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生就是不断拥有和寻找的过程。不曾拥有,你...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生就是不断拥有和寻找的过程。不曾拥有,你会努力去寻找;失去拥有,你又会四处去追寻;有时,拼命寻找,你却失去了原来的拥有;有时,你苦寻不得,“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你有这样的体验、感受和认识吗?

要求:所写内容必须在材料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拥有,可我还在寻找 常言道:“不曾寻找,哪来拥有。”是呀,没有感受到雨中的寻寻觅觅,哪能领略到天晴之时的旷达和喜悦。 人生是一个过程,一个用“拥有”和“寻找”覆盖着的过程。寻寻觅觅,是我们生活是内容。有了寻找,让我们的生活有了目标;有了寻找,能让我们在茫茫的大海中不迷失自我,有了寻找,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真实,更饱和。寻找的结果是拥有,拥有让我们得到成功的喜悦,寻找到后的快感。 寻找是探索真谛的工具。真理不是上天直接赐予我们的。真理就像埋在沙底的黄金,须有人去淘,有人去找,有人尝试着去开采。  “地心说”是古代一尘不变的真理,它就像权威,罩着当时的亿万人的心,没有人敢否定。这时,哥白尼站了出来,将“日心说”的萌芽从土中生出,机关残忍的大火将这颗“独苗”烧灭,但幼苗的根仍在土中,它要继续寻找适合它生存的环境。 寻找在守旧老人的权威下开始了,尽管有着权威的逼迫和外界的摧残,尽管他们知道自己的反抗将使自己死无葬身之地,可他们还是去寻找更广阔的、天空。 千心万苦的淘漉,艰难险阻的跋涉,让人拥有道路成功后的快感,寻找着的东西终究拥有了。拥有让人变得饱和,拥有是寻找的目标,拥有让寻找者一尘不变地追求,让他们执着赋予生命新的内涵。 拥有是史铁生身残后的志坚,拥有是司马迁惨遭酷刑后的《史记》,拥有是孙膑膑脚后的《孙子兵法》……拥有是对寻找的肯定法,拥有不能让内心蒙蔽。 我拥有,可我还要寻找。 人的一生,有着无数次的寻找,尽管寻找后的结果有时美满,有时后悔,然而一次次地拥有不能让我们驻足在暂时的喜悦中,每一次拥有,都预示着我们下一次的寻找。所以我说,我拥有,可我还要寻找。 【解析】 试题分析:“拥有与寻找”是一个关系型话题。材料阐述了这样一些内容:首先指明了“拥有与寻找”是在人生的范围之内,并且与人生的成长相联系,这暗示了作文内容的主要范围;后边的两个并列分句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一个方面的意思,没有拥有会去四处追寻;再后的一个并列分句阐述了追寻与失去的一种关系,获得了某种东西,却失去了原来的拥有;最后一个分句阐述了追寻是获得的前提或追寻时早已拥有这个观点。后边四个并列分句阐述了话题三个方面的内涵,已经充分、深刻地揭示了话题两个因素的相互关系。 需要提醒的是: 一、可根据提示语定好文章立意  “不曾拥有,你会努力去寻找;失去拥有,你又会四处去追寻;有时,拼命寻找,你却失去了原来的拥有;有时,你苦寻不得,‘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四个分句,就是四种参考立意。当然,还可以自定其他立意。 二、要找好立意的角度,还需要进一步地思考:拥有什么,寻找什么?可以把话题中的“寻找”理解为“追求”。“追求”什么呢?可以采用添加对象的方法。对象是很宽泛的,除了名利、地位、感情等外,还可以是优美的生态环境——蓝天、碧水、绿树等。 (1)、在“没有拥有会去四处追寻”以构成人生这个方面:寻找拥有知识,寻找拥有美德,寻找拥有公共关系能力…… (2)、在“追寻拥有却失去了原来的拥有”这个方面:追求成熟,却失去了童真;追求知识的富有,却失去了过去的单纯…… (3)在“追寻是获得的前提或追寻时早已拥有”方面: ①追求与拥有成功:成功是靠追求而来,不断地追求,就能成功。 ②寻找快乐:本身就快乐着,何必羡慕,何必寻找? ③寻找父母之爱、老师之爱,寻找幸福……可却发现自己已经拥有了。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照示例,改写下列两条提示语,使之亲切、生动而不失原意。(4分)

