诚。(2)不赞同,现代社会是开放的,是个性张扬的,而羞涩与时代的步伐不符,会使自己失去许多发展的机会。(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问题的中的关键词是“俗世”“几吨烟尘”结合上文“一个巨大的现实:…在…现代社会里(俗巨),羞涩没有地位,甚至不再有容身之地。现代社会(俗世)是反浪漫的,而羞涩正是罗曼司的一个侧脸。…它们的根系都是欲望,并最终汇入欲望的河流里。”稍加整理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特质即特点。从文中第6段很快就可以筛选出“羞涩”是质朴的这一特点。此外,“羞涩”还是可贵的。为什么可贵,深入思考一下即可得出答案,因为它是最纯粹的。将上述两段整合一下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第3段中“但这小事,不能不提醒我认识到一个巨大的现实”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双重否定句表达的态度极为强烈,即小事情中蕴含着大道理(小事,巨大)。由提醒一词引出的思考,由句式表明的态度或得出的结论。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作品中用以塑造形象,表现主旨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等。现代文的表达技巧一般包括:修辞、特殊表现手法、结构、用词等方面。本题解答时语段中“作为灵魂的一面镜子,真正的羞涩绝非扭捏的造作、矫情的粉饰。它应当是一个远古的女子,正艰难地跋涉,在清晨醒来坐在山头,望见了前方的葱郁水草,被刚刚出生、圆满火红的太阳映热了脸颊,有微醉般的羞涩。”两句应为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故应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一般赏析的思路是:先判断手法,再描述手法,最后分析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第一问作者的情感态度表述极为鲜明:“第4段中的……一去不返了么?”第5段的“没有丢失羞涩的民族,让我心生敬意与倾慕。”第6段的“羞涩让人回归生命的本质,静好,朴实,真切自然。”第7段的“有了这镜子,人才得以自知,才明了这人间的真情意,才坚定对生活的信念,恪守那易碎的脆弱的纯洁理想。”等等。第二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6分)

1.我心伤悲,。(《小雅·采薇》)

2.固时俗之工巧兮,。(屈原《离骚》)

3.,心念旧恩。(曹操《短歌行》)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5.天大雪,武卧噬雪,,数日不死。(班固《苏武传》)

6.,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后面习题。(7分)

木兰花

韦庄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1.词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2.“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两句,俞陛云在《五代词选释》中称之为“情至之语”,请作具体分析。(4分)

 

查看答案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已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悔之。若季子不礼其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年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注]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 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荣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①大丞相魏国公:韩琦,北宋政治家、词人。②大纛:古代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③桓圭:古代公爵所拿的礼器,用于朝聘、祭祀、丧葬等场合。衮裳:古代皇上和三公所穿的礼服。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易:容易

B.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遗:留给

C.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矜:夸耀

D.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措:处置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魏国公韩琦有美德和治国之才的一组是

①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②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

③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④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

⑤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⑥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

A.①④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赞颂当时大丞相魏国公韩琦的文章,作者对韩琦推崇备至,文中充满了溢美之辞。

 B.作者先说衣锦还乡是今昔相同的“人情之所荣”,接着用“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一句话将上文撇开,着力歌颂韩琦的“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的“丰功盛烈”。

 C.韩琦年轻时就登上相位,在读书人中有声望,虽然升居高位却不以此自找夸耀。

 D.文章最后赞美韩琦“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指出他的荣耀“乃邦家之光”。

4.把题中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5分)

②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央视全新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近期在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周末黄金时间播出。这一节目引发了公众对于汉语和汉字的广泛学习与思考。

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键盘上“敲字如飞”常常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因为长期使用电脑,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提笔却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最近一项调查显示,两千余名受访者中有逾八成的人承认写字有困难。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正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

应当承认,新技术的确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较大的冲击。美国学者杰茜卡 贝内就曾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因汉字象形表意的文字结构十分特殊,电脑输入对汉字手写的冲击尤为严重。“五笔输入法”把每一个汉字拆成最多四个部分,倒是让人记住了汉字的基本架构,但写起字来也难免有时会缺胳膊少腿,而太多习惯用“拼音输入法”的人则连汉字的具体构造都记不住。在方便、快捷、高效的文字信息化处理诱惑下,人们由习惯成依赖,由依赖成退让,最后是能“敲字”的决不“写字”。及至万不得已情况下要用手写时,才发现汉字的具体构成竟是如此模糊,写出的字也丑得难以见人。

一项千百年来被人们运用自如的汉字手写艺术,却在电脑和网络普及应用的一二十年间就陷入尴尬境地,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乃是推脱我们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在这一场新技术冲击的背后,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钝化了对具有独特美感的汉字书法的审美能力,早已忽视了手书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而仅仅把汉字视作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结果便是,作为符号和工具的汉字,往往只是在实际运用这个层面上存在。

正如学者所言:“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又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工具。汉字书法不仅是人类所创造的最为抽象的艺术,而且是人类文明最为发达、最富有想象力,能够全面揭示自然本质的一门艺术,一种文化现象。”数千年来,汉字被视作艺术品,更被看作人格的标记,“横平竖直写汉字”与“堂堂正正做真人”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曾几何时,能写一手好字是竞争的资本,是一件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事情。无论时代怎样嬗变,无论技术怎么革新,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会改变,而作为后来者理当致力于文化的接续和弘扬,不能在各种冲击面前丧失汉字文化的自尊、自重与自觉。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得到光大,不是取决于它吸收了多少外来的精华,而是决定于这个民族优秀的文化是否得到很好的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学习母语是一种权利”,法国规定“法产商品的商标必须使用法文”,韩国主张“立志于国语发展和国语文化创造”,俄罗斯甚至把保护母语纳入了国家安全战略。在邻国日本,从小学到初中都有习字和书法课,文科大学里书法也是必修课。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滋养我们现实生存发展的血液。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汉字不能沦为失落的文明。

1.根据原文,下列有关“提笔忘字”的表述,不符合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人们习惯用键盘打字来代替一笔一画的书写,由此导致“提笔忘字”现象。

B.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提笔却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从客观上说这是长期使用电脑打字造成的。

C.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已经成为国人一种普遍的现象,如果持续发展下去,就将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

D.把“提笔忘字”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是不客观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我们在推脱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美国学者杰茜卡·贝内之所以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就是因为电脑等新技术的确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较大的冲击。

B.运用“五笔输入法”时把每一个汉字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打字时只记住了汉字的基本架构,写字时就难免会缺胳膊少腿。

C.在电脑和网络普及应用这一场新技术冲击的背后,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

D.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会改变,无论时代怎样嬗变,无论技术怎么革新,作为后来者理当致力于文化的接续和弘扬。

3.你怎样看待“提笔忘字”这种现象?请结合文本和实际,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