提示语:(公园草坪)严禁入内    改写为:您珍惜我的生命,我绿化您的视野。

(1)提示语:(公共场所)节约用水   改写为: 

(2)提示语:(学校食堂)不得插队  改写为:

 

查看答案

将①-⑤句填入段间横线处,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   )

据说清代有位读书人,因风吹乱了他的书页,引发诗兴,吟了一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便招致了杀身之祸。因为当权者认为          。这“清风”诗案,非常典型地反映了封建专制统治下,文字是极易招祸的。

①满族过去称女真,曾被视为未开化的落后民族

②“不识字”是诬蔑满族人文化水平低 

③满族入关后在武力上已征服了汉族

④但他们在心理上却常有民族自卑感,对汉族知识分子十分害怕

⑤“清风”是影射朝廷

A.③④①⑤②     B.⑤②③④①     C.⑤②①③④     D.①③④⑤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尽管警方表示奥姆真理教负责人坦白该教手中已经没有了毒气,但是谁也不敢保证这一坦白是真是假。

B.腐败现象不是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造成的,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恰恰是由于尚未真正建立起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

C.我不同意购置这些高档家具,不仅因为这些东西对我们并不需要,更重要的是这样做不符合勤俭节约的原则。

D.当前和今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每年进入就业年龄的人口数很大,安排城镇劳动力就业是一项相当繁重的任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这位博士学识渊博,不仅在免疫学领域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在营养学等方面也有诸多独到见解,真可谓金玉满堂

B.近几年,叙利亚国内战争连续不断,导致大量难民毁家纾难,流离失所,这一现象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C.人生道路上,犯错误是难免的,但如果犯而不校,那么就一定会陷入错误的泥淖,不能自拔。 

D.两个犯罪嫌疑人自以为法院还没有掌握他们的犯罪证据,于是利用机会订立城下之盟,企图负隅顽抗。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卓别林——夏尔洛

[法国]乔治•萨杜尔

我们今天还可以在电影博物馆里看到一部很旧的影片,它的名字叫《在阵雨之间》。在这部滑稽片里,一个流浪汉和一个纨绔子弟,为了争夺一把雨伞和一个美貌女郎的垂青而吵闹起来。流浪汉戴一顶圆顶帽,穿一件短上衣,一条过肥的裤子,奇特的背心,带着领结和硬领。他的衣服又脏又破,但这个穷汉子竭力想装得像个绅士。这个小人物耍了一些花招,终于把雨伞弄到手,又找到了那个女郎,两人孤独地出现在一个荒凉的公园里。他突然转过身去,把雨伞当作手杖,像鸭子一样蹒跚地走开了……

1914年2月28日第一批看到《在阵雨之间》这部滑稽片的观众们,可以说一句:“我看到夏尔洛的诞生……”

《在阵雨之间》是卓别林所演的第四部影片。卓别林是在1911年初乘船到美国的,在最初的两个月里,他还不能决定究竟以哪一种角色姿态在电影上出现才好。演了十部影片后,他才作出了最后的决定。自1914年春季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止,卓别林每次在银幕上出现时总是留着小胡子,带着手杖,穿着过大的短靴,走着像鸭子一样的步伐。卓别林选择了这样一个典型的英国人形象,一个想冒充绅士的穷汉子,但在启斯东时代,卓别林根本还没有完全了解——说得更正确些应该还没有完全创造出——我们今天称之为“夏尔洛”的这个人物。卓别林那时的外貌已经跟后来的“夏尔洛”完全一样,但这还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外壳而已。

卓别林的风格和作品在1916年底产生了急剧的变化,不过这种艺术的变化被卖座的盛况遮盖得显不出来。直到《安乐街》这部完美的古典作品问世后,夏尔洛的形象才第一次显出了它的巨大光辉。艺术家完全放弃了投人所好的做法,他成了他自己和他的天地的主宰。

他之所以能在27岁时就获得这样高的成就,是因为他能够不被自己在孤星摄影场所获得的名声冲昏头脑。当他到孤星工作后不久——在1916年的某一天,一阵冷水使他清醒过来。他在谈到这点时说:

“我那时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讨好爱好我的观众。为了这,我只要把我知道准有把握成功的那一套,把那些准能引起他们哄堂大笑的效果供给他们就行了,纵使这些效果根本和真正应有的动作毫不相关,也没有关系……”

“就在这样自满的时候,在《夏尔洛当救火员》放映的第二天,我被泼了一盆冷水。那是一个我从没见过面的不相识的人泼的。他给我写了一封信,上面说:‘我很担心您会变成观众的奴隶。恰巧相反,观众是您的奴隶。夏尔洛,观众是喜欢做奴隶的。”’

“自从接到这一封信以后,我就竭力避免投一般观众之所好。我依照我自己的兴趣,它却更恰当地给予了观众们以他们真正期待于我的东西。”

卓别林并不认为群众必须成为他的个性的奴隶,他认为当演员的唯一原因就是要表达大众的情绪。

1935年夏天,卓别林的“第五号作品”《摩登时代》与观众见面。

在《摩登时代》中,夏尔洛挑选了一个相当摩登的职业,他是一家大工厂的工人。在这家工厂里,一切都是机械化,经理通过电视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一个角落。工人在从事工作时像一些身在屠宰场上的羔羊,时刻都处在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工人夏尔洛常常一不经心就打乱了传送带的工作,他的那份工作是永远不停地拧紧一颗颗螺丝钉。

“吃饭机”证实行不通后,经理就下令加快机器的速度。传送带的加速和工作的单调使夏尔洛丧失了理智,他像白痴一般跳起舞,把女人的衣钮当作螺丝钉,他把机油倒在工长、警官和护士的身上。他被关进了疯人院……等他病愈出院,却失掉了职业。

他在街上流浪,却被误抓进了监狱。但他觉得在监狱里要比在工厂中干活舒服得多。出狱后,他进了一家造船厂,却把一条还没造好的船放下了海。夏尔洛又失业了,他设法使自己能被抓进监狱去,因为在那里倒是有吃有住的。

在危机或不景气的十年中,没有一部美国影片曾经敢像《摩登时代》那样大胆地直接接触失业问题或资本主义统治所造成的其他后果。我们可以把卓别林看作是另一个时代的人物,因为在好莱坞,戏剧片除了表现一些简直是下流的东西以外就没有其他什么了。                     

(《卓别林的一生》韩默、徐继曾译)

1.下面关于原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自1914年春季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止,尽管卓别林每次都以“夏尔洛”这个典型的英国人形象出现,但这个人物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外壳。

B.作者认为,卓别林在《安乐街》中的表演,才真正开始使夏尔洛这个艺术形象放射出巨大的艺术光芒。

C.卓别林完全不赞同热心观众来信中“观众是喜欢做奴隶的”的说法,因此仍然按照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兴趣,给予观众期待的东西。

D.本文引用了大段卓别林自己的话,既印证了“卓别林的风格和作品产生了急剧的变化”,又增加了文章的可信性。

E作者认为,卓别林是另一个时代的人物,因为在其代表作《摩登时代》塑造的“夏尔洛”是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超现实形象。

2.请就夏尔洛形象塑造的过程,概括卓别林获得成功的原因。(6分)

3.评传中的议论不可忽视,请分析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议论的作用。(6分)

4.“投观众所好”与“保持自己的艺术个性”,常常是矛盾的;在这个方面,卓别林无疑处理得很成功,因而获得第44届奥斯卡荣誉奖。结合文本,谈谈你得到怎样的启示?(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